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的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的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立 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 國. 學. 不同文化環境的比較研究. ‧. n. v i n C h 朱斌妤 U博士 engchi. 研究生:吳佩儒. 中. 華. 民. 國. 博士. er. io. al. sit. y. Nat 指導教授:李仲彬. 一. ○. 撰. 六. 年. 六.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Graduate Progra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ster Thesi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政Use on治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大. 立 of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Advisor: Dr. Chung-Pin Lee. i n C hDr. Pin-Yu Chu engchi U. v. Graduate Student: Pei-Ju Wu. June, 2017.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謝誌 酷暑將近的六月,這篇論文終於誕生了,研究所生涯將在此告一段落,而這 些日子看似什麼都沒有發生,但好像也有很多事情值得回憶。在這趟漫長的求學 過程,有過驕傲、有過挫折、有過喜悅、有過失望,我不斷的告訴自己: 「沒有 一開始就可以看到明確未來的東西,如果試一試,那道門後面的世界,截然不同。」 而現在,伴隨著論文的完稿,我終於能夠對於堅定自己的選擇而喝采。 這份論文的完成,要感謝許多人,首先,最先感謝的是我的兩位指導教授-. 政 治 大 師共同指導,讓我找尋到一個自己真的感興趣的題目來進行研究,非常謝謝兩位 立 李仲彬老師與朱斌妤老師,在我對論文題目深感茫然的時候,朱老師建議找李老. ‧ 國. 學. 老師在我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時時刻刻地督促我的進度,不厭其煩的透過 E-mail、 Skype 指導遠在南投的我,經過每一次的指點後,總讓我頓然開悟,獲益良多,. ‧. 這篇論文絕對是在兩位老師的鞭策與鼓勵之下才能順利完成的。更感謝口試委員. sit. y. Nat. 東益老師、乃沂老師與婉玲老師,在口試的時候點出細節的問題以及精闢的建議,. n. al. er. io. 讓這份研究更加完善。. i n U. v. 這趟研究所旅程,說實話走起來崎嶇不平,每每都不禁浮起想要放棄的念頭,. Ch. engchi. 因此能夠順利熬到這一步,要感謝的人真的非常多。謝謝研究所同學們的陪伴和 相互支持,雖然我們的研究室不大卻很溫馨,一起修課、分組報告的日子,忙碌 卻也有歡樂:謝謝維茜和畢瑋,總是把我從宿舍拉出來透氣,聽我講很多心事和 忍受我的話撈;謝謝盈霖和明倫,提醒我很多在論文上的懵懂之處,以及幫忙我 完成許多細節。謝謝選研的 Gary,在論文苦海的煩悶之中,能夠跟我胡言亂語 忘記那些艱澀的文章;謝謝選研的庭如,一位個性與我如此相似的閨密,讓離鄉 背井的我能夠在異地找到歸屬感,時時討論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事多令人驚嘆,在 各種電訪與問卷的摧殘下苦中尋樂,彼此分享各種生活細節,一同品嘗人生的酸 甜苦辣。.

(6) 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個契機,非常感謝我人生中最好的 心靈夥伴-巧竺,在我人生旅途遇到各種挫折時,妳總是能包容我的長篇大論, 同時給予我內心最需要的支持,而非空泛的鼓勵;謝謝我親愛的沒默契姊妹-雅 文,最貼心的妳總在最需要的時刻出現,給予我渡過難關與披荊斬棘的力量;謝 謝我大學的同學們,在我最初無法適應北部的步調時,是與你們的暢談讓我能夠 充滿電回去應對學業,尤其是馨茹、彥靜與莨瑋,每一次短暫的相聚與吃喝玩樂, 讓我能夠找回自己的初衷,熬過重重的關卡。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你們是一直支撐我持續前進的最大動力,謝謝爸爸與. 政 治 大 學業;謝謝大哥與二哥,你們總是包容我的脾氣,不僅給予我物質上的應援,也 立 媽媽總是不斷地鼓勵我,以及支持我的每一個決定,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專心於. ‧ 國. 學. 給予我心靈上的安慰,每當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能讓我一掃陰霾、充滿 衝勁的往目標前進。是故,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摯愛的家人與朋友們,希望你們一. ‧. 切順心平安,而我會在下個人生旅程繼續努力。.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佩儒 2017.06.

(7) 摘要 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網際網路日益普及,使得民眾 在日常生活中諸多事務越來越依靠網路,進而帶來數位化的生活模式及互動型態, 近年來,社群網站、即時通訊軟體等社交平台的大量出現,使得許多民眾開始利 用網路來拓展其人際關係與管理其友誼網絡。此外,過去在探討網路使用與人際 互動的文獻中,鮮少針對網路使用者所處的國家文化與環境背景加以分析,然而, 人類所從事的行為會受到其生存的環境脈絡與文化價值觀所影響。以此為前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以及探討不同文化環境. 政 治 大. 下的民眾對於起網路使用行為有何差異。. 立. 本研究經由文獻檢閱,整理出網路使用行為與友誼網絡發展的相關文獻,以. ‧ 國. 學. 及國家文化的相關概念與構面,包括文化差異與人際關係的關聯性、國家文化與. ‧. 網路使用行為的關係等理論。本研究的分析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資料蒐集自世. y. Nat. 界網路計畫之社會調查,分析中國與美國當前網路發展與使用行為的現況與趨勢,. n. al. er. io. 動之關聯性。. sit. 接著利用階層邏輯迴歸分析,比較不同國家文化環境下,民眾網路使用與人際互. Ch. engchi. i n U. v. 整體結果顯示,網路使用動機可以分為工具性、社交性及娛樂性三種類型, 其中社交性網路使用動機對於人際互動具有正向顯著相關,意即網路使用與社交 網絡的興起,提供民眾更多進行互動的平台與管道,增強了人際互動的聯繫;此 外,在國家文化的影響因素下,根據分析結果,發現當國家文化屬於東方文化時, 其社交性網路使動機為對於人際互動會產生較強烈的影響,換言之,國家文化作 為調節變相對於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間確實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應。 關鍵字:人際互動、國家文化、網路使用行為.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eopl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rely on the Internet in daily life,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igital lifestyle and interactive patterns. In recent years, large numbers of Online Socializing Platform, such as community sites, instant messenger, etcare making people begin to use the Internet to exp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manage their friendship network. In the past, the literatures on the use of Internet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ere rarely analyzed for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政 治 大. background of Internet users. However, th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will be affected. 立. and cultural values that they live on. In this premise, the main. 學. ‧ 國. by the context.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 cultural environment.. y. Nat. er. io. sit. The study, with literature review, has sorted out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friendship network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al. n. v i n C aspect, concept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U h e nincluding i h gc. differenc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urvey of World Internet Project. Class-bas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then proceeded to to discuss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arison of cultur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verall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et use motiv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cluding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social motivation and entertaining motivation..

(10) While social motivation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t means the use of the network and the rise of social networks provide people with more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pipeline, and enhance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when the national culture belongs to the oriental culture, social motivation will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other words, national culture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立. 政 治 大. Key wor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national cultur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目錄 目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小結.................................................................................................. 37.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9. al. v i n 研究假設.......................................................................................... 41 Ch engchi U n. 第二節. io. 第一節. sit. 研究設計.................................................................................................. 39. er. 第三章. 文化差異與人類行為的關係.......................................................... 24. Nat. 第四節. 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16. ‧. 第三節. 學. 第二節. 網路發展及使用行為...................................................................... 11. y. 第一節. ‧ 國. 第二章. 研究流程............................................................................................ 9. 政 治 大 文獻回顧.................................................................................................. 11 立. 第三節. 資料來源:世界網路計畫.............................................................. 42. 第四節. 操作化變項說明.............................................................................. 46.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49.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1.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51. 第二節. 各變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57. 第三節. 各構面之相關分析.......................................................................... 75. 第四節. 差異性分析...................................................................................... 87. 第五節. 迴歸分析........................................................................................ 111 I.

(13) 第六節 第五章. 小結................................................................................................ 118. 結論與建議............................................................................................ 120. 第一節. 研究假設驗證................................................................................ 120.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2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6 附錄一:WIP 原始問卷題目..................................................................................... 13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4) 表目錄 表 1:各國人口使用網路比例.................................................................................... 2 表 2:全球網路使用者分布........................................................................................ 2 表 3:2014 年台灣民眾個人上網行為現況............................................................... 5 表 4: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產生正面影響之相關文獻.......................................... 17 表 5: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產生負面影響之相關文獻.......................................... 19 表 6: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之間關係的三種觀點.................................................. 21 表 7:Hofstede 分析 40 個國家的主要價值體系 .................................................... 29. 治 政 表 8:各國之國家文化分數統計表.......................................................................... 31 大 立 表 9:高低情境文化之國家分類.............................................................................. 33 ‧ 國. 學. 表 10:國家文化構面高低對於網路使用行為之影響............................................ 36. ‧. 表 11:世界網路計畫會員國與國家文化構面分類 ................................................ 40 表 12:世界網路計畫會員國列表............................................................................ 43. y. Nat. io. sit. 表 13:不同國家之調查方法.................................................................................... 43. n. al. er. 表 14:本研究變項操作化定義................................................................................ 47. Ch. i n U. v. 表 15:兩國家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表.................................................................... 53. engchi. 表 16:兩國樣本網路使用頻率資料分析表............................................................ 58 表 17:整體樣本網路使用動機(工具性)資料分析表........................................ 59 表 18:整體樣本網路使用動機(社交性)資料分析表........................................ 60 表 19:整體樣本網路使用動機(娛樂性)資料分析表........................................ 61 表 20:兩國受訪者網路使用動機(工具性)資料分析表.................................... 65 表 21:兩國受訪者網路使用動機(社交性)資料分析表.................................... 66 表 22:兩國受訪者網路使用動機(娛樂性)資料分析表.................................... 67 表 23:整體樣本人際互動變項之資料分析表........................................................ 68 表 24:兩國樣本人際互動變項之資料比較分析表................................................ 70 III.

(15) 表 25:網路使用動機變項(工具性)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71 表 26:網路使用動機變項(社交性)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72 表 27:網路使用動機變項(娛樂性)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73 表 28:人際互動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74 表 29:中國-基本變項與主要研究變項之相關 ...................................................... 77 表 30:美國-基本變項與主要研究變項之相關 ...................................................... 80 表 31:兩國相關分析之彙整.................................................................................... 83 表 32:研究變項之相關矩陣.................................................................................... 86 表 33:中國-性別對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87. 政 治 大 表 34:中國-就學狀況對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88 立 表 35:中國-不同就業狀況之差異性分析 .............................................................. 90. ‧ 國. 學. 表 36:中國-不同年齡之差異性分析 ...................................................................... 92. ‧. 表 37:中國-不同教育程度之差異性分析 .............................................................. 94. y. Nat. 表 38:中國-不同婚姻狀況之差異性分析 .............................................................. 96. er. io. sit. 表 39:美國-性別對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動機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97 表 40:美國-就學狀況對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行為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 98. al. n. v i n 表 41:美國-不同就業狀況之差異性分析 ............................................................ 100 Ch engchi U 表 42:美國-不同年齡之差異性分析 .................................................................... 102. 表 43:美國-不同教育程度之差異性分析 ............................................................ 105 表 44:美國-不同婚姻狀況之差異性分析 ............................................................ 107 表 45:兩國差異性分析之彙整.............................................................................. 109 表 46: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動機與人際互動之層級迴歸分析.................. 112 表 47:國家文化對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之調節效果.................................. 115 表 48:研究結果彙整.............................................................................................. 121.

(16) 圖目錄 圖 1:本研究流程圖.................................................................................................. 10 圖 2:網路友誼取代現實友誼.................................................................................. 21 圖 3:網際網路擴大友誼網絡的規模...................................................................... 22 圖 4:網路使用增加強連結友誼關係之數量.......................................................... 22 圖 5:國家文化影響信任的發展.............................................................................. 32 圖 6:本研究架構圖.................................................................................................. 40 圖 7:網路使用對於面對面與「家人」相處之影響.............................................. 44. 治 政 圖 8:網路使用對於面對面與「朋友」相處之影響.............................................. 44 大 立 圖 9:網路使用者對於網路上資料的信任度.......................................................... 45 ‧ 國. 學. 圖 10:以國家文化為調節作用之迴歸分析(社交性網路使用動機).............. 117.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7) 第一章. 緒論. 資訊時代的來臨,加劇人們對於網際網路在日常生活中的依賴程度,近年來 各種社群網站與軟體的興起,改變了傳統面對面的溝通模式,創造了各種虛擬的 社交群體,亦提供認識陌生人與擴大既有朋友圈的機會,不過相對地,卻也同時 降低了與家人、朋友之間面對面互動機會。在討論人際關係的研究中,社會價值 的取向和哲學信仰常常被當作影響東方與西方人際關係取向發展的因素,例如中 國人較重視感情,而西方人則較為重視個人與私利,上述網路使用對人際關係的. 政 治 大 的即欲從國家文化的觀點探討網路使用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之影響。 立. 影響,在不同國家社會文化背景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 ‧ 國. ‧. 一、 網路普及. 學.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sit. y. Nat. 從 1980 年 代中 期迄今 ,台 灣在 社會、 經濟 環境 以及 資 訊與 通訊 科技. al. er. i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簡稱 ICTs)上都逐漸成熟,隨著. v. n. 網際網路的技術日新月異、精益求精,帶給人們在生活或工作上與網路產生了密. Ch. engchi. i n U. 不可分的關係,網際網路在 21 世紀初期至今有著爆發性的持續成長,根據網路 追蹤公司 Internet Live Stats 的調查,全球上網人口從 2003 年的 3.6 億人,至今 已大幅上升超過 33 億人,且多數國家其上網人口數所占於國內人口數高達八成 以上,卻仍然有少數幾個國家在網路使用人口數量上人有極大的差異,如表 1 中瑞典截至 2016 年為止,全國有高達 93.1%人口有使用網路,相反的中國卻只 有 52.2%國家人口具有其上網行為,若是以區域來看,其中以亞洲(45.6%)所占比 率最高,其次是歐洲(18.9%)、拉丁美洲(10.5%)、非洲(10.3%)與北美(10.1%),至 於中東與大洋洲國家比率都在一成以下(參見表 2)。. 1.

(18) 表 1:各國人口使用網路比例 國家. 網路使用者人數. 網路使用者所占比例. 國家人口數. 中國. 721,434,547. 52.2 %. 1,382,323,332. 美國. 286,942,362. 88.5 %. 324,118,787. 瑞典. 9,169,705. 93.1 %. 9,851,852. 資料來源:整理自 Internet Live Stats (2016)。取自: http://www.internetlivestats.com/internet-users-by-country/ 表 2:全球網路使用者分布 區域. 網路使用者(百萬). 占全球網路使用者比例. 亞洲. 1,405.1. 45.6%. 歐洲. 立. 北美洲. 中東. 10.1% 10.5%. 學. 非洲. 18.9%. 322.4. ‧ 國. 拉丁美洲. 政582.4治 大 310.3 318.6 113.6. 3.7%. 26.8. 0.9%. ‧. 大洋洲. 10.3%. y. Nat. 資料來源:整理自 Internet World Stats (2016)。取自:. er. io. al. sit. 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v. n.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簡稱國發會)2015 年. Ch. engchi. i n U. 個人/家戶數位調查結果與各國公布之調查數據,我國 12 歲以上民眾中,82%家 戶可連網,另一方面,行動上網是近幾年網路發展的主要趨勢,調查顯示我國有 90.2%網路族曾使用過無線或行動上網,若以全體 12 歲以上民眾為計算分母,我 國行動上網率已達 70.4%(國發會,2015),依據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2013 年發布之調查結果,全球超過 27 億人口曾 使用網路,平均上網率為 39.0%,而根據發展程度區分,已開發國家上網率為 77%, 臺灣達已開發國家平均水準。另外,若依據 comScore MMX 於 2015 年針對全國. 2.

(19) 民眾在個人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之網路整體使用概況分析,1平均每月不重 複網路人口超過 18.4 億人,平均每日造訪人數亦高達 10.7 億人,而全球網友平 均單月貢獻的網路總使用時間為 2.4 兆分鐘;此外從 comScore Mobile Metrix 2015 年調查顯示2,台灣民眾每月平均花費 25 億分鐘使用行動裝置上網,平均每人每 月貢獻 3.8 小時,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網際網路的普遍流通,影響民眾在生活 時間上的使用行為。 二、 網路使用與社會生活 伴隨著 ICTs 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數位化的流通改變了個人和企業或政. 政 治 大. 府之間的關係,再加上行動裝置的普及,使我們的社會有了嶄新的改變,. 立. DiMaggio, Hargittai, Neuman, & Robinson (2001)提出網際網路對於社會的影響與. ‧ 國. 學. 轉變可以從五個層面加以探討,包括數位落差、政治參與、社群與社會資本、組 織與其他經濟組織、文化參與和文化差異,例如網路的便捷使用,提供了審議民. ‧. 主與公民社會發展的空間,像是電子郵件與網路論壇等媒介,可以讓更多人參與. y. Nat. sit. 會議、辯論、討論和對話(謝宗學,2003) 。此外,網際網路亦逐漸侵蝕到我們. n. al. er. io. 日常的生活領域,許多人開始利用網際網路拓展人際關係,甚至成為建構人際關. i n U. v. 係舞臺的新道路,讓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的生活型態。例如,2004 年 Web2.0 時. Ch. engchi. 代的興起,出現大量的社群網站和行動上網,帶領人們來帶新的網路時代,凝聚 人際網絡的社群網站更進一步擴充網路的功能;Wellman (1988)亦提出把網路視 為是聯結行動者的一系列社會連結(social ties)說法,而網絡理論中談到的凝聚力, 即是人際網絡的關係強度,且會進一步影響個人所從事的活動。. 1. 2. comScore, Inc. 是一個全球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為客戶進行調查研究,其中一項受眾的 網絡測量標準工具便是 comScore Media Metrix Report (MMX),針對全國 44 個國家與六個地區 (包括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中東、非洲地區)進行測量,計算數據包括上網人口 數、各網站造訪次數、瀏覽人數等。 comScore, Inc. 亦推出台灣行動裝置測量報告 Mobile Metrix,提供 iOS 與 Android 手機與平板 裝置使用族群使用行為洞察報告。 3.

(20) 網路的普及促使人類的社交行為已經不侷限於真實的生活狀況,可能對某些 人而言,網路上的社交行為占了其社交生活的全部,人際關係與網路使用行為可 能也存在著某種關係(朱美慧,2000) 。Reingold (1993)的研究指出網路具有加速 親密感的效果,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是透過電腦螢幕此中介傳播來進行, 使得使用者可以將真實身分躲藏在虛擬空間裡,甚至可以使用匿名或化名與他人 進行交流,此種模式能夠讓使用者有表現出較高的親密感,進而在網路上形成新 的友誼關係;此外,Zhao (2006)亦分析美國 2000 年的基本社會調查,研究了不 同型態的網路使用與其社會後果,即 e-mail、網站瀏覽、聊天室等管道對社會連. 政 治 大 依據我國資策會(FIND)於 立 2014 年所做的「我國家庭寬頻應用現況與需求調. 結的影響,結果發現聊天室的使用者較可能與陌生人互動、交新朋友。. ‧ 國. 學. 查」 (參見表 3) ,我國網路民眾的活動主要為社交網路活動、使用行動載具傳送 即時簡訊等溝通行為,顯現出台灣民眾有極大的比例藉由網路經營其個人之人際. ‧. 互動網絡。另外,根據世界網路計畫(World Internet Project,簡稱 WIP)近幾年. sit. y. Nat. 的調查,從 2012 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 13%的網民因為網路的使用,而增. al. er. io. 加了與「家人」接觸的機會,但也約有 14%的網民認為網路減少了與其家人的接. v. n. 觸;而在對「朋友」的接觸上,亦顯示我國約有 11%的網民認為網路的使用減少. Ch. engchi. i n U. 了其面對面接觸機會,其比例相較於同年度其他會員國為最高,由此可見,網路 使用或多或少的影響民眾在人際互動的模式,從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或交流,轉而 透過虛擬網絡世界進行人際關係的維繫與管理(WIP, 2012)。. 4.

(21) 表 3:2014 年台灣民眾個人上網行為現況 類型. 2014 年(%). 各項網路行動. 溝通. 管理使用個人網誌、微網誌或社交網絡 使用行動載具傳送即時短訊 行動載具使用部落格、微網誌或社群網路的服務 用電腦傳送即時短訊 使用網路電話 曾上網瀏覽或上傳文章至網路論壇. 74.9 65.1 47.5 34.6 34.4 23.1. 娛樂. 從事線上影音視訊活動 玩線上遊戲 雲端音樂/線上音樂. 64.4 34.2 24.7. 資訊. 上傳、下載檔案 網路硬碟 使用電子化政府服務. 57.1 21.7 14.2. 金融交易. 網路拍賣或網路購物 利用轉帳或信用卡刷卡繳交帳單 從事實際線上投資理財之交易行為. 34.1 23.7 14.2. 學習. 下載軟體或教材進行線上學習活動. 學 ‧. ‧ 國.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資料來源:整理自資策會 FIND (2015)。取自:. io. n. er. 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8466. al. 18.7. i n U. v. 影響人們頻繁在網路虛擬空間進行前述人際互動行為的原因,乃是由於使用. Ch. engchi. 者具備高度的網路信任,在網路的世界裡,網路的去中心化與匿名性的特質,增 加了使用者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此時使用者通常會被動地接受各類既經加碼的 大量豐富訊息,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可以透過觀察訊息傳遞者的肢體、語言、 表情等社會線索,來判斷及尋求訊息中的意義與價值,但這正是經由電腦媒介的 溝通所無法提供的。故當網路上的互動缺乏實際且具體的感受,僅能藉由過去的 累積經驗與對網路媒介的信任,來抉擇訊息的正確性、價值性,以及持續使用網 路的意願,而一旦網路信任程度增加,將會提高人們使用網路的意願以及利用網 路進行有關人際互動的行為,使得人際之間的情感更加緊密(陳碧祥、李珮瑜, 2008) 。 5.

(22)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friendship networks)之間的關係至今沒有定論,支持強 化論的學者,如 Shklovski, Kiesler, & Kraut (2006)研究認為網路的匿名性,能夠 讓人們得以某種程度地隱藏真實生活裡的身分,以較低的社會暴露去增進了人們 在虛擬空間中互動的意願與機會,使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出現拉近距離的可能性, 故網際網路的存在既提升朋友或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可能帶來更多認識新朋 友的機會與管道,延伸了人際關係所及的範圍;亦有學者提出取代論,認為網路 的使用其實不會讓人更加社會化或者結交更多新朋友,反而因為增加花費在網際 網路上與陌生人互動的時間,相對地減少了在真實世界與人面對面、電話互動的. 政 治 大 (DiMaggio et al., 2001; Nie, 2001)。 立. 時間,甚至最後完全轉向與網際網路上的朋友互動,而不與真實世界的朋友互動. ‧ 國. 學. 網路使用行為也有可能對於人際信任間產生影響,根據 Shah, Kwak, & Holbert (2001)的研究,將網路使用行為分成資訊交換、社交行為與娛樂活動三種. ‧. 面向加以分析,比較其對於人際關係信任程度的差異性,結果顯示若使用者基於. sit. y. Nat. 查詢資訊的動機而從事上網行為,其人際信任程度相較於另外兩種面向來的高;. al. er. io. 而張卿卿(2006)在探討網路使用對社會資產的研究中,亦以上述三個面向為基礎. v. n. 進行分析,並發現不同的網路使用行為對人際關係的信任程度確實會產生影響。 三、 文化差異與人際關係. Ch. engchi. i n U.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文化不論在現代社會或經濟層面上扮演的角色越趨重要, 而每個地區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亦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因此國家文化的差異性 是必然存在的,Hofstede (1983)認為文化影響個人知覺與行為,進而影響其對事 物的觀感及價值取捨,因此文化帶來的衝突來自於不同的想法、感受和行動,就 我們過去生活觀察,不同的民族對於其行為或態度表示皆有所差異,例如在東方 社會講求以「人情」作為人際互動或管理的核心重點,例如傳統中國人明顯有長 幼有序、親疏遠近的互動行為差異;而西方社會則以「個人」作為人際互動的發 展重心,多數皆存有長輩和晚輩平等的互動基礎,簡言之,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民 6.

(23) 族差異,也會導致人們在交際中形成的人際關係而有所差別。 過去文獻在探討網際網路使用與電腦中介傳播等研究,主要是強調使用者與 互動者的個人人格特質觀點,例如自尊表現、自我的表達、交流態度等特性,但 事實上除了人格特質外,使用者所成長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亦是造成其差異所 在,惟在過去網路行為研究當中卻一直忽略文化的重要性。在 Inglehart (1999) 所進行的世界價值調查研究,指出一個特定民族的經濟、政治等文化脈絡能夠反 映於其國民之人際關係,換言之,網路使用者來自於不同文化與背景,會使得其 網路使用行為對於人際關係產生差異性的影響。而 Hofstede 所發展出來的文化. 政 治 大 化在網路領域上的差異,例如諸多學者曾引用 Hofstede 的文化面向發展指標進 立 測量面向,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具備其完整性,故後續也被用於研究各個國家文. ‧ 國. 學. 行跨國的網頁分析,歸納出不同文化對於其網頁設計呈現不同的要求(Singh & Baack, 2004; Pfeil, Zaphiris, & Ang, 2006);此外,亦有學者探討國家文化與電腦. ‧. 中介溝通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個人主義與網路使用呈現負相關的關係,而柔性作. sit. y. Nat. 風則與網路人際互動行為呈現正相關的關係(Macfadyen, Roche, Doff, Reeder,. n. al. er. io. Chase, & Roche, 2004;Ess & Sudweeks, 2005;曾釔棖,2008)。. i n U. v. 總之,文化不論在現代社會或經濟層面上扮演的角色越趨重要,而每個地區. Ch. engchi. 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亦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因此國家文化的差異性是必然存在 的,Hofstede (1983)認為文化影響個人知覺與行為,進而影響其對事物的觀感及 價值取捨,因此文化帶來的衝突來自於不同的想法、感受和行動,就我們過去生 活觀察,不同的民族對於其行為或態度表示皆有所差異,例如在東方社會講求以 「人情」作為人際互動或管理的核心重點,例如傳統中國人明顯有長幼有序、親 疏遠近的互動行為差異;而西方社會則以「個人」作為人際互動的發展重心,多 數皆存有長輩和晚輩平等的互動基礎,簡言之,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民族差異,也 會導致人們在交際中形成的人際關係而有所差別。. 7.

(24) 目前少有研究同時從國家文化與網路使用等構面對人際互動的影響去加以 探討,再加上當今社會的人際溝通與互動與網路行為已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 欲以國家文化有明顯差距之中國、美國與瑞典等國家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網路使 用對於人際互動之間的關聯性為何。.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所提及之研究背景,資訊通訊科技與快速發展,網際網路作為一個 傳播通訊媒介、電子商務或線上社群等功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帶來了數. 政 治 大 活,然而,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之間的關係仍眾說紛紜,例如線上交友軟體與網 立 位化的互動型態,也使得人際關係在網路上發展的可能性逐漸拓展到每個人的生. 路聊天室的存在,同時也提供了使用者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陌生人,進而結交新朋. ‧ 國. 學. 友,擴展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範圍,而社群網絡網站與社交軟體的興起,不. ‧. 論是臉書、LINE、Twitter 等各種應用程式,似乎得以讓使用者擁有更便捷的模. y. Nat. 式去管理其人際關係,不受限於地理因素的與親朋好友進行互動,加強既有的人. er. io. sit. 際連結;相反地,當人們花費更多時間透過電腦媒介、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 進行人際互動時,卻也同時減少了現有朋友或家人面對面接觸的時間,導致人際. al. n. v i n 關係的疏離與冷漠。因此,本研究目的之一是要探討不同國家民眾在網路使用行 Ch engchi U 為所產生之人際互動影響。. 其次,過去文獻在探討網路使用與人際互動和信任之間的關聯性,鮮少針對 其所生長的文化背景與環境加以分析,然而根據 Inglehart (1999)所進行的世界價 值調查研究,即指出人際信任能夠反映一個特定民族的經濟、政治等文化脈絡, 相對的,社會文化脈絡亦是造成人際關係差異所在,例如東方人較為重視家庭關 係,偏於集體主義;西方人則是較重視個人主義,故本研究將其層次拉到國家文 化的因素來加以探討網路與人際互動之間的影響,亦是過去文獻並沒有太多的著 墨之處,因此,本研究目的之二是從國家文化角度探討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 8.

(2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檢視網路使用是否會增加或減少使用者在人際互動 的頻率,以及探討各國民眾對於其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之間的關係,並進一 步檢測在國家文化不同的背景下,網路使用者對於其網路使用行為是否有所差異, 且國家文化是否亦是造成民眾對於網路使用與人際互動產生影響之認知差異的 原因。此外,本研究欲以世界網路計畫所進行之跨國性的網路社會調查,將其所 蒐集之數據加以分析,故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 1.. 檢視網路使用頻率、網路使用地點之多樣性、網路使用動機等因素,對 於人際互動產生何種影響?是否會增加人際互動之頻率?. 2.. 政 治 大. 比較不同國家文化底下,民眾之網路使用行為與其人際互動間關係的差. 立. 異為何?.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本論文共分為五大章節。首先說明其研究緣起,包括資訊社會帶來人際互動. sit. y. Nat. 的改變、全球化時代下凸顯出國家文化的差異,因此本研究目的藉由跨國比較探. al. er. io. 討不同國家民眾網路使用行為的差異性,以及檢視其所造成人際互動與信任之影. v. n. 響。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首先探討網際網路的興起及其所帶來的友誼網絡理論的. Ch. engchi. i n U. 影響,接著說明國家文化的定義與其相關構面與理論,包含 Hofstede 國家文化 構面、Hall 高低語境文化等,進而歸納出兩個國家集體分類,再者探討國家文 化與人際互動之間的關聯,最後從民族差異討論人際互動關係。第三章為研究方 法,內容包含研究架構、研究假設、次級資料來源、分析方法等。第四章則為針 對次級資料進行實證分析與其結果發現。最後,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包含對研 究假設之考驗結果與討論、研究結論與建議,以及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本 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 9.

(26)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確立. 文. 網路發展及使用行為. 獻 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回 文化差異與人類行為的關係. 顧. 學. ‧ 國. 立. 治 政 量化分析法 大 結論與建議. 圖 1:本研究流程圖. ‧. 資來來源:本研究繪製.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首先回顧網際網路與網路使用行為的發展,探討網路使用行為大致上可 以發成哪些類型。其次,整理國內外有關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間的相關文獻, 檢視當網路議題延伸至人際關係時,網路使用究竟是帶來正面或負面影響,並歸 納有關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之間關係的相關理論。接續則從國家文化理論的影響 下,來為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進行深入探討,並以茲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 網路發展及使用行為. 政 治 大.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網路成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傳播媒介,網. 立. 路的功能日趨多樣化,使用者在網路上的行為亦越加豐富化,不論是在食衣住行. ‧ 國. 學. 育樂或醫療皆可將網路作為一種管道,例如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進行線上購物, 只要透過簡單的幾個步驟操作,即便不出門也能夠滿足生活需求;而教育層面,. ‧. 伴隨遠距離教學的普及,學童利用網際網絡可以更快速的學習;或者如醫療方面,. y. Nat. sit. 人們可以透過網路進行線上掛號,減少親自現場掛號的時間成本,亦可透過網路. n. al. er. io. 當作醫療相關資訊搜尋的媒介,簡言之,網路的發展與資訊社會的來臨,為生活 帶來了高度的便利性。 一、 社群網絡的興起. Ch. engchi. i n U. v. 網路與電腦媒介溝通的出現改變人際溝通的行為模式(Hiltz & Turoff, 1980), 如 2004 年起網路世界進入 Web 2.0 時期,從以往的單向吸收、供應資訊,轉而 演化為雙向對流的互動與分享,使用者得以對網路內容進行編輯文字或影音的開 放式介面,進而延伸出如臉書(Facebook)、部落格等社群網站的興起,使得人們 從中建構出新的社會關係網絡;此外,自電信開放 3G 服務以來,即時溝通對與 網路使用者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故 Web 3.0 時期,行動科技的成熟發展更使得社 群網絡越發活躍,改變傳統人際關係,使得能夠在網路上互動更加頻繁,也讓此. 11.

(28) 種互動式的網絡關係愈見蓬勃。 人們試圖透過網路媒介與他人建立或管理人際關係,已成為網路顯著的功能 之一,逐而發展出非傳統面對面人際互動的社群網路(Cybernet Society),包括虛 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線上社群(online community)、電子社群(electronic community)等網路社群。社群網路是社群網站以人際互動為基礎,將許多實際生 活中的各種功能性活動帶入網路之中,如:傳送溝通訊息、分享娛樂資訊、創造 商務模式、建立人脈關係等,進而讓人際之間的互動藉由網路得以獲得延伸。而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TWNIC)2015. 政 治 大 上網人數達 1,883 萬人,且在針對網路使用行為調查上,其最常從事的活動仍 立. 年之調查統計,顯示我國民眾上網率從 2014 年 75.6%上升到 80.3%,推估我國. ‧ 國. 學. 以社交功能之「上網路社群」(60.1%)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56.3%)以及「瀏覽網頁」(40.0%);而網路社群以及即時通訊軟體的高度使用。. ‧. 此外,無線網路的快速發展和行動通訊科技的普及化,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 y. Nat. sit. 不論通訊、交易、購物等面向,越來越不受地理疆界的限制,且打破固有時空的. n. al. er. io. 隔閡,尤其在社交生活上更是帶動了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i n U. v. 簡稱 SNS)的興起,同樣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5 年調查顯示,民眾使用「行. Ch. engchi. 動上網」最常使用的網路應用服務前三名為上網路社群(53.5%)、使用即時通訊 軟體(50.1%)以及瀏覽網頁(47%),可見民眾在網路活動上熱衷社交型服務。 張春興(2001)提出人際關係的定義:「係指人與人於交感互動時存在於人與 人之間的關係,是對雙方或多方同時存在影響的存在影響的心理上的連結」 ,而 人際關係的建構乃是由於社會中的每個人皆會具有人際需求,Schutz (1960)認為 每種需求若從主動與被動性來區分,可進一步分類成主動包容、被動接納、主動 控制、被動領導、情感表達與情感期待等六種人際需求,而根據近幾年的諸多研 究,社交網絡的出現有助於人際需求的滿足,例如 Ellison, Steinfield, & Lampe (2007)的研究發現受測者會使用臉書與既有的朋友保持聯繫,以達維持或加強原 12.

(29) 有的人際關係;Urista, Dong, & Day (2009)針對社交網站的使用動機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其使用者會透過社群網站的服務來建立或保持人際關係,甚至利用社群 網站來開拓新的人際關係;Chaulk & Jones (2011)的研究則認為社群網站提供一 個虛擬且匿名的空間給使用者表達情感或狀態,有利於讓使用者對於某些感到興 趣或想進一步認識的人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張純富(2010)則提出臉書提供的 溝通工具與軟體,有利於使用者僅行人際關係的聯繫,亦有助於使用者與朋友間 的人際互動交流。根據上述可以看出網路社群服務在現今的網路使用行為中具有 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隨著社會上越來越多網路使用者將時間投注在經營與管理社. 政 治 大. 群網絡,也使得社交網絡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性越是受到關注。. 立. 二、 網路使用行為的不同類型. ‧ 國. 學. 從前述網路發展的進程可以發現,不論是在購物、交易、娛樂、社交、學習、 申辦公共服務等各種行為,皆已逐漸成為人們使用網路功能的動機,過去亦有學. ‧. 者針對網路使用之動機分成三種類型(Shah et al., 2001;Beaudoin, 2008;王嵩音,. y. sit er. io. 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由於網路本身特性帶來的方便性與即. al. v i n 時性,網路使用者會基於查詢或下載所需要的資訊需求,進而從事其網路行 Ch engchi U n. 1.. Nat. 2007) :. 為,包括透過網頁或線上討論區進行資料查詢與蒐集。 2.. 娛樂性動機(entertainment motivation):網路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從事娛樂行 為或消遣時間,例如線上遊戲、影音欣賞等。. 3.. 社交性動機(sociability motive):網路使用者得藉由網路擴展其人際關係與互 動範圍,除了管理既有的親朋好友亦有機會結交新朋友,如交友網站、聊天 室、社群媒體等。 此外,在過去國內亦有其他研究針對網路使用行為細分成七個面向加以探討,. 包括工具性、資訊性、積極性社交、封閉性社交、自我肯定、玩樂性與虛擬性愛 13.

(30) 等類別(朱美慧,2000;李治安、賴穎穎,2010) ,本研究將工具性及資訊性、 積極性社交與封閉性社交,基於其定義相似整併成資訊性、社交性兩種面向,整 合歸納成五個相似的層面敘述之: 1.. 工具性:係指將網路當作蒐集或查詢所需資訊的管道,亦可透過各種線上論 壇、討論室、電子佈告欄來進行雙向的資訊流通與交換,簡言之,網路形成 龐大的資料庫,供其使用者能更在五花八門的資訊種加方便的獲取其所需且 有用的資訊,如上網查詢「健康資訊」 、 「旅遊資訊」等功能。. 2.. 社交性:此面向強調網路功能對於人際關係的用途,積極性社交指稱人際互. 政 治 大. 動不僅止於傳統面對面溝通與交談,網路的特性打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帶. 立. 給使用者更多能夠主動認識陌生人的機會,進而擴展其交友圈;封閉性社交. ‧ 國. 學. 則是認為網路空間的存在同時帶給使用者逃避現實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 轉而藉由上網行為尋求社會支持。. ‧. 自我肯定:網路的特色之一在於帶來了雙向或多向的資訊流通與互動,網路. y. Nat. 3.. er. io. sit. 使用者得以透過在個人社群網站、電子佈告欄、論壇等管道,發表或張貼個 人輿論意見、文章或影音創作,就由回饋的機制獲得自我肯定的價值。. n. al. 4.. Ch. engchi. i n U. v. 玩樂性:隨著網路技術與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網路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亦 擴及到娛樂層面,不論是影視音樂、漫畫、小說都可藉由網路上的各種平台 進行瀏覽和閱讀,此外,網路上亦提供各種線上遊戲得以讓使用者消磨時間, 近年來社群媒體更是增加遊戲功能連結,如臉書提供的開心農場、Candy Crush 等小遊戲。. 5.. 虛擬性愛:係指網路已逐漸成為媒合虛擬與現實性行為之場所,其中之一便 是帶動網路色情文化的發展,網路使用者易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 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網路所引發之情色活動之中。. 14.

(31) 三、 網路信任對於網路使用行為的影響 在資訊通訊與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網路信任被視為電子商務或電子化公共 服務成功發展的關鍵樞紐,乃是由於在網路環境中,使用者有很多機會是初次接 觸的,例如資訊系統的採用、人際關係的建立等,都是在不熟悉的狀況下有所接 觸。Dutton & Shepherd (2004)的研究中,利用牛津大學的互聯網調查(Oxford Internet Survey, OXIS)的研究調查進行分析,提出了信任與網路間關係的相關論 證,認為網路親近性及網路信任會影響使用者的網路行為與活動參與,故其研究 是基於網路親近性(指網路年資高低)與使用者之社會經濟地位為基礎,進而解 釋其對於信任與風險的結果。. 立. 政 治 大. 網路行為乃是透過電腦中介去傳遞訊息,通常會透過文字或符號等非語言的. ‧ 國. 學. 表達方式,缺乏面對面接觸的線索,故容易讓使用者對於虛擬網路界產生不確定 的懷疑態度,降低了信任程度。Dutton et al. (2004)的研究以網路使用者之「社經. ‧. 地位」與「使用網路年資」來解釋網路信任的成因,進而影響使用者在網路上的. y. Nat. sit. 各種應用行為,而其結果證實當使用者的親近性較高時,容易在網路上進行網路. n. al. er. io. 購物或拍賣行為;此外,如果使用者對於「網路的信任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在. i n U. v. 網路上撰寫部落格及上傳照片影音等社交活動,且相較於其他使用者越會透過網. Ch. engchi. 路進行溝通行為;若是每日使用網路時間較長者,則是較常在網路上從事分享檔 案的資訊交換行為;相對的,倘若對於一般制度信任低、但對於網路信心較高的 使用者,則是活躍於網路的各種社交活動平台,如 BBS、線上論壇等。 而根據牛津大學的互聯網調查對於英國 14 歲以上所有人口進行的網路信任 研究,其結果也顯示當個人的整體社會信任,包括媒體信任或制度信任較高時, 使用者就較不會擔心個人隱私在網路上遭受侵犯的問題與風險,故將越容易信任 網絡環境(曾淑芬,2009)。綜上所述,從 Dutton et al. (2004)與 Oxford Internet Survey 的研究可以發現使用者若具備高網路親近性與高度使用頻率時,就越容易 接觸到網路上散布的各種訊息,且同時會具有較高的網路信任程度,反之,若是 15.

(32) 過去在接受資訊時遭遇不愉快的經驗,則會減少信任程度,相對的其使用網路的 頻率也會降低。. 第二節 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 「網路無國界」的概念體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生活中,網路的出現突破地域 與時間等溝通障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其聯結方式也隨之改變,網路媒介帶來 了更加便利、即時與多向性的人際互動方式,例如虛擬社群、社交網站、即時通 訊軟體等。網路使用對於人際互動會產生影響,其影響因素又包括網路使用者之. 政 治 大 衍生出正反兩派的爭論,支持產生正面影響的學者認為透過網路可以有更多與陌 立. 個人特質、使用者偏好的網路使用類型等,此外,對於人際關係所產生的影響卻. 生人接觸的機會,進而擴展人際關係的範圍;反之,主張帶來負面影響的學者則. ‧ 國. 學. 認為人際關係應該建構於傳統面對面的溝通模式,透過網路進行人際互動僅會導. ‧. 致人與人之間愈加疏離。. Nat. sit. y. 一、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的關係. n. al. er. io. Rheingold (1993)認為透過網際網路發展與虛擬社群的出現,使得人際關係得. i n U. v. 以跨越時區、地區的藩籬,進而提供新的、真實的人際關係之發展機會,再加上. Ch. engchi. 網路的人際互動透過電腦中介進行溝通,減少了面對面的機會,降低了其拘束和 規範,容易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親密感。惟今日行動裝置與網路技術發達,確實 取代傳統面對面的人際互動模式,但對於社會帶來的究竟是正面或負面影響,歷 來仍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其文獻大致上歸納如下: 1.. 網路使用對於人際關係帶來正面影響 認為網路使用對於人際互動呈現正向關係,網路具有其拓展性,增加人 們接觸陌生人的管道與機會,進而得以擴展其人際關係所及的範圍,再加上 各種裝置技術的發達,如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人們能透過各種媒介與軟. 16.

(33) 體應用即時進行人際關係的管理,不再受限於面對面或單向訊息流通的限制, 故強化了原有的人際互動,相關文獻如表 4 所示。 表 4: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產生正面影響之相關文獻 學者. 研究內容. Katz & Aspden (1997). 將調查取得的美國 2,500 研究發現網際網路能夠 份樣本進行區分成不認 輔助與家人及線上社群 識網際網路的人、認識但 熟人的既有溝通。 不使用網路的使用者、過 去使用網路者、近日使用 網路者及長期使用網路 者等五組,並針對網路使 用者與非網路使用者對 各種自願組織的歸屬感 進行比對。. y. sit. io. n Shklovski, Kiesler & Kraut (2006). 網路使用對於朋友、家人 之間的溝通有正向影 響,並不會增加其孤獨感 與失落感。. ‧. Nat. al. 此研究觀察 5,205 份人們 以面對面、電話或電子郵 件溝通的調查樣本,以比 較使用不同媒介對於溝 通的差異性,以及比較網 路使用者與非網路使用 者呈現的社會網絡程度 之差異性。. er. Cummings, Butler, & Kraut (2002). 政 治 大. 學. ‧ 國. 立. 研究結果. v i n 此研究回顧 16 份有關網 研究發現網路使用不僅 Ch e n g c h i U 不影響與親人之間的互 路使用影響社會互動之 文獻,並採用縱向重複測 動,反而可以增加與朋友 量的設計,探討網路使用 之間的互動。 隨著時間所揭示的人際 互動結果。. Boase, Horrigan, Wellman, & Rainie (2006). 依 據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 的調 查,研究網路與電子信箱 等媒介如何幫助使用者 維持其人際關係,包括與 朋友、家人、鄰居或同事 等的關係聯繫。.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7. 研究發現網路使用者比 起非網路使用者,通常具 有更多的強連結,以提供 情感及實質上的支持。.

(34) 表 4: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產生正面影響之相關文獻(續) 學者. 研究內容. 研究結果. Zhao (2006). 此研究針對不同型態的 網路使用,包括 email、 網站瀏覽、聊天室等,對 社會連結產生影響,如朋 友人數、打電話次數、見 面次數、寫信次數等。. 研究發現不同網路型態 的使用對社會連結有不 同程度的影響,即使用 「網路互動功能」的使用 者,會有較高的社會連 結;反之,若只是單純「瀏 覽網站」的使用者,其社 會連結程度也較低。. Beaudoin (2008). 此研究以動機與網路使 研究發現網路使用與人 用為自變數;以使用者間 際之間的信任有正向關 的信任為應變數,探討網 係。 路使用與社會資本和信 任之間的關聯性。. 立. n 王嵩音(2007). 控制基本個人資料、政治 效能感等因素,並以 SEM 模型進行分析,討論社交 網站的使用與其使用時 間長短與社會資本和社 會參與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發現網絡功能的使 用,如 Email、社群媒體、 聊天室等,對於社會資 本、社區參與、政治參與 皆具有正向效果。. Ch. engchi. 18. y. sit. i n U. 此研究運用「台灣社會變 遷基本調查計畫」之資 料,針對台灣地區使用網 路之人口進行分析,以了 解網路使用者之使用態 度、使用行為、使用動 機,並試圖探討網路使用 對於人際傳播以及其他 媒介的使用具有何種影 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er. ‧ 國. io. al. 研究發現社群媒體如臉 書的使用對於生活滿意 度、社會信任、公民接 觸、政治參與有正向關 係。. ‧. Nat. Gil de Zúñiga, Jung, & Valenzuela (2012). 針對 1,715 份大學生網路 使用調查進行研究,以解 釋臉書社團使用的動機 與需求。. 學. Park, Kee, & Valenzuela (2009). 政 治 大. v. 研究發現台灣民眾的網 路使用行為,與平常的人 際互動之間呈現正向關 係。.

(35) 2.. 網路使用對於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認為網路使用對於人際互動與社會會產生負面或者持平的效益,網路因 具有其匿名性的特性,而使用者得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分,故在虛擬世界中 發現的陷阱、欺騙等非道德的意圖高出於現實社會非常的多,另一方面,由 於網路打破了時間與地區的藩籬,取代了傳統面對面溝通的方式與互動行為, 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越來越疏離、冷漠,相關文獻如表 5 所示。. 表 5: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產生負面影響之相關文獻 學者. 研究內容. Kraut, Patterson, Lundmark, Mukophadhyay, Scherlis, & Kiesler (1998). 此研究分析 73 戶美國家 庭在剛開始上網一兩年 內的社會互動及網絡情 形,針對心理狀態、社會 參與和客觀的系統使用 數據來進行測量。. n. 3. engchi. y. sit. io Nie (2001). Ch. 研究發現網路使用與人 際接觸之間並沒有關 係,不會加強其之間的連 結,僅止於補充關係。. er. Nat. al. 針對 1988 年至國家地理 網站(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Website)的 39,211 位訪客進行調查,分析網 路的使用行為如何影響 社會資本,以及網路溝通 是否增加、減少或補充人 際互動的程度。. 絡的規模。. ‧. Wellman, Haase, Witte, & Hampton (2001). 研究發現網路使用會降 治 政 大 低與家庭成員的互動,並 縮小在真實世界友誼網. 學. ‧ 國. 立. 研究結果. i n U. 綜合美國 2000 年所進行 的四項研究, 3 分析有關 網路是否會影響現實人 際互動,並試圖分類出四 種會造成相互衝突的原 因。. v. 研究發現網路使用並不 會讓人們更加社會化或 結交更多朋友,且網路使 用確實會減少實體生活 中的人際互動,在長期的 分析資料中,更顯示重度 的網路使用者,會減少參 與和親朋好友互動程度。. Nie 針對 2000 年美國所進行的 Internet and Society、How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Have Changed Your Life、The Internet Life 、Report 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 等四項研究進行分析。 19.

(36) 表 5: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產生負面影響之相關文獻(續) 學者. 研究內容. 研究結果. Boase & Wellman (2006). 此研究聚焦於探討網路 網路的使用並不會影響 使用與人際關係之間的 到平常的人際互動。 關聯性,檢驗了網路對於 家人、朋友間關係所扮演 的腳色,並試圖從過去對 於網路與個人關係間的 樂觀論與悲觀論之爭議 中做出結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政 治 大. 綜上所述,當網路議題延伸到人際關係時,在 1990 年代初期較多爭論偏向. 立. 反面態度,認為網路提供的匿名性虛擬空間,有礙維持穩定的身分認同,以致不. ‧ 國. 學. 利於發展長期的、親密的人際關係或信任(黃厚銘、林意仁,2013);然而到了 後期,其論點逐漸轉為正向態度,認為網路的使用可以提供使用者更多接觸陌生. ‧. 人的機會,或者維持及管理既有的人際網絡,例如 Kraut, Patterson , Lundmark,. Nat. sit. y. Kiesler, Mukophadhyay, & Scherlis (1998)的研究認為網路使用對人家人之間的溝. n. al. er. io. 通有負向的影響,並減少面對面的社會溝通,而且會提升使用者的孤獨感與失落. i n U. v. 感,但是在 Kraut et al. (2002)透過縱貫性資料的後續追蹤研究,卻發現這樣的負. Ch. engchi. 向影響消失了,甚至變成正向。簡言之,網路在社交生活上面的影響,目前多半 言論認為網路的使用能夠跨越階級與族群等老舊的社會界線,讓人們得以擴大其 社會網絡與社交範圍(Lin, 2001)。 二、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 對於網路使用影響人際關係的研究,除了正反面觀點的論述之外,亦可將過 去眾多學者針對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之間的關係區分成三大主張,即取代、擴大 以及強化論三項類型(參見表 6) 。根據 Granovetter (1973)研究發現,友誼網絡 基本上又可以分為強連結(Strong Ties)與弱連結(Weak Ties)兩個層面,前者係指行 動者彼此之間具有極高度的互動頻率,其網絡內的成員由於具有相似的態度,易 20.

(37) 形成一個穩定且封閉的系統。包括同學、朋友、親友或者同事等;相對的,後者 所涉及的範圍更為廣泛,例如透過廣播偶然聽到的陌生人則稱之為弱連結,而這 層面的人其溝通和互動機會較少,但卻有著極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 傳播效率。 表 6: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之間關係的三種觀點 學說. 主張. 代表學者. 取代論. 在網路虛擬空間所構成的友誼關係,可能 Nie (2001) 取代現實世界中由親朋友好友與面對面所 結交之朋友構成的友誼網絡。. 擴大論. 透過網路的使用可以增加認識陌生人的機 Katz & Aspden (1997) 會與管道,進而結交新朋友,拓展既有的 di Gennaro & Dutton 朋友數量和規模。 (2007). 強化論. 藉由網路的使用可以提升原有的友誼關係 Hampton, Goulet, Rainie, 與強度,從陌生發展至較為親密的互動模 & Purcell (2011) 式,促使友誼網絡在質上的組成改變。.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y. Nat. sit. 取代論:認為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是兩個同時存在的空間,其中網路空間所. io. 結交的新朋友,能取代現實世界既有的朋友,進而疏遠真實世界的連結,如. al. n. 圖 2 所示。. er. 1.. Ch. engchi. 現實世界. i n U. v. 網路世界. 弱連結. 強連結. 潛在連結. 圖 2:網路友誼取代現實友誼 資料來源: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 ,陶振超,2015, 傳播與社會學刊,34,62。 21.

(38) 2.. 擴大論:認為網際網路的使用可以擴大既有友誼網路規模,包括透過各種線 上交友網站、聊天室、社交媒體、電子佈告欄、即時通訊軟體,乃至於線上 遊戲等媒介,皆有助於建立、提升或維護人際關係,惟網路上發展的人際關 係只是真實世界人際關係的延伸,並無法取代現實世界裡的友誼互動,如圖 3 所示。. 弱連結. 強連結. 立. 政 治 大. 潛在連結. 圖 3:網際網路擴大友誼網絡的規模. ‧ 國. 學. 資料來源: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 ,陶振超,2015,. 強化論:認為社交網絡的興起,提供了網路使用者進行弱連結互動的平台,. sit. y. Nat. 例如臉書塗鴉牆的開放功能,使用者得以藉由張貼文章進行自我情感皆露,. io. al. er. 3.. ‧. 傳播與社會學刊,34,62。. n. 同時其他人亦得針對其貼文進行回應,藉此提升熟悉度與親密感,讓友誼關. Ch. 係從弱連結發展至強連結,如圖 4 所示。. engchi. i n U. v. 弱連結 強連結. 潛在連結. 圖 4:網路使用增加強連結友誼關係之數量 資料來源: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 ,陶振超,2015, 傳播與社會學刊,34,62。 22.

(39) 三、 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信任的關係 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信任關係的建立極為重要,信任使人際關係得以維繫, 而人際關係的持續亦可能有助於信任的建立與提升。基於 Short, Willams, & Christie (1976)社會臨場感理論(Social Presence Theory)認為使用者透過不同的媒 介進行溝同時,在接收不同媒介訊息時將有不同的心理感知,而當人們透過媒介 進行人際溝通的過程時,若是越能真實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其社會臨場感越高, 而溝通效果也越佳,相對的,倘若社會臨場感破碎則會促使信任感降低,越容易 產生欺騙行為。過去許多研究皆指出信任是線上人際互動的關鍵因素之一,乃是. 政 治 大 使得網路使用者無法有效掌握線索與實際情況,因此會將低人際之間的信任感, 立. 由於在網路情境中的人際互動,網路環境缺乏能夠面對面真實接觸到實體人事物,. 反之,在越接近面對面情境的人際溝通與互動,越能夠提升彼此之間的信任感. ‧ 國. 學. (Soliman, Casaló, Flavián, & Guinalíu, 2008; Cyr, Hassanein, Head, & Ivanov,. ‧. 2007)。. sit. y. Nat. 在 Kraut et al. (1998)的研究中推論出網路使用所產生的影響與電視觀看造成. al. er. io. 的結果有許多相似之處,電視的出現造成使用者花費更多時間在欣賞電視節目,. v. n. 而相對的減少與他人或家人的談話時間,也降低彼此的注意力,網路使用情形亦. Ch. engchi. i n U. 同,當人們花費更多的時間資源流連於網路、降低社交活動,造成與現實世界他 人的互動關係,如此間接造成人際疏離與冷漠感增加,最終將導致人們對於人際 關係信任程度降低;而 Shah et al. (2001)對於網際網路與社會資本之關係的研究 中,同樣提到電視的發明、網路的普及影響了人類生活中的社會信任程度,同時 亦降低社區中人際網絡的重要性。簡言之,網路的人際關係是透過網路虛擬空間 的訊息交流建構而成的,透過電腦媒介或通訊裝置傳遞文字或符號訊息,而接收 者僅能透過自身的經驗與訊息傳遞者過去的聲譽或評價加以解讀,故相較於傳統 人際信任關係來的低。 Shah et al. (2001)針對網路使用行為分成資訊交換、人際互動與娛樂消遣三 23.

(40) 個面向,檢驗個人生活滿意程度與人際關係信任程度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當使 用者基於「人際互動」從事網路行為時,反而疏離且降低了現實世界中既有友誼 關係的管理,而導致信任程度偏低;此外,若使用者基於「娛樂消遣」為動機進 行上網活動,則可能因為過度沉溺於網路的虛擬世界與逃避真實世界的情境,同 樣使得人際信任程度偏低;而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為「資訊交換」類型,其研 究顯示在網路使用上的心態較為積極正向,故對於人際關係信任程度偏高,綜上 所述,可見網際網路的使用類型與行為會影響人際關係的信任程度。 就現今網路行為與人際關係的相關議題討論而言,人際信任本是其中的課題. 政 治 大 基本要素,惟本研究欲使用世界網路計畫之次級資料進行分析,但人際信任並非 立. 之一,信任關係的存在是人與人之間能夠維持良好聯繫或進一步發展親暱關係的. ‧ 國. 學. 涵蓋於網路社會調查之題目內容,故本研究對於此一構面無法進行探討,僅能針 對實體人際互動面向進行研究。. ‧. 第三節 文化差異與人類行為的關係. sit. y. Nat. al. er. io. 人類所從事的行為與思想會受到自身生存的環境脈絡與文化價值觀所影響,. v. n. 例如我們通常會劃分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來加以比較,前者較為重視群體關係;. Ch. engchi. i n U. 後者則傾向與個人競爭與利益關係,而這樣的社會文化差異性,亦會進對於人類 在網路上的使用行為產生影響,如較為重視群體關係的國人民,會花費較多的時 間在網路的溝通活動上,藉以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 民族差異與人際關係 在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種族與族群一直被各界學者視為主導互動關係 的思維主軸,而在交際中形成的人際關係也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中 國人在人際關係中較為重視感情,乃是由於受到孔子與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故 在人際互動方面秉持者以「禮」 、 「仁」為前提的交往模式;而西方人則偏向於實 際面向,其在人際互動時常表露出直率、獨立、自由等民族性格(明虹,2007) 。 24.

(41) 多數的研究表示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哲學信仰的支撐影響著東方和西方之間 的人際關係取向,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乃至一些亞洲國家的人民,屬於回旋式的 思維模式,由於前述所提之儒學思維的影響,在華人的認知中,人際關係是指一 個共同的互惠和轉讓的义務約束在一起的網络,亦即以情感為基礎的人際關係取 向;而西方人則是屬於線性思維,高度重視的是個人主義,強調「我」而不是「我 們」 ,故其人際關係偏向工具型關係,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視為一種為達到一定 的目標的手段或工具。 人際信任是一種圍繞著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所展開的信任,它是一種由個. 政 治 大 單純心理意義上的情感。Markus 立 & Kitayama (1991)指出,在集體文化的社會中, 人的理性判斷和情感維繫所產生的期待,以個人對社會的理性認知為基礎,而非. ‧ 國. 學. 社會情境具有界定自我的功能,而關係則會隨著個人的角色及應遵守的行為規範 而發生變化(黃英忠、曾榮豐、楊晴安,2009) 。此外,台灣學者黃光國曾在《人. ‧. 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一書中提出「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式,用以解. sit. y. Nat. 釋人們普遍的社會行為和華人世界的特殊社會行為,並作為人際關係的分類,他. al. n. 混合性關係:. er. io. 以情感性、工具性程度的高低劃分出三類關係,分別是情感性關係、工具性關係、. Ch. engchi. i n U. 1.. 情感性關係:家庭、親友關係,遵循需求法則。. 2.. 工具性關係:陌生人關係,遵循公平法則。. 3.. 混合性關係:熟人關係,遵循人情法則。. v. 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亦認為各國的社會文化存在有明顯的差異,他 們發現西方文化較積極、較傾向於個人競爭關係、具未來導向、對時間的概念是 直線的、認為空間及資源無限、只相信科學及事實。相反的,東方文化較被動、 常在自然與人文間尋求和諧、認為群體較個人重要、屬現在或過去導向、對時間 的概念是輪迴的、認為空間籍資源有限、真理不見得要實證才行(翁睿廷,2002) 。. 25.

(42) 二、 國家文化的定義與其構面 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文化,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 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然而文化是一種極為複雜 的概念,其定義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見解,其中在學術界公認認為最早對文化 一詞提出定義的是 Taylor (1871): 「文化是一複雜的整合體,包括知識、信念、 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深為社會一分子的人所獲得的能力和習 慣所組成。」此外,最常被引用的是荷蘭學者 Hofstede 於 1980 年所提出的定義: 「文化乃是一個團體所共有的集體反應程序,且有別於其他群體或類型的成員,. 政 治 大 國之間不同的文化,而 Hofstede 立 (1990)將國家文化定義為一種價值觀、信念,且. 而這種交互特性的集合體會影響團體對環境的反應。」國家文化可用來區別國與. ‧ 國. 學. 在孩童時已習得,而且國家文化可以區別出群體與群體問的不同;而 Clark (1990) 定義為在國家的角度下,文化是行為或人格特性的獨特、持久狀態,國家文化為. ‧. 一國國民所共享的態度與見解,它規範國民的行為與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y. Nat. sit. 本研究的焦點在於國家不同所造成網路使用差異的影響,許多實證研究亦發. n. al. er. io. 現不同族群或群體有不同的人文特性、思想與行為,例如 Graeme (1995)針對新. i n U. v. 加坡與澳洲的管理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高度權力距離及集體主義的東方國家,. Ch. engchi. 其人際關係較差。簡言之,不同的文化背景會使相異的群體對事物各自持有差異 性的認知與態度,故本研究乃是針對「國家文化」來做討論,針對文化差異的構 面進行分析,進而了解不同國家或群體文化如何形塑該地區人民之行為模式。 國家文化構面以 Hofstede (1980)年所進行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透過對一大 型的跨國企業組織 IBM 進行兩次調查,針對不同國家的跨國企業組織成員進行 了員工態度與價值取向的調查,收集了超過 116,000 份問卷,以國家為分析單位, 進而歸納出組成文化的四個構面,如表 7 為針對 40 個國家的主要價值體系研究 分析結果。. 26.

(43) 1.. 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此構面係指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其社會中的成員對於組織或機構間權 力不平等現象的接受程度,即人們在家庭、社團、工作場所等組織間遭遇如 何看待權威、財富、地位等不公平的狀況。高權力距離的國家會使權力和地 位等不公平的現象持續加劇;反之,低權力距離的國家則傾向試圖降低組織、 社會中不對等的情形。. 2..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係指社會中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關係,個人主義是以個體為中心,其行為. 政 治 大 下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故較為強調自尊、自主等價值,亦有學者認為個 立 與態度以追求自利為動機,認為邀保護個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況. ‧ 國. 學. 人主義意味著社會結構較為鬆散,其代表國家如美國等歐美社會;集體主義 則是較為強調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將自己視為群體中的一員,個人與個. ‧. 人之間的關係也非常緊密,較為重視團隊的整體利益,其代表國家則日本、. sit. y. Nat. 中國等東方社會。此外,通常高權力距離往往與低個人主義並存;而低權力. 3.. al. n. (Hofstede,1980)。. er. io. 距離往往與高個人主義並存,權力差距與個人主義有密切的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雄性作風和柔性作風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探討社會中對男女角色之定型化程度,即性別與工作角色之間的關係。 雄性作風或陽剛主義的國家文化較為重視「果斷」與理性,強調獨斷獨行與 金錢物質,且行為傾向喜好競爭且趨向追逐社會地位上的成就,如德國、英 國、瑞士、義大利等;反之,柔性作風或陰柔主義的國家文化注重「養育」 並較為感性,強調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以及整體的生活品質,如瑞 典、芬蘭、泰國等。.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Sustainable tourism is tourism attempting to make a low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while helping to generate future employment for local people.. The

專案執 行團隊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eacher then briefly explains the answers on Teachers’ Reference: Appendix 1 [Suggested Answers for Worksheet 1 (Understanding of Happy Life among Different Jewish Sect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