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整體現象概述

為了要初步了解整體「台灣之光」現象的變化圖像,本研究統計了中央社與 聯合報各年度的「台灣之光」個別總數,以及「台灣之光」的曝光總數這兩項數 據。雖然報紙只是大眾傳播的一環,但是基於報紙擁有較完整的年度資料,也就 較易於查詢、整理。相較於此,電視新聞理應也是傳播「台灣之光」現象時一個 重要的資訊管道,然而在資料的蒐集與採樣上具有一定的困難。新聞的資料畫面 既不易完整取得,也較不方便篩選處理。即便如此,若純粹就本文所企圖理解的 是「台灣之光」現象的運作機制及其可能意涵來說,那麼僅從報章雜誌的整理而 得出「台灣之光」的現象邏輯應當是同樣可信且有效的。畢竟,作為一個整體的 社會現象來說,平面媒體與電視新聞在呈現「台灣之光」時的效應區別很可能大 多是後者對於前者的強化。

首先,所謂「台灣之光」的個別總數是指計算從2001年到2012年單一年中關 於個別「台灣之光」的報導數目所列出的「台灣之光」總共有幾位。即便單一的

「台灣之光」於該年度出現了一篇以上的報導,可是仍舊是同一位,所以總數也 就只會計為一次。但是,倘若在一篇報導中,「台灣之光」的指涉對象並不只有 一位,那麼,便以該篇報導中出現了幾位「台灣之光」為原則做計算。計算個別 總數的意義在於可以了解個別「台灣之光」的數量究竟在這十餘年內發生了什麼 樣的變化。另一方面,就媒體的資料來看,也可以發現到「台灣之光」究竟是如 何像雨後春筍般從這塊土地中生長出來。之後,我們還將會進一步討論在不同時 期的發展下,「台灣之光」的邏輯會隨之產生不同的主導因素,進而出現不同類 型的「台灣之光」。

接著,曝光總數則是計算「台灣之光」此一詞彙於該年度的該份報紙的出現 總量。也就是說,如果同一位「台灣之光」於該年度總共出現了十次,在總數上 便增加十次。所以,曝光總數與個別總數的分別在於後者將所有關於「台灣之光」

報導的重複渲染都納入計算。統計曝光次數的指標意義特別在於可以了解整體

「台灣之光」現象於全社會中的顯露樣態究竟為何,也就是集合所有個別「台灣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光」於「台灣之光」此一整體現象之中。若只觀察個別次數,我們將無法察覺

「台灣之光」現象是如何大量而反覆地浮現在社會之中,或者,將只是關注在特 定突出的個別對象,如王建民,結果反而忽略了現象作為整體的可能性。

表一    

年度

報社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央社 1 1 4 8 8 13 41 36 39 64 76 63 聯合報 2 1 4 9 12 12 33 6921 59 110 87 73

*資料為作者自行整理  

圖一

 

                                                                                                               

21   在 2008 年,聯合報特別做了總共二十篇的「世界之最,台灣之光系列報導」,內容全都是關 於產業界的成功案例。這系列報導特別凸顯了「台灣之光」現象的發展邏輯中出現一個經濟翻轉 或是經濟意涵愈發明確的變化。雖然這只是單一報系的特別報導,然而,若不是因為「台灣之光」

的內在邏輯轉變,我們便很難解釋為何會出現一連串的特別報導。  

0   40   80   120   160   2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台灣之光」個別總數

中央社 聯合報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二  

 

年度

報社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央社 1 1 5 6 34 136 16622 139 74 98 141 90 聯合報 2 1 7 10 26 107 105 95 95 178 156 98

*資料為作者自行整理  

圖二  

                                                                                                               

22   其實,在 2007 年中央社的報導中,總共出現了 415 篇內含「台灣之光」的報導。只是,單 單關於王建民的報導就出現了329 次。報導之所以異常頻繁的原因是,中央社會對單一一場比 賽的局數進展,連同王建民與洋基隊表現變化發出三到四篇報導。而其他報紙並沒有如此密集和 細節化的報導。故此,就資料處理來說,若是過於機械化地以415 次當做該年度「台灣之光」

在中央社的曝光度將讓整體資料產生過大的變異和失真。因此基於研究抽樣的考量,研究者策略 性地將王建民該年度329 次的曝光次數除以 4 之後再加上其他「台灣之光」的曝光數,將該年 度的「台灣之光」曝光數總和調整為166 次。  

0   40   80   120   160   2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台灣之光」曝光總數

中央社 聯合報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先就表一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個別的「台灣之光」在過去十年間穩定持續的 增加趨勢。這樣的力道直至資料中最後的一、兩年間才稍見減弱。又在圖一裡可 以更清楚地看到一個逐步上升的趨勢。再就表二和圖二來說,若從中央社的資料 來看,「台灣之光」整體的曝光總量在王建民時期23達到第一波高峰。當然,此 處明顯是因為這段時間正是王建民在MLB的顛峰時刻,投出許多屬於他個人的 美好記錄。而作為一個「台灣之光」,王建民在那段時期幾乎可以說是過度曝光。

不論是投一休四的固定出賽節奏,還是投一有四的報導篇數都使得「台灣之光」

於該年度的曝光總數暴增。可是,如果我們將中央社和聯合報的資料並立來看,

特別注意2006與2009年的轉折,恰好呼應了王建民現象的開始與結束。開始所代 表的是「台灣之光」現象逐步蓬勃,而王建民也正是「台灣之光」現象起飛期的 一個指標。但隨著王建民的受傷,2009年王建民現象的熱潮消退並非就代表「台 灣之光」現象消失,而只是王建民這個「台灣之光」因著受傷無法上場進而讓報 導的能量潰散,也就使圖二裡中央社的「台灣之光」曝光總數向下修正。可是,

我們若在參照圖二中聯合報的資料來看,那麼整體「台灣之光」的曝光總量在王 建民時期其實只是維持在他現身時的標準。接著,當熱潮暫時消退之後,「台灣 之光」整體的曝光總數仍舊是持續上升直到2011年,也就是民國百年24

當我們再次回到圖一,並以之檢視「台灣之光」曝光總數的變化時,將可以 發現到,其實是越來越多的「台灣之光」逐漸稀釋少數更為知名的人物,如李安、

王建民、吳寶春、曾雅妮等。由於這些知名人物大概不會只出現在單一年度或僅 只限於單篇報導,而是會在他們第一次出現之後,就不斷地反覆出現,因此「台 灣之光」的曝光量有一部分是建立於此。但若從個別數目來看,則可知相較於這 些更為有名的「台灣之光」們,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台灣之光」或許僅僅出現 在報導當日的某個版面的某一區塊,只是驚鴻一瞥、一閃即逝。可是,隨著他們 的數量不斷增加也致使「台灣之光」的曝光總數同時增加了。於是,當我們把王                                                                                                                

23   這裡具體指涉從 2005 年到 2009 年,而其中尤其在 06~07、07~08 連續兩年的季賽,王建民的 勝場數都達到19 勝,也是他到目前為止的職業生涯顛峰。  

24   整體「台灣之光」現象的擴散與民國百年總統府所辦理的「台灣之光系列人物」活動之間具 有密切的關聯。而在2012 年的大選之後,這個活動也隨即停辦。本文主張,只有透過跨政治與 跨美學的視野,才可能正視「台灣之光」現象與政府作為的許多痕跡存在著難以簡單切割開來的 關係。這點會留待討論「台灣之光」現象的第三階段時再加以詳述。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建民於2007年的過度曝光狀況考慮進來後,中央社的曝光總量起伏其實只是代表 著修正了單一「台灣之光」(王建民)於整體「台灣之光」現象的影響25。熱潮 消退之後,便又回頭反映「台灣之光」個別數量的實質增加。這是說,在2009 年王建民倒下之前,其他個別的「台灣之光」就已經持續不斷湧現,因此,「台 灣之光」的曝光總量仍然於2011年達到了一波新的高峰。這也是「台灣之光」現 象絕非只是關乎王建民的最佳證據。更不用說,「台灣之光」現象於不同時期的 內在邏輯轉變會逐步開展出無窮盡可能的接合對象。而最後這點正是本文接下來 要仔細考察的部分。

                                                                                                               

25當然,這並非報社刻意為之,而是王建民個人運動生涯的一個到目前還不算走到盡頭的休止符 使然。而這段無奈的休止符同時也是王建民人生另外一段難以抹去的插曲開始之肇因。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