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以載道與經世思潮

第五章 化民成俗與詩文救國

二、 文以載道與經世思潮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吳廷棟、何桂珍與李棠階等學者,倡議崇尚正學風氣,冀期轉移人心和士習 文風,因應時局挑戰65

已出仕士人藉由刊刻勸諭告示的實際行動,作為整厲風俗與矯正人心的 方法。未出仕的士人則透過師友網絡相互規勸、砥礪,強調以身作則,從端 正自我心術開始,進而在詩詞文章,牧民為政上有所貢獻。藉詩文書信抒發 心得,在師友網絡中形成一股風潮。尤有甚者,則積極纂輯詩文,以宣揚理 念,擴大影響力。

二、 文以載道與經世思潮

1847年梅曾亮覆書朱艧云:「竊以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時。立吾言於 此,雖其事之微,物之甚小,而一時朝野之風俗好尚,皆可因吾言而見之」。

故撰文與為官皆需應世而變,因時制宜66。沈垚與張履信札則指陳:學術與 時運密切相關,並慨嘆今日「學術之衰,人心之壞」已極,「天下皆欺人之 人,天下皆求利之人」67。李棠階認為:今日之學者不務孝弟、為仁,僅追 求裝綴時文,富貴聞達,巧言令色以悅人。出仕後只求滿足一己私欲,致使 民不聊生,「盡逼成大亂景象,不盡驅民為賊不止」。凡此種種,「要皆由學

65 有關理學思想的後續發展,相關研究討論,請參閱:Mary Clabaugh Wright,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中譯本: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 (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4);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李細珠,〈倭仁與道咸同時期的理學〉,收入:鄭大華、鄒小站(主編),

《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8- 90;龔書鐸(主編)、

張昭軍(著),《清代理學史》,下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112- 195。

66 梅曾亮,〈答朱丹木書〉,收入:梅曾亮(著)、彭國忠、胡曉明(校點),《柏梘山房詩文 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7- 38。

67 沈垚,〈與張淵甫〉,《落帆樓文集》,《續修四庫全書》,1525/ 4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術之誤至此」68。陳澧將天下治亂,歸咎於士習文風,指斥「天下亂由於學 術衰,學術衰由於懶讀書,懶讀書,亂天下矣」,故「救世事之亂,尤必須 學問」69。溫訓亦有相近論述:「天下之治亂生于人心,人心之邪正由于道術,

道術不一則人心邪」70。魯一同為潘德輿撰述行狀,追憶其治學宗旨「以為 挽迴世運莫切於文章,文章之根,本在忠孝,源在經術,其用在有剛直之氣,

以起人心之痼疾,而振作一時之頑懦鄙薄,以復於古」71。1872(同治11)年林昌 彝為劉存仁《屺雲樓文鈔》題序,將文章與世運盛衰相結合,強調文章的理 與氣至關重要,文體可變,然理與氣不可變,故盛讚劉存仁之文頗有韓愈古 文遺風,「是能得理與氣之精,而具真雅真潔者也」72

透過上述士人言論,清楚呈顯士人將世運盛衰寄託於文章的想法,深信 傳布文章可轉化風俗,振起世運。欲倡導經世思潮,則纂輯經世文章;欲推 廣忠孝節義精神,則編纂忠孝人物之文集,刊而廣布,可令讀者心嚮往之。

相較於歷代,清廷官方或私人編選歷史文獻總集和時人文集的數量,遠甚各 朝,包括《全唐文》、《全唐詩》、《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嚴可均編 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李祖陶(1776-1858)纂輯《國朝文錄》、朱珔

(1769-1850)選輯《國朝古文彙鈔》、曾燠輯錄《國朝駢體正宗》等。甚至從《永

樂大典》輯出亡佚之書,如徐松(1781-1848)輯出《宋會要》、《宋中興禮書》和

《中興禮書續編》等73。凡此種種,略可透露士人對纂輯書刊的喜好程度。編

68 李棠階(著)、穆易(校點),《李文清公日記》,874。

69 陳澧,〈與黃理厓書〉、〈與桂皓庭書(十七)〉,《東塾集》,《陳澧集》,1/ 164- 165;

433;陳澧(著)、黃國聲(選錄),《東塾讀書論學札記》,《陳澧集》,2/ 376。

70 溫訓,〈訖邪〉,收入:溫訓,《登雲山房文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 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6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6- 68;所引在66。

71 魯一同,〈安徽候補知縣鄉賢潘先生行狀〉,《魯通甫集》,160- 164。

72 林昌彝,〈序〉,收入:劉存仁,《屺雲樓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 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6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02。

73 有關《永樂大典》的相關研究,參閱:顧力仁,《永樂大典及其輯佚書研究》(臺北:文 史哲出版社,1985再版);張金梁,〈《永樂大典》纂修人研究〉,《文獻》,1(北京,

2009.01): 128- 138;張升,《《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2010)。而有關清代士人輯佚書籍的研究討論,可參閱:胡喜云、王磊,〈清代輯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纂者在不同時代氛圍,修纂刊布書籍,或重新編選、組合收錄文章,皆有特 定意涵。如顧炎武《日知錄》不同版本的刪改情形,自章太炎(1869-1936)提出 質疑後,長期受到學者關注74。下文將以賀長齡纂輯《皇朝經世文編》,經世 文章的浮現與復活,以及「士大夫之學」的動態形塑為例,說明士人如何運 用編纂文集,傳達文以載道的理念。

(一) 賀長齡、魏源與《皇朝經世文編》

為因應明代中晚期以降的時代變局,自嘉靖年間開始,士人紛紛纂輯時 人奏疏或議論文章,冀期裨於實用。如張瀚(1511-1593)《皇明疏議輯略》、張卤

(1523-1598)《皇明嘉隆疏抄》、萬表(1498-1556)《皇明經濟文錄》、馮應京(1555-1606)

《經世實用編》等。1638(崇禎11)年陳子龍(1608-1647)、徐孚遠(1599-1665)、宋徵璧

(1602-1672)編輯《皇明經世文編》,正文504卷,補遺4卷,總計收文逾3,000餘

篇,將奏疏與文章合而為一。多篇序文均敘及《皇明經世文編》是為彌補時 人知古不知今的盲點,以為當前經世濟民之藥方75

清初經世思想雖稍略頓挫,卻未曾消逝。黃克武教授的研究揭示:經世

學研究綜述〉,《圖書與情報》,1(蘭州,2009): 136- 140;郭國慶,〈輯佚與清代圖書 編纂〉,《江西圖書館學刊》,40.3(南昌,2010.08): 118- 121。

74 相關《日知錄》版本內容的刪改問題,可參閱:章太炎,〈序一〉,收入:黃侃、張繼(同 校),《日知錄校記》(臺北:崔震華,1955再版),1- 2;陳雪云,〈清廷毀書的罪證──

論河南省圖書館館藏四庫全書《日知錄》《明文海》抽毀本的價值〉,《圖書館工作與 研究》,123(天津,2004): 50- 52;周新鳳,〈《日知錄》文淵閣本抽毀稿解析〉,《圖 書館工作與研究》,130(天津,2005): 52- 53;張京華,〈前言〉,收入:顧炎武(著)、

張京華(校釋),《日知錄校釋》,上(長沙:岳麓書社,2011),10- 18。

75 如:張國維,〈序〉,收入: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 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2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影印明崇 禎雲間平露堂刻本),7- 11;張溥,〈序〉,《皇明經世文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 部》,22/ 22- 25;馮明玠,〈序〉,《皇明經世文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

22/ 30- 34;陳子龍,〈序〉,《皇明經世文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22/ 38- 42。

相關討論,可參閱:楊豔秋,〈明代後期的“經世文”彙編〉,《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1(聊城,2005): 42- 45; 52;區志堅,〈從明人編著經世文編略探明代經世思想的 涵義──兼論近人對經世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研究》,23(北京,1999春): 92- 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思想有如伏流般,深潛士人心中,並非平地一聲雷驟然出現,即使在乾隆年 間,國勢正盛,觀察敏銳的士人陸燿(1723-1785),仍冀望匡俗濟時。1776(乾隆41)

年山東按察使陸燿蒐羅清初以降400餘篇文章,分成12項類目,共30卷,輯 成《切問齋文鈔》。其特點在:分類方式迥異《皇明經世文編》以人繫文的 方式,較能清楚呈現編者的關懷核心。而陸燿以理學精神為主,對考據和詞 章之學有所評騭,凸顯調適和轉化趨向,作為經世思想的主軸76。道光年間 李棠階猶多次翻閱《切問齋文鈔》,略可說明其影響深遠77

延續《切問齋文鈔》的經世思想78,1826年賀長齡委託魏源編纂《皇朝 經世文編》,翌年告成印行。《皇朝經世文編》收錄2,241篇文章,分為八大綱,

共63項細目,總計120卷,可謂卷帙浩繁。魏源在序文中,以「事必本夫心」、

「法必本於人」、「今必本夫古」與「物必本夫我」,揭櫫選纂經世文編的意涵79。 魏源闡釋纂輯五大原則,「審取」強調學術係全編綱領,故置於首位,縷言 應留意時勢變遷,僅選取切中時弊,當務之急的議論,以供參酌。「廣存」

說明係採集思廣益,毋加偏廢之旨。「條理」則表明是編排比,冀期綱舉目 張,事繁理賾,收觸類旁通之效。「編校」強調收錄之作,殆皆取其經世之 益,以求救時。「未刻」則可窺知魏源經世思想體系,除纂輯《皇朝經世文 編》,尚擬選編《會典提綱》、《皇輿圖表》、《職官因革》與《明代經世》等 書,包含制度、地理與借鏡前明得失等,以期「自葉流根,循源達渤,質之 往古如貫串,措之當世若指掌」。魏源進一步說明:「欲識濟時之要務,須通 當代之典章;欲通當代之典章,必考屢朝之方策」,舉凡典章制度、天文地 理、水利農工等,均應明其流變,庶能詳知病徵,對症下藥80

76 有關《切問齋文鈔》的研究討論,可參閱: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 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臺北,1987.06): 37- 65。

77 如:李棠階(著)、穆易(校點),《李文清公日記》,85; 87。

78 有關《皇朝經世文編》延續《切問齋文鈔》的研究討論,見:龔來國〈清“經世文編”研究

──以編纂學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23- 24。

79 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魏源集》,上/ 156- 158。

80 魏源,〈皇朝經世文編五例〉,《魏源集》,上/ 158- 1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皇朝經世文編》的編目方式與《切問齋文鈔》相近,卻又不盡相同。

《皇朝經世文編》分為學術、治體、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刑政與工政 等八大綱。綱下再細分各項類目,共63項。因魏源強調「萬事莫備于六官」,

故以吏戶禮兵刑工為綱,概括實務涉及之經世內容。此種編目方式或許受到

《大清會典》影響,從魏源闡述典章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擬纂《會典提綱》,

略可說明兩者的關連性81。曾國藩在自述學術脈絡時,將《大清會典》與《皇 朝經世文編》視為經濟之學的入門書,或可佐證時人對這兩部書的觀感82。 魏源在完成《皇朝經世文編》後,「念今昔病藥之相沿,常以對治而益 著」,於1837年另行纂輯《明代食兵二政錄》,收錄前明食政,如理財、養民、

賦役、稅課、荒政與鹽法等,計13類;以及兵政,如兵制、京營、屯餉、茶 馬、防守九邊形勢、西南土司與盜賊等,計24類,共78卷。清初諸帝率皆以 明為鑑,力矯前明之失,以為治國之策。值此多事之秋,面對諸多前代所無 之弊,如河患、河費;貨幣漏海外,漕鹺日敝,官民以此日困;科舉以聲韻 訓詁相高,翰林以書藝工敏,部曹以胥吏案例為才,舉天下人才盡出於無用 之途。魏源認為參酌前明得失,尋求為治之法,不失為解決之道,並指出明 代之得在「清仕途,培士氣」,儘管太監亂政,大兵大役加派於民,北韃南 倭疊相侵擾,國仍存不遽亡,略有指摘當前弊病,警惕士人之意83。1842年 魏源為湖北省崇陽縣知縣師長治撰寫墓誌銘時,猶自強調國家大政係食與戎84

賦役、稅課、荒政與鹽法等,計13類;以及兵政,如兵制、京營、屯餉、茶 馬、防守九邊形勢、西南土司與盜賊等,計24類,共78卷。清初諸帝率皆以 明為鑑,力矯前明之失,以為治國之策。值此多事之秋,面對諸多前代所無 之弊,如河患、河費;貨幣漏海外,漕鹺日敝,官民以此日困;科舉以聲韻 訓詁相高,翰林以書藝工敏,部曹以胥吏案例為才,舉天下人才盡出於無用 之途。魏源認為參酌前明得失,尋求為治之法,不失為解決之道,並指出明 代之得在「清仕途,培士氣」,儘管太監亂政,大兵大役加派於民,北韃南 倭疊相侵擾,國仍存不遽亡,略有指摘當前弊病,警惕士人之意83。1842年 魏源為湖北省崇陽縣知縣師長治撰寫墓誌銘時,猶自強調國家大政係食與戎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