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從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意義、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理論、不同自我 效能感教師之差異與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壹、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意義

本文分別針對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分析、自我效能感與自我效能之差異進行探 討如下:

一、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分析

關於教師效能感,國外學者有的以「teacher efficacy」代表,也有人使用

「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 、 「 teachers’ perceived efficacy 」 或 「 teacher self-efficacy」;國內學者所使用的名詞也不一致,包括「教師效能感」、「教師 自我效能」、「教師自我效能感」、「教師效能信念」或「教師自我效能信念」

等(吳璧如,2002;李雲漳,2002;許芷霖,2007)。

此外,在目前教師效能的相關研究中,簡紅珠(2006)認為應注意「教師自 我效能感」不可和「教師效能」混用,因為兩者的涵義並不相同:教師自我效能 感的概念主要衍生自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意指教師對於自己提升學生學習 成就或完成某項教學工作之能力的「自我判斷」;而教師效能主要是依據學生學 習成就的實際表現為準,對教師做效能判斷,判斷的人往往是他人。

因此本研究方向將偏重於探討國民小學教師之自我效能感,以教師本身心理 狀態為主體,而非偏重在教師的教學效能。

36

二、 自我效能感與自我效能之差異

針對自我效能所做的研究相當多,但許多研究者都將自我效能和自我效能感 視為同一意義,僅少數研究者將兩者清楚區分。涂美芳(2009)、陳瀅媄(2009)、

葉金蓉(2009)和劉雪芳(2009)的研究歸納出自我效能感與自我效能的不同:

Bandura在1982和1986年對自我效能感的解釋是對自己所能表現程度的一種「判 斷」(judgments),而在1989、1997和1999年對自我效能感的解釋則是對自己能 夠達成特定目標的一種「信念」(beliefs);此外,Bandura於1977和1986年以能 力(capability)一詞來協助說明效能(efficacy)的定義,足見兩者之差異所在。

就Bandura在1982、1986、1989、1997和2004發表的文獻而言,Bandura常在 文中交替使用perceived self-efficacy、self-percepts of efficacy、self-efficacy beliefs、

sense of personal efficacy或sense of efficacy等不同用語來呈現「自我效能感」的意 義。

另有兩位學者把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的定義區分出來。高申春(2001)認 為「自我效能」是一個與能力(ability)有關的概念,指的是個體因應或處理環 境事件的效驗或有效性;而「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的 效驗性的一種主體自我判斷。在自我效能理論中,Bandura正是以自我效能感之 概念闡述的形式來呈現「效能」的「自我現象」。還有陳書凱(2004)認為「自 我效能」是指個體計畫和執行某個活動目標所達到的水準或從中表現出來的能 力;而對個體各種行為機能活動產生影響的,不是這種能力本身,而是主體對它 的「感受」,即「自我效能感」。

就自我效能感的定義而言,張春興(2006)認為是個人對自己處事能力、工 作表現、挫折容忍等人格特質的「綜合評價」;也就是個人自認為在某些特定情 境中能夠有效地表現出適當行為的一種「信念」。陳威諭(2006)認為自我效能 感是一種「信念」,一種覺察自我是否能夠完成特定行為的信念,此信念如果是 正面且堅定的,獲致成功的機會就愈高,便是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地,則是低自

37

我效能感。涂美芳(2009)、陳瀅媄(2009)、葉金蓉(2009)和劉雪芳(2009)

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於自己達成特定目標之能力所持的信念、判斷,亦即

「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我效能」的信念與判斷。

綜上所述,研究者採用自我效能感與自我效能相異的觀點,認為自我效能感 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而產生的自我覺知,對於自己從事活動、執行任務的自我評 價、信念與感受。本研究聚焦於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探討,偏重於教師「自我」的 部分,將教師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國小教師在與學校互動的情境中,對於自己執行 工作任務的感受、自我評價與知覺信念。

貳、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理論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受到Bandura之自我效能理論、Rotter之控制信念理 論和Weiner之歸因理論的研究影響最大(吳璧如,2002,2004)。這三個理論常 被拿來試圖統整,以一體多面的解釋方式作為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陳彥甫,

2001)。以下進一步說明:

一、 自我效能感理論

對於個體人性潛能的發揮具有關鍵性決定作用的,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它 是人類心理行為作用的基礎;除非人們相信透過自己的行動能夠產生想要的結 果,否則是不會積極採取行動去面對困難,堅持到底的(Bandura, 2004)。就自 我效能感的來源與主體作用機制說明如下:

(一) 自我效能感的來源

Bandura(2004)認為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通常由四種典型資訊來源所構成:

1. 成就經驗(mastery experiences)

成就經驗是能夠逐漸形成個體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最有效的來源,這種經 驗,Bandura(1977)亦稱之為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成功 經驗能夠建立和增強個人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會影響自我效能感,若在初

38

期發展的階段遭遇頻繁的挫折、失敗,則效能感會被削弱得更嚴重。要發展重振 個人自我效能感,則需要透過鍥而不捨的努力去克服障礙的成功經驗(Bandura, 2004)。

多次成功的經驗已經讓個體建立強大的效能感,因此偶爾的失敗並不會嚴重 影響自我效能感。在此種情況下,個體有可能傾向於從努力程度、環境條件或因 應策略等方向去尋找失敗的原因,此種正向思維的方式又能激發個體動機,採取 加倍的努力去克服困難而取得成功,進而更有效堅定強化自我效能感(高申春,

2001)。

2. 社會模型(social modeling)

模型即觀察的對象,透過模型提供自身能力和動機的來源。看到與自己類似 條件的人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而達到成功,會增加觀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認為自 己只要努力也能成功(Bandura, 2004)。

社會模型亦即Bandura(1977)所謂的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同樣 的,若觀察者認為觀察對象的實力程度與自己相似或略高於自己,卻看到觀察對 象在活動中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他最終都失敗了,這樣的觀察結果不僅會降低 觀察者的自我能力判斷,而且會削弱他在類似活動中的努力程度。與成就經驗相 比,替代經驗對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較小,但仍能夠對個體的活動產生有效的 影響,經由活動又對個體自我效能感間接地產生長期的影響作用(Bandura, 1986)。

3. 社會說服(social persuasion)

即接受別人認為自己的確是具有執行某一項任務的能力,經由別人對自己的 言語說服而相信自己的效能感,亦即Bandura(1977)年所謂的口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別人對自己的言語說服和鼓勵,其效能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切合實際 情形。現實化的言語說服能夠啟動個體的積極性,激發個體的動機,誘導個體去 付出加 倍的 努力, 增加個 體成 功的機 會,並 培養 個體的 活動和 自我 效能感

39

(Bandura, 2004)。

4. 生理狀態(physical states)

其義近於Bandura(1977)年所謂的情緒喚起(emotional arousal)。人們在某 些程度上 會依 賴自 己的生理 和心 理狀 態來判斷 自己 的能 力(Bandura, 1986, 2004),例如,面臨考試、應徵等生活事件時,人們常依據自己的心跳、血壓、

呼吸等狀態來判斷自我效能。平靜的反應使人感到鎮定、自信,而焦慮、緊張的 反應則使人對於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高申春,2001)。個體常會因難以負荷龐 大的壓 力感 或挫折 感而出 現焦 慮或憂 鬱等負 面情 緒,導 致自我 效能 感降低

(Bandura, 1982)。但是個體也能主動調節自我效能感以增強身體的狀態,來降 低壓力感或其他負面情緒,並修正體內生理和心理對實際外界訊息的錯誤認知

(Bandura, 2004)。

(二) 自我效能感的主體作用機制

自我效能感調節人類潛能的發揮主要是透過四種過程:認知的過程、動機的 過程、情感的過程和選擇的過程(Bandura, 2004):

1. 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es)

自我效能感在認知過程是以不同的形式在進行。多數人類的行為,都是有目 的的,是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知的目標所操控的,而個人自我目標的設定會被自我 評價的能力所影響。自我效能感愈強的人,想要挑戰的目標愈高,承諾要達到目 標的態度也愈堅定(Bandura, 2004)。

人們多數行為的方向基本上都由思考來型塑,而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到 自己對事件或活動的預期。自我效能感較高的人會去想像著自己未來成功的景 像,引發正向思考進而促使個體去努力表現。相反的,自我效能感較低或是感覺 自己無能的人則傾向去想像自己未來失敗的情景,焦點放在自己的缺點和匱乏,

或總認為事情就是會出錯,而削弱自己的表現(Bandura, 2004)。

思考認知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使個體能夠預先設想事情的發生,而能夠採取

40

不同的因應策略和行動去處理好生活中的大小事件。這樣的過程必須有很好的自 我效能感和勤勞的思考活動,才能從周遭模糊、重複或不確定的事物中去分析推 理出正確有效的資訊。因此,自我效能感愈強的人,其善於分析的思維與採取邁 向成功的行動是愈有效能(Bandura, 2004)。

2. 動機過程(motivational processes)

自我效能感在個體動機的調節過程中扮演一個中心的角色,在動機的過程 中,自我效能感能夠經由思考認知去引發個體的動機,使其內心充滿期望並採取 行動。自我效能感不但會影響到個體在活動中的努力程度,還會影響個體在面臨 困難、障礙、挫折、失敗時對活動的堅持度(Bandura, 2004)。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會促使自己在活動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並堅持到底,直到

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會促使自己在活動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並堅持到底,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