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節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訪談,輔以觀察與文件資料蒐集,探究數想教師的教 育理念及其實踐。

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或場景中直接做觀察,研究者利用眼睛與耳朵去過濾 篩選資料,通常會涉及到深度訪談及在該情境中的觀察,且研究者可能會涉入研 究對象的生活中(Lichtman, 2005/2011;Lofland & Lofland, 1995/2005)。而依據 王文科和王智弘(2011)歸納質性研究具有九項特徵,分別為自然場景、脈絡敏 銳度、直接蒐集資料、豐富的敘事資料、過程取向、歸納資料分析、參與觀點、

緊接著設計、瞭解和解釋的複雜性。以下分別說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

一、訪談法

本研究著重人本數想老師的教育理念,每位教師的實踐都具有其個殊性,可 透過訪談法,從每位教師的口中,導出詳盡、豐富、可以用在質性分析中的資料,

試圖讓研究對象去解釋他們對於人本數學想想此特定話題與情境的體驗

(Lofland & Lofland, 1995/2005)。

訪談的目的在於聽取研究對象以他自己的話語及敘述,類型可分為結構式訪 談、半結構式訪談、無結構式訪談,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具有相同的問題和格式;

半結構式訪談通常有訪談大綱作為引導,但研究者可隨著情境需求,更換問題;

無結構式訪談沒有一組明確的題目大綱,問題出自目前的脈絡,並在自然過程中

28

提出,訪談者僅扮演輔助的角色(Lofland & Lofland, 1995/2005)。另外,訪談大 綱所蒐集得到的資料,較具系統性及綜合性,可預期在資料中會呈現邏輯差距而 加以填補(王文科、王智弘,2011)。因此,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見附錄二)

為主,著重數想老師的教育理念及其實踐經驗。

二、觀察

觀察可分為結構性觀察與非結構性觀察,前者依據研究目的,在一定程序下 使用結構觀察工具,如等級量表,觀察與研究目的有關的行為;後者則屬較彈性 的觀察,沒有較明確的觀察工具及程序(王文科、王智弘,2011)。

觀察可分為描述性觀察、推論性觀察、評鑑性觀察,前者僅記錄實際觀察到 的,以文字描述呈現,亦不從中下任何判斷;次者觀察者須考慮被觀察者的每一 種行為標示的意義,並以歸類紀錄系統呈現;後者則是觀察者須判斷行為的品質,

按等級評斷呈現(王文科、王智弘,2011)。

本研究採取非結構性觀察,並以描述性觀察呈現紀錄;研究者進行訪談中同 時觀察研究對象,並在徵求他們的同意下,進入數想教室,因應研究倫理,研究 者僅觀察數想老師的部分,並做成觀察札記(見附錄三)。

三、文件分析

研究者進行訪談後,在徵求同意下蒐集相關文件,包括口試報告準備、二 年級口試題、口試報告回饋單、想想記事、數學想想文宣品等;文件是紀錄事情 發生的歷史,透過蒐集文件可增加研究對象訪談內容的可靠性、亦可加以檢視。

2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本節分別說明研究場域、研究對象的選取方式以及研究對象。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的數想瓢蟲教室(化名),其空間共 有六間教室,當中有五間教室的門上都各自貼著一張不同造型的讚美牆,有熱氣 球讚美牆、大樹讚美牆,上面有一些寫滿字的小卡。而數想瓢蟲教室是木質地板,

必須脫鞋進入,只穿襪子走起來感覺滑滑的,進入現場訪談以及觀察的時候,曾 瞥見有些學生樂於「滑壘」,笑哈哈的。

數想課程的安排配合學校的學期制,本研究期間適逢數想秋季班(文,課表 1),

課程時間自九月開始至隔年一月,共十八週,每週一堂課,其中 T1 的班級學生 為五位國小五年級生,T2 和 T3 的班級都是七位國小二年級生,而 T2 和 T3 的 班級各搭配一位教室協助者,分別為 H2 和 H3。

二、研究對象的選取

為符合研究目的及尋找充分代表本研究現象的研究對象,王文科(2011)認 為「質性研究之取樣策略以合目標取樣為合適的策略,藉之選取可確知的小規模 群體或個人,以獲得有關現象的資訊;其中綜合取樣,即對每個參與者、團體、

背景、事件及其他有關資訊,均予以納入」。

本研究採綜合取樣,原邀請數想瓢蟲教室中的五位數想教師均共同參與研究,

唯其中兩位數想老師無法參與,一位是資深數想老師,但受限時間因素沒有開課 無法參與研究,另一位則因是初任數想教師而婉拒了參與研究,故本研究對象的 選取為三位,以 T1、T2、T3 之代號稱呼;另外為求研究的可靠性,也邀請數想

30

瓢蟲教室的行政人員與 T2 和 T3 的教室協助者作為本研究的人員三角檢證,分 別以 H1、H2、H3 稱之。

三、研究對象

本部份就三位研究對象的背景作一描述。另外,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數想瓢蟲 教室成員,包括行政人員 H1、教室協助者 H2 和 H3 的背景也一併描述。

T1 是一位十五年數想年資的老師,一開始是從人本營隊的活動員做起,後 來參加數學想想培訓,成為數想教師。學生對他的教學評價都很高,他的講課方 式常常令學生全神貫注,逗得笑聲不斷,我第一次參加數學想想體驗營時就是 T1 的教室協助者,他就像人本數學想想的活招牌一般。

T2 是一位四年數想年資的老師,數想老師就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但是他心 中的願望是將來能夠出書,他對寫小說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學生的反應也比較細 膩敏感,會主動去提供協助,常常可以看見小孩圍繞在 T2 的身邊。

T3 是一位八年數想年資的老師,育有一女,有次與他們一家人在數想教室 相遇,看見 T3 的女兒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在地上爬來爬去,在「桌面下」

穿梭自如,媽媽說不會去限制她,所以他們都覺得女兒的肢體與同儕相較下很柔 軟,還可雙腳往後繞成圈,看得出他們對於小孩較不會設限。我和 T3 是參加同 一梯次的森林育認識的,後來 T3 又去數學想想的師資培訓;在數想體驗營中我 曾經當過他的教室協助者。

H1 個性開朗健談,身為數想瓢蟲教室的行政人員,熟悉每一位數想教師,

邀請 H1 參與本研究時,他欣然地就答應了,訪談過程中爽朗的笑聲不時穿過耳 際,描述事件時連小細節也沒忘記,讓事件更清楚呈現。

H2 和 H3 分別為 T2 和 T3 的教室協助者,對於 T2、T3 的教學流程、上課 氣氛等,感受應當也很明顯。H2 其實也是數想教師,在數想的資歷從教室協助

31

者開始,也已經有在數想體驗營及周六班上課的經驗,但他因為受限時間因素,

婉拒平日班的數想教師工作,而選擇協助 T2。

H3 是一名青春洋溢的大學生,原為森林育活動員,帶隊經驗多半是鐵馬營,

也就是要騎腳踏車到處行動的營隊,H3 不怕苦不怕累,這學期是他第一次參與 數想課程,這學期同時也完成了教室協助者培訓。茲將研究對象與有關的數想瓢 蟲教室成員之基本資料,呈現如表 3-1 與表 3-2。

表 3- 1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代稱 性別 學歷 數想年資 身份

T1 男 學士 15 數想教師

T2 男 學士 4 數想教師

T3 男 學士 8 數想教師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表 3- 2

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數想瓢蟲教室成員之基本資料

代稱 性別 學歷 數想年資 身份

H1 女 碩士 2 行政人員

H2 女 學士 4 教室協助者

H3 女 大學在學中 未滿一年 教室協助者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