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小學閱讀教育推動與數位閱讀

二、 數位閱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二、 數位閱讀

由於人類智慧的延伸與開創,使得資訊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對人類的生活 也產生了莫大的衝擊(林巧敏,2009)。Nelson在其自傳World Enough中預言:

我們將不再閱讀任何的印刷產品,因為資訊可以從電腦螢幕中快速取得(Mark Pesce,2000)。我們姑且不論Nelson的預言是否太言過其實、太過聳動,從中國 出版科學研究所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數據中顯示:2011年傳統紙本媒介

(圖書、報紙、期刊)和傳統電子媒介(電視、廣播)的接觸時間均比2010減少;

但花在新興電子媒介(互聯網、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的時間則比2010增加,

數位閱讀接觸率的各項指標持續呈快速的增長,其中使用數位閱讀中有八成以上 是18到40歲的讀者(中國全民閱讀網,2012)。我國的各項統計數據也可以看到新 世代上網的人數不斷增加,每週上網時數也呈成長趨勢,這股新興的現象將會如 何影響未來閱讀的模式是無法預料的。

綜合上述可知,現代科技及網路的發達,對人類的生活產生莫大的衝擊,當 出 版 與 資 訊 科 技 結 合 後 , 出 版 的 內 容 與 形 式 開 始 變 得 更 加 多 元 化 ( 林 巧 敏,2009),也讓閱讀的界面從「紙本」開始走向「螢幕」。Jonassen (1991) 歸納了全球資訊網的五個特性:(一)超文本;(二)內容多元的資訊;(三)

具有彈性的知識;(四)可充分利用的知識庫;(五)高度互動的環境。因此,

數位閱讀在本質上與傳統閱讀行為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模式,Liu(2005)的研究 將這樣的差異歸納為如表2-1所示之五個特點:

表 2-1 數位閱讀的特點

非線性 透過超連結進行跳躍式的資訊閱讀模式,以補充個人閱讀時所欠缺的 背景知識。

互動性 在閱讀的當下,讀者可以透過建立的群組立即發表評論、參與他人討 論甚至進行即時線上對話。這樣的閱讀經驗,可以產生參與感及獲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操控的愉悅感,並對社群產生歸屬感。

立即性 網路上隨時隨地可以蒐尋多元、即時、快速更新的資訊,如有任何需 要,在閱讀同時也可利用相關討論群組或留言板提問,以取得個人所 關切的議題及最新資訊。

匯集性 網路上的資訊可以透過文字、圖片、影像等多媒體呈現同一個主題,

讀者可以體驗閱讀的生動性與活潑性。在印刷的世界裡,概念與表達 是同一件事情,意義透過文字表達,文字又賦予辭句意義;然而數位 環境的世界則相當不同,同樣的數位編碼,可以表現為數字或文字,

尤其當參數設定妥當,還可嵌入聲音與影像。

匿名性 在網路上可以不斷的變更身分,這就是所謂網路的匿名性。這樣的特 性使來自不同身份及背景的人,更願意也更容易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 意見或想法,使網路內容呈現出一般書籍不常有的各種觀點。尤其是 針對正在發生的議題及具有爭議性、敏感性的議題,網路的可匿名性 是瞭解共識的重要一環,可使各種不同的觀點快速地被取得並閱讀,

這也是網路閱讀與傳統閱讀的主要差異

資料來源:Liu,Z.(2005).Read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reading behavio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61(6),700-712.

MA(2008)則分析了線上閱讀的優缺點,本研究將其歸納如表2-2所示:

表 2-2 線上閱讀的優缺點

優點

便於共享與協作 比紙本閱讀更易與同伴共享交流及協同合作。

簡易的存檔程序 跟紙本比較,線上閱讀在資料存取及保存方面,顯得 更為簡易。

輕鬆有條理的標記註解 線上閱讀能更有條理且更方便的執行標記或註解。

資料來源:MA, Q. (2008). Capturing the online academic reading proc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44(2), 581-595.

林珊如(2010)在其「數位閱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中,從八

4、 Mangen(2008)的研究則指 出,人們在網路環境中會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由書本閱讀所產生的文化共 識。

2、 網路上的社群集結,自由書 寫發聲,我手寫我口等許多 小眾文化的形成,讓社會大 眾欠缺共讀所凝聚而來的社 會記憶。

3、 網路世代往往更知道網路 作家,而對歷經時間淬煉的 經典及其作者則未必認識

(酈亮,2008)。

會階層的多元聲音存在,讀者 對於多元文化觀點的獲取,與 廣泛社會經驗的理解,是傳統 閱讀所望塵莫及。

資料來源: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刊,

8(2),29-53。

數位閱讀雖然引起學界非常多的爭議及辯論,然而新一代的年經人花比傳統 閱讀更甚數倍的時間於網路活動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李欣頻(2004)指出:如果 我們能利用這個新媒介以新世代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現經典文化的智慧;如果我們 可以運用網路跨越時、空的特性共同合作閱讀一本書,以達到知識創建與管理;

如果我們能跳脫傳統閱讀模式發展出新的、高效能的、生動有趣的閱讀型式,當 我們身處一個面對螢幕、手握滑鼠或光筆的時代,閱讀形式在未來還有很多可再 發揮的層次與空間,包括多入口、多聯結、多出口的開放式閱讀文本,如何能給 讀者新的閱讀體驗?給讀者更多獨有的閱讀形式與自由?這都是未來科技奔馳 之際必須將眼光提到更前方去思考的議題,畢竟想像力一定要走在科技、頻寬與 經濟之前,提前佈局(李欣頻,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