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網路發展及使用行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首先回顧網際網路與網路使用行為的發展,探討網路使用行為大致上可 以發成哪些類型。其次,整理國內外有關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間的相關文獻,

檢視當網路議題延伸至人際關係時,網路使用究竟是帶來正面或負面影響,並歸 納有關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之間關係的相關理論。接續則從國家文化理論的影響 下,來為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進行深入探討,並以茲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 網路發展及使用行為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網路成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傳播媒介,網 路的功能日趨多樣化,使用者在網路上的行為亦越加豐富化,不論是在食衣住行 育樂或醫療皆可將網路作為一種管道,例如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進行線上購物,

只要透過簡單的幾個步驟操作,即便不出門也能夠滿足生活需求;而教育層面,

伴隨遠距離教學的普及,學童利用網際網絡可以更快速的學習;或者如醫療方面,

人們可以透過網路進行線上掛號,減少親自現場掛號的時間成本,亦可透過網路 當作醫療相關資訊搜尋的媒介,簡言之,網路的發展與資訊社會的來臨,為生活 帶來了高度的便利性。

一、 社群網絡的興起

網路與電腦媒介溝通的出現改變人際溝通的行為模式(Hiltz & Turoff, 1980),

如2004 年起網路世界進入 Web 2.0 時期,從以往的單向吸收、供應資訊,轉而 演化為雙向對流的互動與分享,使用者得以對網路內容進行編輯文字或影音的開 放式介面,進而延伸出如臉書(Facebook)、部落格等社群網站的興起,使得人們 從中建構出新的社會關係網絡;此外,自電信開放3G 服務以來,即時溝通對與 網路使用者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故Web 3.0 時期,行動科技的成熟發展更使得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種互動式的網絡關係愈見蓬勃。

人們試圖透過網路媒介與他人建立或管理人際關係,已成為網路顯著的功能 之一,逐而發展出非傳統面對面人際互動的社群網路(Cybernet Society),包括虛 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線上社群(online community)、電子社群(electronic community)等網路社群。社群網路是社群網站以人際互動為基礎,將許多實際生 活中的各種功能性活動帶入網路之中,如:傳送溝通訊息、分享娛樂資訊、創造 商務模式、建立人脈關係等,進而讓人際之間的互動藉由網路得以獲得延伸。而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TWNIC)2015 年之調查統計,顯示我國民眾上網率從 2014 年 75.6%上升到 80.3%,推估我國 上網人數達 1,883 萬人,且在針對網路使用行為調查上,其最常從事的活動仍 以社交功能之「上網路社群」(60.1%)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56.3%)以及「瀏覽網頁」(40.0%);而網路社群以及即時通訊軟體的高度使用。

此外,無線網路的快速發展和行動通訊科技的普及化,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 不論通訊、交易、購物等面向,越來越不受地理疆界的限制,且打破固有時空的 隔閡,尤其在社交生活上更是帶動了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簡稱SNS)的興起,同樣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5 年調查顯示,民眾使用「行 動上網」最常使用的網路應用服務前三名為上網路社群(53.5%)、使用即時通訊 軟體(50.1%)以及瀏覽網頁(47%),可見民眾在網路活動上熱衷社交型服務。

張春興(2001)提出人際關係的定義:「係指人與人於交感互動時存在於人與 人之間的關係,是對雙方或多方同時存在影響的存在影響的心理上的連結」,而 人際關係的建構乃是由於社會中的每個人皆會具有人際需求,Schutz (1960)認為 每種需求若從主動與被動性來區分,可進一步分類成主動包容、被動接納、主動 控制、被動領導、情感表達與情感期待等六種人際需求,而根據近幾年的諸多研 究,社交網絡的出現有助於人際需求的滿足,例如 Ellison, Steinfield, & Lampe (2007)的研究發現受測者會使用臉書與既有的朋友保持聯繫,以達維持或加強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的人際關係;Urista, Dong, & Day (2009)針對社交網站的使用動機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其使用者會透過社群網站的服務來建立或保持人際關係,甚至利用社群 網站來開拓新的人際關係;Chaulk & Jones (2011)的研究則認為社群網站提供一 個虛擬且匿名的空間給使用者表達情感或狀態,有利於讓使用者對於某些感到興 趣或想進一步認識的人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張純富(2010)則提出臉書提供的 溝通工具與軟體,有利於使用者僅行人際關係的聯繫,亦有助於使用者與朋友間 的人際互動交流。根據上述可以看出網路社群服務在現今的網路使用行為中具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隨著社會上越來越多網路使用者將時間投注在經營與管理社 群網絡,也使得社交網絡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性越是受到關注。

二、 網路使用行為的不同類型

從前述網路發展的進程可以發現,不論是在購物、交易、娛樂、社交、學習、

申辦公共服務等各種行為,皆已逐漸成為人們使用網路功能的動機,過去亦有學 者針對網路使用之動機分成三種類型(Shah et al., 2001;Beaudoin, 2008;王嵩音,

2007):

1. 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由於網路本身特性帶來的方便性與即 時性,網路使用者會基於查詢或下載所需要的資訊需求,進而從事其網路行 為,包括透過網頁或線上討論區進行資料查詢與蒐集。

2. 娛樂性動機(entertainment motivation):網路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從事娛樂行 為或消遣時間,例如線上遊戲、影音欣賞等。

3. 社交性動機(sociability motive):網路使用者得藉由網路擴展其人際關係與互 動範圍,除了管理既有的親朋好友亦有機會結交新朋友,如交友網站、聊天 室、社群媒體等。

此外,在過去國內亦有其他研究針對網路使用行為細分成七個面向加以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等類別(朱美慧,2000;李治安、賴穎穎,2010),本研究將工具性及資訊性、

積極性社交與封閉性社交,基於其定義相似整併成資訊性、社交性兩種面向,整 合歸納成五個相似的層面敘述之:

1. 工具性:係指將網路當作蒐集或查詢所需資訊的管道,亦可透過各種線上論 壇、討論室、電子佈告欄來進行雙向的資訊流通與交換,簡言之,網路形成 龐大的資料庫,供其使用者能更在五花八門的資訊種加方便的獲取其所需且 有用的資訊,如上網查詢「健康資訊」、「旅遊資訊」等功能。

2. 社交性:此面向強調網路功能對於人際關係的用途,積極性社交指稱人際互 動不僅止於傳統面對面溝通與交談,網路的特性打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帶 給使用者更多能夠主動認識陌生人的機會,進而擴展其交友圈;封閉性社交 則是認為網路空間的存在同時帶給使用者逃避現實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

轉而藉由上網行為尋求社會支持。

3. 自我肯定:網路的特色之一在於帶來了雙向或多向的資訊流通與互動,網路 使用者得以透過在個人社群網站、電子佈告欄、論壇等管道,發表或張貼個 人輿論意見、文章或影音創作,就由回饋的機制獲得自我肯定的價值。

4. 玩樂性:隨著網路技術與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網路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亦 擴及到娛樂層面,不論是影視音樂、漫畫、小說都可藉由網路上的各種平台 進行瀏覽和閱讀,此外,網路上亦提供各種線上遊戲得以讓使用者消磨時間,

近年來社群媒體更是增加遊戲功能連結,如臉書提供的開心農場、Candy Crush 等小遊戲。

5. 虛擬性愛:係指網路已逐漸成為媒合虛擬與現實性行為之場所,其中之一便 是帶動網路色情文化的發展,網路使用者易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 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網路所引發之情色活動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網路信任對於網路使用行為的影響

在資訊通訊與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網路信任被視為電子商務或電子化公共 服務成功發展的關鍵樞紐,乃是由於在網路環境中,使用者有很多機會是初次接 觸的,例如資訊系統的採用、人際關係的建立等,都是在不熟悉的狀況下有所接 觸。Dutton & Shepherd (2004)的研究中,利用牛津大學的互聯網調查(Oxford Internet Survey, OXIS)的研究調查進行分析,提出了信任與網路間關係的相關論 證,認為網路親近性及網路信任會影響使用者的網路行為與活動參與,故其研究 是基於網路親近性(指網路年資高低)與使用者之社會經濟地位為基礎,進而解 釋其對於信任與風險的結果。

網路行為乃是透過電腦中介去傳遞訊息,通常會透過文字或符號等非語言的 表達方式,缺乏面對面接觸的線索,故容易讓使用者對於虛擬網路界產生不確定 的懷疑態度,降低了信任程度。Dutton et al. (2004)的研究以網路使用者之「社經 地位」與「使用網路年資」來解釋網路信任的成因,進而影響使用者在網路上的 各種應用行為,而其結果證實當使用者的親近性較高時,容易在網路上進行網路 購物或拍賣行為;此外,如果使用者對於「網路的信任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在 網路上撰寫部落格及上傳照片影音等社交活動,且相較於其他使用者越會透過網 路進行溝通行為;若是每日使用網路時間較長者,則是較常在網路上從事分享檔 案的資訊交換行為;相對的,倘若對於一般制度信任低、但對於網路信心較高的 使用者,則是活躍於網路的各種社交活動平台,如BBS、線上論壇等。

而根據牛津大學的互聯網調查對於英國14 歲以上所有人口進行的網路信任

而根據牛津大學的互聯網調查對於英國14 歲以上所有人口進行的網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