•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教學信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教學信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討論教師教學信念;第二節探討教師教學信念轉變之 意義及影響因素;第三節為相關研究之統整。

第一節 教師教學信念

教師教學信念一詞意涵甚廣,說法眾多。國內外學者根據其研究動機、對象、

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相異,而以不同角度切入探討。本節先將信念一詞加以分析定 義,繼而整理教師教學信念的相關定義及論述,並加以綜合說明之。

一、信念的意義與特性

首先針對信念一詞提出說明釐清信念之意義,並討論信念的特性。

(一)信念的定義

「信念」是個體對外界事物的覺知及推論臆測、確信的看法或意見以及對某 件事存在的感覺,因此,我們對各種事務、物質結構、未來欲做之事均存有信念

(林清財,1990;林進材,1999)。信念也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對於引導個體 思考和行為具有足夠的效力,信念是人們在實際行為時的指導,左右著價值觀的 判斷(江月姻,2002)。因此信念可以說是人們經由經驗所聚集、統整而成的特定 概念,對於某些主張、聲明或事實抱持相信,表示接納、贊成或肯定的心理傾向 或狀態(方永泉,2000;高強華,1993)。

根據英國牛津英文辭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解釋,信念 一詞的意義如下:

1.信念是一種心理作用,條件或習慣,是對人或物的一種信任,依賴、

確信或信仰、誠信。

2.信念是指在心理上對於某一命題、陳述或事實確定為真的,無論是基

6

於權威或證據。

3.信念就是指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是我們視其為真的命題或一系列的命 題。早先信念一辭多半是指宗教上的種種教條或信條,晚近信念卻僅是指一種意 見,主張或信仰。

4.信念是對我們所相信之教條或規約的一種正式的陳述,簡言之,信念 就是信條。

5.信念是一種完全相信或接納的預想、希望或期望。

王恭志(2000)則從哲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信念的定義:

1.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信念是對事物價值判斷的一種思考方式,也是對 某件事情信以為真並認同的態度。

2.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信念是因先前經驗及當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 內在想法及價值觀。

3.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信念是指在社會文化及經濟的影響下所形成一 種持久的態度、意識型態,而這些狀態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有些學者則認為,信念是個體在面對外在事物及刺激時,因為個人的偏好及價 值觀所表現出獨有的行為,並界定自己與其所處的環境關係,影響人們對訊息的 接收與解釋,並據以作選擇並採取行動(高強華,1993;黃良惠,1995)。因此信 念是個人外在行為及內在指導的方針,當在面對新的刺激而必須展現自我的看法 時,信念就會呈現出心理的狀態且引導其行為;亦即信念除了是一種內部思想,

也是行動的意向,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 (吳佩瓏,2004;吳淑惠,2008)。

綜上可知,信念是一種信仰、觀點、想法及態度,形成原因與先前經驗有關,

並受社會環境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信念潛藏於內在,卻具有引導行為的傾向或 表現,同是也是個人做決定與行動的基礎。

(二)信念的特性

王恭志(2000)依據Rokeach的觀點:認為人的信念有其結構的系統特性,因

7

此進一步將信念分為核心信念、中間信念以及邊緣信念三大類;越接近核心信念 則信念較堅定不移;而邊緣信念的強度低,容易受影響而移轉。高強華(1993)

則認為「信念系統」是指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空之中,對個人生活世界種種意識 或潛意識狀態的信念、看法、期待或假設。信念不能離開信念系統而單獨存在(張 雅筑,2004)。Nespor(1987)也整理出六項信念結構的特性: 1. 存在的假定。

2.可選擇或可替代性。3.情感與評價的成分。4. 隨機性的儲存。5. 不一致性。

6.無界線。前四點可用來區分信念和知識的差異,後兩點則是信念系統的特色(引 自吳佩瓏,2004)。湯仁燕(1993)則認為知識是基於客觀的事實,而信念則是 基於評價與判斷;信念系統較知識系統具有較低可塑性與動態特性,對於個人而 言,較不輕易開放接受評價或質疑,信念雖較知識帶有主觀評價色彩,組織也較 不具邏輯性,但卻影響人們對知識的選擇與運用。

綜合以上可看出,因為信念具有存在的假定、可選擇替代、帶感情評價、隨 機儲存等與知識差異之處,且因個人的經歷不同,因此都帶有個人主觀意識;信 念具有系統性,越在核心的信念越不容易轉移。因此有學者認為信念像心理的過 濾器,是協助個體界定自己與其所處環境的關係,並依據經驗做出判斷及決定。

二、教學信念的意義與內涵

近年來教育改革不斷,從九年一貫、幼托整合到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教師們 不得不面對一次次的課程革新,而教師的轉變與課程的實施是息息相關的,唯有 了解教師主體內部的心理過程,才能了解教師的行為(蘇慧貞,2011)。因此教 學信念會影響教師對於教育改革的接受程度,以及改變教學習慣的意願和能力。

是故關於教師教學信念的研究就更加重要了。

(一)教學信念的定義

李雯佩、高傳正(2007)指出,教學信念是指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具有和教學過 程相關的觀點、觀念、想法,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決定。陳均伊(2006) 認為教學信念是教師教學的核心,不論是班級經營、教室情境佈置、課前準備、

8

教師教學設計等,都受到教師教學信念的影響,且教學信念也會影響教師理性的 邏輯判斷與教師教學時的情緒反應,並且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個人的專業成長有著 顯著的關係。林寶山(2003)指出教學信念即是教師長時間累積形成對於和教學 活動相關的人、事、物所持有之認知觀念與行為態度傾向。蘇維新(2003)也提 出教師教學信念,係指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時所具有的感覺及認知,即是教師的「教 師知覺」。林清財(1990)則認為教師教學信念,是教師對與教育有關領域看法 之累積,稱為教師之「教學經驗」。蘇冠榮(1999)指出教學信念指的是教師基 於實務經驗與生活經驗,展現在教學情境及過程中對教學、教師角色、課程、學 生、學習等所信以為真的觀點。張雅築(2005)更具體指出教學信念包含三個基 本要素:1.教師:是教學信念中的主體。2.教學歷程:教學信念是在教學歷程中 逐漸培養所產生的。3.觀點:於教學歷程中產生的觀點、看法、認知。

綜上所述,教學信念廣義來說包含教師教學活動相關的人、事、物,透過長 久累積的教學經驗,逐漸形成教師的教學知覺,並顯現於教學行為及態度上;它 也是教師教學的核心信仰,影響著教師在教學上的決定,故欲了解一個老師的教 學行為,必先深入探究其教學信念為何。

(二)教學信念的內涵

教學活動是一個複雜的歷程,教師受個人背景、專業訓練和教學情境而有不 同,並對教學抱持著不同教學信念。而教師的信念反映出教師個人心理所持的理 論與想法,因著這種獨特的觀點,自然也影響到其教學行為與課程發展。因此要 了解教師的教學信念,必須要先探討教學信念的內涵有哪些,以聚焦於本研究之 研究方向。而教學信念內涵十分廣泛,不同學者所探討的教學信念項目也不盡相 同。

Bennet(1976)以傳統主義和進步主義的對教學歷程的觀點,整理出進步型與傳 統型教師的特性,並歸納設計包含「教室管理和組織」、「教師控制與賞罰」、

「課程內容和計畫」、「教學策略」、「激勵策略」、「評量的過程」等六大領

9

域的問卷,以評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教育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差異情形(引自周 淑惠,1999)。

Tabachnick 和 Zeichner在1985年利用評量工具「教師信念量表」(Teacher Belief Inventory)探討師範生的實習經驗和第一年的教學經驗,對其教學觀點 發展的影響。量表中訂定教學信念的內涵包括六大領域: 教師角色、師生關係、

知識與課程、學生差異、社區在學校事務的角色、學校在社會的角色。

林清財(1990)在其設計的教育信念量表內,列舉出教師教學信念內涵,應包 含教師對「知識與學習」、「學生的多樣性」、「教師角色」、「社區的角色」

及「學校與社會」等項目。

林進材(1999)也為文表示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相關因素或變項其內涵包括對 自我的概念、課程發展、教材教法、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活動、學習活動 等方面。

林寶山(2003)指出教學信念涉及了教育的各層面,例如:教育目標、教學原 理,教學方法、教學評量、教材教具、班級經營等層面都包含在內。

王恭志(2000)認為教師教學信念包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教學、學 生、教師本身、學校環境及評量等因素。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也提出與教學信念相關的研究報告,其中有關教學信念的 意涵因著研究對象、研究主題及研究目的切入點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著內容 各異的解釋,茲將有關教學信念內涵的研究整理如下表2-1:

10

表 2-1

教學信念的內涵

研究者 教學信念內涵

洪玉真(2001) 1.教室佈置2.課程3.教學方面4.班級經營5.師生互動6.家長互 動7.教學評量

吳佩瓏(2004) 1.教學目標2.教學內容3.教學方法4.教學評量5.教室管理6.師 生關係7.學生學習8.教師角色

李雯佩(2007) 1.教學目標2.教學方法3.課程設計4.親師互動5.教師角色6.教 學評量

林子雯(2007) 1.教學內容2.教學方法3.班級經營4.師生關係5.學生學習6.教 師角色

莊婷媜(2007) 1.教育目標2.課程實施3.教材教法4.教室管理5.班級經營6.個

莊婷媜(2007) 1.教育目標2.課程實施3.教材教法4.教室管理5.班級經營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