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數學想想國

數學想想國乃是人本教育基金會關於實踐其數學教學理念之單位。故本節以 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教育主張談起,再詳述數學想想國的源起、教材以及教學方 式。

壹、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主張

史英為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教育主張多來自史英,

因此以下所參考的人本教育基金會相關資料、刊物與著作,也多是史英的看法,

21

整理其教育主張包括有反對懲罰、讚美、對話式教學。

一、反對懲罰

史英(1993)反對任何形式的懲罰,他認為教育是使人成為健全的人,教 育的意義是要培養人性中高貴的部分、發揮人性中「向上向善的本能」,而讓人 對的越來越多、錯的越來越少,但懲罰則恰好完全相反,他認為體罰經驗使人 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無法形成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導致人的奴役性格,

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變得蠻橫衝撞使用非理性的反抗。

史英(1993)認為欲改正錯誤,不是採用任何手段去「制止」他犯錯,而 是使他接受「自然的限制」,如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時,不必催促他吃飯,就將食 物收去,這就是自然的限制,因為人自然是需要食物的;但另一方面,必須限 制孩子的零食,限制零食是「補充」自然的限制,因為原本自然的環境沒有那 些商業包裝的垃圾食品;但還必須審慎研究孩子的生理與心理,是消化的問題 呢?是厭食症嗎?最後協助孩子解決他的問題。

史英(1993)認為對於犯錯的孩子,須不厭其煩的「說理」,說理的方法必 須考慮兒童的接受度,也必須容忍說理無效的可能,但增進兒童的認知才是真 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懲罰是沒有意義的。

二、讚美

史英(1991)認為教師若欲改變行為,讚美肯定對方是最好的辦法,在課 堂上安排固定時間進行鼓勵、讚美學生,反倒是比獎勵或懲罰更輕鬆、更不具 危險的方法,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時間,多一點體諒,同時也會讓對方感受到 愛,況且每個人都願意也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美。史英(1998)認為 人需要被傾聽,同時也要有很多被傾聽的機會,才能學會如何聽別人說話。

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1991)認為有效的讚美是依據具體的事實說出的,

非為抽象或空泛的「很棒」或「很美」,而是說對方做出哪一件事情值得被鼓勵。

22

同時也要注意,讚美不是一種「期待」,期待反使對方備感壓力,有效的讚美可 以讓對方自己為自己下結論,對方因為這項具體的事件被鼓勵,而更加地肯定、

認識自己。

三、對話式教學

史英(1998)提出進行對話式教學有兩種手段,分別是猜問法以及修補法,

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猜問法

對話非指師生間一問一答,單純的問答稱不上是對話,面對學生的「簡答」, 教師可繼續追問,依據簡答去猜學生的意思,類似向學生進一步求證的過程,

如「我猜你的意思是……,對不對?」,這正是猜問法。

(二)修補法

當學生回應很多,卻語焉不詳時,教師可以「幫忙」學生整理或補充。但 這通常也考驗到教師的基本概念和語文能力,如何讓學生不覺得被糾正是被幫 忙,創造學生參與群體討論,並透過參與對話形成溝通的能力。

史英(1998)認為當老師上課時常以猜問法和修補法,久而久之,學生會 跟著學,那麼教學過程不止於師生對話,也會有學生和學生對話的情況。

歸納上述,人本教育基金會反對任何形式的懲罰,教師若欲改變行為,依據 具體的事實讚美學生,予以肯定是最好的辦法,而對於教學方式則提出猜問法及 修補法進行對話式教學。

貳、數學想想國概況

本部份分為數學想想國的源起、教材以及教學方式來對數學想想國作進一步 的掌握。

23

一、源起

史英(2001)認為「教育改革不是口號,而是以身相許的具體實踐」,他認 為教育改革者必須是一個教與學的參與者、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行動者、重新思 索教學內容的創新者,因此,他編寫《數學想想》數學輔助教材。

史英(1998)認為要吸引小孩對數學的興趣,必須告訴小孩學習數學的價值 與意義,而不是只說明學習數學的「用處」是可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買賣或計算 等情況;而是告訴孩子學習數學可以獲得思考和觀察的方法,透過觀察和思考去 認識世界,利用數學心智,以智慧來面臨挑戰。史英(2004)希望透過《數學想 想》培養小孩「愛智」的生活態度,藉由思考數學問題,讓學習興趣建立在對於 知識與智慧的熱愛上。因此,《數學想想》的題目設計必須考量到「小孩是如何 想的」以及要「如何讓小孩想」,而不是設計困難的題目(史英,2001)。

史英在 2000 年編寫完成《數學想想》,並依森林育的運轉經驗,在寒假與暑 假開辦數學想想體驗營,教授數學想想課程,但未有一個正式的部門。2005 年 於臺北先後成立「想想研發中心」以及「數學想想國」是人本教育基金會專責「數 學想想」的單位,包含一位總監、一位主任與二十位人員4。之後,「數學想想國」

陸續在各地區開辦數學想想教室,主要辦理平日或假日的數想班、以及地區性的 寒假、暑假的短期數想體驗營。

另外,「數學想想國」推動公益計畫,稱作「支點計畫」,這是一個偏遠地區 數學教育認養計畫,希望透過學習《數學想想》能幫助偏鄉學校的學生重拾學習 信心的支點,撐起自己的未來5。支點計畫贈送偏鄉學校《數學想想》,並由數想 志工老師進行教學,並且與學校教師交流數學教學方法。

4 人本教育基金會足跡-組織架構(2013 製表),人本教育基金會網站。取自 http://hef.yam.org.tw/abouthef/2/index02.htm

5 數學想想國—支點計劃。數學想想國網站。取自 http://hef-math.wix.com/math-thinking#!2/c1yj4

24

總之,史英基於教育改革者的角度,思索教學內容以及欲改變傳統教學方法,

而編寫《數學想想》,希冀改善臺灣目前的數學教育,並培養小孩「愛智」的生 活態度,使學習興趣建立在對於知識與智慧的熱愛上。

二、教材

人本教育基金會視《數學想想》為「課外輔助教材6」,專門為小孩編寫的數 學讀本,總主筆為史英,依照國小一年級至五年級編排,每年級分為上下兩學期,

一學期有五冊,而四年級與五年級一學期是三冊。其教材內容參考教育部訂定的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年級課程目標舉隅見附錄一;教材的內容形式以 手繪繪圖呈現,每一個單元通常由一個故事開始,使讀者進入情境之中。

史英(2004)在《數學想想》三年級第四冊的親子互動指引說明「構築情境」

之重要,他認為學習的方法就是要在心裡構築鮮明而具體的情境,「A 給 B 三 元」與「B 手上的錢就變成五元」,這可以是兩句獨立的話,但若放在一起轉化 為因果關係,想成連續的圖畫構築出情境,便能驚覺「變成五元」中藏著「從幾 元變過來」的問題,那麼自然的可去推敲出原本有兩元的答案。

構築情境在《數學想想》中以繪本的設計呈現,透過每一單元的故事安排、

問題設計,引領學生一步步依照故事情境去猜想解決答案。通常運算加減乘除時,

只有除法需要念成「除以」,加法、減法不用念成「加以」或「減以」,因此數 想課程其中一則單元則特別解釋為什麼要念除以,其用一篇滿是成語的文章討論

「以」的意思,藉由以貌取人、以一當十等成語,讓學生發現「以」就是「用」

的意思,引導學生了解「6 除以 2」是一個倒裝句,因為是「用 2 去清除 6」,

透過故事情境的引導,使學生理解「除以」的說法,來建立對除法的正確觀念(人 本教育札記,202,p.39)。

6 《數學想想》和學校教的數學有什麼不同?數學想想國網站。取自

http://hef-math.wix.com/math-thinking#!faq/c24eg

25

數學想想國教學長賴友堂(2014)7認為教學若忽略情境和故事的引導,或是沒 有設計好的方法,容易使問題變成考倒學生的難題,不斷的反覆練習亦然,學生 很難去深刻體會該數學要傳達的道理。

賴友堂(2006)認為學校著重計算過程,而《數學想想》重視「討論」以及 提供「想」的方法。《數學想想》為了讓學生瞭解一個概念,多以故事中人物的 對話來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提供學生「想的方法」。以下就是教材中為傳達「算 式因括弧而有所差異」的設計。

當看到一長串的算式時,3-2-1 和 3-(2-1),雖然數字一樣且皆為減號,但答 案卻不一樣,兩組算式因為括弧而有所差異的規則,為了要解釋「括弧」的 意義,在《數學想想》四年級上學期第三冊第 26 頁中,設計以國語文句型呈 現:「大貓吃掉小貓吃了一口的罐頭」,讓學生去好好討論一番大貓是吃了 什麼、小貓吃了怎麼樣一個罐頭,逐漸從討論中去釐清這句話的意思,大貓 既沒有吃掉小貓,也沒有吃掉一個罐頭;如此這般討論下,學生對於有無括 弧的差別便有所體會(引自賴友堂,2006)。

人本數學想想國總監吳麗芬8(2014)認為,一般的學習,在意學生的分數 少了幾分即滿分,只看缺點忽略已有成就,容易造成小孩沒有自信而無法繼續面 對挑戰,也會影響在日常生活上。是故,數學想想的設計包括故事的情境以及故 事的討論,不包括標準答案或是分數。

總之,《數學想想》為人本教育基金會自編之數學課外輔助教材,依照國小 年級編排成冊,內容參考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訂有年級課程目標。內容呈 現的形式是手繪繪圖並設計為故事情境,藉構築情境的方法學習數學。

三、教學方式

前已提及史英所提倡的教學方式是對話式的教學,《數學想想》的教學重點

7賴友堂(2014)。數學要好,膽識很重要。數學想想教室特刊,p.8

7賴友堂(2014)。數學要好,膽識很重要。數學想想教室特刊,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