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 公眾外交

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一詞在 1960 年代被正式提出之後,經過了數 十年的發展,是當前顯學,各界對於公眾外交的使用以及相關研究至今仍然相當 活躍。美國前外交官 Edmund Gullion 提出了對於公眾外交最早的定義,認為公 眾外交對於形成外交政策以及執行外交政策具有影響力,是非傳統外交的一種,

其行為者不僅止於國家政府,包含了私部門與個人,其內容包含了塑造他國民意、

私部門之間的互動、以及外交部門之間的互動以及跨文化溝通。5

而美國新聞總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USIA)則將公眾外交定 義為一國政府透過了解(understanding)、告知(informing)以及影響(influencing)

外國公眾的方式,用以擴大本國公私部門以及外國公私部門之間的對話,以增加 國家利益及安全。61990 年,Hans N. Tuch 則定義公眾外交為一國政府與外國公 眾溝通的過程,透過外國公眾對本國的理解,避免對於彼此的誤判,惡化了國家 間的關係。7

5 Nicholas J. Cull, “’Public Diplomacy ‘Before Gullion: The Evolution of a Phrase,” 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 April 2006,

<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blog/060418_public_diplomacy_before_gullion_the_evolution_of_a_p hrase> (28 September 2017).

6 PublicDipolmacy.org, “About U.S. Public Diplomacy,” An Associ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professionals (PDAA), <http://pdaa.publicdiplomacy.org/?page_id=6> (12 October 2015).

7 Hans N. Tuch,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990),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公眾外交的概念雖然已被當代外交實務界普遍使用,但仍然是國際關係學科 中相對較新的概念,其名詞之定義也仍然在發展中,學者之間的看法亦有些許不 同,顯示對於公眾外交的研究有其必要性以及價值,學界對於公眾外交的積極討 論也將有利於一國政府以公眾外交推動其外交政策的成效。

二、 日本的公眾外交

對於日本公眾外交的研究常以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的名詞出現,

顯示日本在執行公眾外交時,「文化」常常作為日本重要的工具。日本的公眾外 交,亦或是文化外交,是國家整體外交政策的一環,最主要的政策目標是改變他 國對日本的印象,創造友善的國際環境,以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前理事長小倉和夫(Kazuo Ogoura)對於日本公眾外交 的發展有系統性的研究,以日本公眾外交第一線執行單位國際交流基金的角度出 發,對於日本公眾外交的研究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日本在戰後為了形塑愛好和平 與民主的國家形象,以推廣茶道和花道為主;在1960 年代後期,將目標轉向形 塑科技與經濟繁榮的日本,並全力推動海外的日本文化傳播,歌舞伎以及能劇為 此時期的重點推廣項目;在1980 年代,隨著經濟發展的成熟,日本追求國家地 位的提升,也試圖降低其他國家對於日本崛起的疑慮,將公眾外交的目標轉移至 對世界有所貢獻的日本,調和與其他已開國家之間的關係;1990 年代以後,面對 全球化以及本國經濟的泡沫破滅,負責任且成熟的民主國家成為日本新的國家認 同,並在學者Douglas Mcgray 提出日本國民酷產值(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

後,以後物質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領銜者自居,將傳統與現代成功融合並和諧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動畫、漫畫、時尚、流行音樂、美食、文學、建築等,成為新的日本公眾外 交重點。8

日本的公眾外交行之有年,不管是官方機構亦或是民間機關,在公眾外交執 行機制上有完善的發展,官方機制主要為日本外務省內部組織的廣報文化交流部

(広報文化交流部,Public Diplomacy Department),以及作為外務省轄下的特殊 行政法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海外協力機構(国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作為推廣日語海外教育與文化交流、規劃官方發 展援助上各盡職責,此外,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国土交通省観光庁,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m Japan Tourism Agency,JTA)以及日本政府觀 光局(日本政府観光局,Japan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JNTO)在日本觀 光上的行銷,在近年來日本快速成長的海外旅客人數上功不可沒。而日本放送協 會(日本放送協会,Nippon Hoso Kyokai,NHK)作為日本進行國際傳播的主要 頻道,無論在節目的製作亦或是日本相關訊息的提供,無論在日本國內亦或是海 外都扮演了資訊傳遞的關鍵角色。9

三、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公眾外交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公眾外交,始於1950 年代的援助賠償,藉由與各國賠 償條約的簽訂,日本以賠償援助作為與東南亞國家恢復關係的工具,也為當時冷

8 Kazuo Ogoura, “From Ikebana to Manga and Beyond: Japan’s Cultural and Public Diplomacy Is Evolving,” Global Asia, Vol. 7, No. 3. (Fall 2012): 24-28.

9 金子将史,「日本のグランド・ストラテジーの全体像」,在パブリック・ディプロマシー戦

略 イメージを競う国家間ゲームにいかに勝利するか,金子将史,北野充主編(東京:PHP

「日本のグランド・ストラテジー」研究会編、PHP 研究所。2014 年),頁 209-225。

11 Lam Peng Er, “The Fukuda Doctrine: Origins, ideas, and praxis,” chap. in Japan’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The Fukuda Doctrine and beyond, ed. Lam Peng 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14-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東南亞地區的公眾外交研究。12學者 Kitti Prasirtsuk 也在探討東亞共同體時,

明確指出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有效增加了雙方的互相了解,也有利於未 來更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在1970 年代反日風潮後,文化交流已經成為雙方關 係的重要基石,對於日本改善形象也有相當程度的效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