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處理

與受訪者的訪談將以錄音及速寫筆記記錄,如果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 需深入了解的部分,將即時與研究對象討論,以取得完整的訪談資料;且在訪談 記錄中也將詳實描述訪談的情境、研究的共同參與者訪談時特別的情緒、表情以 及動作,希望能藉此讓研究者的詮釋更貼近研究對象;而且為了避免訪談資料隨 著時間而扭曲,讓研究者對於訪談的內容做出錯誤的理解與詮釋,因此訪談的逐 字稿,力求於48小時內完成,最遲也會在下次的訪談前完成,如此才能多次檢視 訪談的內容,並在下次訪談時提出需要更深入了解的問題來詢問研究對象。

二、資料分析

在與研究對象進行完三次的訪談,且研究者根據三次訪談的結果做初步的審 視後,再與研究對象針對前三次訪談中的部分不清楚的內容再次進行訪談,並將 所有的訪談資料以逐字稿呈現後,研究者即開始資料分析,如果在資料分析的過 程中有發現任何需要詢問受訪者的問題,仍將以電話和受訪者保持密切的聯繫。

資料分析的流程如下:

(一)資料的編碼

所有的訪談資料,在分析時會不斷的被打破、重組、歸類、聚集,為了避免在 這樣的過程中,混淆受訪者的訪談資料,所以在完成逐字稿後,為方便整理及分 析多樣來源的訪談、觀察記錄、文件資料等,分別以編號或代碼稱之。

編碼時將受訪者以化名來表表示,另外加上第幾次的訪談的次數,最後再加 上訪談的對話序,以編碼 A 訪 1-1 為例:A 代表受訪者 A 老師,1 代表第一次訪談,

1 代表此次訪談第 1 段對話。資料來源編碼:文件資料以「文」代稱、觀察記錄以

「觀」代稱。資料編碼範例如下:

38

39

者的個人背景資料,期望能夠達到與受訪者視野的交融,並且以受訪者的觀點來 詮釋所得的訪談資料。

第七節 研究檢核

陳向明(2009)認為質性研究的信、效度描述應以「準確性」、「可靠性」、「真 實性」、「一致性」、「確實性」和「可信性」等語詞取代。王文科(1999)亦提出 對研究現象的準確描述,須根據兩者以上對於事件觀察與詮釋的一致性,以建立 研究的信實度。因此為增進質性研究的「可信性」,胡幼慧(1996)建議可從以下 方向進行:

一、利用足夠的輔助工具收集一致的、來源多元化且有相異個案的資料,並進行 資料的再驗證。

二、研究同儕的參與討論。

三、研究者能有效的將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做系統整理並轉換成文字陳 述。

四、研究者必須將整個研究過程與決策加以說明,以供判斷資料的可靠性。

基於以上學者所提,本研究以訪談深入了解教師的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後,

繼續蒐集包含觀察、錄影及文件等資料,並利用編碼等方式進行系統整理,接著 進行分析詮釋的作業。分析的結果與教授、研究者同儕加以檢核、討論,以降低 研究者看法上的主觀性及偏見。

第八節 研究倫理

黃政傑(1998)指出: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應遵守與被研究對象互動時 的倫理規範,否則連研究的科學性都會失去。因本研究需深入研究對象的日常生

40

活及內心世界,若能與研究對象開誠布公、彼此尊重,則收集的資料能愈顯真實,

對於教學信念的觀念想法才能釐清,因此在研究倫理的部份更顯重要。

一、事前告知,尊重其選擇的權利

在研究進行之初,先以電話徵詢研究對象的意願,並詳實說明研究的目的及 方式,及至研究對象同意時再讓參與者填寫訪談同意書。在研究期間,若研究對 象有任何疑慮,則會盡力說明直至放心參與;若未能消除,研究對象仍能隨時退 出研究。

二、尊重隱私,搜集的資料要保密

為讓資料蒐集的工作能順利進行,建立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間的信任關係是 重要的。因此在研究中所得到的資料,舉凡訪談內容、觀察記錄、教學文件……

等,都不擅自公開或讓非研究參與者翻閱。同時資料中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則採 化名,避免讓人聯想描述的情境。

三、信守承諾,共同確認研究內容

在研究時所蒐集的資料,務必向研究對象明確告知後續處理方式,以讓被研 究者能安心接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針對有疑問的地方應儘速澄清,以免雙方誤 會影響研究。而在資料進行分析後其分析內容會與研究對象共同確認並詢問其意 見,再依照其意見作修正,直至認可之後方能定稿,以求資料的真實性。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