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落差的意涵

在文檔中 壹、研究背景 (頁 37-6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位落差的意涵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首先針對目前數位落差現況及差異表現進行文獻 的整理與概述,以對數位落差做更深入的了解與探討。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 數位落差之意涵,第二節為數位落差差異探討,第三節為原住民數位落差現況。

第一節 數位落差的意涵

數位落差看似不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但其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數位落 差是一種構念的表現,並非有真正實體存在,也常讓我們忽略此種差異所帶來的 嚴重性,既然數位落差是如此的嚴重,如何去界定數位落差?陳敬如(2000)認 為在數位落差的表現上絕非「全無」及「全有」之兩極化的分別,而應該是在全 無跟全有之間程度的差別;在獲取資訊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全然的獲取資訊,

也不可能完全沒接收到資訊,因此資訊接受程度的差別就是數位落差形成的開 端。此小節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整理國內外數位落差相關文獻訂出本研究之數位 落差定義,接著根據所產生之定義對數位落差所組的構面進行探討。

壹、數位落差的定義

不論是資訊強盛或資訊貧乏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數位落差的產生。在現今 資訊爆炸的年代,來自各方的訊息瞬息萬變,尤其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普及,

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吸收資訊之最大利器,但並不是每個人 都可以如此方便的藉由資訊設備來獲取訊息,因為個人環境背景之不同,造成接 收訊息的差異,就是形成數位落差的開端(Mason & Dodds,2005)。資訊善用者 利用電腦及網路技術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以及優勢,可是相對的缺乏善用資訊能 力者卻越來越居於弱勢,此兩者已經有明顯落差產生;因此如何迅速的弭平此落

年研究數位落差的文獻,發現數位落差的定義雖然很分歧,但關於其定義還是有 漸進的模式可循,以下分別探討數位落差定義漸進的發展。

一一

一一、、、早期數位落差定義、早期數位落差定義早期數位落差定義早期數位落差定義

「數位落差」一詞的產生,最早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資訊委 員會(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在 1995 年所做的報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n,NTIA 對全美國民眾做了使用電腦、數據機、電話的 普查,報告中用"Have Nots"表示資訊未擁有者,並從三個地理位置(鄉村、都市、

城市中心)去調查"Have Nots"的情況,結果發現了不同收入、種族、年齡、學歷、

地區會造成"Have Nots"之產生,直至 1999 年後續提出之報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才正式產生出「數位落差」這個名詞,並且對其定 義。根據 NTIA 的定義,數位落差被認為是資訊工具擁有者(have)與資訊工具 未擁有者(have not),在資訊獲得與財富產生的差異。因此,在 NTIA 最初的定 義中,數位落差就是能否接近使用新科技的兩群人之間的差異,之後相繼有學者 繼續沿用此定義探討數位落差,像是 Chandrashekara(2004)也認為數位落差可 以用判斷經濟落差方法,區分為 have 跟 have not 的差別。

我們發現數位落差早期的調查是以能否使用電腦、數據機、電話等相關資訊 設備為基準,且伴隨著電腦網路設備的普及,數位落差調查的重點也轉移到了網 路接取與否。Randal(2002)認為數位落差就是指能否使用新科技獲益與否的兩 群人間的差異,在此差異之下產生出了所謂的資訊富有者(information rich)與 資訊貧困者(information poor)尤以現今電腦及網際網路服務變得越來越普及,

資訊善用者利用電腦及網路技術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以及優勢,可是相對的缺乏 善用資訊能力者卻越來越居於弱勢,Samuelson(2002)也認為數位落差就是在

電腦近用不均下,所延伸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電腦的普及後,也許可以獲得 些微的改善。李勝富(2000)認為數位落差就是能否使用電腦與網路,造成資訊 資源「有」與「無」的兩種階級狀態;梁恆正(2001)則認為數位落差形成之概 念是在能否近用網路上所造成的差異,在此階段我們看見對於數位落差定義,僅 是在能否使用資訊設備,且大都是以二分法的狀態來界定,以這表示數位落差的 情況太過於簡單,缺乏了程度上的說明。

二二

二二、、、資訊能力概念產生、資訊能力概念產生資訊能力概念產生資訊能力概念產生

隨著科技進步、網路逐漸普及,對於數位落差之定義,已不像以往單是判斷 有無使用資訊設備而已。2001 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所發表的數位落差研究報告也開始注意到 數位落差現象的產生,並對其提出定義-「在不同社經背景、居住地理區域的個 人、家戶或企業,近用資訊通訊科技機會以及運用網際網路之各項活動上所產生 的差異」。因此調查數位落差開始有了新的探討方向,不僅只是資訊設備上的使 用,已經開始加深到網路上活動的差異,也就是資訊使用的內容(Brunner,2005;

OECD,2001)。

但資訊使用內容的多寡就可以保證資訊的接受嗎?開始有學者認為必須要 有足夠的資訊能力才能吸收所接受的資訊,且認為數位落差不僅是在實體資訊設 備上的近用,也包含了使用方法,導致未充分利用網路設備的落差,這即是在資 訊使用能力上的差異(Ezster,2002;Kezang & Jason,2007;Pertti,2007)。Partridge

(2007)也提到數位落差是個很複雜的現象,並不只是社會經濟下所衍生出來的 問題,因此並不只是電腦、網路近用、數據機和硬體,解決數位落差的關鍵並不 是去發現組織或政府提供物質上的數位不均等的資訊近用,而應該回到個人內在 的數位不均等,也就是個人內在資訊能力上的不均等。Clinton(2000)也指出要

消弭數位落差除了要促使資訊設備普及外,也必須有專業的師資加入提升民眾之 資訊能力,才能使數位落差現象弭平。Wasserman & Richmond(2005)也認為在 數位落差的調查上,除了須考量網路的近用與否外,所使用的軟體工具、以及在 網路上的行為的也是調查數位落差很重要的項目。

曾淑芬,吳齊殷(2002)透過檢視歐洲、美國、日本及臺灣等國家相關縮減 數位落差政策、實證調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有效樣本 2401 份),以及專家座 談等三項分析,發現解決數位落差並須從「量能」與「質能」二部份觀察。量能 主要是在資訊接近使用上的落差,在此又可以從「電腦擁有」和「網路近用」觀 察出;而質能主要是在於個人在資訊技能素養上的呈現,主要是觀察個人在資訊 技能以及資訊素養上的落差。

簡文吟(2006)認為調查數位落差除了是硬體的資訊設備上的有無,還必須 包括應用資訊設備能力的廣度與深度。陳敬如(2000)認為資訊的接近使用是影 響數位落差最主要的關鍵,如果大家都有公平的資訊接近使用機會,就不會有數 位落差之產生,但資訊接近使用並非指表現在可否接觸科技設備而已,除了是在 資訊科技設備接近機會上均等外,也是在使用內容上的均等;因此除了物理上的 接觸外,還必須深入的了解使用者所使用的內容、資訊能力等,才能判斷數位落 差的情形。

綜合各研究者的觀點,調查數位落差可以有兩個主要的方向:1.能夠接近使能夠接近使能夠接近使能夠接近使 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

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

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2.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根據以上發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 現,我們知道弭平數位落差除了是在資訊近用設備上的差異外,也包含了在資訊 應用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近用並不代表使用,所以必須考慮到近用後資訊應用能 力的表現,才能判斷數位落差的狀態。

因此若要進行數位落差的調查,必須從接近使用資訊設備的狀態以及能否具 有資訊能力上進行調查,要弭平數位落差的隔閡,除了要有使用資訊設備的機 會,具有相當的資訊能力也是關鍵之一;因為進入資訊社會時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就是公平的資訊近用機會,但在公平的資訊近用機會之後,要能確實的發揮資訊 設備功能獲得眾多資訊,更需要使用者本身擁有足夠的資訊能力和技能方能達 成,資訊能力正是決定使用者是否可以消化、吸收所獲得的知識之條件。

三三

三三、、、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

資訊能力的觀念被提出之後,學者漸漸注意到資訊能力對數位落差的影響,

並且認為數位落差不應只是調查資訊設備使用的狀況以及內容,而應有更深一層 的界定方式;由此我們知道調查數位落差包含了資訊設備近用以及資訊應用能力 上的落差,但應調查哪些構面才能詮釋數位落差完全的風貌,以下是歷年學者研 究數位落差的研究構面:

李孟壕、曾淑芬(2005)認為數位落差不應只在資訊近用上調查,應該要發 現資訊能力上的差異,才能展現數位落差全部的風貌,因此他歸納出研究數位落 差可以從「資訊近用」、「資訊技術」、「網路素養」、「工作溝通性」這四個潛在因 素去探討,而其中之「資訊技術」、「網路素養」、「工作溝通性」這三項可以從個

李孟壕、曾淑芬(2005)認為數位落差不應只在資訊近用上調查,應該要發 現資訊能力上的差異,才能展現數位落差全部的風貌,因此他歸納出研究數位落 差可以從「資訊近用」、「資訊技術」、「網路素養」、「工作溝通性」這四個潛在因 素去探討,而其中之「資訊技術」、「網路素養」、「工作溝通性」這三項可以從個

在文檔中 壹、研究背景 (頁 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