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章節的分析中,結果發現社交性之網路使用動機對於人際互動確實會產生影響,

當國家文化屬於東方文化時,其網路行為以社交性網路使用動機時,對於人際互 動的影響是較為強烈的,相對地,當國家文化屬於西方文化時,社交性網路使用 動機對於人際互動之影響較為弱化。因此,在本研究確實檢驗出國家文化作為調 節變項對於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間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應。

種族與族群一直被各界學者視為主導民眾與社會互動關係的思維主軸,而綜 合上述兩個國家樣本在本研究分析之討論,可以發現在交際中形成的人際互動行 為也會因為國家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屬於東方文化之民眾由於在其個人主義程 度上較低,比較會透過網路使用行為追尋社會情感的發展,故東方文化國家在社 交性類型之網路使用行為較為頻繁,以培養和強化與既有朋友、同事和家人間的 親暱互動和情感關係,甚至藉此拓展其交友圈。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於研究期間雖力求研究之嚴謹,但是礙於時間、人力與預算之不足,

仍存有研究上的限制之處。因此,本節針對研究限制進行說明,並提出相關建議 供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一、 研究限制

在方法論上,由於本研究乃採用世界網路計畫所進行之問卷為次級資料分析,

在使用資料的本質上可能有三點限制:

1. 問卷效度上限制

在資料的使用上採以二手的問卷調查,故僅能針對現有的問卷題目加以分析 與探討,例如問卷題目僅涉及實體人際互動部分,無法擴大討論到其他人際關係 層面,這部分是受局限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無法控制調查方法差異所產生的影響

由於問卷乃是採用二手資料,而中國樣本乃是透過手機進行問卷調查,美國 則是以電話和網路調查,故因問卷調查所採用之方式並非一致,故抽樣之受訪對 象可能侷限在某一特定年齡層。另外,由於採用次級資料分析,在有關受訪者所 在地實際落在受訪者居住的空間位置,因中國與美國皆屬於國境領土較為廣泛之 國家,受訪者本身所處之環境是否為偏鄉地區無從得知,因此是否有數位落差問 題亦無從判斷。

二、 後續研究建議 1. 研究範圍擴大的建議

本研究為美國與中國之國家文化對於網路使用行為與實體互動的比較,將來 的研究可以在將施測的地區擴大為其他地區,以求得更廣泛性的差異,且由於前 述所提本研究乃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故對於國家文化部分未能設計完整地問卷加 以調查,然而目前有關國家文化構面的研究愈來愈多,期望後續的研究者可以將 其他的研究加以整合,並建構出一完備的國家文化價值觀問卷,藉以深入探討國 家文化對於網路使用行為或人際互動所產生的影響。

2. 網路使用對於人際信任的影響

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信任關係的建立極為重要,信任使人際關係得以維繫,

目前根據本研究初步的探討,驗證出網路使用確實對於實體人際互動具有影響力,

即民眾頻繁使用社交性類型之網路行為時,會加強其友誼網絡間的連結程度,然 而人際信任亦為網際網路與社會資本關係間重要的一環要素,本研究由於受限採 用二手資料,未能針對人際信任加以一併探討,故對於後續研究者來說,或許可 以加入部分因素,以進行更完整之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王熙哲、丁耀民(2008)。人際關係網路對虛擬社群使用意願的影響。資訊管理 學報,15(1),53-72。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5,1-35。

古雲秀、朱浩榜、吳安哲、吳翊鳳、吳嘉玲、李厚穎、莊易縉、許韋婷、張道宜、

陳方隅(2005)。圖解簡明世界局勢。台北:易博士文化。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

大業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國明(2007)。網路社群社會資本與成員間助人行為之相關研究。資訊管理學 報,14(2),169-202。

行政院國發會(2015)。104 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 發會。

吳亞馨、朱素玥、方文昌(2008)。網路購物信任與科技接受模式之實證研究。

資訊管理學報,15(1),123-152。

吳宛穎(2006)。說故事建立品牌:國家文化、產品品類、品牌屬性之探討。國 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齊殷、戴昀(2004)。虛擬空間的倫理議題 網路社會的社會秩序與信任。社 會的公共倫理、公民德行與公民養成研討會,台北。

李仲彬(2011)。「信任」在電子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文獻檢閱為基礎的初探 性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105-147。

李仲彬、陳俊明、黃東益(2012)。網路社會發展趨勢之前瞻研究:世界網路計 畫 (WIP) 的跨國比較與臺灣現況調查分析。行政院國發會委託研究報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居延安(譯)(1988)。超越文化(原作者:Edward T. Hall)。上海:上海文化。(原 著出版年:1976)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 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3),289-309。

林孟萱(2005)。性別差異及生活型態對線上遊戲使用者消費行為之影響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珊如(2002)。網路使用者特性與資訊行為研究趨勢之探討。Information Studies,

17,35-47。

林頌堅(2008)。以網站流量資料探討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圖書資訊學研究,

2(2),39~60。

孫采薇(2010)族群差異、族群歧視與族群衝突-全球與亞太趨勢的比較。臺灣 東南亞學刊,7(1),123-149。

翁睿廷(2002)。跨文化因素與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相關性研究-以台商在大陸地 區子公司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志學(1999)。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認知:一項多維度的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12,261-288。

張卿卿(2006)網路的功與過: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新 聞學研究,86,45-90。

張純富(2010)。社交網站人際關係維繫之研究:以 Facebook 為例。世新大學 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偉瑤(2011)。個人化行動社群感知網路連結技術。電腦與通訊,137,81-88。

張萬烽(2011)。次級分析在特殊教育研究上的意義與應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 學會年刊,2011,105-125。

連征忠(2002)。虛擬社群成員間信任關係之探討。大業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俊明、朱斌妤、黃東益、蔣麗君、李仲彬、張鎧如(2014)。數位國家治理:

國情分析架構與方法。行政院國發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發 展委員會。

陳冠夫(2006)。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管理之探討-以台商在越南為例。國立政治 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軼辰(2003)。線上遊戲參與行為 消費者性別角色認同之探討。長庚大學資 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碧祥、李珮瑜(2008)。網際空間人我互動之探究:以情感及信任層面為例。

網際網路技術學刊,9(2),161-165。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陶振超(2015)。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傳播與社會學刊,

34,62。

彭泗清、鄭也夫(2003)。關係與信任:中國人人際信任的一項本土研究。北京:

中國城市出版社。

曾釔棖(2008)。東西方線上社群跨文化研究——以網路遊戲《魔獸世界》中「公 會」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淑芬(2009)。網際網路的信任與風險:經驗科技或是社會濡染。資訊社會研 究,17,127-151。

辜美安、呂明錡、蔡宗益、賴金英(2014)。醫療人員如何應用次級資料分析。

台灣醫學,18(4),471-479。

黃光國(2003)。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厚銘(2001)。真實的謊言: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第四屆資訊科技 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台北。

黃英忠、曾榮豐、楊晴安(2009)。人際關係、信任、規範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 究-社會資本觀點。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會議論文集,高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黃聲雄(譯)(1993)。無聲的語言(原作者:Edward T. Hall)。台北:巨流。(原 著出版年:1959)

楊宜音(1995)。試析人際關係及其分類。社會學研究,5,18-23。

楊政穎、鍾才元、陳明終、李曜安(2014)。社群網路使用者之線上社會支持與 線上人際關係。國教新知,61(4),22-27。

葉蓉慧(2013)。從《無聲的語言》與《超越文化》談 Edward T. Hall 在跨文化 溝通灑下的種子。傳播研究與實踐,3(1),233-245。

董旭英、黃儀娟(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新北:弘智文化。

資策會(2015)。2014 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個人篇。2015 年 07 月 14 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8466

熊瑞梅.(2014)。社會資本與信任:東亞社會資本調查的反思。臺灣社會學刊,

54,1-30。

翟本瑞(2000)。電腦媒介溝通對傳統人際關係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0,

223-243。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 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

2,29-58。

謝宗學(2003)。網際民主與審議民主之實踐:資訊化社會的桃花源村。資訊社 會研究,4,87-139。

鍾韶庭(2007)。台灣、德國品牌個性、廣告訴求與消費者價值信念之跨文化比 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 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魏鏡倫(2002)。文化與信任影響網路購物意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

魏鏡倫(2002)。文化與信任影響網路購物意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