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教學行為理論與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教學行為理論與研究,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份。首先探討教師教 學行為,其次為教師教學行為的分類,最後為教師教學行為的相關研究。

一、教師教學行為

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有系統的行動,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與「學」的雙向回饋歷 程(林進財,1998),包含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教師是學校的主體之一,教師與其 教學行為的表現,關乎學校教學活動的成敗(馬榮哲,2004)。就概念而言,教學行為及 教學實踐,是教學工作與實際行動的綜合,是思想、信念的外顯形式。孫志麟(2001)

從評量的角度分析,認為教學行為的內涵、指標、界定都是研究的重點,但卻見仁見智、

迄今仍未有定論。

關於教學行為之定義,國內外研究者常將教學行為及有效教學混合使用,有效教學 通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利用教學的原理原則,達到預期學習的目標,提升學生 的學業成就,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李國楨,2001)。但有效教學中的「有效」又包含 兩種意涵,一是「效果」(effect),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及發展任務;另一是「效率」

(efficiency),即以最經濟有效及最高產值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的效果(方郁琳,1997)。

由於兩者都是強調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而有效教學含括在教學行為之下,故在本研究中,

將有效教學視為教學行為的一部分。為瞭解不同面向之教學行為定義,以下就國內外各 專家學者對教學行為的觀點及看法加以探討。如表 2-3-1、2-3-2。

表 2-3-1 國外學者對教學行為的定義

研究者 定義

McCormick (1979) 指教師瞭解教學內容的結構與實質、學生的特性、熟悉學習原則 的運用,透過策略的應用使教學活動的進行更順利。

42

Rosenshine (1983) 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應包括複習以前所學的,適當呈現新教材,

引導學生團體學習,適當給予回饋與矯正,引導獨立練習,能定 期複習,以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

Haigh & Katterns (1984)

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有效控制整個教學的情境,提供學生最佳的 學習內容,以進行有效的教學

Brophy (1988) 一位有效能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為學生有能力學習,教師 有能力從事教學。

Money (1992) 效能的教學應包含下列重要概念:1.有效教導主題內容的知識;

2.有效的師生溝通;3.良好的教材組織能力;4.有效激勵學習動機 的能力;5.親切的態度;6.良好教室管理技術。

McHaney & Impey (1992)

有效教學包括下列要項:1.課程設計與發展;2.教學觀的策略;3.

教學統整的策略:4.問題解決的策略;5.課程教材呈現的方式;6.

作業的指導策略;7.教學活動經驗的評鑑。

Borich (1994) 有效教學行為必須符合五項重要指標:1.必須是明確性的;2.必須 是多樣性的;3.必須是任務取向;4.必須是全心投入;5.必須是提 高學習者學習成就的比例。

Juhnston (2000) 有效教學是透過趣味性的教學方式,運用各種材料及多元策略以 促進學生學習。

Gurney (2007) 有效教學的五個因素包含:1.教師知識、熱忱及對學習的責任感;

2.鼓勵學習的教室活動;3.藉由經歷鼓勵學習的評量活動;4.建立 學習過程的有效回饋;5.師生間有效的互動,創造尊重、鼓勵及 刺激學習的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43

表 2-3-2 國內學者對教學行為的定義

研究者 定義

林清山(1986) 有效教學是教師能有效應用教學心理學原則,如動機原則、順序原 則、學習遷移等,產生有效教學,幫助學生獲得有效學習,進而達 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簡紅珠(1988) 教師行為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時穩定的言行,如:教學風格、維持教 室氣氛或與學生互動的行為。

吳清基(1989) 有效教學是指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重視教學績效,講求教學 方法,熟悉教材,鼓勵學生,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

李俊湖(1992) 教師在教室中透過師生的互動歷程,運用有效的教學,採

取一連串的策略行動及教學習巧,改變學生的行為,達成教育的目 標。

湯仁燕(1993) 教學行為是教室在教學情境中,經思考後所表現的行為,會依其教 學信念而表現出來。

李詠吟(1995) 有效教學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能設定一些教學改進目標、實 施、檢討與反省等過程,以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同時抱持熱心、

愛心及溫暖的態度,並與同校教師討論教學方法要領,成為具有高 度專業水準的教師。

陳玉蘭(1999) 有效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上明顯可見的教學行為。

張世忠(2000) 有效教學是優秀教師尋求有效教學方法及策略。

吳品玫(2000) 指出教學行為是教師表現在外,與教學動有關的一切行為。

孫志麟(2001) 教學行為是教師在班級教學中所展現的行為,以及有關實際教學的 活動。

黃儒傑(2002) 有效教學行為包括具有教學有效性或教學效果的教學行為,前者指 教育專業人員共同認可的教學行為,後者則指增進學生學習效果的

44

教學行為。

吳威廷(2004) 認為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切語言及非語言的 交互行為。

馬榮哲(2004) 有效教學行為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效性或教學效果的教學行 為,目的在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並達成預定的教育目標。

洪宏蔚(2009) 指在教師中透過師生互動歷程,使學生在學習表現上能達成特定教 學目標,而教師所展現的各項教學行為,其行為本身具有規範性、

明確性、多樣性、提升學習成功比率。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以上各學者對於教學行為的定義,因為切入的角度不同,對教學行為所持的認知也 有不同的看法。不論所持的論點為何,整體來說,皆認為教學行為是教學過程中的外顯 行為,以達成預定教學目標,增進學生學習效果為首要目的。根據上述,本研究將教學 行為定義為「教師為達到教育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專業知能,擬訂完善教學計畫,

運用一連串多樣且適當的教學策略,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效的表現」。

二、教學行為的分類與內涵

依據研究目的與主題,會產生不同的教學行為指標,而教學指標的分類與內涵也會 因此有所改變,下列就各學者對於教學行為的分類進行探討:

Bennett(1976)將教師的教學行為分成「學生中心」與「教師中心」兩種型態,以 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多採非指導、民主、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採教師為中心的教 師,則傾向直接教導、命令、由教師決定的教學行為。

45

McCormick(1979)認為教師有效與無效教學之差別,在於有效教師在教學中會注 意到下列事項:

(一)瞭解教學內容的結構與實質。

1.課程目標十分明確。

2.能正確判斷完成教學所需的時間。

3.教學過程中,內容呈現轉換時,經常給予結構性的註解。

4.能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實用及合邏輯的程序。

5.能預期教室內的問題,並加以處理。

(二)瞭解學生的特性 1.針對學生反應修正教學。

2.配合學生年齡調整語言用語。

3.依學生能力提供不同問題。

4.為多數的學生提供適度困難的問題。

(三)學習原則的運用

1.經常鼓勵學生建立適切可行的目標。

2.創造有關課程內容的學習氣氛。

3.給予學生即時的回饋。

4.經常檢視學生可完成的工作。

5.適當考慮學生練習的時間。

6.教師經常使用分類及歸納的方法,並鼓勵學生也如此。

7.教學合乎邏輯的順序。

Modaff(1992)認為有效教學內涵應分為五個部分:1.班級管理、2.動機策略、3.

教師期望、4.個別化教學、5.群體教學。

46

O’ Neill(1988)參考有關教學行為的多筆文獻後,歸納並提出三大教學群,二十個 重要教學行為因素如下:

(一)教學前階段(preactive stage)

1.學習環境 2.教師知識 3.教師組織(包含計畫與準備)4.課程教材 (二)教學歷程階段(interactive stage)

1.教師期望 2.教師熱忱 3.教室氣氛 4.教室管理 5.教學清晰 6.先導架構 7.教學模式 8.發問深度 9.直接教學 10.學習時間 11.變化 12.彈性 13.督導教學速度

(三)教學後階段(postactive stage)

1.回饋 2.教師讚賞 3.教師批評

張德銳等人(1996)探討六個有效教學領域,每個領域包含二到四個特定的 教學行為,茲說明如下:

(一)清晰:引導學生進入教學脈絡,獲得概念及技能,並重建其知識系統 1.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

2.清楚教導概念及技能。

(二)多樣性: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及發問技巧呈現教學 1.引起並維持學生注意力。

2 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和媒體。

3.使用不同的發問技巧。

(三)關懷:關心學生,創造溫暖的學習環境 1.重視學生個別的學習困難。

2.建立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

3.給予每個學生公平的待遇。

(四)溝通技巧:運用良好的口語和非口語技巧表達教學內容 1.運用良好的口語溝通技巧。

47

2.以清楚的文詞表達教學內容。

3.適當的運用身體語言。

4.用心傾聽學生說話,促進師生互動。

(五)工作取向:掌握教學目標,提供學生充足學習機會 1.充分準備教學。

2.掌握教學目標。

3.有效利用時間。

4.評量學生表現並提供回饋與指導。

(六)教師管理與紀律:妥善管理與紀律 1.布置教室環境,增進學習效果。

2.建立教室常規和秩序,激發兒童自治和自律。

3.有效運用獎懲手段,增強與維持學生良好行為。

陳金木(1997)探討教師教學行為,包含六個向度的行為表現,茲說明如下:

(一)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教師進行教學時,對本身我具有的能力,及對學生影響程 度的主觀評價。

(二)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呈現教材內容時,明確傳達教學意向,提供完整知識架構,

清楚教導教材知識。

(三)多元有效教學技術:採用有效教學技術,引起並維持學生注意力,使用不同教 學方法,運用肢體及發問、討論等技巧。

(四)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合理分配每一教學活動時間,維持緊密流暢教學步調,促

(四)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合理分配每一教學活動時間,維持緊密流暢教學步調,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