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瞭解教師自我效能的相關意涵,本節從「教師自我效能的意涵」、「教 師自我效能的內涵」、「教師自我效能的測量」等基本概念來加以探討。

一、 教師自我效能的意涵

教師自我效能的研究多數都以 Bandura 的自我效能論做為基本的理論,

並加以應用與延伸。關於教師自我效效能(teacher efficacy)和教師教學效 能(teacher effectiveness)兩者之間很容易混淆,但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孫志麟(2002)認為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本身為研究取向,分析單位聚焦 在「教師」,包括教師特質、行為或思考;而教師教學效能屬於教學研究取 向,注重有效教學或教學效能,包括教學活動本身及教學情境。簡紅珠

(2006)則認為二者的不同在於,教師自我效能意指教師對影響學生學習 或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自我判斷之信念,是教師本身的自我知覺,注重的 是教師本身的主體信念;而教師教學效能是指依據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

對教師教學結果作判斷,是教師由教學結果來判斷教師的教學表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指教師自我效能的意涵,係指體育教師本身對於完

成某種教學行為與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信念。

二、 教師自我效能的內涵

教師自我效能是影響教師教學態度、意向、行為、選擇的重要因素(孫 志麟,2001)。而不同的學者關注的面向不同,以下茲就針對教師自我效能 將其區分為「整體概念的觀點」、「雙向度的觀點」以及「多向度的觀點」

三種。以下就分別加以說明:

(一) 整體概念的觀點

Berman(1977)認為教師能夠協助學習困難甚或動機低落學生的一種信 念。孫志麟(2009)指出教師知覺到自己的教學影響學生學習表現的程度。

上述之觀點,是將教師自我效能視為整體的概念,提供一個完整的觀點,

作為判斷教師自我效能信念的基礎。

(二) 雙向度的觀點

教師自我效能是由兩個不同向度所構成的(孫志麟,2009)。最典型的 代表是 Gibson 與 Dembo(1984)他們運用 Bandura 的效能預期和結果預期 概念,將教師自我效能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個人教學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與教學效能(teaching efficacy),前者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與 信念的技巧,後者則是指教師對自己能夠改變學生學習的能力信念;Ashton 與 Webb(1986)則認為教師自我效能的內涵包括個人教學自我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與一般教學自我效能(general teaching efficacy),前者係

指教師對有關本身教學效能的特有結果之預期,它調和了教師所持有的教 學信念、對教導特定學生的效能預期及其二者的互動關係所形成的,後者 意指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對教學工作所預期的結果,這與教師期望是相互關 聯的。Woolfolk 和 Hoy(1990)在探討教師自我效能與控制意識的關係時,

也測得這兩個向度,將其中的「教學效能」重新命名為「一般教學自我效 能」以便與「個人教學自我效能」作一區分。而國內研究者王受榮(1992)、

王湘栗(1997)亦持相同的看法,將教師自我效能的內涵分成「個人教學 自我效能」與「一般教學自我效能」兩的向度。

(三) 多向度的觀點

教師自我效能的結構可能包括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向度,向度的分類則根 據不同研究者的考量而有所差異。Ashton(1984)認為教師相信其影響學生表 現能力的程度。其中教師效能包括三個向度包括:1.個人效能(personal efficacy)即教師對於自己成為一位有效能教師的知覺;2.教學效能(teaching efficacy)即教師對於教學與學習之間關係的信念;3.個人教學效能(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即教師個人對自己成為有效能教師及對教學、學習之關係 的一種統合性信念。Hoover Dempsey、Bassler 和 Brissie(1987)指出教師 效能包含三方面的信念:1.教師認為自己能夠有效地從事教學;2.教師認為 自己所教學的學生具有學習的能力;3.當教學需要時,教師認為自己所具有 的專業知識能夠充分發揮作用。Soodak 和 Podell(1996)將教師自我效能

分為三個層面:1.個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行為能力所具有之信 心;2.結果效能是指將學生的成就歸功於教師的教學行為;3.教學效能是指 教師認為外在的因素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的信念。

綜上所述可知,教師自我效能可從「整體概念的觀點」、「雙向度的觀點」

以及「多向度的觀點」來進行探討。經由研究整理發現,整體概念的觀點 是以係對教師自我效能做概括性的描述;雙向度與多向度概念的觀點,則 是對其內涵再作進一步區分。

三、 教師自我效能的測量

教師自我效能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構念,屬於認知及信念層次,無法直接 觀察,通常須經由推論的過程才能得知(孫志麟,2009)。而研究者因所採 用的測量工具與對象不同時,教師自我效能向度也會有所不同。表 2-3 修訂 自孫志麟(2009)教師自我效能國內測量工具的發展,研究者增列了 2002 年 至 2010 年間相關性研究所發展出來的教師自我效能測量工具。茲以「研究 者」、「研究主題」、「研究工具」、「理論架構」、「結構/向度」歸納整理如下:

表 2-3 教師自我效能的測量工具彙整表

表 2-3 教師自我效能的測量工具彙整表(續)

表 2-3 教師自我效能的測量工具彙整表(續)

做概括性的描述,雙向度與多向度概念的觀點,則是對內涵再作進一步區 分,雖其內涵有些許差異,係研究者對教師自我效能著重之觀點不同所致。

因此本研究教師自我效能量表是採取雙向度的概念,以 Gibson 與 Dembo

(1984)對教師自我效能之概念為基礎,將教師自我效能分為下列二個層 面「個人教學自我效能」是指體育教師自己對於教學能力的信念,是一種 主觀的評價;「一般教學自我效能」是指體育教師影響學生學習及外在環境 限制下對教學能力的信念。並將兩個向度組合成教師自我效能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