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省思

本研究聚焦於三位數想教師的教育理念及其實踐,呈現的教學經驗雖然僅為 瓢蟲教室的三位數想教師經驗,但透過本研究,得以讓更多看見數想教師的教學 經驗。

開始進行研究之後到撰寫論文的這段期間,我深深領悟到研究者在質性研究 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也許是研究者先前已有接觸數學想想體驗營以及數想瓢蟲 教室的相關活動,對於瓢蟲教室的數想教師以及行政人員稍有認識。所以進行訪 談的時候,關於訪談的語句、語氣以及問題的先後順序,都有些許的影響,也發 現研究者的主觀與價值觀確實對整體研究的呈現有所影響。因此,研究者在整個 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用字遣詞,並致力排除主觀意識。

研究者在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時,也發現到自己的缺失,回首整段研究歷程,

審視研究的呈現,發現我以三位數想教師為出發點,主要焦點都放在數想教師身 上,所以,當我進入瓢蟲教室觀察,進而加強對學生反應的紀錄,卻發現自己對 數想的敏感度仍不太足夠,而對資料的理解與詮釋有所限制。因此,我不斷的省 思整個研究歷程,反覆確認研究資料的呈現,避免因為對數想的盲點而對研究對 象造成傷害。

最後,研究者透過整個研究過程,從三位數想教師身上學習到很多,其對話 式教學或是其與學生對話的技巧、對於教材內容與評量方式的掌握以及班級經營 的方式等等。研究對象因為教學所累積的經驗,也足以讓研究者感受到每位教師 都有其特色。研究者期望當自己重回教學職場後,也應學習研究對象積極地調整 教學方式,嘗試透過與學生對話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以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83

參考文獻

人本教育基金會(1993)。森林小學綠皮書。臺北,書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2014 年 5 月 7 日)。理念與目標。【網站文字資料】。

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3 王文俊(1983)。人文主義與教育。臺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方怡(2012)。建築不只是蓋房子─台灣推動兒童建築教育之行動芻議(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王震武(1994)。教育,是為了改變一個人?。載於史英(主編),擦亮眼睛看教 育。臺北市: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古明峰(1997)。孩子為什麼害怕數學─談數學焦慮。國教世紀,175,29-33。

史英(1992)。怎麼辦?。臺北,小暢書房

史英(1992)。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臺北,小暢書房 史英(1993)。在教育上的一些想法。臺北,書泉。

史英(1998)。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人本教育的思考與實踐。臺北,天下文 化。

史英(2001)。總主筆的話。載於史英(主編),數學想想一年級上學期第 1 冊親 子互動指引(2-4)。臺北市: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史英(2004)。給爸、媽和老師的話。載於史英(主編),數學想想三年級上學期 第 4 冊親子互動指引(2-3)。臺北市: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史英(2013 年 9 月)。你怎麼知道。人本會訊 2013,13,2-4。

84

史英(2014 年 11 月 17 日)。博愛座與博愛。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取自 http://enews.url.com.tw/

史英(2014 年 9 月)。為了下一代,我們得有勇氣與決心。人本之友會訊(頁 2-5)。

臺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石正偉(2011)自主性兒童遊戲空間探討─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築巢營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朱台翔(1991)。掌握家庭和諧氣氛的主控權。載於史英(主編),讓孩子成為他 自己(76-79)。臺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余崇生(2005)。板書與板書書寫。國教新知,52(1),11-17。

吳沛璇(2004) 。非營利組織教育政策參與之研究─以三個教育團體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臺北,心理。

周樑楷(2003)。人文主義的傳承和創新。臺北,究竟。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

林育秦(2008)。學齡兒童的空間營造經驗-以人本築巢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俶敏(2007)人本教育基金會管教論述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碧珍(2007)TIMSS 2007 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張俊 彥主編,TIMSS 2007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國家報告(pp.

100-13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徐宗林、周愚文(1997)。教育史。臺北,五南。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 年 5 月 26 日)。基本能力。【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85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basic.php

康永忠(2005) 。兒童「空間建構」學習營隊企劃與執行之研究-以人本基金 會兒童「築巢」梯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秋男(主編)(2003)。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03。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0-2511-S-003-035-)。臺 北市:臺師大科教中心。

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心理。

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桂冠。

許家豪(2012)平議《禮記‧學記》與台灣人本教育的教育理念(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許斯琪(2002)。數學教師降低國中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許智香(1998)。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俊輝(1998)。西洋哲學的菁華。臺北,唐山。

陳澤緯(200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人本主義教學信念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心怡(2013)。大學生的靈性學習─以人本森林育戲劇梯隊之培訓與實踐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傅麗英(1995)。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教育改革類民間公益團體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春榮(2004)。一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

86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甯自強(1982)。「數學恐懼症」的治療與預防:談如何減低學生的數學焦慮。科 學教育月刊,52,63-67。

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臺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黃武雄(2013)。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新北,左岸文化。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楊鎮宇(2007)。教師工會運動與人本教育基金會的體罰論述:從批判教育學觀 點的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葛建志(2004)。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 學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詹曉娟(2013)。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台中市豐原區某國中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劉維哲(2009)。台灣晚近人本教育思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臺北市。

數學想想國網站(2014 年 5 月 6 日)。關於想想。【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hef.yam.org.tw/maththinking/maththink.php

潘世尊(2001)。羅吉斯的人本教育觀:理論、實踐與反省,屏東師院學報,15,

203-230,屏東。

蔡淑萍(1992)。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教育政策過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宏林(201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一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影響之行動研 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si2oJ1 謝季桓(2006)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影響常態編班政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87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淑香(2011)。國小學童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 頭份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Bullock A. (2005)。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董樂山譯)。臺北:究竟。(原著出版 於 1985)

Lichtman M. (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江吟梓、蘇文賢合譯)。臺北:

學富。(原著出版於 2005)

Lofland J. & Lofland L. H. (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

王佳煌譯)。臺北:湯姆生 (原著出版於 1995)

Stokes P. (2005)。不可不知的 100 位思想家(陳信宏譯)。臺北:究竟。(原著 出版於 2002)

Thorne B.(2000)。羅傑斯:人本心理學派代言人(陳逸群譯)。臺北:生命潛能。

(原著出版於 1992)

Combs, A. W.,Avila, D, L., &Purkey, W. W. (1971). Helping relationship :Basic

concepts for helping professions. Boston :Allyn &Bacon.

Combs, A. W. (1981). Humanistic education: Too tender for a tough world? Phi Delta

Kappon, 62, p.446-449.

Fred Z. (1994).CARL ROGERS(1902-1987).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24 , p. 411-22

Rogers,C.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gers, C. R.(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Columbus, Ohio:Merrill.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p.370-396.

88

89

16 各年級課程目標。數學想想國網站。取自 http://hef-math.wix.com/math-thinking#!/cw7j

90

附錄二 數想教師訪談大綱

年齡:

學歷:

工作經歷:

在人本數學想想的年資與服務經歷:

1. 最早接觸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的原因?

2. 您知道人本基金會的理念嗎?

3. 請問什麼契機讓你成為數想老師?能分享您成為數想老師的歷程嗎 4. 您喜歡數學想想嗎?為什麼

4. 成為數想老師後,您有教學策略嗎?是什麼?

5. 您秉持的教學理念為何?

6. 就您的經驗,數學想想教學和一般教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7. 上課時會遭遇到什麼困境,您怎麼因應?

8. 有因此特別在上課時做過哪些調整嗎?

9. 上課有甚麼印象特別深的事情或回饋嗎?

10. 就您的經驗,加入數學想想或人本基金會後有帶給你什麼感受嗎?

最後,謝謝並請問有沒有其他未問到的要補充

91

附錄三 觀察札記

教學觀察紀錄表

老師: 日期: 時間: 單元:

板書:

重點筆記 備註:

92

附錄四 試探性訪談資料

(一)研究對象的背景

研究對象是在書店發現《數學想想》後,想要進一步了解,並發現人本教育 基金會正在辦理有關數學想想的師資培訓,進而接受培訓。以下摘自逐字稿:

以前沒有聽說過,因為那時候看到數學想想的書籍,所以想要了解,才開始 接觸「人本」。當初在辦師資培訓,好像第一屆還第二屆而已,那就是覺得 說自己有興趣,那時候也有意願要在書店開數學想想班,所以我,我和我先 生就去接受師資培訓(A27-1)

(二)研究對象表示自己本身就是喜歡數學,而對數想教材有所了解後,發現透

(二)研究對象表示自己本身就是喜歡數學,而對數想教材有所了解後,發現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