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之公眾外交

第四章、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公眾外交

第二節、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之公眾外交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除了「日本外交新五原則」以外,安倍二次內閣也再度強調了「福田主義」

是日本對東南亞地區政策堅持不變的核心概念,日本不做軍事大國、日本要與東 協建立「心連心」的互信關係、日本要與東協成為對等合作夥伴這三項原則,此 三項承諾不變。12由此可見,「福田主義」作為冷戰期間日本對東南亞政策的指 導方針,就算冷戰格局不再,直至至今,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二節、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之公眾外交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有意識且系統化的推動其公眾外交,作為 東亞各國中第一個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成員,若評估日本的公眾外交成果,對於東 南亞國家單方面的公眾外交,抑或是日本政府較習慣使用的「文化外交」用詞,

是相當成功的。依據日本外務省2017 年 3 月最新的民調資料,東南亞十國 88%

的民眾認為日本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89%認為自己的國家與日本保有良好關係,

91%的民眾認為日本這個國家值得信賴,對於日本的政府發展援助(ODA)政策,

87%的東南亞民眾認為對於東南亞地區非常具有幫助,這個地區被視為世界上最 為親日的地區之一。13

12 白石隆,「安倍首相出訪東南亞所體現的日本外交新五原則」,Nippon.com,2013 年 1 月 31 日。<http://www.nippon.com/hk/column/f00016/> (2017 年 11 月 20 日)

13 日本外務省,2017 年度 ASEAN(10 ヵ国)における対日世論調査結果,2017 年 11 月 1 日,<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304013.pdf > (2017 年 11 月 2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戰結束後初期,日本政府曾系統地推廣茶道以及花道,形塑日本愛好和平 的形象,力圖擺脫二戰軍國主義及侵略國家的形象;國際交流基金在1972 年成 立之後,作為推動日本公眾外交的主要單位,在推廣文化、國家理解方面的成效 有目共睹;而日本更利用政府發展援助(ODA)的方式,提供開發中國家發展的 資金並協助擺脫貧窮,塑造了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友善態度,結交國際友人,對於 日本重回國際社會有著卓越貢獻。因此,除了依賴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外國進 行經貿交流以外,日本政府也利用文化交流、觀光旅遊、政府發展援助(ODA)、

學術交流、日語學習推廣等方式,推動與外國公眾之間的互動。

而1970 年代東南亞地區興起的反日風潮,也帶動了日本的公眾外交的一個 轉向,東南亞國家除了要面對日本經濟上的剝削,對於日本貿易、投資、發展協 助的依賴也快速增加,該時期的日本被稱為是香蕉日本(banana Japan),認為日 本是披著亞洲人皮卻行西方式思考的國家,或是無臉的日本(faceless Japan),

諷刺日本以日企或日圓來做其門面,對於其亞洲夥伴卻缺乏直接的接觸,如此的 抨擊促使日本強化在亞洲的公眾外交力度。14因此,1970 年代開始,隨著中南半 島的赤化、美國淡出亞洲所留下的權力真空、反日風潮等因素,有了「福田主義」

的提出,日本也逐漸將公眾外交的重心由原本的歐美地區轉回到亞洲。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經過了數十年公眾外交的實踐,逐漸改善 了日本在東南亞國家的形象,而冷戰結束後,對東南亞國家的公眾外交大致可分 為高層互訪、官方發展援助、人員交流、文化交流、觀光互訪五個主要的實踐方 式。

14 Kazuo Ogoura, “Japan’s Cultural Diplomacy, Past and Present,” chap. in Japan’s Cultural Diplomacy (Tokyo: Japan Foundation, 2009), 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高層互訪

指由本國領導人前往他國,在當地發表演說或宣示外交政策,而訪問過程中 的言行舉止、與當地高層及民眾的互動、個人魅力的展現,藉由媒體的曝光,博 取當地民眾的好感,並增加對於該領導人本國的了解,以提升對於本國的印象或 好感度。

以日本來說,天皇、首相、內閣大臣的出訪是相當具有指標程度的,例如冷 戰結束後的1991 年,日本天皇前往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做親善訪問,是日本 天皇第一次訪問亞洲國家,宣示日本冷戰後要將外交重心轉移至亞洲的意味不言 可諭;又例如安倍晉三首相在2013 年二次內閣甫一上任,隨即出訪東南亞越南、

泰國、印尼三國,再加上外務大臣岸田文雄同時間訪問菲律賓、新加坡、汶萊、

澳洲,說明了日本相當重視與東協國家及澳洲的合作關係,亞太地區成為日本的 外交重點,安倍內閣透過高層互訪的方式,為自民黨再次上台後的外交方向進行 定位。15

高層互訪在過去傳統媒體的時代往往象徵了兩方國家關係的友好,可能代表 了在政治、經濟等硬實力層面上更進一步合作的行動,但是,在公民意識以及全 球新媒體興起的時代,高層互訪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效果,是遠超越過去的。當今 的高層互訪擁有國內與國際兩層意涵,在國內層面,元首在外國的成功曝光容易 激發愛國心與榮譽感,可以有效累積國內民眾的支持,作為未來的政治資本,也

15 白石隆,「安倍首相出訪東南亞所體現的日本外交新五原則」,Nippon.com,2013 年 1 月 31 日。<http://www.nippon.com/hk/column/f00016/>。(2017 年 11 月 2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以轉移民眾對於國內執政的焦點,提高國民對政府的支持度,有利於政策的推 動;而在國際層面,除了與訪問國家的政府建立友好關係以外,藉由媒體的散播,

畫面得以快速傳達到當地民眾眼前,原本對來訪國的國家印象可以藉由來訪元首 與本國人士的互動、元首本身的魅力得以重新形塑或者加強,達到公眾外交的目 標。此外,由於現今網路的快速發展,跨國民眾被社群網路及即時媒體所強力連 結,高層互訪不再只是兩國之間的事務,其效果可能是全球性的。例如英國王室 的出訪,透過全球媒體的曝光以及社群網路的散播,全球民眾對英國的印象在王 室的加持之下,更加正面以及友善,這正是公眾外交所要達到的目標。

日本近幾年的外交相當重視高層互訪這一塊,首相就任後的第一個訪問國家 通常有重要意義,除了首相本身以外,日本皇室、外務大臣、其他內閣閣員等的 出訪次數,也隨著公眾外交重要性的提升不斷增加,因此,以個別首相的出訪次 數來看,安倍晉三首相的出訪次數是最多的(目前已達58 次),雖與本身任期 較長有關,但以每年度的出訪次數來說,安倍晉三首相仍然是歷任首相中最頻繁 的,這正是安倍晉三首相「俯瞰地球儀外交」的精髓。

此外,根據下圖4-1 日本皇室的出訪次數趨勢圖,可以看出,冷戰結束後日 本皇室代表日本國家出訪的次數明顯變多,趨勢也是不斷向上。其中,天皇親自 出訪的東南亞國家有1991 年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2006 年的泰國、新加坡;

2016 年的菲律賓;2017 年的越南。除了可以看出日本以皇室作為公眾外交的工 具外,也證明高層互訪已經成為日本公眾外交中舉足輕重的重要手段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日本皇室出訪次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日本宮內廳,天皇・皇族の外国ご訪問一覧表(戦後)

< http://www.kunaicho.go.jp/about/gokomu/shinzen/gaikoku/gaikoku.html >。

4-2

,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元首互訪次數累積圖

註:元首含日本天皇、首相、東南亞國家國王、首相、總統。

資料來源: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白書平成5年~平成29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index.html >(2017 年 11 月 8 日)。

由上圖4-2 中可以看出,自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國家與日本元首互訪是相當 頻繁的,每年平均次數超過9 次,除了特定事件或因素,如元首生病、天災、政 局不穩等情況外,日本的首相就任後多會安排訪問東南亞各國,橋本龍太郎首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小淵惠三首相、小泉純一郎首相、安倍晉三首相都曾有過,此外,安倍晉三首相 二次內閣在2012 年底上任後,對東南亞地區的元首訪問轉為更加積極,由上圖 12 中可以看出 2013 年與 2015 年的單年度總計都有超過 15 次。

二、 官方發展援助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公眾外交中,以官方發展援助的發展經驗最為豐富也最 為成功,日本政府至今仍保留了對東南亞國家相當規模的援助金額,在援助領域 上超越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開發,涉及更多的領域,如:人才培育、醫療保 健、災害防治等。16官方發展援助對於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公眾外交效果非凡,

2017 年 3 月針對東協十國的民調資料中顯示,45%的民眾認為日本的發展援助 對東南亞地區非常有幫助,42%認為有幫助,也就是說對日本發展援助持正面看 法的東南亞民眾高達 87%,而持負面看法的只有 6%;而針對過去 50 年間對東 協最具貢獻的國家的相關問題中,有55%的東協民眾回答為日本。17

根據援外分佈理論(aid distribution approach)來看,援助國根據四項政策考 慮來選擇受援對象,第一,援助國本身國力;第二,歷史環境;第三,外援的動 機;第四,外交政策目標。基本上,援助國通常會將援助提供給在歷史上曾經與 援助國存在特殊政經關係或聯繫的國家,而且除非受援國與援助國之間的關係有 重大轉變,歷年的援助分布情況不會有劇烈的變動。而東南亞地區,對日本而言,

16 周英、唐小松,「日本對東盟的公共外交」,國際問題研究,2017 年第 4 期,頁 35-40。

17 日本外務省,2017 年度 ASEAN(10 ヵ国)における対日世論調査結果,2017 年 11 月 1 日,<http://www.mofa.go.jp/mofaj/files/000304013.pdf >(2017 年 11 月 1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前往日本進行研習、派遣日本本國專家前往受援國協助、青年海外協力隊的派遣)

以及其他技術援助的方式(開發計畫方式技術援助、開發調查、開發器材的提供、

國際緊急援助),再輔以政府貸款的項目,構成了日本官方發展援助的主軸。

4-4

,日本官方發展援助的地區比例變遷圖

4-4

,日本官方發展援助的地區比例變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