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彭明輝 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唐屹軒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 v.

(2) 本論文撰寫期間獲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98年教育部人文領域人才培育國際交流計畫 2009年度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 治. 政. 大. 99年度廖風德先生學術研究培育獎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謹此特致謝悃. Ch. engchi. i n U. v. 補助.

(3)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唐屹軒. 政 治 大 摘. 要. 本文嘗試回答:清嘉道咸時期,士人如何掌握時代脈動,及其時代關懷. 立. 為何?然本文並非嘉道咸年間,士人言論總集或百科全書,因此,無意也無. ‧ 國. 學. 法兼顧此時士人涉及的所有內容。即便如此,與此相關之議題極為龐雜,甚 難一一細述,故以鳥瞰方式呈現其中較為關鍵的部分,希冀凸顯清中葉以降 的時代變化,並以實例進行解說,捕捉嘉道咸年間的風貌,與士人的時代關. ‧. 懷。綜觀嘉道咸時期,士人關懷時代的焦點仍以內政為主,故本文借用多旋. y. Nat. 律線的概念,呈顯士人對人滿之患、官箴吏治、鹽漕河大政與銀錢經濟等議. sit. 題的討論。其後,因爆發鴉片戰爭,涉外事務成為士人關懷時代的另一條主. al. er. io. 軸。部分士人亦進行若干外國事務的引介工作,卻有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n. v i n Ch 序。士人認為根絕夷務問題的解決之道須從內政著手,徹底改革的方式,當 U i e h n c g 以人心風俗為要,回歸人性與天良。此外,士人時代關懷的另一條重要途徑, 在看世界,且戴上厚重的儒家眼鏡,以傳統中華思想理解世界,排列世界秩. 乃師友網絡的連結,及其形塑之輿論。士人網絡在平時透過宴集、題寫詩文 序跋等方式聯絡感情。一旦遭遇重大事件,群起發聲,表達立場,縱論時事, 形成輿論風潮,左右國家政策方向。嘉道咸年間的士人再三強調人心風俗之 重要性,以編纂經世文章和詩文總集的方式,冀期轉化風俗,端正人心,此 時代世風,猶在士人間繼續傳承。 關鍵詞:嘉道咸時期、士人網絡、時代關懷、內政、涉外事務、人心風俗.

(4) 目次. 第一章. 政 治 大. 緒論 .................................................................................. 1. 一、 研究動機.................................................................................................. 2. 立. 二、 研究回顧.................................................................................................. 5. ‧ 國. 學. (一) 清代學術文化史研究 .......................................................................... 7 (二) 嘉道咸時期的相關研究....................................................................... 9 三、 基本史料與研究途徑 ............................................................................ 17. ‧. 四、 章節架構................................................................................................ 20. 詔諭所見帝國之殤........................................................... 23. y. Nat. 第二章. sit. 一、 京都八旗俗習改,漸廢舊業就疲怠 ..................................................... 26. al. er. io. 二、 內政疲弊積習重 .................................................................................... 34. n. v i n Ch (二) 吏治蠹壞............................................................................................ 37 engchi U (三) 鹽漕河三大政 .................................................................................... 40. (一) 災荒.................................................................................................... 35. (四) 銀貴錢賤............................................................................................ 43 (五) 礦務.................................................................................................... 44 三、 涉外關係的對應之策與態度................................................................. 46 四、 風俗人心與學術文化 ............................................................................ 55 (一) 官多玩愒難敷化,民半漓澆未返淳 ................................................. 57 (二) 教化與書籍纂修 ................................................................................ 63. i.

(5)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ii. 五、 小結........................................................................................................ 67. 第三章. 士人多旋律線的自改革.................................................... 71. 一、 天下之患在人滿 .................................................................................... 75 二、 官箴吏治與政府革新 ............................................................................ 86 三、 鹽漕河錢與經濟發展 ............................................................................ 98 四、 小結...................................................................................................... 109. 治 政 大 一、 士人眼中的鴉片戰爭 .......................................................................... 115 立.................................................................................. 115 (一) 士人的英國觀. 第四章. 涉外事物的清議與人物品藻........................................... 113. ‧ 國. 學. (二) 鴉片戰爭過程 .................................................................................. 118 (三) 戰敗咎責的討論 .............................................................................. 121. ‧. (四) 頌揚英靈激發忠義之氣................................................................... 123 二、 戰和人物的神化與妖魔化................................................................... 130. sit. y. Nat. (一) 主戰人物的造神運動 ...................................................................... 131 1. 從未有之曠典到遠戍伊犁 ................................................................... 132. io. al. er. 2. 殺俘冒功?臺灣冤獄? ....................................................................... 137. n. v i n Ch 1. 穆彰阿 .................................................................................................. 143 engchi U. (二) 主和人士的妖魔化 .......................................................................... 143. 2. 琦善 ...................................................................................................... 146. 三、 天朝真的崩潰了嗎? .......................................................................... 148 四、 小結...................................................................................................... 155. 第五章. 化民成俗與詩文救國 ..................................................... 157. 一、 整厲風俗與矯正人心 .......................................................................... 160 二、 文以載道與經世思潮 .......................................................................... 171 (一) 賀長齡、魏源與《皇朝經世文編》 ............................................... 173 (二) 經世文章的浮現與復活................................................................... 176 (三) 士大夫之學的動態樣貌................................................................... 182.

(6) 目次. iii. 三、 革新詩風與詩史映世 .......................................................................... 185 (一) 鐵保與《熙朝雅頌集》................................................................... 187 (二) 符葆森與《國朝正雅集》............................................................... 193 (三) 張應昌與《國朝詩鐸》................................................................... 197 四、 小結...................................................................................................... 205. 第六章. 結論 .............................................................................. 209. 治 政 大 一、 檔案...................................................................................................... 217 立 二、 專書...................................................................................................... 217. 徵引書目 ..................................................................................... 217. ‧. ‧ 國. 學. 三、 論文...................................................................................................... 23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iv. 表次. 政 治 大 表1 鐵保門生故舊詩文集題序................................................................... 192 立. 表2 《國朝詩鐸》卷次類目....................................................................... 200.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政 治 大. 1924年2月3日,廣州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內再度聚集無數群眾,聆聽 ,孫中 孫中山(1866-1925)宣傳三民主義思想。演講內容為〈民族主義.第二講〉. 立. 山慷慨激昂陳述:「中國人從前只知道是半殖民地,便以為很耻辱,殊不知. ‧ 國. 學. 實在的地位還要低過高麗、安南。故我們不能說是半殖民地,應該要叫做次 殖民地」1。這段話成為國、共兩黨中國近現代史的主要論述,影響深遠。為 詮釋中國何以淪落為次殖民地,許多史學研究者努力在歷史洪流中尋求解. ‧. 答。岡田英弘教授指出:1937年中國共產黨為了否認日本侵略戰爭對中國造. y. Nat. 成的影響,轉而強調西歐對中國的衝擊,將「鴉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的起. sit. 點2。其後在革命史觀的指導下3,諸多論著以革命為歷史論述主軸,不斷強. n. al. er. io. 化革命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並據此批判晚清以降的歷史發展。部分以「中國. v i n Ch 之《中國近代史》 i U e n g c h,將鴉片戰爭視為西方帝國主義. 近代史」為書名的著作,甚至從鴉片戰爭開始談起,如李鼎聲 (本名李平心, 1907-1966)與范文瀾 (1893-1969). 1. 2. 3. 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二講〉,收入:黃彥(編),《孫文選集》,上(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418- 432;所引在424。對於孫中山「次殖民地」論述的相關研 究討論,可參閱:潘光哲,〈孫文の「次殖民地」イメージ〉,《孫文研究》,45(神戶, 2009.03): 40- 60;潘光哲,〈「奴隸地位」和「半獨立國」:孫中山對中國「國際地位」 的論述〉,《孫學研究》,6(臺北,2009.05): 33- 59。 岡田英弘,〈世界史のなかの大清帝国〉,收入:岡田英弘(編),《清朝とは何か》(東 京:藤原書店,2009),59- 73;所引在68。 有關「革命史觀」影響史學研究的相關討論,可參閱: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 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

(9) .2..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侵略中國的開端和歷史轉捩點4。日本學者今井駿、野沢豊(1922-2010)與田中正 俊(1922-2002)等撰述的《中国現代史》,亦以鴉片戰爭為起點5。 長久以來,歷史學界略有將鴉片戰爭過度抽離清朝時代脈絡的趨勢,且 視之為重大轉捩點,賦予重要的歷史解釋。但這樣的論述是否恰當?身處於 鴉片戰爭前後的士人,是否明確感知鴉片戰爭乃清朝盛衰之分水嶺?誠如井 上裕正教授云其撰述《林則徐》一書的初衷,是為重新釐清林則徐 (1785-1850). 治 政 大 。岸本美緒教授在 族英雄。但這樣的評述方式是否恰當,值得吾人重新思考 立 ,深入考察康熙年間 之士人,並非一 《清代中国の物価と経済変動》 的形象。舊有論述,大抵將林則徐與鴉片戰爭相連結,視其為對抗英國的民 6. (1662-1722). ‧ 國. 學. 味謳歌當前繁榮盛世,而是遭逢經濟不景氣的艱困大環境,與過去強調康熙 朝歌舞昇平的既定印象略有出入7。顯見當時士人之觀察與後人的理解,容或. ‧. 存在些許落差。因此,回到時人立場,重新審視其觀察,應為掌握真實歷史 脈動的重要方法之一。. sit. y. Nat. io. n. al. er. 一、 研究動機. i n U. v. 1905(光緒31)年鄧實(1877-1951)在〈國學今論〉指陳清朝學術嬗變有三:一變,. Ch. engchi. 順康之世(1644-1722),明朝遺儒講學於野,為懲前明儒者空疏無用,強調讀書 以大義、經世為先,不分漢宋之學;二變,乾嘉之世(1736-1820),考據學風盛 行,學者實事求是,鑽研訓詁,號為漢學,與治古文辭之宋學家,相互詆訿; 三變,道咸之世(1821-1861),常州今文學派興起,藉用西漢今文學講求微言大. 4. 5 6 7.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四編, 78(上海:上海書店,1992);范文瀾,《中國近代史》,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 (編),《民國叢書》第四編,78(上海:上海書店,1992)。 今井駿(等著),《中国現代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4)。 井上裕正,《林則徐》(東京:白帝社,1994)。 岸本美緒,《清代中国の物価と経済変動》(東京:研文出版,1997),239。.

(10) 第一章. 緒論. .3.. 義之旨,附會改制、變法與經世之說 8 。1919年王國維 (1877-1927) 在沈曾植 (1850-1922)70歲壽序中,勾勒清朝二百多年的學術發展脈絡,以「國初之學大,. 乾嘉之學精,道咸以降之學新」,概括清朝學術變化。王國維強調道咸以降 之政治風俗已漸變於昔,士人憂心國勢不振,轉而求助先秦西漢的思想資 源,一改乾嘉治學之法,冀期變革圖新,振衰起敝9。鄧實與王國維之文鞭辟 入裡,提供吾人追尋清代學術發展的重要線索。. 治 政 大 等時代。惟道光年間 的學術樣貌,似未受學者重視, 同以降 立 如非略而不論,即僅以「經世」一語帶過。然清代學術風潮如何從乾嘉考據 學者對清代學術文化史的相關研究泰半聚焦於明末清初、乾嘉年間或咸 (1851-1874). (1821-1850). ‧ 國. 學. 學轉變為咸同以降的西學東漸?清朝士人在接納西學前,有何回應?凡此種 種,似非「經世」一語即可概括。學術思潮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儘管思想. ‧. 轉變有其內在理路,仍不應忽視外在社會環境的影響。卜正民 (Timothy. Brook). 教授嘗借用佛家語「因陀羅網」,解釋世間所有現象皆如寶石鑲嵌於同一張. sit. y. Nat. 網上,彼此相互關連。因此,透過17世紀的畫作可還原出17世紀的時代風貌10。. io. 風貌。. n. al. er. 而所有細微的變動皆可視為線索,協助吾人重回歷史場景,深入探尋其文化. i n U. v. 乾隆年間(1736-1795)為清朝鼎盛時期,亦是由盛轉衰的關鍵時代。儘管川. 8. 9. 10. Ch. engchi. 鄧實,〈國學今論〉,收入:國粹學報社(編)、黃節(主編),《(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 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397- 410;鄧實,〈國學今論(續)〉,《(景印)國粹學 報舊刊全集》,2/ 495- 504。 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收入:王國維(著)、彭林(整理),《觀堂集林》,下(石 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20- 721。有關「道咸新學」的進一步討論,可參閱:羅 志田,〈道咸“新學”與清代學術史研究──《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導讀〉,《四川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6(成都,2006): 5- 15。 卜正民教授解釋說:「因陀羅創造世界時,把世界造成網狀,網子的每個打結處繫上一 顆寶珠。現存或一直存在未滅的所有東西,想得出的所有想法,每個真實無誤的資料─ ─套句佛家用語,『萬法』──都是因陀羅網上的一顆寶珠。不只每顆寶珠透過那張網 而與其他所有寶珠相連,而且每顆寶珠的表面都映出網上其他所有寶珠。因陀羅網上的 每樣東西,都暗暗表示了網上的其他所有東西」。見:卜正民(著)、黃中憲(譯),《維梅 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38- 39。.

(11) .4..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楚教亂爆發於1796(嘉慶元)年,但不少學者將其導火線上溯至乾隆晚年。無論 如何,川楚教亂結束了康雍乾繁榮盛世,開啟日後動蕩時代的序幕 11。後人 對嘉慶朝的研究僅以川楚教亂為主,餘皆未及細論。接續其後的道光朝同樣 受到學者忽視,鴉片戰爭與儉樸的清宣宗(1782-1850),成為道光朝的唯一焦點。 無庸置疑,嘉慶朝係清朝盛衰的轉捩點,國家內憂漸次浮現。道光朝則遭遇 前所未有的外患,涉外事務成為無法迴避的議題。進入咸豐朝,內憂外患交. 治 政 大 將之歸功於理學思想的復興 。咸同以降已有部分士人提倡並接納西 立 學,但國家漸趨安定的關鍵因素,並非全然依恃西學與洋務。嘉道咸三朝皇. 相侵擾,致使清廷左支右絀。同治朝略有中興氣象,芮瑪麗(Mary Clalaugh Wright, 12. 1917-1970). ‧ 國. 資源,回應時局的內憂外患?. 學. 帝究竟如何面對世變與挑戰?其內心感受為何?士人又如何運用傳統思想. ‧. 歷史上不乏朝代中興的先例,值此清朝由盛轉衰之際,嘉道兩朝扮演極 為關鍵的腳色。但長期以來,對嘉道兩朝的相關研究,似略嫌不足。如無法. sit. y. Nat. 準確掌握嘉道年間(1796-1850)國家社會的諸多變遷,如何進一步探尋學術文化 的傳承與裂變?王汎森教授觀察出:道光年間以降,「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 io. al. er. 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結構的變化。它們催化. n. v i n Ch 。本文嘗試在考察學術文化轉變之際,兼顧國家社會 engchi U. 了後來一些範疇性的轉變」 ,與此同時, 「傳統學術極力掙扎著改變自己,以 求扣聯政治、社會」13. 的變遷,將兩者一併置於「因陀羅網」上,通觀全局,冀期捕捉較為貼近時 代的風貌。 岸本美緒教授於〈清朝とユーラシア〉文中,將清朝置於歐亞地區的歷. 11 12. 13. 鈴木中正,《中国史における革命と宗教》(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4),153。 Mary Clabaugh Wright,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中譯本: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 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王汎森,〈自序〉,收入: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 司,2003),i- vi;所引在i, iv。.

(12) 第一章. 緒論. .5.. 史脈絡,試圖探尋對清朝人而言,「清朝」是什麼14。本文之作殆亦有此意, 冀期瞭解對清仁宗(1760-1820)、清宣宗與清文宗(1831-1861)而言,清朝是什麼?對 此時的士人而言,清朝又是什麼?嘉道咸之際(1796-1861)諸多制度敗壞,災荒 與戰爭,宛如一次次的地震,不僅撼動老舊房舍,亦讓人民感到惶恐,雖已 有士人察覺時移世變的徵兆,但仍侷限於少數敏感士人與震央所在地附近。 直至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後,大地震始擴及全國,成為人們的共同記憶,並. 治 政 大 少數敏感士人觀察世變徵兆的論述,從中梳理士人的時代關懷,進而掌握整 立 體的時代脈動。 產生休戚與共的強烈感受。本文試圖踏尋嘉道咸時期看似微弱的地震,探索. ‧ 國. 學. 二、 研究回顧. ‧. 本文聚焦於19世紀上半葉清朝嘉道咸時期,士人對國家社會遭遇的內. Nat. sit. y. 政、涉外事務、人心風俗和學術文化等,多重面向的觀察與評述。昔往類似 King Fairbank,. io. er. 的討論多以通史性著作為主,橫跨範圍達百年以上。費正清 (John. 1907-1991)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針對19世紀以降的重大課題進. n. al. Ch. i n U. v. 行討論,包括清朝開拓西北、西南邊疆地區,嘉慶年間的內政與地方叛亂,. engchi. 鴉片戰爭,條約制度,太平天國之亂,同治中興與自強運動等。書中闢有專 章論析清朝衰落的原因,如人口增長對經濟造成的壓力,漕運危機,貨幣與 稅收制度的混亂,以及各地大小叛亂,並將世變與學術趨向加以連結,惟僅 以魏源(1794-1856)的今文經學為例說明15。2010年日本岩波書店發行一套「シリ. 14. 15. 岸本美緒,〈清朝とユーラシア〉,收入:歴史学研究会(編),《近代世界への道──変 容と摩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11- 42。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0- 11, Late Ch’ing 1800-1911.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中譯本:中國社會科 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下(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1985)。.

(13) .6..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ーズ中国近現代史」,計6冊,1-5冊講述19世紀至21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第 6冊為重要議題答問。執筆者均為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者,但文字內容並非嚴 肅之學術體例,而近於一般科普讀本,曉暢易懂。其中第1冊由吉澤誠一郎 教授負責,書名題為《清朝と近代世界19世紀》。第1章以「包藏於繁榮中的危 機」為題,自乾隆晚年談起。書中所論聚焦於19世紀下半葉的諸多議題,嘗 試將19世紀的清朝置於世界發展大勢中,觀察此時清朝發生的社會、經濟、. 治 政 大 》,同樣以19 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其中第1冊《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 立 世紀作為近代之起點。川島真教授在導言中重新檢討19世紀以降東亞地區與. 地方叛亂與國際外交事務等問題16。同年,岩波書店另出版一套《岩波講座. 19世紀. ‧ 國. 學. 西方國家的互動關係,兼或涉及19世紀前半的發展情形,但大部分仍以19世 紀後半西方諸國強勢介入後,引發的衝擊和轉變為主17。. Naquin) 與羅友枝 (Evelyn. ‧. 部分學者則著重於18世紀的研究,如韓書瑞 (Susan. ,特別標舉清朝在18世紀奠定的 Sakakida Rawski)教授合著《十八世紀中國社會》. sit. y. Nat. 各項基礎,舉凡政治結構、社會文化、學術思想與地區發展等,皆對日後產 生深遠影響。作者強調若仔細梳理18世紀的社會風貌,將可發現隱藏的線. io. n. al. er. 索,以解答19世紀劇變的原因18。岸本美緒教授在〈一八世紀の中国と世界〉,. i n U. v. 審視18世紀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高度評價清世宗(1678-1735)諸多施政舉措,對. Ch. engchi. 清朝整體發展方向具有關鍵性影響19。. 其他對本論文具啟發性之相關研究,下文擬以清代學術文化史與嘉道咸 時期為主軸,進行回顧。. 16 17. 18. 19. 吉澤誠一郎,《清朝と近代世界19世紀》(東京:岩波書店,2010)。 川島真,〈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一九世紀 〉,收入:和田春樹(等編集),《岩波講座.東 アジア近現代通史.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19世紀》(東京:岩波書店,2010),1- 47。 Susan Naquin, Evelyn S. Rawski,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中譯本:陳仲丹(譯),《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 民出版社,2008)。 岸本美緒,〈一八世紀の中国と世界〉,收入:岸本美緒,《風俗と時代観──明清史 論集1》(東京:研文出版,2012),111- 143。.

(14) 第一章. 緒論. .7.. (一) 清代學術文化史研究 清末民初以來,已有部分學者從中長時段的角度出發,論析清朝學術文 化的發展。梁啟超(1873-1929)自1902(光緒28)年起於《新民叢報》連載有關中國學 術思想變遷大勢的文章,文中將近世學術分為四期,順康間、雍乾嘉間 (1723-1820) 、道咸同間 (1821-1874) 與光緒間 (1875-1908),註記曰: 「其實各期銜接攙. 政 治 大. 雜,有相互之關係,非能劃若鴻溝。讀者勿刻舟求之」。其中,雍乾嘉間的 核心為漢宋問題,而道咸同間為今古文問題。並點出「當嘉、道間,舉國醉. 立. 夢於承平,而定庵憂之,儳然若不可終日,其察微之識,舉世無能及也」, 20. ‧ 國. 學. 故新思想日漸萌蘖 。其後,梁啟超於1920年撰述《清代學術概論》,並將 1923-1925年於清華、南開大學等校講學之講義,彙集成書,題為《中國近三 百年學術史》。兩書皆詳細闡明清代整體學術發展之履痕,且因梁啟超亦參. ‧. 與其中,故能提供第一手的觀察視野21。然錢穆(1895-1990)因不滿梁啟超論述清. y. Nat. 代學術的觀點,將其任教於北京大學之講義集結成冊,於1937年出版,同樣. sit. 命名為《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諷刺近代學者多不知宋學,故評論漢. al. er. io. 宋問題多失之公允。錢書以學案體方式論述,與梁啟超之主題式論述略有不. n. v i n C發表〈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 ,縷述乾嘉以降 1949年齊思和 hengchi U 之史學,除簡要說明考據學方法外,著重討論道光年間的學術新風氣,包括: 同22。. (1907-1980). 談富強、講經世、今文經學運動、研究邊疆地理與外國史地,以及纂修當代 史等,敘述因受新史學影響展開的改編國史運動。翌年齊思和撰著〈魏源與. 20 21 22.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梁啟超(著)、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有關梁啟超與錢穆 二人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研究,可參閱:周國棟,〈兩種不同的學術史範 式──梁啟超、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史學月刊》,4(開封,2000): 110- 117;胡文生,〈梁啟超、錢穆同名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之比較〉,《中州學 刊》,145(鄭州,2005.01): 158- 162。.

(15) .8..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晚清學風〉,從魏源生存的時代環境切入,論析其學術研究與貢獻,諸如經 世思想、漕運、鹽法、河工與兵餉問題、掌故之學、邊疆與域外史地,以及 今文學等。凡此種種,皆為晚清重大政治與學術風潮,魏源或啟風氣之先, 或為重要推手,乃以魏源為中心,探問晚清學術思想脈動與時局變遷 23。陸 寶千教授的《清代思想史》,討論清代各階段的思想變遷,勾勒其轉變之軌 跡,包括明末清初以降之經世思想,康熙朝的朱子學,清代經學,乾隆朝的. 治 政 大 除觀察清代中長時段學術發展的脈動外,針對特定學術思潮的研究亦所 立 在多有。王汎森教授選取明末清初之際士人的儒學宗教化、道德嚴格主義、 士林佛學,清代公羊學演變,嘉道史學與晚清理學等面向24。. ‧ 國. 學. 修身日譜與悔罪心態等議題,闡釋思想轉變的趨向 25。清初以降,禮學一度 成為思想主流,降至18世紀仍係考據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王汎森教授以清初. ‧. 「禮治社會」思想的流變,及其在社會上實際運作的情形進行析論26。張壽安 教授則藉由淩廷堪(1755-1809)與18世紀的禮學考證熱潮為例,說明禮學思想在. sit. y. Nat. 18世紀前後,伴隨社會秩序變遷,如何與時俱進 27。乾嘉考據乃備受學者重 視之一環,考據學的成因,盛況與流弊,論著甚夥。杜維運 (1928-2012)在《清. io. n. al. er. 代史學與史家》深入解析乾嘉考據學派的形成,浙東史學派的興起,王夫之. i n U. v. (1619-1692)、戴名世 (1653-1713)和全祖望 (1705-1755)等人之史學思想. 23. Ch. engchi. 28. 。其後之西學. 齊思和,〈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燕京社會科學》,2(北京,1949.10): 1- 35; 齊思和,〈魏源與晚清學風〉,收入: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0),599- 651。 24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三版)。 25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社,2004)。 26 王汎森,〈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收入: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 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2),353- 392。 27 張壽安,《以禮代理:淩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1994);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28 其他相關研究討論已汗牛充棟,無法在此盡舉,僅列出部分論著以供參考。見:余英時, 〈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清代思想史的一 個新解釋〉,收入: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87- 156;余.

(16) 第一章. 緒論. .9.. 東漸思潮,學者亦多所關注,並從多面向闡述學術思潮的變容與風貌29。 儘管積累豐碩研究成果,但有關清朝學術文化史的研究,仍有若干缺 憾,蓋相關研究大多集中於清初、乾嘉與咸同年間。長久以來,乾嘉時代彷 彿凝聚成相同的時代氛圍,甚至在學術思想層面上,亦以「乾嘉考據學」涵 蓋。但歷史事實果真如此嗎?或許吾人應以更為細緻的角度重新檢視。 (二) 嘉道咸時期的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受到傳統王朝興衰觀念的影響,傳統史學研究者多以王朝或皇帝為分 立 界,進行討論 。故清朝皇帝向來是研究清朝歷史的焦點之一,尤以清聖祖 (1654-1722)、清世宗與清高宗 (1711-1799)為然. 學. ‧ 國. 30. 31. 。惟涉及清仁宗、清宣宗或清文宗. 的研究,卻寥若晨星。如A Manchu Monarch: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a Ch’ing. ‧. 一書,雖以清仁宗為主角,但近於生平傳記的敘述,未見深入論析 32。傳教. y. Nat. sit. n. al. er. io. 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淸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硏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杜 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再版);Benjamin A. Elman,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中譯本:趙剛 (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濱口富士雄,《清代考據學の思想史的硏究》(東京:囯書刊行会,1994);木下 鉄矢,《清朝考證學とその時代:清代の思想》(東京:創文社,1996);漆永祥,《乾嘉 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如: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鄒振環,《西方 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7);鄒小站,《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有關王朝興衰觀的討論,可參閱:楊聯陞,〈國史諸朝興衰芻論〉,收入:楊聯陞,《國 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21- 42。另,對於過度重視帝王歷史的批評,見: 梁啟超,〈新史學〉,收入:梁啟超,《飲冰室合集》,1(北京:中華書局,1989),9/ 1-31。 如: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臺北:時報文化,2005);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曹寅與康熙》 (臺北:時報文化,2012);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 王朝之大義覺迷》(臺北:時報文化,2002);Mark C. Elliott, 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New York: Longman, 2009). A. E. Grantham, A Manchu Monarch: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a Ch’ing. (Arlington, Va.:. 29. 30. 31. 32. Ch. engchi. i n U. v.

(17) .10..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士郭實臘(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1803-1851)以其長期生活於中國的經歷,綜合文 獻與傳聞內容,撰成清宣宗傳記。然論者認為書中所述,略有傳教士的想像 強加於清宣宗身上之謬誤 33。茅海建教授則以「苦命天子」為題,撰述清文 宗生平及其面臨的困境。作者深入剖析清文宗遭遇內憂外患的挑戰時,內心 之糾結與掙扎34。 宮崎市定(1901-1995)在〈清朝文化とその背景〉,將清朝分為興隆期、全盛. 治 政 大 。鈴木中正 臨不景氣的情形,以及因戰亂之故,國家經濟遭受嚴重打擊 立 《清朝中期史研究》將清朝「中期」的起迄時間訂於1683 年至 期、頹廢期與衰亡期等,其中頹廢期即嘉道年間。然作者僅略述此時社會面 35. (1913-1983). (康熙22). ‧ 國. 學. 1795(乾隆60)年。作者認為自清廷平定臺灣後,國家社會的矛盾開始逐漸累積, 直到川楚教亂爆發,故清朝中期乃是「社會崩壞的過程」。作者特別強調社. ‧. 會問題對清朝造成的影響,尤以人口增長、奢侈風潮、地主和商人勢力,與 官吏貪污問題等,逐漸侵蝕清廷的統治力36。張瑞龍教授認為,應將嘉道年. sit. y. Nat. 間視為一個學術思想整體進行考察。作者整理清末民初以來,皮錫瑞 (1850-1908)、梁啟超、孟森 (1869-1937)與錢穆等人,已注意到嘉慶朝的學術思潮與. io. al. er. 道光朝較為相近,而遠於乾隆朝。其後以經世思想為主軸的論著,則緊扣嘉. n. v i n Ch 士人為主體,或許不失為重新審視清朝學術文化史的途徑。 engchi U. 道年間的士人思想與論著,咸豐朝亦可一併列入討論 37。故以嘉道咸年間的. 33. 34 35. 36 37.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76).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The Life of Taou-Kwang, Late Emperor of China: with Memoirs of the Court of Peking; Including A Sketch of the Principal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65, Cornhill, 1852). 相關討論,可參閱:闞紅柳,〈傳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實臘《道光皇帝 傳》為中心〉,《歷史檔案》,2(北京,2009): 48- 53。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北京:三聯書店,2006)。 宮崎市定,〈清朝文化とその背景〉,收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14(東京: 岩波書店,1991),265- 281。 鈴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東京:燎原株式会社,1971)。 張瑞龍,〈清中葉嘉道年間學術思想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27.4(臺北,2008.11): 1- 11。.

(18) 第一章. 緒論. .11.. 過去學者在相關議題的研究上,多從鴉片戰爭切入,強調西方勢力與商 業貿易對清朝造成的衝擊,如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將鴉片戰 爭定位為「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而「導致文化衝突的主要力量是英國的 商業擴張」38。The Opium War, 1840-1842: Barbarians in the Celestial Empire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War by Which They Forced Her Gates Ajar 延續相同論調,進而凸顯商人與傳教士的腳色及其複雜網絡39。. 治 政 大 。 訓練、文化層面的戰爭觀,與軍事角度的戰術觀等面向,重新詮釋鴉片戰爭 立 日本學者特別著重分析鴉片戰爭對德川幕府的警醒與思想界衝擊,以及鴉片 茅海建教授《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從武器裝備、防禦工事、兵員 40. ‧ 國. 學. 戰爭前後清朝士人著錄或譯介西方書籍,對日本政府和學界造成的影響。岩 下哲典教授論析鴉片戰爭的消息如何傳至日本,及其對日本朝野產生的危機. ‧. 感 41。森睦彥、源了圓與大谷敏夫教授介紹《海國圖志》如何傳入日本,其 刊刻流布,以及日本有志之士的接受歷程 42。其後,源了圓教授以《海國圖. y. sit. n. al. er. Chang Hsin-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5. 中譯本:張馨保(著)、徐梅芬(等譯),《林欽差與鴉片戰爭》(福 州:福建人民出版,1989),16。 Peter Ward Fay, The Opium War, 1840-1842: Barbarians in the Celestial Empire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War by Which They Forced Her Gates Ajar.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5).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5二版)。另請參閱:羅 志田,〈“天朝”怎樣開始“崩潰”──鴉片戰爭的現代詮釋〉,《近代史研究》,3(北京, 1999): 9- 24。 岩下哲典,《江戶の海外情報ネットワーク》(東京:吉川弘文館,2006),82- 117;岩下 哲典,《幕末日本の情報活動──「開国」の情報史》(東京:雄山閣,2008增補版),17-47。 森睦彥,〈『海国図志』の舶載から飜刻まで〉,《蘭學資料研究會研究報告》,206(東 京,1968.03): 55- 64;源了圓,〈幕末.維新期における『海国図志』の受容─佐久間象 山を中心として─〉,《日本研究》,9(京都,1993.09): 13- 25;大谷敏夫,〈『海国図 志』の幕末日本に与えた影響〉,收入:大谷敏夫,《清代政治思想と阿片戦争》(京都: 同朋舎出版,1995),657- 671。 源了圓,〈幕末日本における中国を通しての「西洋学習」──『海国図志』の受容を 中心として〉,收入:源了圓、嚴紹璗(編),《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第3卷.思想》(東. io. 38. Nat. 志》為線索,探尋幕末日本朝野士人如何透過清朝瞭解與學習西方事物43。. 39. 40. 41. 42. 43. Ch. engchi. i n U. v.

(19) .12..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1940年, 《中和月刊》刊載〈道光學術〉 ,解析道光年間世變與學風的轉 移,各項學風的流衍及其倡議者,如本乎今文經學之經世思想的魏源;由宋 學以入詞章,由詞章而入治術的潘德輿;以政事為學術之包世臣(1775-1855)等44。 王汎森教授則標舉禁書的復出,視之為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進而探究 禁書復出的學術風潮,及其與時代之間具有的互動和意義,並將此一風潮延 伸至辛亥革命時期45。1983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召開「近世中國經世. 治 政 大 中國近世經世思想背景,經史輿地之學與經世思想,憂患意識與經今文學, 立 尋求效驗與經世之學,科技經世與體用思想,清末經世思想之新趨向等諸多 思想研討會」,道咸時期的經世思想廣受研究者矚目,所發表之論文涉及:. ‧ 國. 學. 層面,試圖全面解析清中葉以降的經世思潮46。王聿均(1919-2007)在〈清代中葉 士大夫之憂患意識〉指出,「憂患意識」乃經世、維新,海防與塞防等思想. ‧. 的起源,並以龔自珍(1792-1841)、魏源及其今文經學思想為討論對象47。李國祁 教授〈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以龔自珍、魏源、曾國藩(1811-1872). y. sit. Nat. 與左宗棠(1812-1885)為道咸時期經世思想的代表人物48。. 劉廣京(1921-2006)、周啟榮與黃克武教授等人,均針對賀長齡(1785-1848)、魏. io. n. al. er. 源編輯《皇朝經世文編》中,〈學術〉與〈治體〉的內容進行介紹,歸納其. i n U. v. 思想內容,源流與特點,論析經世之學的時代意義 49。黃克武教授進一步上. 44. 45. 46. 47. 48. 49. Ch. engchi. 京:大修館書店,1995),322- 361。 楚金(瞿宣穎),〈道光學術〉,收入:太平山人(等撰),《道光朝銀荒問題:中和近代史論 文集》(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4),6- 19。 王汎森,〈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中國史新論.思想 史分冊》,415- 44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84)。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臺北, 1982.07): 1- 11。 李國祁,〈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 下(臺北,1986.12): 17- 65。 劉廣京、周啟榮,〈《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收入:劉廣京,《經世 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77- 186;黃克武,〈《皇朝經世文編》.

(20) 第一章. 緒論. .13.. 溯至乾隆年間陸燿(1723-1785)編纂之《切問齋文鈔》 ,指陳明清兩朝經世思想的 演變並未斷層,並梳理《切問齋文鈔》的思想淵源、學術立場,及其對賀長 齡、魏源以降,經世思潮的影響 50。龔來國博士〈清“經世文編”研究──以 編纂學為中心〉綜論賀長齡以降形成的經世文編熱潮,解析賀長齡、葛士濬 (1848-1895)、盛康(?-1902)與麥仲華(1876-1956)等人纂輯之經世文編,其編纂形式、. 關注內容與社會效應等51。1986年黃克武教授介紹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 治 政 大 的定義、研究情形與未來研究課題和展望等;2011年韓承樺撰文評介近十年 立 來經世文編的研究概況。透過黃、解、韓三文介紹,略可掌握經世文編與經 思想的研究概況與展望;2008年解揚回顧近30年以來有關中國近世經世思想. ‧ 國. 學. 世思想的研究趨勢52。. 除經世思潮外,理學與今文經學亦是學者關心的課題。如以唐鑑. ‧. (1778-1861)、倭仁 (1804-1871)、吳廷棟 (1793-1873)、曾國藩、李棠階 (1798-1865) 、何桂. 珍(1817-1855)等人為核心,致力推動的復興理學運動,即受到嘉道年間思潮的. sit. y. Nat. 影響,於咸同年間開花結果。芮瑪麗將同治中興、保守主義與理學思想相互 結合,成為穩定晚清時局的重要力量 53。李細珠教授的倭仁研究,清楚揭示. io. n. al. er. 倭仁與理學發展的密切關連54。而今文經學尤被視為道咸年間,士人比擬、. Ch. engchi. i n U. v. 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集刊》,16(臺北,1987.06): 37- 65。 51 龔來國,〈清“經世文編”研究──以編纂學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04)。 52 黃克武, 〈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2(臺北,1986.09): 83- 96;解揚,〈近三十年來有關中國近世「經世思想」研究評述〉,《新史學》,19.4(臺 北,2008.12): 121- 151;韓承樺〈評介兩岸學界近十年有關《經世文編》的研究概況〉, 《史原》,23(臺北,2011.09): 205- 238。 53 芮瑪麗(Mary Clabaugh Wright)(著)、房德鄰(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 抗(1862-1874)》,54- 85。 54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李 細珠,〈倭仁與道咸同時期的理學〉,收入:鄭大華、鄒小站(主編),《思想家與近代中 國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8- 90。 50.

(21) .14..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附會之工具,藉以闡發經學之微言大義,遂行經世志業。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 教授有關常州今文學派的研究,提供我們瞭解常州今文學派與政治之間複雜 互動的重要參考55。 多數研究以特定學者,如龔自珍、魏源、林則徐或陶澍(1778-1839)等人為 對象進行討論。固可突顯其思想特性與影響力,卻有見樹不見林之憾56。James Polachek教授為較早關注士人群體與政治關係的學者,其博士論文“Literati. 治 政 大 世思潮的興起,具有經世理念的士人網絡、宣南詩社與道光年間的清議政治 立 War一書中,嘗試回答鴉片戰敗後,為何中國無法 等 。而在The Inner Opium. Groups and Literati Politics in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探討嘉道年間經 57. ‧ 國. 學. 立即展開改革?並將目光置於19世紀前期崛起的漢人士大夫群體,考察其形 成的網絡如何對清廷內政、外交決策產生影響。James Polachek教授認為,鴉. ‧. 片戰爭後,漢人士大夫集結力量,挑戰和批判穆彰阿 (1782-1856)政權,雙方勢 力相互傾軋,爭取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發言權 58。楊國強教授先後發表〈鴉. sit. al. er. io. 55. y. Nat. 片戰爭與儒學〉、〈世運盛衰中的學術變趨〉,均涉及鴉片戰爭前後士人群體. n. Benjamin A. Elman,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中譯 本: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 民出版社,1998)。 56 相關研究可參閱: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 學院,1964);王家儉,《魏源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魏秀梅, 《陶澍在江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林則徐與鴉片戰爭研究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楊國楨,《林則徐傳》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張壽安,《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段超,《陶澍與嘉道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彭大 成、韓秀珍,《魏源與西學東漸: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艱難歷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 版社,2005)。 57 James M. Polachek, “Literati Groups and Literati Politics in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h.D. dissertation, 1977). 58 James M. Polachek, The Inner Opium War.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井上裕正,〈James M. Polachek著The Inner Opium War〉,《東 洋史研究》,52.3(京都,1993.12): 507- 567。. Ch. engchi. i n U. v.

(22) 第一章. 緒論. .15.. 的思想轉變59。王汎森教授藉由考辨顧炎武(1613-1682)重獲重視的複雜因素和多 重形象,論析嘉道年間官方意識形態與士人思想文化的轉變 60。羅檢秋教授 以嘉道年間京師士人的修褉雅集,包括宣南詩社、蘇齋詩會、江亭活動、顧 祠修禊等活動,討論士人經世意識的覺醒 61。魏泉教授的《士林交游與風氣 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探討北京宣南地區的文人集會活動, 藉由論析翁方綱(1733-1818)發起之「為東坡壽」、宣南詩社、梅曾亮(1786-1856)及. 治 政 大 的學術風向 。趙雅麗教授同樣圍繞於北京宣南地區活動的士人群體,針對 立 士人在宣南地區的聚會宴遊,議論時局,以及日後演變為「清流黨」干預政 其古文圈子,與「顧祠修禊」相關的學術活動和士人交遊等,探討道咸時期 62. ‧ 國. 學. 局,進行析論63。. 關於「清流黨」的源起,新村容子教授在系列文章中,以黃爵滋(1793-1853). ‧. 為核心,考察其自1826(道光6)年入京擔任翰林院編修起,至1839(道光19)年離京 為止,在北京發起多達30餘次的集會,逐步形塑出「黃爵滋師友圈」,解析. sit. y. Nat. 士人群體與時局變遷的關連。1834(道光14)年黃爵滋上奏〈為綜核名實仰祈聖 鑒事〉,乃「黃爵滋師友圈」重要轉捩點。此奏疏贏得友人之讚揚與附議,. io. er. 開啟黃爵滋、郭儀霄(1775-1855)、張際亮(1799-1843)、姚瑩(1785-1853)、潘德輿(1785-1839). al. n. v i n C 、潘曾綬 h e 兄弟對黃爵滋激烈批評時政的態度,略有 ngchi U. 等人對時局的嚴詞抨擊。而「黃爵滋師友圈」亦逐漸轉型為「清流黨」,儘 管潘曾瑩(1808-1878). (1810-1883). 不滿且刻意疏離,然其父潘世恩(1769-1854)仍大力支持「清流黨」64。. 59. 60. 61. 62. 63 64. 楊國強,〈鴉片戰爭與儒學〉、〈世運盛衰中的學術變趨〉,收入:楊國強,《晚清的 士人與世相》(北京:三聯書店,2008),35- 97。 王汎森,〈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臺北,2008.03): 63- 93。 羅檢秋,〈嘉道年間京師士人修禊雅集與經世意識的覺醒〉,收入:鄭大華、鄒小站(主 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92- 317。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趙雅麗,《晚清京師南城政治文化研究》(南京:鳯凰出版社,2011)。 「黃爵滋師友圈」係筆者譯自新村容子教授使用之「黃爵滋サークル」。新村容子教授.

(23) .16..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部分研究則關於清朝內政、社會與制度等面向,冀期梳理清朝致亂之 源。如馮爾康教授撰述〈道光朝存在的社會問題〉、〈述道光朝社會問題〉, 闡述道光時期諸多弊病,包括:陋規與吏治敗壞,民眾運動的勃興,泛濫的 鴉片煙,賭博和宴舞等,並簡述清宣宗執行修補政策的挫敗 65。楊杭軍教授 《走向近代化:清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 ,綜論嘉道咸時期的政治、制度、 基層社會,戰爭與中外關係等面向,剖析中國遭受內部與外來的挑戰,視嘉. 治 政 大 將清朝置於全球大歷史的脈絡,論析嘉道咸時期因國外白銀產量減少,引發 立 。 經濟、社會、文化、思想、制度等不同層面的變革,最終導致清朝走向衰亡. 道咸時期為中國走向近代化國家的轉型期 66。林滿紅教授從白銀問題出發, 67. ‧ 國. 學. 張豔麗教授藉由嘉道時期的重大水旱災,討論災荒對既有制度與社會造成的 衝擊,以及後續救災引發的一連串問題,凸顯嘉道時期政府的諸多弊病 68。. ‧. ,解析漕運本身及其周圍連帶的 李文治(1909-2000)與江太新教授的《清代漕運》. sit. y. Nat. n. al. er. io. 以「黃爵滋サークル」,取代James M. Polachek教授使用的“Spring Purification Circle”,魏 泉教授將“Spring Purification Circle”譯為「春禊圈子」。另,魏泉教授在書中,則使用「江 亭雅集圈子」。參閱:新村容子,〈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I)──「黃爵滋サー クル」の集会を中心として──〉,《岡山大学文学部紀要》,52(岡山,2009.12): 31- 65; James M. Polachek, The Inner Opium War, 63- 99;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 南的文人群體研究》,110/ 註1。新村容子教授其他系列文章,尚有:新村容子,〈1820-30 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II)──「黃爵滋サークル」から「清流党」へ──〉,《岡山大 学文学部紀要》,53(岡山,2010.07): 47- 79;新村容子,〈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 流(III)──道光十五年(1835)、黃爵滋「敬陳六事疏」を中心として──〉,《岡山大学 文学部紀要》,54(岡山,2010.12): 69- 85;新村容子,〈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 (IV)──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四日「江亭展禊」を中心として──〉,《岡山大学文学 部紀要》,55(岡山,2011.07): 45- 65。 65 馮爾康,〈道光朝存在的社會問題〉,《南開學報》,4(天津,1991): 25- 33;馮爾康, 〈述道光朝社會問題〉,《南開史學》,1(天津,1991): 1- 32。 66 楊杭軍,《走向近代化:清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67 Lin Man-Houng(林滿紅),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中譯本:林滿紅、詹慶華(等合 譯),《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68 張豔麗,《嘉道時期的災荒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Ch. engchi. i n U. v.

(24) 第一章. 緒論. .17.. 諸多問題,探討漕運與清中葉國勢衰落的複雜原因 69。李典蓉教授從法制史 的觀點切入,論析嘉道年間逐步正常化的京控制度,說明清朝在各方面已出 現制度腐壞的情形70。 綜上所述,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或可跳脫個別人物或單一議題的研究 方式,進行較為全面性鳥瞰式的考察,重新審視嘉道咸年間的歷史脈動,應 有助於吾人進一步深入理解時代風貌。. 治 政 大 三、 基本史料與研究途徑 立 ‧ 國. 學. 菊池秀明教授指出,嘉道年間的研究未受重視,其故在於嘉道年間夾在 近現代史與明清史之間,易受忽略;加上此前資料較少,相關研究較為不足71。. ‧. 本文探討清朝皇帝的自我省察,士人的時代關懷,分析皇帝與士人之內心世 界,相關詩文集資料宜為最佳切入點。隨著御製詩文集與相關士人詩文總集. Nat. sit. y. 的陸續出版,提供研究者充足史料,使得嘉道咸年間的研究不再窒礙難行。. io. er. 2000年嘉道咸三朝皇帝即位前後的詩文集重新彙集刊行,方便研究者使用。 其中尤以近乎完整收錄清仁宗在位25年的詩作最為重要,可從中發掘清仁宗. n. al. i n U. v. 《續修四庫全書》堪稱第一部收錄 面對時局世變,內心的真實態度與轉折72。. Ch. engchi. 最多嘉道咸時代士人詩文集的總錄,提供研究者初步資料。2010年多達800 冊的《清代詩文集彙編》正式出版,是編收錄明末清初至民國初年,逾3,400 名作者,詩文集超過4,000餘種。儘管《清代詩文集彙編》與《續修四庫全書》. 69 70 71 72.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李典蓉,《清朝京控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菊池秀明,《清代中国南部の社会変容と太平天国》(東京:汲古書院,2008),3- 8。 包括:故宮博物院(編),《清仁宗御製詩》,1- 7(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故宮博物院 (編),《味餘書室全集定本》,1- 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故宮博物院(編),《清仁 宗御製文.養正書屋全集定本》,1- 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故宮博物院(編),《清 宣宗御製詩》(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故宮博物院(編),《清宣宗御製文.清文宗御 製詩文.清穆宗御製詩文.清德宗御製詩文》(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5) .18..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有不少重複收錄的情形,但《清代詩文集彙編》仍收錄諸多此前不易查閱的 士人詩文作品,如裕謙(1793-1841)奏稿,法式善(1753-1813)詩文集續編和二集,湯 金釗(1772-1856)的詩文集正續編,林則徐《雲左山房文鈔》等,均為研究嘉道 咸年間相關課題,提供豐富史料73。 除大型詩文集彙編外,尚有許多士人詩文集、日記、年譜的刊行出版。 2008年出版的《莫友芝年譜長編》,運用翔實且多樣的史料,呈現莫友芝. 治 政 大 的部分讀書筆記遺稿,提供研究者深入瞭解陳澧的學術思想 。2011 立 詩文、專著、隨筆、雜記、 年出版的《祁寯藻集》 ,完整收錄祁寯藻 (1811-1871) 的生 平 事蹟. 74. 。 2008年集 結出 版 《陳 澧集 》, 首度整 理 輯錄 陳澧 75. (1810-1882). (1793-1866). ‧ 國. 學. ,提供研究者 日記、書札、奏議題本等史料76。2011年初刊的《翁心存日記》 扣問嘉道咸年間時代風貌的切入點77。其他相關專著、總集和史料集等所在. 嘉道咸年間歷史的絕佳時刻。. ‧. 多有,無法在此一一詳述。然上述史料的出版,略可說明當前正是重新審視. sit. y. Nat. 為梳理嘉道咸年間士人的時代關懷,本文倚士人自身論述為證,冀期忠 實呈顯時代氛圍。研究者泰半循著歷史履痕溯源而上,試圖尋求致變之源,. io. al. er. 解釋歷史發展的方向和結果。雖能發現時人未曾注意的關鍵核心,辨析時局. n. v i n Ch 論斷,有如「倒放電影」,倒果為因,略失公允。本文擬回歸「順著放電影」 engchi U 演變的分水嶺,或有助於理解歷史變遷的趨勢,卻不免摻雜過多後見之明的. 73. 裕謙,《勉益齋偶存稿.勉益齋續存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 《清代詩文集彙編》,5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法式善,《存素堂續集.存素 堂詩二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435(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湯金釗,《寸心知室存稿.隨筆.文端公自訂年譜.寸心 知室存稿續編》,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07(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林則徐,《雲左山房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 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5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4 張劍,《莫友芝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 75 陳澧(著)、黃國聲(主編),《陳澧集》,1- 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6 祁寯藻(著)、《祁寯藻集》編委會(編),《祁寯藻集》,1- 3(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77 翁心存(著)、張劍(整理),《翁心存日記》,1- 5(北京:中華書局,2011)。.

(26) 第一章. 緒論. .19.. 與「去熟悉化(defamiliarized)」 ,重新回到時代脈絡,與清朝士人處於同一時空, 審視嘉道咸年間發生的諸多問題78。 與清朝士人處於同一時空的重要途徑,乃透過詩文深入瞭解士人對時代 的觀察與評論。但嘉道咸年間士人詩文集多如繁星,綜合王重民 (1903-1975)、 張舜徽(1911-1992)、來新夏、李靈年、柯愈春等人過眼的清人文集,已逾數千 種以上79。欲窮盡清中葉前後所有士人文集,實屬難人。故本文擬以議題為. 治 政 大 道咸年間士人的時代關懷重點。 立 。 本文透過士人群體的描繪以勾勒時代風貌,而非僅選取鉅型士人的論述 導向,集中討論內政、涉外事務、學術文化等範疇,運用相關言論,釐清嘉 80. ‧ 國. 學. 誠如朱琦(1803-1861)為符葆森(1814-1863)編纂之《國朝正雅集》題序時,強調詩謠 係士人傳達性情的重要媒介,雖有專集或零星作品流傳,但唯有裒輯眾人詩. ‧. 作,方可看出時代風尚81。本文秉持此一精神,廣泛蒐羅全國知名的鉅型士 人和地方型士人言論,綜合兩者論述,呈顯嘉道咸時期的時代風貌。在論述. sit. y. Nat. 過程中,採取介於宏觀大歷史與微觀考證的研究取向,描繪士人時代關懷的. io. 79. 80. 81. al. n. 78. er. 完整面貌,而不拘泥於過度細碎的個案考證,或單一問題之論辨。. i n U. v. 羅志田,〈民國史研究的“倒放電影”傾向〉,《社會科學研究》,4(成都,1999): 104- 106; 王汎森,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新史學》 ,14.4(臺北,2003.12): 182-184。 見:王重民(主編),《淸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9再版);張 舜徽,《清人文集別錄》(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 (北京:中華書局,2005);李靈年、楊忠(主編),《清人別集總目》,上、中、下(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1- 3(北京:北京古籍出版 社,2001)。 「鉅型士人」,係指具有全國知名度,嘗任中央要職或地方督撫大員,或具有高度學術 聲名者,如:魏源、林則徐、姚瑩與祁寯藻等人。而地方型士人則多半活動於省縣之內, 或不具全國知名度、未取得進士頭銜者,如朱鳳鳴、沈垚等人。相關研究討論,可參閱: 潘光哲,〈張自牧論著考釋劄記──附論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點思考〉,《新史學》, 11.4(臺北,2000.12): 105- 121;潘光哲,〈《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中國士人「認識 世界」的「知識基礎」〉(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2001.11);彭 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16- 17/ 註44。 朱琦,〈序〉,收入:符葆森(編),《國朝正雅集》(淸咸豐六年京師半畝園刊本,藏於 臺灣大學),13a- 14b。. Ch. engchi.

(27) .20..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四、 章節架構 綜上所述,由於涉及範圍與議題極為龐雜,甚難一一細述,如不以鳥瞰 方式呈現,將無法呈顯嘉道咸以降的時代脈動與思潮變化。故本文擬先從嘉 道咸三朝皇帝之詩文集和詔諭切入,探索其中顯現的重要時代議題。再以士 人為主體,藉由實際例證析論士人關懷時代重要議題的諸多面向。. 政 治 大 殤〉從官方視野出發,綜合析論嘉道咸三朝共同遭遇的重大議題與社會問 立 本文除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外,第二章〈詔諭所見帝國之. 題,並梳理三位皇帝如何看待其統治的王朝。自清聖祖以降,「大清盛世」. ‧ 國. 學. 成為繼位者緬懷的榮光,亦為無比承重的壓力,然承平日久,因循苟且,諸 多弊病漸次浮現。身為滿族的清朝統治者,自然對民族議題格外敏感,如何. ‧. 令八旗兵丁、旗人保有傳統風俗,不受漢人影響,維持其獨特性且繼續為國. y. Nat. 效力,均係諸帝念茲在茲的重要議題。內政與涉外事務乃治理國政無法迴避. sit. 的核心主軸,諸帝皆甚為關注。風俗人心與學術文化則被視為解決內政弊病. al. er. io. 和涉外事務的不二法門,在上位者無不大力提倡。故本章著重討論清中葉以. v. n. 降的旗人問題、內政弊病、涉外事務、風俗人心、學術文化等議題,藉此掌. Ch. i n U. 握詔諭中呈顯的時代脈動。其後,以內政弊病、涉外事務,風俗人心與學術. engchi. 文化等議題為核心,探尋士人對此議題的觀察和對應之策。透過官民士庶的 不同視角,描繪出嘉道咸年間的時代風貌。 第三章〈士人多旋律線的自改革〉關注嘉道咸年間的內政議題,闡述士 人對人滿為患的態度,以及因人口問題衍生的諸多弊病,對既有制度造成的 衝擊,社會對立和破壞自然環境等問題。快速成長的人口考驗官員管理能 力,吏治問題成為重要關鍵,亦為本章重點之一。自嘉慶朝伊始,士人屢犯 顏直諫,指摘吏治敗壞,但未獲重視。洪亮吉(1746-1809)的尖銳言詞,非僅觸 怒清仁宗,亦震撼士人網絡,引發騷動。然清中葉以降的吏治究竟有何問題? 其影響層面至為廣泛,舉凡漕運、河工、鹽政,銀與紙幣,均與吏治脫離不.

(28) 第一章. 緒論. .21.. 了關係,故本章費詞辨析鹽漕河銀錢等經濟議題。 嘉道咸年間,另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為鴉片戰爭。第四章〈涉外事物的 清議與人物品藻〉圍繞在鴉片戰爭前後,探討士人社群對鴉片戰爭和戰議 題,主戰、主和之人物品評,以及天朝秩序等面向的言論。第一節從士人的 英國觀切入,瞭解時下士人認識英國的途徑與評價;依循士人文字敘述,探 悉鴉片戰爭的過程,關注士人筆下飽經戰火肆虐的戰區;面對鴉片戰爭的挫. 治 政 大 喚醒時人攘夷精神。第二節以主戰人士林則徐與姚瑩受人崇敬的情形,對比 立 的下場,說明士人對戰和人物的神化與妖魔 主和人士穆彰阿與琦善. 敗,士人試圖尋求戰敗原因;並藉由頌揚英勇殉國的將士,激發忠義之氣,. (1790-1854). ‧ 國. 學. 化。而林則徐、姚瑩獲罪遣戍事件,再度震撼士人網絡,其強度尤甚於洪亮 吉遣戍伊犂事件。第三節透過士人網絡和輿論,梳理士人對天朝意象的解讀。. ‧. 面對內外交迫的國情,士人究係如何回應?站在皇帝的角度,不難發現 在上位者屢屢標舉人心風俗的重要性。然士人對人心風俗的態度為何?又有. sit. y. Nat. 何實際作為?第五章〈化民成俗與詩文救國〉擬由士人對人心風俗的論述出 發,探尋士人關懷時代的途徑。第一節以士人頒布勸諭告示為例,說明官員. io. al. er. 如何以實際行動化民成俗,並藉由士人文字,勾勒時下人心風俗之風貌。第. n. v i n Ch 將文學與政治局勢、社會氛圍、文化思潮、時代脈動緊密結合。第二節從纂 engchi U. 二、三節,進一步闡述士人透過裒輯詩文集的方式,扭轉昔日之詩文風氣,. 輯《皇朝經世文編》、再現與復活經世文章著手,解析士人如何透過文集振 起人心,激發社會忠義之氣。並以曾國藩為例,說明士人在師友網絡的交互 影響下,一步步捲入時代學術思潮。第三節由詩賦切入,論析詩賦之作與編 選詩集之影響,賦詩吟詠為士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環節,抒發情感的主要方式 之一,藉由編選詩集,尤能凸顯編者意欲傳達的宗旨。本節選取鐵保 (1752-1824)、符葆森、張應昌 (1790-1869)三人編纂的詩集,辨析士人對嘉道咸時代. 的評述,並討論士人網絡的連結與日常活動,探尋士人藉由裒輯詩集,喚醒 士庶危機意識的用心。.

(29) .22..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0) 第二章 詔諭所見帝國之殤. 政 治 大. 1741(乾隆6) 年,清高宗頒旨強調為政之源乃風俗人心,「人心正則風俗 淳」,方能長治久安。清高宗於諭旨中評述政局,自豪清朝無詖謁女寵、干. 立. 政宦官、擅權之貴戚大臣,與擁兵的強藩巨鎮,連萌櫱之勢均未曾有。惟官. ‧ 國. 學. 吏、士人、氓隸、兵丁,仍未臻完善,雖在父祖與自己的努力下,尚可維持 綱紀不墮。清高宗憂心如繼任者為平庸之君,將無法負荷繁重軍國大政,國 事必然衰敗。故冀望內外諸臣實心任事,方能移風易俗,始為長遠之計 1。. ‧. 1780(乾隆45)年,清高宗年在古稀,特撰〈古稀說〉 ,將自己置於歷史長河中,. y. Nat. 與同享古稀高壽的漢武帝(156BC-87BC)、梁武帝(464-549)、唐玄宗(685-762)、宋高宗. sit. (1107-1187)、元世祖 (1215-1294)與明太祖(1328-1398)等人相比擬,自覺有過之而無不. er. io. 及。且諸多亡國之兆,強藩、外患、權臣、外戚、女謁、宦寺、奸臣與佞幸. n. al. v. 等,清朝均未之見。無論年壽或國政,誠古稀矣2。清高宗多次以「綱紀肅清」. i n C 描繪治下國家景況 ,1793 h e年,在回覆馬戞爾尼 ngchi U 3. 1 2. 3. (乾隆58). (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 中華書局影印,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二)》 ,10(北京:中華書局,1986),146/ 1105-1107。 清高宗,〈古稀說〉,收入:清高宗,《御製文二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清高 宗御製文》,1(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6/ 319- 320。 如1761年清高宗自陳:「今當綱紀肅清之日,一切案牘,朕無不折衷裁處」;1767年談 及吏治,云:「第就現今各省吏治而論,雖未能盡臻大法小廉,但當綱紀肅清之時,而 朕之愛養生民,不容墨吏稍肆魚肉,即微員亦所深悉」;1778年諭曰:「我朝綱紀肅清,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餘年來,皆親攬庶務,大權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實無大臣敢 於操竊」;1784年指出:「方今綱紀肅清,諸皇子皆敬慎小心,奉公守法諸臣亦斷無有 畏憚迎合者」;1795年再次明言:「方今綱紀肅清,外無攬權怙勢之臣,內無婦寺偏寵. 23.

(31) .24.. 清嘉道咸時期士人的時代關懷. 使節團通商要求時,一如其對東亞朝貢諸國的口吻,強調清朝係天朝大國, 無所不有,不必與外夷進行商業貿易。但為表示懷柔遠人,仍准許來華朝貢, 進行交易買賣,唯一切體制須以天朝定例為准,各朝貢國一視同仁,不可獨 厚英國4。 上述清高宗回覆馬戞爾尼的詔書內容,為中華王朝皇帝對商業貿易與華 夷關係的典型論述5。然清高宗敘述的景象是否略有偏頗?清高宗早年對繼任. 治 政 大 年,朝鮮燕行使者的觀察報告指出, 「大抵為官長者,廉耻都 1790 立 ,而「任事之臣,率多壅閼」,飢民「號訴無階, 喪,貨利是趨」 , 「侈風漸痼」. 者的憂心,是否已應驗在兒孫上? (乾隆55). ‧ 國. 學. 怨聲載路」6。馬戞爾尼離華時的評論,與清高宗早年的憂慮不謀而合。馬戞 爾尼直言:清朝就像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過去150年以來,因. ‧. 有能幹且警覺的官員使其飄浮著,並憑藉龐大外觀使四鄰畏懼。若由無能者 掌舵,將失去紀律與安全,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在海上飄流數日後,粉身碎. io. sit. y. Nat. n. al. er. 之事,朕親裁庶政,鉅細無遺,宮中府中皆為一體」。見: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 高宗純皇帝實錄(九)》,17/ 644/ 201;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一○)》, 18/ 778/ 553;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一四)》,22/ 1051/ 44;中華書 局影印,《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一六)》,24/ 1220/ 365;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 高宗純皇帝實錄(一九)》,27/ 1486/ 875。 有關清高宗回覆馬戞爾尼的內容,見: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一九)》, 27/ 1435/ 183- 188。馬戞爾尼來華的相關討論,可參閱:James Louis Hevia,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中譯本: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有 關 中 華 王 朝 皇 帝 對 商 業 貿 易 、 華 夷 關 係 的 態 度 及 相 關 論 述 , 可 參 閱 : John King Fairbank(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中譯本: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 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王健文,〈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 國初期的華夏意識〉,《新史學》,16.4(臺北,2005.12): 195- 220;林孝庭,〈朝貢制度 與歷史想像:兩百年來的中國與坎巨堤(1761-196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74(臺北,2011.12): 41- 82。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11(北京:中華書局,1980),4806- 4810。. 4. 5. 6. Ch. engchi. i n U. v.

(32) 第二章. 詔諭所見帝國之殤. .25.. 骨,但無法在此破舊基礎上重建7。 岸本美緒教授以「近世化」為主軸,論析清朝在時代脈絡中扮演的腳色, 歸納歐亞大陸東側地區諸多新興政權共同面臨的問題,包括:民族、宗教與 國家統合;市場經濟與財政;以及身分、社會團體與政治秩序等三大問題8。 杉山清彥教授同樣將「大清帝國」置於歐亞大陸的歷史脈絡中,考察諸新興 帝國的形成特質、支配組織與統治手段等面向9。透過兩位學者的析論,略可. 治 政 大 有清高宗以降,諸帝懷想的重熙累洽。然時移世異,清王朝遭遇的問題,是 否已流年暗中偷換? 立 瞭解清朝肇建伊始面臨的時代局勢為何。因清初諸帝妥善回應時代變局,始. ‧ 國. 學. 本章將綜合三位皇帝的相關論述,梳理出共同關注的議題,藉以歸納清 廷對此相關議題的態度,說明此時官方如何理解時代變局,勾勒詔諭中呈顯. ‧. 之時代脈動。身為滿族的清朝統治者,自然對民族議題格外敏感,如何令八 旗兵丁、旗人保有傳統風俗,不受漢人影響,以維持其獨特性且繼續為國效. sit. y. Nat. 力,均係諸帝念茲在茲的重要議題。內政與涉外事務是治理國政無法迴避的 核心主題,諸帝皆甚為關注。風俗人心與學術文化則被視為解決內政弊病和. io. 7. 8. 9. al. n. 論。. er. 涉外事務的不二法門,在上位者無不大力提倡。下文將以此為主軸,進行討. Ch. engchi. i n U. v. 轉引自: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159。 岸本美緒,〈「近世化」論と清朝〉,收入:岡田英弘(編),《清朝とは何か》(東京: 藤原書店,2009),232- 239。 杉山清彥,〈近世ユーラシアのなか大清帝国〉,《清朝とは何か》,290- 3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Yet then in the early 16 th century, when the Edo bakufu (shogunate military government) formed and started to govern the whole Japan with great power, this

畢業於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Late Qing Master Taixu,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several Buddhist intellectuals collaborated to remodel and revive Buddhist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第二種為專門論述西方印刷字體發展史的著作,目前具代表性例如前節所 述,哈佛大學出版的 Daniel Berkeley Updike《Printing Type: Their History, Forms and

中國春秋時期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China) (770-476BC).. I am from the state of Lu in the Zhou dynasty. I am an official and over 60 years old. Her name is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