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自我效能理論與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自我效能之理論與研究,分別從自我效能、教師自我效能、國內 外教師自我效能相關研究等三面向進行探討。

一、自我效能

教師自我效能之興起與應用主要是自 Bandura(1977a)的自我效能論中衍生而來,

因此,在探討教師自我效能之前,應先瞭解自我效能的概念。

(一)自我效能之背景

自我效能理論源自心理學家 Bandura 的學說。Bandura 反對行為學派的主張,強調個 人思考對心理運作的影響,且認為個體行為並非受立即後果所控制,而是受到認知機制

(cognitive mechanism)的影響,這個認知機制即稱為自我效能(朱陳瀚思,2002)。在 Bandura 的理論中,形成自我包含兩個重要因素:自我增強及自我效能;其中,自我效能 是影響個人面對事物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當一個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時,就會相信自 己有能力去完成重要的工作任務。

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透過四種方式:認知、動機、情感及選擇來調節人的信念。在 認知上,個人的思考會受到自我效能的影響,而個體是根據行動的結果和預期來訂定行 為的目標和方向(謝寶梅,1995)。在 Bandura 提出此理論後,自我效能論即成為研究教 師自我效能之重要理論基礎。

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本身執行某一事物能力的效能預期,並指出自我效 能的四項主要資訊來源為(簡玉琴,2002):

1. 表現的結果(performance attainment)

表現結果是影響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原因,亦即先前成功的經驗可以提供自我及往後 行為與能力的預測。若先前的經驗是成功的,則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將會提高個人的

31

自我效能;若是失敗的,則會降低自我評價及自我效能。

2. 觀察他人表現的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替代經驗指的是當個人看到他人類似或相近的行為表現時,個人將會提升或降低自 我效能,因為藉由觀看他人的表現,可以進一步評估自己的能力並推論可能的結果。當 他人類似行為結果為成功時,個人之自我效能會提高,反之則會降低。

3. 言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言詞說服是指藉由他人鼓舞性的談話或正面的回饋,提升個人自我效能,使之相信 自己有能力並且可以達到成功的結果。

4. 生理及心理狀況(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us)

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也會影響到自我效能之高低,在自我效能的過程中,如果受 到生理和心理壓力的影響,可能會導致較低的自我效能,反之則會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較低者,容易因失敗經驗而降低個人自我效能,而自我效能較高者,即使 面對困難和挑戰,也比較能夠繼續努力克服挑戰,因此強化個人自我效能,可以促進其 行為之改變。

(二)自我效能之意義

Bandura(1982)認為自我效能是指適應生活所感受之恰當、有效率和能夠勝任的 感覺,它是個人知識或技能與行為間的重要中介因素,是個人對於自己能夠獲得成功所 具之信念。自我效能的增加與降低會隨著自我是否能達到一定標準而改變,因此自我效 能對個人往後的行為和目標有重大的影響,也是個人決定改變行為的重要因素。瞭解影 響自我效能改變的因素,可以幫助個人建立並提升自我效能的策略,增加成功經驗,降 低失敗經驗,適時調整個人行為的認知機制。

二、教師自我效能

Bandura(1977b)認為自我效能之判斷會影響個人思考、選擇、感受、動機、行為 等表現,並進一步影響個人所選擇從事的活動、願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持續性及情緒上

32

的反應。自我效能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有關個人能否成功執行完成某種結果必要的能力 判斷,稱為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s);二為某一行為導致某一結果的估計,稱為 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兩者關係如圖 2-2-1 所示。

圖 2-2-1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關係

資料來源:Bandura (1977, p.193).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Bandura(1997)認為教師自我效能由兩個獨立向度構成:教學自我效能與個人自我 效能。教學自我效能是指教學工作能影響學生學習的預期,是一種結果預期的概念;而 個人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個人對本身具備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是一種效能預期的概 念。

從文獻中發現,國內外研究教師自我效能的學者甚多,但所使用的詞彙不盡相同,

國外有稱“teacher efficacy”、“teacher effectiveness”、“teacher self-efficacy”、“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國內有稱「教師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教師效能信念」、「教學自我效 能」、「教師自我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認知」等,雖然詞彙略有不同,但代表的意義 卻很相近,主要都是在討論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知覺及信念,及 其影響教學態度及行為的認知機制(Bandura,1993;陳美言,1998)。在本研究中,研

行為

個人 結果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33

究者參考 Bandura(1993),將上述名詞統稱為「教師自我效能」。

Ashton 等人(1982)將教師自我效能定義為:教師對自己能夠完成所有教學活動的 信心。除此之外,更進一步將教師自我效能區分為三個面向:個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教學效能(teaching efficacy)、個人教學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個 人效能指的是教師對於成為一位有效能教師的一般意識;教學效能指的是教師對於教學 和學習之間關係的信念;個人教學效能則是整合個人效能和教學效能,即教師對於成為 有效能教師及教學與學習之間關係的信念。

Gibson & Dembo(1984)將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應用到教師自我效能上,包含 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s)、結果預期(results expect)、個人教學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一般教學效能(teaching efficacy)。效能預期指的是教師對自己能夠影 響學生正面改變的能力之評價和信念;結果預期反映教師能夠控制教學環境的程度,例 如不管家庭背景、智商為何,所有學生都是可被教導的;個人教學效能指教師所具有幫 助學生學習的教學能力和技巧之信念,一般教學效能指教師能克服環境以改變學生能力 的信念。

Hoover 等人(1987)認為教師自我效能即教師對自身教學能力及專業知識之自信程 度,Hoover 等人將教師自我效能分為三個面向:1.教師認為自己能夠有效地從事教學工 作;2.教師認為自己的學生具備學習能力;3.教師認為自己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在教學需要 時能夠充分發揮。

Skaalvik & Skaalvik(2010)將教師自我效能定義為教師對自己本身能力的信念,包 括為了達到教育目標所需具備的計畫、組織與發展相關活動的能力,其內涵包括:1.有效 教導學生的能力;2. 為適應學生個別差異所採取的適當教學策略;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的能力;4.維持良好班級紀律的能力;5.與學校同事及家長的合作能力;6.應對變化及挑

34

戰的能力。

劉威德(1994)指出教師自我效能即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認知,此教學能力包 含 1.積極正面教導學生;2.消極抗衡外界社會環境因素對學生不良的影響;3.導正社會大 眾影響的效能;4.個人從事學科教學的效能;5.對於學生常規管理的效能。

孫志麟(2001)則認為教師自我效能指的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教學能 力的一種信念,包括個人可以正面影響學生學習以及抗衡外在環境對教學負面影響的能 力判斷,分為個人教學效能及一般教學效能。

簡玉琴(2002)將教師自我效能定義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能夠依據教學計畫教 學,達成教育目標,促進有效的教與學,分為個人教學自我效能及一般教學自我效能。

陳秀如(2009)認為教師自我效能為在教育環境中,教師對於自己能夠正向影響學 生學習、班級經營策略、教學能力影響學生學習程度及轉換外在環境等能力的信念。

從上述的文獻可得知教師自我效能之意義,因為研究及關注焦點不同而有多重的定 義,而大多研究將教師自我效能指向能夠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並達成教育目標的表現。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教師自我效能定義為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對個人教學能力、

技巧,及教學成果預期之判斷,是一種未來導向的信念。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將教師自 我效能區分為以下兩個面向:

1.個人教學自我效能

指教師自己本身所具備的教育專業能力與技巧,可使其在專業角色扮演稱職的自信 程度,也就是教師對個人教學能力的評估。包含:(1)教師專業效能:教師評估自我教導 音樂課程所需的專業知能,如演奏(唱)技巧、音樂教育理論等信念。(2)教學執行效能:

35 1974 Barfield &

Burlingame

國小教師 教師控制意識

Medway

國小四年

36

5.探討教師自我效能時,必須同時觀察學生學習情 況;

6.應探究教師自我效能和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

1990 Woolfolk, Rosoff &

Hoy

37

38

1. Barfield & Burlingame 教師自我效能量表(The Teacher Self-Efficacy Scale)

Barfield & Burlingame(1974)評量教師自我效能的工具為「教師效能量表」,主要 在於探討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管理理念的關係,內容包含 5 項題目:教學準備、教學 策略、教學評量、班級經營、教師專業,以同意或不同意擇一回答。

39

2.Rose & Medway 教師控制信念量表(Teacher Locus of Control Scale)

Rose & Medway(1981)根據 Rotter 的期望理論編製「教師控制信念量表」,用來評 量教師在教室控制的知覺。此量表包含 28 題,其中一半呈現教師在教室控制的知覺;另 一半則呈現班級失敗的情境,可以測量出內外控信念不同的向度。張世慧(1999)研究 分析指出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良好。

3. Gibson & Dembo 教師自我效能量表(Teacher Efficacy Scale)

Gibson & Dembo(1984)依據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中的「預期效能」及「結果 效能」發展出 30 題教師自我效能量表,採李克特式 6 點量表的計分方式,經因素分析、

Gibson & Dembo(1984)依據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中的「預期效能」及「結果 效能」發展出 30 題教師自我效能量表,採李克特式 6 點量表的計分方式,經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