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研究背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壹、研究背景 "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目錄目錄 目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 研究背景... 1

貳、 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壹、 研究目的... 12

貳、 研究問題...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壹、 研究範圍... 14

貳、 研究限制... 1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6

壹、 數位落差... 16

貳、 資訊設備近用... 16

參、 資訊應用能力...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數位落差的意涵... 19

壹、 數位落差的定義... 19

貳、 數位落差之構面... 34

第二節 數位落差之差異探討... 44

壹、 背景部份... 44

貳、 環境部份... 49

第三節 原住民數位落差之現況... 61

壹、 原住民族群資訊使用現況... 61

貳、 原住民資訊使用人口落差... 62

參、 原住民資訊應用能力落差... 6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73

壹、 研究架構... 73

貳、 研究假設... 7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78

壹、 研究對象... 78

貳、 抽樣方法... 7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2

壹、 個人環境背景部份... 82

貳、 數位落差現況部份... 82

(14)

參、 內容效度... 84

肆、 信效度考驗... 8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0

壹、 擬定研究方向... 90

貳、 蒐集相關文獻... 90

參、 擬定研究計畫... 90

肆、 編製研究工具... 91

伍、 進行預試產生正式問卷... 91

陸、 問卷回收與統計... 91

柒、 整理研究報告... 9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2

壹、 平均數與百分比數統計... 92

貳、 t 考驗【A】... 92

參、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B】 ...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5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95

壹、 背景變項... 95

貳、 環境變項... 97

第二節 臺東縣國小原住民高年級學童數位落差現況... 103

壹、 資訊設備近用現況分析... 104

貳、 基本操作現況分析... 105

參、 軟體應用現況分析... 106

肆、 資訊倫理現況分析... 109

第三節 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差異分析... 111

壹、 背景因素... 111

貳、 環境因素...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之發現... 135

壹、 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之數位落差現況... 135

貳、 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差異分析... 137

第二節 結論... 143

壹、 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有數位落差情形存在... 143

貳、 不同個人背景表現之數位落差... 144

參、 不同資訊環境表現之數位落差... 146

第三節 建議... 149

壹、 對臺東縣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 149

貳、 對臺東縣各小學之建議... 150

(15)

參、 對家長之建議... 150 肆、 對未來之研究之建議... 151

(16)

圖圖 圖圖目錄目錄目錄目錄

圖 1- 1 2006~2007 年網路整備指標排名表 ... 3

圖 1- 2 2007 各縣市電腦使用人口比率 ... 4

圖 1- 3 行政院研考會寬頻到府計畫寬頻戶數成長圖 ... 7

圖 2- 1 國中小學童電腦使用經驗與上週使用天數圖 ... 47

圖 2- 2 美國家長職業與家庭設備資訊關係圖 ... 54

圖 2- 3 原住民電腦使用人口比率 ... 63

圖 2- 4 原住民網路使用人口比率 ... 64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74

圖 3- 2 資料分析圖 ... 93

(17)

表表 表表目錄目錄目錄目錄

表 2- 1 數位落差概念整理表 ... 25

表 2- 2 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綱要 ... 29

表 2- 3 資訊能力分項表 ... 31

表 2- 4 基本操作能力調查內容表 ... 37

表 2- 5 軟體應用能力調查內容表 ... 38

表 2- 6 資訊倫理調查內容表 ... 40

表 2- 7 歷年數位落差調查表分析表 ... 42

表 2- 8 2006 原住民從事職業比率 ... 56

表 2- 9 歷年數位落差影響因素表 ... 60

表 2- 10 原住民電腦使用人口比率比較表 ... 63

表 2- 11 原住民網路使用人口成長數據... 65

表 2- 12 臺北縣資訊能力檢測項目 ... 71

表 2- 13 臺北縣原住民學童資訊能力分析表 ... 72

表 3- 1 預試抽樣學校 ... 78

表 3- 2 分層抽樣分配 ... 79

表 3- 3 各地區學校抽樣情形 ... 81

表 3- 4 專家審查名單 ... 84

表 3- 5 內容效度專家意見修正表 ... 85

表 3- 6 數位落差量表分析圖 ... 89

表 4- 1 樣本背景基本資料表 ... 96

表 4- 2 家庭部份基本資料表 ... 98

表 4- 3 學校部份基本資料表 ... 101

表 4- 4 數位落差分析表 ... 103

表 4- 5 資訊設備近用現況分析表 ... 104

表 4- 6 基本操作能力分析表 ... 105

表 4- 7 軟體應用現況分析表 ... 107

表 4- 8 資訊倫理現況分析表 ... 109

表 4- 9 不同性別差異分析表 ... 111

表 4- 10 不同年級差異分析表 ... 113

表 4- 11 不同地理位置分析表... 115

表 4- 12 每週不同上網時間差異分析表 ... 117

表 4- 13 不同家庭資訊設備分析表 ... 119

表 4- 14 不同家長支持態度分析表 ... 120

表 4- 15 不同家庭收入分析表 ... 121

表 4- 16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分析表 ... 123

表 4- 1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分析表 ... 124

(18)

表 4- 18 不同父親職業差異分析表 ... 126

表 4- 19 不同母親職業差異分析表 ... 127

表 4- 20 不同班級資訊設備差異分析表 ... 130

表 4- 21 班級電腦自由使用與否差異表 ... 130

表 4- 22 不同校園網路速度差異分析表 ... 132

表 4- 23 學校不同支持態度差異分析表 ... 133

(19)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來自各方的訊息瞬息萬變,尤其伴隨著資訊科技的 發展、普及,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吸收資訊最大利器,但並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如此方便的藉由資訊設備來獲取訊息,因為個人環境背景不同 造成接收訊息的差異,就是形成數位落差的開端。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國民小 學高年級原住民學童之數位落差現況及差異表現,期望藉此研究瞭解臺東縣原住 民學童數位落差的現況,做為政府弭平落差之依據,進而改善原住民學童之資訊 能力。在本章中,第一節介紹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延伸出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數位落差看似不存在,但其實此概念充斥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身處不 同地域所造成的數位落差,最明顯也讓人最容易感受到。以下分述研究背景與引 起本研究者興趣之研究動機。

壹、研究背景

隨著新科技不斷的問世,數位落差所反映的面向也越來越廣,在我們日常生 活中有越來越多數位落差的現象產生。web2.0 風潮已帶來新的數位落差,隨著年 齡不同,民眾在網路上的互動方式、瀏覽資訊內容、看待網路態度已呈現大幅度 的迥異,新的數位落差儼然成形(行政院研考會,2007)。

(20)

數位落差是每個國家發展資訊科技中皆會遇到的瓶頸,臺灣目前也有數位落 差現象產生;綜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以下簡稱研考會)近年數位落差 報告及相關研究,皆顯示城鄉地區仍有數位落差現象產生(研考會,2004;研考 會,2005,研考會,2006a;研考會,2006b;研考會,2007);有鑑於提升偏鄉 居民以及原住民學童之數位能力,行政院計畫 97 年起 4 年內斥資 2.4 億元,採購 國民電腦 2 萬 4 千臺,資助低收入戶及原住民學童家庭(曠文溱,2007);雖然 政策有提供相關的補助計畫,但現今身處臺東地區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情況究竟 為何?實為在提升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前首當了解的問題。首先讓我們 以國際的資訊設備排名來看我國資訊設備之建設情況,進而觀察國內之資訊使用 人口,最後針對現今城鄉資訊設備差異,政府弭平數位落差之對應政策做簡單的 描述。

一一

一一、、、臺、臺臺臺灣灣灣資訊灣資訊資訊資訊設備建設已具國際水準設備建設已具國際水準設備建設已具國際水準設備建設已具國際水準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07)3 月 28 日所發表的「全球資訊科技報告」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6-2007),用於評鑑各國資訊通訊科技 的 NRI(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NRI)「網路整備度指標」排名,臺灣於全世 界 122 個國家當中排名第 13(參見圖 1- 1)。關於 NRI 指標主要是參考下列向度 所產生:

1. 國家或社會的資訊科技通訊技術環境

2. 各國家中,個人、企業、政府三者資訊科技通訊的完整程度 3. 資訊通訊科技應用程度

我們可以發現臺灣的資訊通訊技術已經達到世界所認可的水準,在亞洲國家 內排名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及香港,略勝日本、澳洲、南韓一籌。研考會認為今 年前 10 名除了美國與新加坡以外全都屬歐洲國家,這是因為歐洲國家為了配合

(21)

歐盟「i2010」政策,積極進行資訊通信建設項目之結果。資訊通訊科技可說是與 數位落差息息相關的議題,臺灣在世界網路整備程度表現不俗,我們看見臺灣的 資訊通訊科技已漸趨成熟。

圖 1- 1 2006~2007 年網路整備指標排名表 資料來源:WEF(2007)

臺灣整體資訊設備建設已漸受到國際認同,在全球光纖普及率調查中,第一 名是香港,臺灣排名第七(吳建興,2007);且在 2007 年全球化指標中我國連網 主機數以及連網人數在全球排名第 10(莊順斌,2007),此數據說明了臺灣網路 全面的普及,連線主機與連網人數都躍居國際排名。我國在 ITU(2007)「世界 資訊社會報告」中,數位機會總評比也從 2006 年的第 10 名進步到 2007 年的第 7 名,由此可發現我國之資訊設備近用機會不斷上提升之趨勢。

臺灣在近年有如此傲人的成績出現可歸因為政策上大力的推動,行政院在挑 戰 2008-數位臺灣計畫中,預期從 2002~ 2008 年六年間增加 600 萬的寬頻用戶,

而截至 2007 年已達 626.7 萬戶,個人的連網率達 6 成以上,網路使用人口總計

(22)

超過 1400 萬人次,成長的速度相當快速。而且在未來五年內「國家資通訊發展 方案」將會持續的推動國家資訊建設,讓全體國民,包括中高齡民眾、弱勢族群 皆能上網使用生活所需的服務(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7b)。

二 二 二

二、、、資訊使用人口逐年增長、資訊使用人口逐年增長資訊使用人口逐年增長資訊使用人口逐年增長

雖然我國在資訊設備建設上的成長已獲得國際的認同,甚至在各項調查指標 中皆名列前矛,但資訊設備普及並不代表使用率的成長,究竟這些資訊設備建設 是否會提升我國資訊使用人口成長呢?根據研考會(2007)調查國內數位落差報 告顯示,我國的電腦、網路使用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全國之電腦使用率已達 71%,其中又以新竹市普及率最高高達 79%(圖 1- 2);我國電腦使用率也從 2002 年 48.3%,至目前 2007 年 71%,計五年間增加了 23%;網路人口部份也從 42.4

%至 65.6%成長了 24%,呈現大幅進步之狀態,證明了我國之資訊建設完備,且 接觸電腦、網路的人口越來越多。

圖 1- 2 2007 各縣市電腦使用人口比率 資料來源:研考會(2007)

近年來伴隨著對資訊教育的重視,政府投入相當多的預算在增加資訊設備建 設,導致我國的資訊設備漸趨完善,不論在國際各項資訊建設指標調查排名或是 國內的資訊設備使用人口數據中,臺灣電腦設備與網路使用人口皆呈逐年增長的

(23)

形勢;連網主機、連網人口甚至達到全球前 10 名,光纖普及率為全球第八名;

以上數據皆再次證明了我國在資訊設備上的成長,且臺灣之資訊設備水準已獲得 國際的認同,國內資訊使用人口逐年的成長,更是政府大力推動資訊設備建設的 最佳成果。

三三

三三、、、偏遠鄉鎮地區、偏遠鄉鎮地區偏遠鄉鎮地區偏遠鄉鎮地區資訊設備建設仍顯不足資訊設備建設仍顯不足資訊設備建設仍顯不足資訊設備建設仍顯不足

雖然我國資訊使用情況已相當的普遍,但如果仔細查看城鄉所顯示的資訊使 用人口數據,我們不難發現還是有落差的情形存在著。研考會在每年的數位落差 報告皆顯示城鄉間電腦與網路使用人口都有段落差存在,在研考會(2007)數位 落差調查報告顯示,城鄉之間電腦使用人口、網路使用人口還是有高達 20%左右 之差距。

如將焦點聚焦於國小學童上,在研考會(2006b)全國國中小學童數位能力 調查報告,發現都市跟偏鄉在資訊設備環境上已有很大的落差,學校開放給學童 使用電腦的等級,偏鄉中僅有 75%的 Pentium4 等級電腦,在都會區則高達 90.6

%;且在東部地區各校電腦可以自行維修的能力也不高,僅有 50%的學校有自行 維修電腦的能力;直轄市 72.7%的學校班班皆有電腦設備,偏鄉卻僅有 60%。校 園內部網路建置上,都會地區也較偏鄉來普及且完備,都市地區達 87%的學校全 校各教室均可上網,但偏鄉僅有 62%,相差了 25%。

由以上數據我們發現,偏鄉與都市在電腦設備上的落差,都市地區近七成的 學童在班級上有電腦、網路供予使用,偏鄉地區有班級電腦的學校僅有一半,而 且還不一定可以上網。在如此的差距下,目前學校課程皆已廣泛的應用電腦及網 際網路,但是很遺憾的,並不是每個學童都可以近用資訊設備,也因此擴大了數 位落差的現象(Mason&Dodds,2005)。

(24)

偏鄉因地理位置上的弱勢,導致學童在電腦使用等級、後續維修能力、以及 班級電腦佔有比率明顯的較都市差,也因此造成偏鄉學童在數位能力上的落後。

偏鄉的資訊設備劣勢也影響到資訊使用人口,都市的資訊使用人口很明顯高於偏 鄉使用人口,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地區資訊使用人口皆有成長,但成長速度不均的 差異,也拉大了城鄉間的數位落差差距,造成城鄉電腦、網路設備普及率的差異,

而這些差異也反映在學校學童的資訊能力上。

四 四 四

四、、、政府縮減數位落差之概況、政府縮減數位落差之概況政府縮減數位落差之概況政府縮減數位落差之概況

我國為弭平數位落差現象,近年已推動相關之擴增資訊設備計劃,以下分別 敘述近年來縮減數位落差之政策:

(一)教育部推廣方案

為了希望能落實資訊教育向下紮根的目標,教育部近年來分別推動-「遠距 教學」、「遠距圖書」、「TANet 到中小學」等計畫,其中 1999 年「TANet 到中小 學」計畫,使全國之國民小學皆有電腦教室且可上網路。2001 推行「中小學資訊 教育總藍圖」草案規劃,透過各項培訓讓所有教師均具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專 業能力,其中亦特別強調了縮短城鄉差異發展、數位落差的概念,在「加強偏遠 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計畫」,教育部藉由遠距教學方式辦理偏遠師資培訓,及補 助偏遠地區的網路電信費用等方式,縮短城鄉的數位落差情形 (教育部,2008;

施俊良,2004)。

(二)挑戰 2008:數位臺灣計畫

行政院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縮減數位落差之目的,於 2002 年 5 月提出「挑 戰 2008:數位臺灣計畫,於 2002~2007 年間中不僅讓我國寬頻之使用戶突破 600

(25)

萬大關(圖 1- 3),還針對數位落差嚴重之偏鄉地區,在 18 縣市建置了 113 個數 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 DOC)、43 個部落圖書資訊站以及 140 個 公共上網據點,原住民族群使用電腦的比率由 2005 年的 44.5%提升為 2007 年的 67.2%;使用網路的比率由 2005 年的 39.9%上升為 2007 年的 60.9%(行政院科 技顧問組,2007a)。

圖 1- 3 行政院研考會寬頻到府計畫寬頻戶數成長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研考會(2007b)

配合數位臺灣計畫,行政院原民會也大力增加原住民族資訊近用機會,進而 提升資訊能力;原民會自 2002~2006 連續五年辦理原住民資訊教育課程,藉以縮 減數位落差、增加數位機會,希冀提昇原住民資訊技能發展,建立終身學習之原 住民社會(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7a;開拓文教基金會,2007)。

(26)

(三)優質網路社會(u-Taiwan)計畫

行政院為運用資訊通訊技術,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及國家競爭力,同時針對 民眾日常生活所關注的議題,於 2008 年提出 u-Taiwan 計畫,在此計畫中為推行 全民之公平之數位機會,預計從 2008~2011 四年間達到下列目標(行政院科技顧 問組,2007b):

1.全國寬頻覆蓋率 100%

u-Taiwan 計畫為創造「創造公平數位機會」,預期讓全國寬頻涵蓋率達到 100%,以更普及我國偏鄉地區的上網率。

2.偏鄉皆有數位機會中心

行政院 2004 年就已開始推動縮減數位落差計畫,資料顯示為達縮減城鄉數 位落差之目的,至 2007 年為止已投入 39 億之經費。目前全國 168 個偏鄉中,共 建置了 113 個數位機會中心,預計在 2011 年以前達到 168 個偏遠鄉鎮中皆有數 位機會中心之建置。

3.四萬低收入學生家庭,有連網電腦

為加強縮減「低收入戶」、「中高齡」、「弱勢族群」等數位落差現象,研考會 將持續辦理「低收入戶資訊教育訓練」、「弱勢族群資訊應用」職業訓練以及提供

「銀髮族」上網誘因與訓練。此外,教育部與原民會也將積極推動「國民電腦」

應用。以期四萬名之低收入戶家庭皆有連網電腦之使用。

(27)

(四)原住民部落資訊建設

原住民委員會自 2001 年度起,即致力推動縮減原住民數位落差,以提升原 住民族資訊素養。在此目標下,除了興建部落圖書資訊站外,也積極培訓部落數 位人才,以大幅創造原住民族數位機會。此外原民會今年度將持續推展各項創造 原住民族數位機會政策與措施,包括贈送低收入戶家庭、國民中小原住民學生電 腦約 2250 臺,建置教會公共圖書資訊站 100 約 200 臺電腦,更新 92~ 93 年設立 之部落圖書資訊站約 555 臺電腦,補助尚未設置部落圖書資訊站之 13 個原住民 鄉鎮市公所,共約 195 臺電腦,補助通訊線路及維護費用,並協助各公共圖書資 訊站建置專屬網站等,以上之部落資訊建設,讓我們得知原民會期望為臺灣原住 民族增加資訊近用機會、提升資訊能力之決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8;開 拓文教基金會,2007)。

關於部落圖書資訊站,是在部落或原住民社區中設立圖書館並結合資訊設 備,讓電腦及網路進入社區部落當中,目前全臺已有 43 個部落圖書資訊站,藉 著增加社區部落之資訊設備近用機會,希冀提升原住民部落整體資訊能力(毛慶 禎,2003)。

貳、研究動機

以下分別敘說引起研究者調查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動機。

一 一 一

一、、、目前、目前目前目前無無無無針對針對針對臺針對臺臺東縣臺東縣東縣東縣「「「「原住民原住民原住民」原住民」」」學童學童學童數位落差之調查學童數位落差之調查數位落差之調查 數位落差之調查

因應網路科技之發達,能否有效的運用資訊設備獲得資源更顯重要,學習如 何善用網路、電腦等資訊設備已是全民運動(田芳華、傅祖壇,2003),因此近 年各校皆開始重視相關資訊教育課程,加強學童之資訊能力(何榮桂,2002;楊

(28)

中任、李榮通,2007)。在研究背景中我們可發現近年來教育部以及原民會皆有 在臺東地區擴增許多資訊基礎設備,包括對縣內之部落數位機會中心、部落圖書 室補助,但在資訊課程、基礎硬體設置完成後,是否原住民學童有更多的資訊設 備近用之機會?臺東縣原住民學童之資訊能力情況又如何?皆無從得知,因此本 研究針對臺東縣原住民學童,調查其生活中資訊設備使用之情形,以及調查相關 資訊能力表現如何。

二二

二二、、、目前無針對、目前無針對目前無針對目前無針對臺臺臺東縣國小學童之數位落差相關研究臺東縣國小學童之數位落差相關研究東縣國小學童之數位落差相關研究東縣國小學童之數位落差相關研究

雖然目前政府單位每年都會進行全臺數位落差調查,但調查對象皆為 12 歲 以上之民眾,僅有 2006 年之全臺國中小學童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是以 國中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且在此項調查中,對臺東縣國小學童之抽樣也僅有東河 鄉之國小兩所,因此能做的推論是有限的。目前沒有針對臺東地區原住民學童進 行數位落差調查研究之報告,其他縣市雖然也無針對國小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 研究,但已有部份縣市針對國小學童數位落差情形深入調查,分別為-臺北縣(李 京珍,2004)、高雄縣(楊雅斐,2006)、屏東縣(鄭欽文,2003)、花蓮縣(周 芳宜、張芸韶,2007)都已有針對國小學童數位落差調查研究,臺東在此方面的 文獻是極缺乏的。在現今資訊即力量的時代,缺少搜尋資訊的能力,對生活的影 響是很大的。孩子的數位學習不容忽視、也不能等,因此期以本研究之發現做為 提升臺東縣原住民學童資訊能力之依據。

(29)

三 三 三

三、、、欲深入了、欲深入了欲深入了欲深入了解影響解影響解影響解影響臺臺臺東臺東東東縣縣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因素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因素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因素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因素

根據歷年研究數位落差之文獻,皆發現不同之個人背景對數位落差的影響極 大(陳敬如,2000;鄭欽文,2003;李京珍,2004;楊雅斐,2006)。原住民學 童家庭跟一般家庭確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不僅在家庭資訊設備上、父母態度、

家庭收入也不太相同,此種差異也反映在學童的資表現上。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文 獻做過數位落差調查,但針對原住民學童進行研究的文獻,卻是少之又少。臺東 縣原住民學童的資訊能力、資訊近用機會,究竟是尚可還是已嚴重落後;何種環 境、背景造成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產生差異;與其他縣市學童之發現 又有何出入,這是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

(3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為了解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現況及差異情形,訂定出本研究之目的,

並且根據研究目的延伸出本研究之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為了解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情形,研究目的分為以下兩點:

一一

一一、、、調查、調查調查調查臺臺臺臺東縣東縣東縣國小高年級東縣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之現況現況現況現況。。。。 二二

二二、、、探討不同背景之、探討不同背景之探討不同背景之探討不同背景之臺臺臺東縣臺東縣東縣東縣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之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之表現之差異表現之差異差異差異。。。。 三三

三三、、、探討不同環境之、探討不同環境之探討不同環境之探討不同環境之臺臺臺東縣臺東縣東縣東縣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之差異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之差異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之差異。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之差異。。。

貳、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一

一一、、、臺、臺臺臺東縣東縣東縣國小高年級東縣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原住民學童原住民學童目前目前目前數位落差現況為何目前數位落差現況為何數位落差現況為何?數位落差現況為何???

(一)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資訊設備近用現況為何?

(二)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資訊應用能力現況為何?

二 二 二

二、、、不同背景之、不同背景之不同背景之不同背景之臺臺臺東縣臺東縣東縣東縣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原住民學童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數位落差數位落差表現為何表現為何表現為何表現為何??? ?

(一)不同性別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性別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年級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年級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31)

(五)不同上網時間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六)不同上網時間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七)居住不同地理位置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八)居住不同地理位置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三 三 三

三、、、不同環境之、不同環境之不同環境之不同環境之臺東國小高年級臺東國小高年級臺東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臺東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原住民學童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表現數位落差表現數位落差表現數位落差表現為何為何為何為何????

(一)家庭環境部份

1. 不同家長支持態度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2. 不同家長支持態度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3. 不同家庭資訊設備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4. 不同家庭資訊設備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5. 不同家庭收入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6. 不同家庭收入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7. 不同家長教育程度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8. 不同家長教育程度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9. 不同家長職業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10 . 不同家長職業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二)學校環境部份

1. 不同學校資訊設備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2. 不同學校資訊設備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3. 不同學校支持態度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設備近用是否有差異?

4. 不同學校支持態度之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力是否有差異?

(3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可以從研究區域及研究對象上探討,詳細之研究範 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區域及研究對象兩部份,詳細說明如下:

一一

一一、、、研究、研究研究研究區域區域區域區域

本研究區域範圍乃包含臺東縣計 90 間國民小學,依照臺東教育處學區之劃 分,分為-臺東市區、關山區、成功區、大武區、離島區等五大區。

二二

二二、、、研究、研究研究研究對象對象對象對象

本研究對象之選取,係指就讀於臺東縣國民小學五、六年級的普通班原住民 學童,全縣原住民高年級學童計 2074 名,並依各地區(臺東市區、關山區、成 功區、大武區、離島區)原住民學童比率抽出研究對象。

貳、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區域及研究對象兩部份,詳細說明如下:

一一

一一、、、研究區域、研究區域研究區域研究區域

本研究以臺東縣之原住民學童作為研究對象,因此無法推論本縣市非原住民 學童以及外縣市學童之數位落差表現。

(33)

二二

二二、、、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作為研究對象,對於國、高中、大學等不同 年齡之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學生無法做相關之推論。

(3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之名詞解釋,主要是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構面包括數位落差、資訊設備 近用、資訊應用能力加以解釋。

壹、數位落差

數位落差係指資訊社會中,擁有與使用資訊工具與否的兩群人間的差異

(Chandrashekara,2004;NTIA,1999; Randal,2002)。本研究根據歷年研究 者(田芳華、傅祖壇,2003;李京珍,2004;李孟壕、曾淑芬,2005;周芳宜、

張芸韶,2007;教育部,2008;陳怡君,2005;陳威助,2004;陳敬如,2000;

曾淑芬、吳齊殷,2002;項靖,2003;楊雅斐,2006)歸納數位落差是在資訊設 備近用以及資訊應用能力上表現的差異。

本研究判斷數位落差情形是依據學童在「臺東縣國小原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調 查問卷」中資訊設備近用題組、資訊應用能力題組所得之分數,判斷學童數位落 差情形。

貳、資訊設備近用

資訊設備近用是指使用者能夠接近;使用資訊設備的一種狀態(NTIA,

1999;Samuelson,2002;周芳宜、張芸韶,2007;曾淑芬、吳齊殷,2002;楊 雅斐,2006)。

本研究所指之資訊設備近用乃調查學童在家庭或環境中能夠就近方便使用 電腦、網路等資訊設備之程度,以調查問卷之「資訊設備近用題組」所得之分數 加以判斷,分數越高之學童代表在所處環境中,就近使用資訊設備之機會越高。

(35)

參、資訊應用能力

資訊應用能力即確達使用者能善用資訊設備所必須具備之能力(Ezster,

2002;李孟壕、曾淑芬,2005),本研究參考歷年學者、研究者(李京珍,2004;

李孟壕、曾淑芬,2005;周芳宜、張芸韶,2007;教育部,2008;陳怡君,2005;

陳威助,2004;陳敬如,2000;曾淑芬、吳齊殷,2002;項靖,2003;楊雅斐,

2006)之發現,歸納出資訊應用能力應包含使用者在「資訊基本操作」、「軟體應 用」、「資訊倫理」上的表現。

本研究所指之資訊應用能力為學童使用電腦與網路中「基本操作」、「軟體應 用」、「資訊倫理」等能力之表現。判斷狀態是以本研究「臺東縣國小原住民學童 數位落差調查問卷」之資訊應用能力題組所得之分數進行判斷,分數越高之學童 代表資訊應用能力越強。

(36)
(37)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首先針對目前數位落差現況及差異表現進行文獻 的整理與概述,以對數位落差做更深入的了解與探討。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 數位落差之意涵,第二節為數位落差差異探討,第三節為原住民數位落差現況。

第一節 數位落差的意涵

數位落差看似不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但其實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數位落 差是一種構念的表現,並非有真正實體存在,也常讓我們忽略此種差異所帶來的 嚴重性,既然數位落差是如此的嚴重,如何去界定數位落差?陳敬如(2000)認 為在數位落差的表現上絕非「全無」及「全有」之兩極化的分別,而應該是在全 無跟全有之間程度的差別;在獲取資訊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全然的獲取資訊,

也不可能完全沒接收到資訊,因此資訊接受程度的差別就是數位落差形成的開 端。此小節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整理國內外數位落差相關文獻訂出本研究之數位 落差定義,接著根據所產生之定義對數位落差所組的構面進行探討。

壹、數位落差的定義

不論是資訊強盛或資訊貧乏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數位落差的產生。在現今 資訊爆炸的年代,來自各方的訊息瞬息萬變,尤其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普及,

電腦與網際網路的使用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吸收資訊之最大利器,但並不是每個人 都可以如此方便的藉由資訊設備來獲取訊息,因為個人環境背景之不同,造成接 收訊息的差異,就是形成數位落差的開端(Mason & Dodds,2005)。資訊善用者 利用電腦及網路技術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以及優勢,可是相對的缺乏善用資訊能 力者卻越來越居於弱勢,此兩者已經有明顯落差產生;因此如何迅速的弭平此落

(38)

年研究數位落差的文獻,發現數位落差的定義雖然很分歧,但關於其定義還是有 漸進的模式可循,以下分別探討數位落差定義漸進的發展。

一一

一一、、、早期數位落差定義、早期數位落差定義早期數位落差定義早期數位落差定義

「數位落差」一詞的產生,最早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資訊委 員會(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在 1995 年所做的報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n,NTIA 對全美國民眾做了使用電腦、數據機、電話的 普查,報告中用"Have Nots"表示資訊未擁有者,並從三個地理位置(鄉村、都市、

城市中心)去調查"Have Nots"的情況,結果發現了不同收入、種族、年齡、學歷、

地區會造成"Have Nots"之產生,直至 1999 年後續提出之報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才正式產生出「數位落差」這個名詞,並且對其定 義。根據 NTIA 的定義,數位落差被認為是資訊工具擁有者(have)與資訊工具 未擁有者(have not),在資訊獲得與財富產生的差異。因此,在 NTIA 最初的定 義中,數位落差就是能否接近使用新科技的兩群人之間的差異,之後相繼有學者 繼續沿用此定義探討數位落差,像是 Chandrashekara(2004)也認為數位落差可 以用判斷經濟落差方法,區分為 have 跟 have not 的差別。

我們發現數位落差早期的調查是以能否使用電腦、數據機、電話等相關資訊 設備為基準,且伴隨著電腦網路設備的普及,數位落差調查的重點也轉移到了網 路接取與否。Randal(2002)認為數位落差就是指能否使用新科技獲益與否的兩 群人間的差異,在此差異之下產生出了所謂的資訊富有者(information rich)與 資訊貧困者(information poor)尤以現今電腦及網際網路服務變得越來越普及,

資訊善用者利用電腦及網路技術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以及優勢,可是相對的缺乏 善用資訊能力者卻越來越居於弱勢,Samuelson(2002)也認為數位落差就是在

(39)

電腦近用不均下,所延伸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電腦的普及後,也許可以獲得 些微的改善。李勝富(2000)認為數位落差就是能否使用電腦與網路,造成資訊 資源「有」與「無」的兩種階級狀態;梁恆正(2001)則認為數位落差形成之概 念是在能否近用網路上所造成的差異,在此階段我們看見對於數位落差定義,僅 是在能否使用資訊設備,且大都是以二分法的狀態來界定,以這表示數位落差的 情況太過於簡單,缺乏了程度上的說明。

二二

二二、、、資訊能力概念產生、資訊能力概念產生資訊能力概念產生資訊能力概念產生

隨著科技進步、網路逐漸普及,對於數位落差之定義,已不像以往單是判斷 有無使用資訊設備而已。2001 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所發表的數位落差研究報告也開始注意到 數位落差現象的產生,並對其提出定義-「在不同社經背景、居住地理區域的個 人、家戶或企業,近用資訊通訊科技機會以及運用網際網路之各項活動上所產生 的差異」。因此調查數位落差開始有了新的探討方向,不僅只是資訊設備上的使 用,已經開始加深到網路上活動的差異,也就是資訊使用的內容(Brunner,2005;

OECD,2001)。

但資訊使用內容的多寡就可以保證資訊的接受嗎?開始有學者認為必須要 有足夠的資訊能力才能吸收所接受的資訊,且認為數位落差不僅是在實體資訊設 備上的近用,也包含了使用方法,導致未充分利用網路設備的落差,這即是在資 訊使用能力上的差異(Ezster,2002;Kezang & Jason,2007;Pertti,2007)。Partridge

(2007)也提到數位落差是個很複雜的現象,並不只是社會經濟下所衍生出來的 問題,因此並不只是電腦、網路近用、數據機和硬體,解決數位落差的關鍵並不 是去發現組織或政府提供物質上的數位不均等的資訊近用,而應該回到個人內在 的數位不均等,也就是個人內在資訊能力上的不均等。Clinton(2000)也指出要

(40)

消弭數位落差除了要促使資訊設備普及外,也必須有專業的師資加入提升民眾之 資訊能力,才能使數位落差現象弭平。Wasserman & Richmond(2005)也認為在 數位落差的調查上,除了須考量網路的近用與否外,所使用的軟體工具、以及在 網路上的行為的也是調查數位落差很重要的項目。

曾淑芬,吳齊殷(2002)透過檢視歐洲、美國、日本及臺灣等國家相關縮減 數位落差政策、實證調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有效樣本 2401 份),以及專家座 談等三項分析,發現解決數位落差並須從「量能」與「質能」二部份觀察。量能 主要是在資訊接近使用上的落差,在此又可以從「電腦擁有」和「網路近用」觀 察出;而質能主要是在於個人在資訊技能素養上的呈現,主要是觀察個人在資訊 技能以及資訊素養上的落差。

簡文吟(2006)認為調查數位落差除了是硬體的資訊設備上的有無,還必須 包括應用資訊設備能力的廣度與深度。陳敬如(2000)認為資訊的接近使用是影 響數位落差最主要的關鍵,如果大家都有公平的資訊接近使用機會,就不會有數 位落差之產生,但資訊接近使用並非指表現在可否接觸科技設備而已,除了是在 資訊科技設備接近機會上均等外,也是在使用內容上的均等;因此除了物理上的 接觸外,還必須深入的了解使用者所使用的內容、資訊能力等,才能判斷數位落 差的情形。

綜合各研究者的觀點,調查數位落差可以有兩個主要的方向:1.能夠接近使能夠接近使能夠接近使能夠接近使 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

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

用資訊科技設備與內容的狀態;;;;2.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根據以上發適切處理並有效使用資訊的能力 現,我們知道弭平數位落差除了是在資訊近用設備上的差異外,也包含了在資訊 應用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近用並不代表使用,所以必須考慮到近用後資訊應用能 力的表現,才能判斷數位落差的狀態。

(41)

因此若要進行數位落差的調查,必須從接近使用資訊設備的狀態以及能否具 有資訊能力上進行調查,要弭平數位落差的隔閡,除了要有使用資訊設備的機 會,具有相當的資訊能力也是關鍵之一;因為進入資訊社會時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就是公平的資訊近用機會,但在公平的資訊近用機會之後,要能確實的發揮資訊 設備功能獲得眾多資訊,更需要使用者本身擁有足夠的資訊能力和技能方能達 成,資訊能力正是決定使用者是否可以消化、吸收所獲得的知識之條件。

三三

三三、、、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歷年學者研究數位落差之構面

資訊能力的觀念被提出之後,學者漸漸注意到資訊能力對數位落差的影響,

並且認為數位落差不應只是調查資訊設備使用的狀況以及內容,而應有更深一層 的界定方式;由此我們知道調查數位落差包含了資訊設備近用以及資訊應用能力 上的落差,但應調查哪些構面才能詮釋數位落差完全的風貌,以下是歷年學者研 究數位落差的研究構面:

李孟壕、曾淑芬(2005)認為數位落差不應只在資訊近用上調查,應該要發 現資訊能力上的差異,才能展現數位落差全部的風貌,因此他歸納出研究數位落 差可以從「資訊近用」、「資訊技術」、「網路素養」、「工作溝通性」這四個潛在因 素去探討,而其中之「資訊技術」、「網路素養」、「工作溝通性」這三項可以從個 人的資訊能力中去觀察出。

van Dijk(2006)也認為數位落差是個漸進式的發展模式,研究的早期多偏 向於物質上設備近用的調查,2002 年之後則朝向影響近用之背後因素進行調 查,他發現數位落差就是在資訊近用上的差異,而近用又可在四方面呈現-分別 為:動機近用(access to motivation)、物質近用(access to material)、技術近用(access to skills)、使用近用(access to usage)等差異;此四種類型差異是有漸進規則可 遵循的,學童對於電腦與網路使用,是先有使用動機的產生,接著受物質因素(例

(42)

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影響近用的表現,接者再獲得資訊使用技能(skills)後,

才會有在使用方法也就是整體應用的差異;由從這四種近用我們可以發現,物質 近用類似於本研究之資訊設備近用,後兩項技術近用及使用近用則類似本研究之 資訊能力概念。

陳宥蓁(2005)歸納歷屆數位落差理論方向,也指出數位落差可以從三個主 構面-資訊近用、資訊素養、資訊應用去觀察出落差情形,從這些人中我們都可 以看到調查之方向皆有資訊能力概念的產生。滕英文(2005)認為數位落差可以 從量能以及質能的方向去觀察,而至今為止數位落差在量能上的缺口大都已補 平,因此關鍵就是從質能之資訊素養,也就是本文所謂之資訊能力上去探討。

在資訊能力概念形成之後,對於數位落差調查大多著重於-資訊設備接近機 會、資訊使用內容、資訊能力這三個面向的發現(如表 2- 1)。

(43)

表 2- 1 數位落差概念整理表 研究文獻研究文獻研究文獻

研究文獻 作者作者作者作者 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定義定義定義定義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NTIA 1999 能否接近使用新科技的兩群人之間的差 異。

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 童數位鴻溝差距狀況 初探

陳敬如 2000 個人因其社會屬性因素,而在資訊接近、

資訊能力上的差異。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d OECD 2001

不同社經背景和居住地理區域的個人、家 戶或企業,在近用資訊通訊科技機會以及 運用網際網路各項活動上所產生的差異。

高屏地區國小學童數 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 究

鄭欽文 2003

個人因環境或家庭因素,使得在資訊科技 接近使用、資訊內容的接近使用及資訊素 養方面,程度上的差異。

國民小學學童數位落 差現況之研究-以臺 北縣國民小學為例

李京珍 2004

擁有科技設備者與未擁有者在「使用資訊 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與 適切處理資訊的「資訊素養」間的差異,

造成知識財富的差距,形成新的社會不公 平現象。

高雄縣市國小學童數 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 究

楊雅斐 2006

個人因許多環境與背景的因素,在使用資 訊科技的機會、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及資 訊素養三方面,產生資訊取用程度上的差 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從以上整理文獻我們可得知,數位落差最明顯的表徵就是能否擁有資訊設備 工具,也因此資訊設備接近使用是最早開始進行調查之構面,而在陳敬如(2000)

對資訊使用內容進一步調查之後,漸有學者更重視使用者之資訊使用內容、可以

(44)

解讀吸收資訊之資訊能力,這是調查數位落差之重大發現。在定義中我們可發 現,有學者將資訊素養作為調查數位落差之構面,以下簡述本研究採用資訊應用 能力而非資訊素養構面之原因。

四 四 四

四、、、資訊素養與資訊、資訊素養與資訊資訊素養與資訊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應用應用能力之差別應用能力之差別能力之差別 能力之差別

在 2003 年至 2006 年,有學者以資訊素養作為調查數位落差之構面(李孟壕、

曾淑芬,2005;李京珍,2004;陳宥蓁,2005;楊雅斐,2006;滕英文,2004;

鄭欽文,2003)以下分別探討資訊素養與本研究資訊應用能力之差異。

(一)資訊素養定義

資訊素養是一種懂得檢索、組織、評估、利用進而創造多元資訊的能力和態 度,其中應包含:傳統素養-個人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及數理計算能力;媒 體素養-運用、評估、解讀、分析各形式媒體,進而創作內容素材的能力;電腦 素養-電腦及各項相關資訊設備之使用能力;網路素養-運用網路搜尋的能力,

以及網路活動的行為表現(McClure,1994;李京珍,2004;楊雅斐,2006),在 這四項素養中又以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最重要。但李孟壕、曾淑芬(2005)則認 為資訊素養應從一般性素養、資訊技術、網路素養三個向度去探討,相較於之前 的研究者,更重視在資訊技術上的探討,而傳統素養以及媒體素養則是融合成為 一般性素養。林菁(2007)也認為資訊素養不應侷限於電腦資訊內容應該更廣泛 的包括各種資訊來源,包括圖書、圖像、甚至電腦網路等。

陳敬如(2000)、鄭欽文(2003)認為資訊素養是使用者利用資訊能力解決 問題的綜合表現,因此使用者之資訊素養應與「問題解決」歷程相互參照,分成 覺知並形成問題、擬定問題解決策略、擷取並組織資訊、整合性問題解決及評鑑 歷程與結果等五個階段的呈現。

(45)

綜合以上文獻對於資訊素養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資訊素養所包含的內容相 當廣闊,除了是在應用資訊設備上的技術(電腦素養、網路素養),也涵蓋了使 用者本身能力之呈現(一般性素養、傳統素養、媒體素養)等,且資訊素養是必 須與問題解決歷程相互對應的綜合資訊能力表現。

(二)資訊應用能力定義

上述資料顯示資訊素養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研究者再與指導教授討論過 後,認為國小階段如以資訊素養作為調查數位落差構面不僅過於廣大,也不合資 訊素養之精神,因資訊素養除了是在資訊能力的養成外,還必須可以加以組織、

發展,進而創造出多元的內容,此部份對於國小學童過於抽象且難以完成。教育 部所頒定的資訊教育綱要中,明訂國小資訊教育應達到之能力指標,目前國小有 資訊課程,因此應以能力指標作為國小學生資訊應用能力的衡量基準,故針對國 小階段學童,應以資訊應用能力作為調查之構面較為適當。

相較於之前研究者所訂定之資訊素養概念,本研究採用國小資訊教育之能力 指標作為評鑑學童資訊能力的基準,因本研究之資訊應用能力涵蓋範圍較小,偏 向於檢定學生之資訊能力應用的程度,對於資訊素養概念中,傳統素養、媒體素 養(一般性素養)的領域探討較少。基於上述理念,研究者再次翻閱歷年研究資 訊素養之文獻,提取其中與本研究資訊應用能力相符之概念,重新編入本研究資 訊應用能力之調查內容,繼續探討在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在資訊應用能 力上的表現情形。

五五

五五、、、國小、國小國小國小學童應學童應學童應學童應具備具備具備之具備之之資訊之資訊資訊資訊應用應用應用應用能力能力能力能力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在調查學童數位落差現 象時,如用之前學者所定義之構面-資訊素養,去衡量國小學童數位落差情形是

(46)

才有意義。而究竟國小學童之資訊應用能力應如何鑑定?現今各國中小皆有資訊 教學課程,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將資訊教育列為重大議題之一,擬定了資 訊教育之課程綱要。綱要中提及國小學童之資訊能力應在認知、情意、技能三部 份均衡發展,並將其分為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訊的處理分 析、網際網路的應用、資訊科技與人文的統整等五大類,此外也詳訂出五部份應 具備之 18 項資訊能力指標(如表 2- 2)。

(47)

表 2- 2 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綱要

核心能力 學習目標 學習內涵 學童應具備之資訊能力

電腦與生活 1-2-1 了解資訊科技在人類生 活之應用。

電腦使用安全(一)

1-2-2 正確規劃使用電腦時間 及電腦螢幕安全距離等,以維 護身體健康。

1、資訊科 技概念 的認知

了 解 資 訊 科 技 在 生 活 與 學 習 上 的 應 用、以及對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影響。

電腦使用安全(二)

1-2-3 教導學童注意軟硬體的 保養、備份資料等資訊安全概 念。

電腦使用規範 2-2-1 了解電腦教室(或教室 電腦)的使用規範。

作業環境

2-2-2 熟悉視窗環境軟體的操 作、磁碟的使用、電腦檔案的 管理、以及電腦輔助教學應用 軟體的操作等。

2、資訊科 技的使 用

培 養 電 腦 基 本 使 用 的 技 巧與知識

中英文輸入 2-2-3 認識鍵盤、特殊鍵的使 用,會英文輸入與一種中文輸 入。

文書處理

3-2-1 能進行編輯、列印等設 定,並能結合文字、圖畫等完 成文稿的編輯,盡量使用自由 3、資料的 軟體。

處理與 分析

透 過 應 用 軟 體的使用,培 養 電 腦 資 料 處理的能力

電腦繪圖

3-3-1 能利用繪圖軟體創作並 列印出作品,盡量使用自由軟 體。

網路與通訊 4-2-1 能進行網路基本功能的 操作。

網路與通訊 基本概念

4-3-1 了解電腦網路概念及其 功能。

網際網路資料的搜尋

4-3-2 能 找 到 合 適 的 網 站 資 源、圖書館資源及檔案傳輸 等。

4、網際網 路的認 識與應 用

培 養 資 訊 溝 通 能 力 及 資 料 搜 尋 能 力,以擴展各 學 習 領 域 之 學習。

其他資源之資料搜尋 4-3-3 能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等 搜尋需要的資料。

(48)

核心能力 學習目標 學習內涵 學童應具備之資訊能力 問題解決與規劃

4-3-4 能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 解決方法。

資訊倫理(一)

5-2-1 認識網路規範,了解網 路虛擬特性,並懂得保護自 己。

資訊倫理(二)

5-3-1 了解與實踐資訊倫理,

遵守網路上應有的道德與禮 儀。

資訊相關法律(一) 5-3-2 認識網路智慧財產權相 關法律,不侵犯智財權。

資訊相關法律(二) 5-3-3 認識網路隱私權相關法 律,保護個人及他人隱私。

5、資訊科 技與人 文能力 的統整

應 用 資 訊 科 技 提 升 人 文 關懷、促進團 隊和諧。

網路世界正負面的影 響

5-3-4 善用網路分享學習資源 與心得,了解過度使用電腦遊 戲、bbs、網路交友對身心的影 響;辨識網路世界的虛擬與真 實,避免網路沉迷。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教社群專業網(2008)

上表中之能力指標,第一個數字代表課程核心能力序號,第二個數字代表學 習階段序號,第三個數字代表能力指標之流水號。第一學習階段為一、二年級,

第二學習階段為三、四年級,第三學習階段為五、六年級。參考資訊教育課程綱 要後,研究者發現在原本的五大項目中,有些概念是互相重疊的,再經過調整後,

重新歸納出本研究欲調查之國小學童資訊應用能力。

六六

六六、、、本研究資訊、本研究資訊本研究資訊本研究資訊應用應用應用能力應用能力能力的定義能力的定義的定義 的定義

研究者參閱資訊教育課程綱要所規定之內容,再探查歷年研究者對於資訊能 力調查的方向,歸納出本研究資訊應用能力欲調查的內容,其中包括了軟體應 用、資訊倫理、基本操作等項目。

表 2- 2 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綱要(續)

(49)

李京珍(2004)認為調查數位落差,可以從基本認知,以及資訊軟體應用、

資訊搜尋、資料處理與分析這四個方向去衡量學童之資訊應用能力表現。楊亞斐

(2006)、周芳宜、張芸韶(2007)調資訊能力中,也是從學童之基本認知、軟 體應用以及資訊倫理三個部份去觀察學童之資訊能力表現。但在研考會(2006b)

則將學童資訊能力分為基本操作、專業素養、資訊倫理、軟體應用、網路應用及 生活應用等六個部份,相對於之前的學者,研考會將軟體應用更細分出網路應 用、生活應用兩個部份。以下是研究者歸納歷年學者調查國小學童資訊能力所涵 蓋的項目。

表 2- 3 資訊應用能力分項表

項目 檢測項目 對應能力指標

基本操

1.正常開關電腦

2.操作 Windows 作業系統 3.中英文輸入

4.列印文件

5.資料夾檔案管理、磁碟的使用 6.備份資料

7.安裝一般應用軟體 8.軟硬體的保養方法 10.會使用光碟機

11.資訊安全、預防電腦病毒概念

1-2-3 2-2-2 2-2-3

倫理規

1.正確規劃電腦使用時間,避免過度電 腦、網路沉迷

2. 距離螢幕適當距離,保持正確姿勢 了解網路使用規範

3.進入聊天室會參考發言規定 4.傳送 E-mail 前檢查檔案大小 5.不轉寄未經證實郵件

6.遵守網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

7.遵守網路隱私權規定保護個人及他人

1-2-2 2-2-1 5-2-1 5-3-1 5-3-2 5-3-3 5-3-4

(50)

項目 檢測項目 對應能力指標 1.文書處理軟體

2.繪圖軟體 3.自由軟體應用

1-2-1 3-2-1 3-3-1

軟體應

1.開啟網路連線 2.網路資料搜尋 3.收發 E-mail

4.透過 E-mail 傳送文件

5.網路資源下載(音樂、軟體)

6.電腦遊戲 7.線上遊戲 8.線上聊天 9.網路電話

1-2-1 4-2-1 4-3-1 4-3-2 4-3-3 4-3-4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基本操作是指基本的資訊設備使用知識,包括了視窗軟體的操作、資料夾的 建立、複製,中英文輸入、列印文件、燒錄光碟以及週邊硬體設備的連結等基本 技巧,由於學校之資訊教育皆以 windows 作業系統當作教學之基礎,因此將 windows 系統之操作視為基本操作範圍;軟體應用是調查學童應用套裝軟體能力 的情形,例如:文書處理軟體、簡報軟體、瀏覽器等軟體;此外還包括了網路軟 體的應用,例如:網路搜尋資料、E-mail、網路溝通等,因為使用網路牽涉到瀏 覽器軟體的使用,因此將使用網路歸於軟體應用方面。資訊倫理則是屬於情意之 部份,主要在測試學童是否具有正確的資訊設備使用觀念,以及資訊倫理表現。

七 七 七

七、、、小、小小小 結結結結

在參考歷年文獻、資訊教育能力指標後,歸納出國小學童數位落差應包含資 訊設備近用及資訊應用能力上的落差,因此調查數位落差可以從資訊設備接近的 狀態,以及學童的資訊應用能力這兩部份進行判斷;而國小學童資訊應用能力部

表 2- 3 資訊應用能力分項表(續)

(51)

份又可分為基本操作、軟體應用、資訊倫理等三構面;因此本研究預期從四個方 向-資訊設備近用、基本操作、軟體應用、資訊倫理去調查臺東縣原住民學童數 位落差之表現。

(52)

貳、數位落差之構面

分析歷年學者對數位落差之定義,並配合學童應具備之資訊應用能力後,我 們可以發現要了解國小學童數位落差之情況,可以從以下兩個構面-資訊設備近 用、資訊應用能力觀察出來,以下分別介紹各構面目前之現況及發現結果,並統 整出研究者在各構面中欲調查之項目。

一一

一一、、、資訊、資訊資訊資訊設備近設備近設備近設備近用用用 用

數位落差形成與否,最關鍵的就是使用者對於資訊的接近使用(陳敬如,

2000),尤以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與資訊的獲得往往造就了個人在社會 上的階級地位(石淑慧,2001),因此均等的資訊接近使用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也是弭平數位落差的主要概念之一。

(一)資訊設備近用與數位落差關係

本文所指之資訊設備近用概念與其他學者所提到之資訊接近使用的機會類 似,不過本研究者在此構面強調的是資訊設備上的接觸狀態。楊雅斐(2006)認 為資訊使用機會是指使用者能夠接近使用電腦、網路設備的一種狀態,陳敬如

(2000)認為資訊接近使用是一種能力,此種能力代表著使用者可以透過資訊科 技獲取資源,並且經過處理後變成適合自己運用之資源。因此我們發現資訊設備 近用可說是造成數位落差最先遇到的問題,資訊設備近用機會越高的人,代表可 以有越多機會接觸到資訊科技設備,並不能說接觸資訊設備越頻繁就不會產生數 位落差的問題,但是如果要弭平數位落差之現象,必須從公平的接近資訊設備機 會,也就是資訊設備近用狀態的一致做起。

(53)

均等的接近使用,不僅影響到了資訊社會中社會公平正義與否,更是決定數 位落差是否形成甚至擴大的關鍵(鄭欽文,2003)。資訊近用機會增加不全然代 表數位落差的弭平,但是充足資訊近用機會可說是增加資訊能力不可或缺的開 始,也是數位落差開始形成雛型的關鍵(楊雅斐,2006)。且基本的資訊近用問 題未獲得改善,不僅會造成城鄉更大幅度的數位落差,也是偏遠地區推行資訊教 育的一大阻礙(王奐敏,2005);周芳宜、張芸韶(2007)提到近用與否可說是 直接影響學童電腦(網路)使用、學習情形關鍵,因此在全力提升資訊能力之同 時,也該去重視偏鄉資訊設備近用情形,以免造成資訊富者恆富,資訊貧者恆貧 之情勢。

(二)資訊設備近用調查方向

目前我國做過的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中,相關研究學者在資訊設備近用上研究 的方向,大抵著重於相關資訊設備-電腦以及網際網路的使用狀況,在參考歷年 學者(NTIA,1995;OECD,2001;王聖銘,2006;李京珍,2004;李孟壕、曾 淑芬,2005;周芳宜、張芸韶,2007;研考會,2006b;陳敬如,2000;曾淑芬、

吳齊殷,2002;楊雅斐,2006;鄭欽文,2003)所做的分析後,本研究者發現關 於資訊設備接近使用部份,主要可以從兩個重要的面向去探討:1.電腦設備電腦設備電腦設備電腦設備 2.網網網網 路設備

路設備路設備

路設備;這兩個設備的有無以及使用之狀態,可以代表出使用者在資訊設備近用 上的程度。

數位落差最早的調查就是由 NTIA 在 1995 年針對全美所做的電腦及數據機 的普查,最早觀察的項目即為電腦與網路之有無。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判斷有無 太過於淺顯,如能調查使用者自由使用之狀態,必能更了解學童近用資訊設備的 程度(李京珍,2004;陳敬如,2000;楊雅斐,2006;鄭欽文,2003),藉由此 構面之調查,必能更深入了解現今臺東縣原住民學童資訊設備近用之情形。

(54)

二二

二二、、、資訊、資訊資訊資訊應用應用應用應用能力能力能力能力

資訊設備的接近使用是造成數位落差重要的關鍵,也是弭平數位落差第一個 要先解決的問題;但弭平數位落差並非僅有在資訊設備上的普及。陳敬如(2000)

認為關於資訊接近使用,除了在物質上的接觸機會增加外,使用內容的多元、豐 富與否也是觀察的重點,因為接近並不代表使用,僅是物理上的接觸資訊設備,

並不能作為獲得資訊與否的依據,因為不能必然的保證資訊的獲取;此時就必須 藉著使用者所擁有之資訊應用能力來加以解讀。不同的年齡階層,所獲得的資訊 量以及應具備之資訊應用能力皆有不同,而國小學童應具備之資訊能力為何?

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訂定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教育列為重大議題之一,並 公佈了資訊教育\課程綱要以及能力指標。目前在各國中小皆有資訊教學課程,研 究者認為國小學童之資訊應用能力就應以此指標作為界定標準。研考會(2006b)

曾經依據此指標歸納出觀察的幾個重點,包括了:基本操作、專業能力、套裝軟 體應用、網際網路應用、及生活應用等部份。

陳威助(2004)研究結果也顯示學生之資訊應用能力相較於資訊設備近用機 會對數位落差之影響較大,且學校如能在行政上積極推對資訊活動,校園的資訊 教育活動會活躍,進而提升學生之資訊應用能力。國小學童應具備哪些資訊能 力,在歸納教育部之能力指標與各學者在數位落差之研究後(李京珍,2004;李 孟壕、曾淑芬,2005;周芳宜、張芸韶,2007;研考會,2006b;陳宥蓁,2005;

楊雅斐,2006;滕英文,2004;鄭欽文 2003),本研究者將資訊應用能力細分為 三項資訊能力構面-軟體應用、基本操作、資訊倫理,接下來讓我們來分析此三 項資訊應用能力-基本操作能力、軟體應用、資訊倫理應涵蓋之內容。

(55)

基本操作是要了解學童基本資訊操作能力狀態,包括視窗軟體介面的操作、

中英文輸入以及相關設備的連結等,由於目前資訊課程皆以視窗軟體作為教學應 用之軟體,故本研究者在此將視窗軟體視為基本操作能力項目。學童應有之資訊 基本操作能力,統整歷年各研究者、學者在資訊應用能力上之調查內容如下:

表 2- 4 基本操作能力調查內容表

研究者 調查內容

陳敬如(2000) 1. 電腦視窗介面操作 鄭欽文(2003) 1. 電腦視窗介面操作 2. 檔案、資料夾管理 李京珍(2004)

1. 電腦視窗介面操作 2. 能夠熟練中英文輸入

3. 瞭解電腦的週邊設備名稱及相關功能 楊雅斐(2006)

1. 能否使用電腦多媒體光碟

2. 瞭解電腦週邊設備名稱及相關功能 3. 能分辨電腦硬體和電腦軟體

研考會(2006b)

1. 開、關電腦

2. 熟悉 Windows 作業系統介面 3. 中英文輸入

4. 資料夾、檔案管理

5. 正確連接電腦週邊設備(如滑鼠、鍵盤) 周芳宜、張芸韶(2007) 1. 瞭解電腦的週邊設備名稱

2. 能夠熟練中英文輸入

教育部(2008)

1. 認識鍵盤,熟悉一種以上中英文輸入 2. 熟悉視窗環境操作、檔案管理

3. 具有軟硬體保養觀念

4. 具有備份資料等資訊安全觀念

5. 熟悉磁碟的使用、電腦輔助教學應用軟體的操作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根據教育部規定學童應具備之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各研究者之發現,本研究 歸納出學童應具備視窗環境操作、檔案(資料夾)管理、中英文輸入、軟硬體保 養觀念、光碟機之使用、認識電腦週邊設備等基本操作能力,此能力大部份皆為

(56)

視窗介面下之基礎操作能力,對於學生並沒有太大的難度。而本研究者希望藉由 這些整理出的基本能力項目,去調查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童資訊基本操作 能力的熟悉程度。

在教育部資訊課程綱要中,除了基礎的操作、認知外還有一些需要操作、應 用軟體才能完成的項目,本研究者將其歸納為軟體應用能力,並不是基本操作熟 練就能代表資訊應用能力足夠,Crawford(2005)認為資訊應用能力並不只是在 基本操作或單獨軟體的熟練而已,能夠整合將其整合、利用(例如:使用 E-mail 就包含了基本的中英文輸入、瀏覽器軟體應用等),才能真正表現出學童的應用 能力;以下是歷年研究者在軟體應用能力上之調查內容:

表 2- 5 軟體應用能力調查內容表

研究者 調查內容

陳敬如(2000) 1. 能否使用瀏覽器軟體 曾淑芬(2002)

1. 能否使用文書處理軟體(如 Word)編輯檔案 2. 能否使用電腦繪圖軟體

3. 能否架設網站

鄭欽文(2003) 1. 能否使用瀏覽器軟體

李京珍(2004)

1. 能否使用瀏覽器軟體

2. 能否使用文書處理軟體(如 Word)編輯檔案 3. 能否使用電子郵件軟體

4. 使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李孟壕(2005)

1. 能否使用文書處理軟體(如 Word)編輯檔案 2. 能否使用電腦繪圖軟體

3. 能否架設網站

楊雅斐(2006)

1. 能否使用文書處理軟體(如 Word)編輯檔案 2. 能否使用簡報軟體(如 PowerPoint)製作簡報 3. 能否使用瀏覽器軟體

4. 能否使用網路通訊軟體 5. 能否使用製作網頁軟體、

6. 能否使用電子郵件(E-mail)軟體

數據

表 2- 1 數位落差概念整理表  研究文獻 研究文獻研究文獻
表 2- 2  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綱要  核心能力  學習目標  學習內涵  學童應具備之資訊能力  電腦與生活  1-2-1 了解資訊科技在人類生 活之應用。  電腦使用安全(一)  1-2-2 正確規劃使用電腦時間及電腦螢幕安全距離等,以維 護身體健康。 1、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 了 解 資 訊 科技 在 生 活 與學 習 上 的 應用、以及對人 類 社 會 生 活 的影響。  電腦使用安全(二)  1-2-3 教導學童注意軟硬體的保養、備份資料等資訊安全概 念。  電腦使用規範  2-2-1 了解電腦
表 2- 7  歷年數位落差調查表分析表  構面  資訊設備近用  資訊應用能力            項目  研究者  電腦設 備   網路設 備   基本操 作   資訊倫 理   軟體應 用   NTIA    (1995)  ˇˇˇ ˇ    ˇ ˇ ˇˇ            陳敬如(2000)  ˇˇˇ ˇ    ˇ ˇ ˇˇ   ˇ ˇ ˇˇ   ˇ ˇ ˇˇ   ˇ ˇ ˇˇ   OECD  (2001)  ˇˇˇ ˇ    ˇ ˇ ˇˇ            曾淑芬(2002)  ˇˇˇ
圖 2- 2    美國家長職業與家庭設備資訊關係圖  資料來源:資策會(2006)  石淑慧(2001)認為教育程度會間接的影響資訊科技使用的表現,教育程度 高者吸收資訊速度會較快也較多,因此容易保有接收資訊之優勢,鄭欽文(2003) 也認為家長教育程度間接會對家庭的社經地位造成影響,進而產生學童學習資訊 科技間的落差。李京珍(2004)發現家長之教育程度越高,學童在數位落差調查 表現越好,不僅近用資訊設備的機率高、資訊應用能力優,在資訊使用內容上也 偏向完成作業居多。李孟壕、曾淑芬(2005)發現在影響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z gases made of light molecules diffuse through pores in membranes faster than heavy molecules. Differences

• A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duct with young learners who have acquired some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reading, through shared reading and supported reading.. • A good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ccess - ICT skills: the technical skills needed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 -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20 thematic working group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iterature review quality in teachers'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 Attempted to distribute infringing copies of copyright works to such extent as to affect prejudicially the rights of the copyright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2] Baba N., Inoue N., Asakawa H., Util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and GAs for constructing reliabl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o deal stocks, IJCNN 2000 Proceeding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