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三節,分別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03 年,臺灣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首次加入「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 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 TIMSS),

張秋男(2003)調查結果發現臺灣的科學與數學總成績名列前茅,數學成就表現 高於國際平均,然而,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卻低於國際平均,對於數學科目的喜好 方面也同樣低於國際平均百分比,研究結果有 58%的四年級學生不喜歡數學。

2007 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調查研究,臺灣四 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表現穩定,但對於數學的學習興趣及自信心一樣低於國際平 均(林碧珍,2007)。另外,在臺灣 PISA 2012 精簡報告也發現許多學生會擔心 他們的在校表現,在他們必須參加考試時感到焦慮,其中,又以數學感到焦慮比 率最大,數學表現不佳往往與高數學焦慮有關1

關於數學焦慮,甯自強(1982)認為數學焦慮為學習數學內容的過程中出現 挫折,或在學習中無法融入,變成了旁觀者的角色,造成無法積極投入學習活動,

或自認學習沒有價值;魏麗敏(1989)認為數學焦慮為個人處理數學概念時會緊 張焦慮的情形;古明峰(1997)認為數學焦慮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學習數學時,

面對操作數字及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情境焦慮,是影響數學學習的非智力因素,

會使學生逃避學習,甚至放棄學習。

葛建志(2004)研究發現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普遍存在學習數學的 焦慮,羅淑香(2011)研究發現國小學童年級愈高,數學焦慮程度就愈高;數學 態度則有隨年級的增加而有遞減的趨勢。

1臺灣 PISA 2012 精簡報告。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取自 http://pisa.nutn.edu.tw/news_tw.htm

2

但數學能力是重要的,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學課程綱要基本理念認為數 學被公認為科學、技術及思想發展的基石,文明演進的指標與推手,因此數學知 識及數學能力,已逐漸成為日常生活及職場裡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教育應提供學 生做有意義及有效率學習的機會。

可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學生害怕數學的因素卻仍存在,古明峰(1997)認為 數學焦慮的成因除了個人因素,尚包括課程的內容、父母的態度、教師的教學方 式,葛建志(2004)研究發現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焦慮並受到學習數學時形成的 數學態度、與教師、家長的數學態度之影響,許斯琪(2002)的研究亦發現國一 學生數學焦慮的原因,包括過多失敗的數學學習經驗;對數學錯誤的認識;數學 時常考試;數學教材內容太難;對數學教師上課氣氛的感受;對數學教師教學方 法無法認同及解題技巧與能力的不足等方面。

然而,也有一些相關研究顯示可預防或降低數學焦慮的情況,古明峰(1997)

認為教師可創造一個免於數學焦慮的學習情境,給予適當的教學、適應個別差異,

提供所需的時間,不應過分強調分數。而許斯琪(2002)利用行動研究法實施「解 題導向」,以降低學生的數學焦慮。謝宏林(2013)亦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合作 學習教學法,降低學生的數學焦慮。

有一些社會團體對「免於數學焦慮的學習情境」提出解決之道,研究者曾在 大學時期的暑假,參加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舉辦之「數學想想體驗營」, 發現他們的文宣品上正是印著「別讓孩子怕數學!早日預防數學恐懼症2」、「啟 發孩子的想想細胞,顛覆對數學刻板印象」、「讓孩子三天愛上數學3」等標題為 重點,與降低學生數學焦慮的學習情境之研究發現不謀而合,數學想想體驗營活 動透過教師的教學方式、上課的氣氛等方式營造降低學生數學焦慮的學習情境。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下稱人本教育基金會)自 1987 年成立迄今

2 數想教材。人本教育札記,300,112。

3 數學想想營(文宣品)。

3

已將近卅年,似乎是比較屬於致力於教育議題的壓力團體,在社會上具有某種程 度的影響力。舉例而言,人本教育基金會熱心於校園申訴案件的處理,但曾春榮

(2004)認為其處理方式是較受爭議的。但是,也因爭議性高、衝突性強而引起 媒體的關注。由此可知,人本教育基金會在與媒體互動的歷程中,嫻熟運用媒體 的技巧。

人本教育基金會早期曾發起反對處罰的社會運動,訴求「愛他,就不要傷害 他」、「以啟發取代懲罰,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等。他們聯合家長、教師以 及其他社會團體遊說立法院修法,以影響教育政策的修訂。舉例而言,人本教育 基金會曾經因其教育正常化的理念,經過評估時機後縝密規劃且兼採多種策略,

促使立法院將能力分班修改為常態編班,使臺灣的教育政策發生改變,亦使人本 教育基金會知名度大增(謝季桓,2006)。

除了作為一個壓力團體外,人本教育基金會同時也經營各種營隊,各營隊都 營造開放的、以人為主的學習環境。

研究者曾參與的數學想想體驗營活動亦是如此,營隊中的上課氛圍是開放的、

以學生為主的學習環境,這樣的經驗讓研究者想深入瞭解人本教育基金會所辦營 隊教學實況的動機。

後來,研究者又接連參加了幾次數學想想體驗營,發現數想教師的背景和職 業各不相同,有老師離開了數學想想體驗營,但也有幾位數想教師持續地在數學 想想體驗營裡教課。對於這些持續在數想營上課的老師,其所製造的班級氣氛、

教學方式、師生相處等皆令我欽佩,這是他們累積許久教學經驗的結果。因此,

促發研究者對持續教學的數想教師的好奇,而產生我了解對其教學理念與教學實 況的動機。

再者,我從參加營隊的經驗中發現,數學想想體驗營裡的上課氣氛是開放的,

對於數想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學生不會害怕地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反而會一

4

直說出自己的看法,而數想教師面對學生的紛紛回應、急躁搶答的狀況、離開座 位的狀況,竟都能態度從容的依序回應學生,而且不會使用到懲罰或罵人的方式,

也能維持班級的秩序,引起我對數想教師如何班級經營的動機。

關於本研究主題數學想想課程所屬之人本教育基金會之相關研究,在台灣博 碩士論文加值系統自 1992 年至 2014 年共計十三筆,從研究主題及研究重點兩方 面整理之。

在研究主題方面,可分為人本教育基金會發展及其運作(曾春榮,2003;蔡 淑萍,1992;吳沛璇,2004;傅麗英,1995;謝季桓,2006)、人本教育基金會 理念(林俶敏,2007;許家豪,2012;楊鎮宇,2007)、人本教育基金會營隊(康 永忠,2005;石正偉,2011;林育秦,2008;王方怡,2012;傅心怡,2013)三 個主題。

在研究重點方面,可分為早期以個案研究呈現人本教育基金會影響教育政策 的過程(曾春榮,2003;傅麗英,1995;蔡淑萍,1992)、中期以人本教育基金 會推動的事務為研究主題(謝季桓,2006;林俶敏,2007;楊鎮宇,2007)、近 期以森林育為研究主題(康永忠,2005;石正偉,2011;林育秦,2008;王方怡,

2012;傅心怡,2013)。

由上可知,以上關於人本教育基金會的相關研究中,關於數學想想課程的研 究付諸闕如,然其研究結果對數學教學的啟發與精進有所助益,因此進行此一主 題的研究,有其必要。

基於以上的動機,促發研究者進行了解數想教師的教育理念及其如何將理念 實踐的研究。本研究之目的有三,分述如下:

(一)探討人本教育的傳統以及人本教育基金會及其數學想想國之內涵。

(二)瞭解數學想想教師對於「數學想想」教學的看法及其教學實況。

(三)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數想教師提升教學成效之參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