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蒐集的方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的方式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透過現場觀察、深度訪談及被研究者的教學省思等相 關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式,以探討幼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行為及師生互動等 三個層面的教學信念,及影響教師教學信念的因素與轉變歷程。從逐步探求與研 究主題的相關概念,並藉由統整、比較與分析後從中尋找出脈絡,逐步釐清幼兒 教師教學信念及其轉變歷程中之真正意涵,以期能描繪出參與研究者之教學信念 轉變歷程的完整性。以下針對本研究中資料蒐集方式予以說明:

一、訪談

訪談(interview)主要是在瞭解他人內在的觀點、感覺與過往經驗的呈現,

透過研究者與受訪者的互動、對話,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過程,瞭 解受訪者的生活經驗及其背後的意義,不但可以了解到研究對象內心深處真正的 想法、感受;同時在訪談中不斷建構出對研究主題的「意義」;而對受訪者而言,

更可使其以某種角度重新經歷、回憶、看待事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有關幼兒 教師教學信念及轉變歷程,由於信念是屬於內隱、依個人經驗經由不規則、不依 邏輯性的介入方式儲存而形成(高淑清,2000;陳淑琴,2007)。因此透過訪談 更能深入走進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中,蒐集教師個人的教學信念、思考歷程、決 策過程、心情轉折等資料,並從中探究影響教師教學信念之因素及轉變的歷程。

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的訪談方式是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深度訪談是有 系統、有目的的對話,而不是無目的的漫談或聊天,因此研究者必須掌握訪談的 方向,以達到研究的目的;因此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會事先擬定好訪談主題及 訪談大綱(如附錄一),並在訪談過程中,提供受訪者思考與回答之範圍,讓受訪

35

者得以在訪談過程中聚焦,以表達其思維、闡述其個人理念,之後再就研究者資 料不足或有疑問之處,再做進一步釐清及確認。

在訪談之前,研究者即先徵求研究參與者的同意(附錄二),並說明記錄將採 用錄音的方式進行。如果研究參與者不願意,研究者將改以筆記記錄。

每次訪談時間約為一個小時,而研究者與每位研究參與者進行三次以上的深 入訪談。訪談時間盡量於幼兒放學後或是研究參與者覺得方便的時間,訪談地點 則利用研究參與者的學校教室或研究者參與者覺得較輕鬆自在、無壓力的地方。

另外除了面對面訪談外,對於訪談資料有疑義之處,研究者則會透過電訪的方式 再做進一步的釐清。

二、觀察

透過「觀察」可以讓我們對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方式達到理解,不僅使我 們「看」到了觀察對象,同時促使我們對觀察對象進行「思考」和「建構」(陳向 明,2009)。而教學信念是屬於隱藏於內心的想法,除了透過訪談讓研究對象描述 出來,利用「觀察」其教學行為也能讓他們告訴研究者原本無意識到的其他資料,

因此觀察研究對象的非語言行為,有時甚至更能顯現研究對象的真實意圖,並可 作為訪談資料的對照與佐證,有助於對研究議題的深入釐清與瞭解。

根據研究目的,研究者以觀察三位老師的教學行為與師生互動為重點。因為 研究者與A、C老師為同事,因此研究者每日身處研究現場中,隨著A、C老師的教 學活動安排,觀察並非定時、定點而是聚焦式的觀察。另外,為避免影響另一位 研究對象B老師的教學,研究者採不參與教學活動,及在其他非正式課程的時間如 戶外活動、用餐時間等不定時、不定點的觀察。

觀察時間從102年10月至103年6月,除對A、C老師是從101年開始觀察外,另B 老師是從102年10月開始,去除學校放寒假期間,每月至少到B老師教室觀察一次。

觀察期間,研究者使用隨身筆記記錄當下研究者的疑問與想法,以便未來與 研究對象討論與釐清。

36

三、文件檔案

文件蒐集的主要用途在於能做為訪談的參考或相關資料,並檢驗和增強其他 資料來源的證據,使研究資料能更為多元豐富、完整,同時也可提升整個研究資 料的可信度。本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蒐集由研究對象同意提供教學之相關文件,

如園所作息時間表、教學省思、教學記錄或是其他研究對象願意提供之資料。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