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文化差異與人類行為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面向,檢驗個人生活滿意程度與人際關係信任程度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當使 用者基於「人際互動」從事網路行為時,反而疏離且降低了現實世界中既有友誼 關係的管理,而導致信任程度偏低;此外,若使用者基於「娛樂消遣」為動機進 行上網活動,則可能因為過度沉溺於網路的虛擬世界與逃避真實世界的情境,同 樣使得人際信任程度偏低;而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為「資訊交換」類型,其研 究顯示在網路使用上的心態較為積極正向,故對於人際關係信任程度偏高,綜上 所述,可見網際網路的使用類型與行為會影響人際關係的信任程度。

就現今網路行為與人際關係的相關議題討論而言,人際信任本是其中的課題 之一,信任關係的存在是人與人之間能夠維持良好聯繫或進一步發展親暱關係的 基本要素,惟本研究欲使用世界網路計畫之次級資料進行分析,但人際信任並非 涵蓋於網路社會調查之題目內容,故本研究對於此一構面無法進行探討,僅能針 對實體人際互動面向進行研究。

第三節 文化差異與人類行為的關係

人類所從事的行為與思想會受到自身生存的環境脈絡與文化價值觀所影響,

例如我們通常會劃分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來加以比較,前者較為重視群體關係;

後者則傾向與個人競爭與利益關係,而這樣的社會文化差異性,亦會進對於人類 在網路上的使用行為產生影響,如較為重視群體關係的國人民,會花費較多的時 間在網路的溝通活動上,藉以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 民族差異與人際關係

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種族與族群一直被各界學者視為主導互動關係 的思維主軸,而在交際中形成的人際關係也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中 國人在人際關係中較為重視感情,乃是由於受到孔子與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故 在人際互動方面秉持者以「禮」、「仁」為前提的交往模式;而西方人則偏向於實 際面向,其在人際互動時常表露出直率、獨立、自由等民族性格(明虹,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數的研究表示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哲學信仰的支撐影響著東方和西方之間 的人際關係取向,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乃至一些亞洲國家的人民,屬於回旋式的 思維模式,由於前述所提之儒學思維的影響,在華人的認知中,人際關係是指一 個共同的互惠和轉讓的义務約束在一起的網络,亦即以情感為基礎的人際關係取 向;而西方人則是屬於線性思維,高度重視的是個人主義,強調「我」而不是「我 們」,故其人際關係偏向工具型關係,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視為一種為達到一定 的目標的手段或工具。

人際信任是一種圍繞著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所展開的信任,它是一種由個 人的理性判斷和情感維繫所產生的期待,以個人對社會的理性認知為基礎,而非 單純心理意義上的情感。Markus & Kitayama (1991)指出,在集體文化的社會中,

社會情境具有界定自我的功能,而關係則會隨著個人的角色及應遵守的行為規範 而發生變化(黃英忠、曾榮豐、楊晴安,2009)。此外,台灣學者黃光國曾在《人 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一書中提出「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式,用以解 釋人們普遍的社會行為和華人世界的特殊社會行為,並作為人際關係的分類,他 以情感性、工具性程度的高低劃分出三類關係,分別是情感性關係、工具性關係、

混合性關係:

1. 情感性關係:家庭、親友關係,遵循需求法則。

2. 工具性關係:陌生人關係,遵循公平法則。

3. 混合性關係:熟人關係,遵循人情法則。

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亦認為各國的社會文化存在有明顯的差異,他 們發現西方文化較積極、較傾向於個人競爭關係、具未來導向、對時間的概念是 直線的、認為空間及資源無限、只相信科學及事實。相反的,東方文化較被動、

常在自然與人文間尋求和諧、認為群體較個人重要、屬現在或過去導向、對時間 的概念是輪迴的、認為空間籍資源有限、真理不見得要實證才行(翁睿廷,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國家文化的定義與其構面

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文化,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 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然而文化是一種極為複雜 的概念,其定義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見解,其中在學術界公認認為最早對文化 一詞提出定義的是 Taylor (1871):「文化是一複雜的整合體,包括知識、信念、

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深為社會一分子的人所獲得的能力和習 慣所組成。」此外,最常被引用的是荷蘭學者Hofstede 於 1980 年所提出的定義:

「文化乃是一個團體所共有的集體反應程序,且有別於其他群體或類型的成員,

而這種交互特性的集合體會影響團體對環境的反應。」國家文化可用來區別國與 國之間不同的文化,而Hofstede (1990)將國家文化定義為一種價值觀、信念,且 在孩童時已習得,而且國家文化可以區別出群體與群體問的不同;而Clark (1990) 定義為在國家的角度下,文化是行為或人格特性的獨特、持久狀態,國家文化為 一國國民所共享的態度與見解,它規範國民的行為與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本研究的焦點在於國家不同所造成網路使用差異的影響,許多實證研究亦發 現不同族群或群體有不同的人文特性、思想與行為,例如Graeme (1995)針對新 加坡與澳洲的管理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高度權力距離及集體主義的東方國家,

其人際關係較差。簡言之,不同的文化背景會使相異的群體對事物各自持有差異 性的認知與態度,故本研究乃是針對「國家文化」來做討論,針對文化差異的構 面進行分析,進而了解不同國家或群體文化如何形塑該地區人民之行為模式。

國家文化構面以Hofstede (1980)年所進行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透過對一大 型的跨國企業組織 IBM 進行兩次調查,針對不同國家的跨國企業組織成員進行 了員工態度與價值取向的調查,收集了超過116,000 份問卷,以國家為分析單位,

進而歸納出組成文化的四個構面,如表 7 為針對 40 個國家的主要價值體系研究 分析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此構面係指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其社會中的成員對於組織或機構間權 力不平等現象的接受程度,即人們在家庭、社團、工作場所等組織間遭遇如 何看待權威、財富、地位等不公平的狀況。高權力距離的國家會使權力和地 位等不公平的現象持續加劇;反之,低權力距離的國家則傾向試圖降低組織、

社會中不對等的情形。

2.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係指社會中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關係,個人主義是以個體為中心,其行為 與態度以追求自利為動機,認為邀保護個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況 下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故較為強調自尊、自主等價值,亦有學者認為個 人主義意味著社會結構較為鬆散,其代表國家如美國等歐美社會;集體主義 則是較為強調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將自己視為群體中的一員,個人與個 人之間的關係也非常緊密,較為重視團隊的整體利益,其代表國家則日本、

中國等東方社會。此外,通常高權力距離往往與低個人主義並存;而低權力 距 離 往 往 與 高 個 人 主 義 並 存 , 權 力 差 距 與 個 人 主 義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Hofstede,1980)。

3. 雄性作風和柔性作風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探討社會中對男女角色之定型化程度,即性別與工作角色之間的關係。

雄性作風或陽剛主義的國家文化較為重視「果斷」與理性,強調獨斷獨行與 金錢物質,且行為傾向喜好競爭且趨向追逐社會地位上的成就,如德國、英 國、瑞士、義大利等;反之,柔性作風或陰柔主義的國家文化注重「養育」

並較為感性,強調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以及整體的生活品質,如瑞 典、芬蘭、泰國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不確定性規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

探討社會中的人們對於風險或模糊不清狀況的容忍程度,通常一個具有 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社會文化,人們比較嚴謹且硬性,在社會生活或工作職場 上會建立許多章則與規定,避免發生不明確的情形出現;反之,一個具有低 不確定性規避的社會,人們較為彈性,視風險為個人成長或突破的契機,並 不排斥與自己或群體不同的觀點和立場。簡言之,在不確定性規避高的文化 中,重視的是工作安全、職業規範與退休福利等:不確定性規避低的文化則 較能接受風險,並較少抗拒改變;而人們較會表達不同的意見與想法(鍾韶 庭,2007)。

資料來源: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y G. Hofstede, 1980, Beverly Hills: Sage.;鍾韶庭(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後續於1988 年與 Bond 共同的研究中,觀察到亞洲國家深受儒家文化之 影響,與西方國家有相當大之差異,而提出了第五項構面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 (Long-term Orientation and Short-term Orientation),即探究不同社會文化構面的 人們對於時間的態度,通常長期導向的國家文化,其社會中的人們視時間為無 窮的資源,故呈現出節儉、關注美德與高容忍度,趨向強調長遠發展;短期導 向的國家文化,則是追求活在當下、著重在眼前的利益,且期望獲得快速的成 果與回饋。例如:美國較有重視時間的導向,而亞洲國家及中東地區則較忽略 時間(林亮宏、李欣怡,2007)。

Hofstede (2010)將上述文化構面組合成價值調查模型(value survey module,

Hofstede (2010)將上述文化構面組合成價值調查模型(value survey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