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七章、結論

在冷戰結束後,東亞是當前國際關係發展的熱點,更是軍事衝突發生的潛在 地區。然而,過去整個東亞地區以日本作為唯一已開發國家的情況已經不再,周 邊國家的快速發展,國力的增強,使得日本與這些新興工業國家之間的互動成為 了國際關係討論的重點,日本也不得不以更多樣化的外交工具來處理與東亞國家 的關係。

東南亞地區擁有超過六億的人口,東協成立以後,是僅次於美洲自由貿易區 的世界第二大單一區域市場,在進入2000 年以後,東協在國際政治的存在感越 發強烈,無論在經濟場域亦或是政治場域的重要性,都隨著近年來區域內各國的 快速發展不斷提高。而日本在面對這塊無論在歷史、地緣、經濟關係上,都相當 密切的區域,除了傳統外交的作為以外,公眾外交也成為日本與該區域相處的主 要手段之一。

本章節為本文的結論,一共有兩節。第一節為研究發現與反思,歸納與整理 本研究的發現,再一次梳理本文的論述脈絡,並羅列主要的研究發現。第二節則 為未來研究方向,藉由討論本文未盡之處,找出筆者所認為此相關研究的未來發 展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反思

本文先就目前國際上對公眾外交的理論以及實踐進行釐清,並由日本公眾外 交發展的軌跡出發,檢視過去數十年來日本公眾外交目標的變化,觀察日本主要 執行公眾外交的機制,再討論日本在面對東南亞國家時,如何使用公眾外交作為 其外交工具,以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發展作為基礎,並藉由主要的公眾 外交實踐方式的探討,以印尼與越南作為個案探討,最後則以民調資料作為日本 公眾外交成效的評斷標準,並藉由中國大陸的例,尋找日本公眾外交成效不彰的 原因,找出日本公眾外交的限制。以下為本文的研究發現。

一、公眾外交的發展必須配合國際關係的發展,並服務不同的政治目標。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國際關係的發展,在不同時期擁有的不 同政治目標,對外政策也因此有所改變,公眾外交也要與時俱進。日本公眾外交 的政策目標在於改善日本在國際間的負面印象,並形塑符合日本利益的國際形象,

創造友善的國際環境,讓日本在戰後得以重新站起並迅速茁壯,以便追求更遠大 的政治目標。

本文在第三章首先回顧了日本公眾外交數十年來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初期,日本以「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家」的國家形象作為重新進入國際社會的 通行證,降低國際間對日本的敵意;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逐漸恢復的國家 自信,「經濟與科技繁榮的日本」成為1960 年代以後日本追求的國家形象,並 隨著 1964 年東京奧運與 1970 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向世界宣示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已經重新站起;1980 年代後,「願意為國際社會負起更多責任的日本」成為新 的國際形象目標,在經濟發展已臻成熟後,追求成為對世界更有貢獻的國家,是 日本在1980 年代後日本政府與國民一致的想望,國際化也成為施政目標;1990 年代的日本,面對國際全新的後冷戰格局,以及國內經濟泡沫的逐漸破滅,後現 代與後物質主義領銜者成為新的自我認同,「文化立國」作為日本的國家戰略,

企圖建立更豐富及多樣化的文化合作與交流關係,並透過強大的軟實力能量,作 為跟國際社會互動的新模式。進入2000 年後的日本,面臨國內經濟狀況的緩慢 復甦,以及國際間逐漸強大的周邊國家,似乎沒有更明確的公眾外交政策以及目 標的國家形象,日本政府雖在2010 年推出「酷日本」(クール・ジャパン,COOL JAPAN)政策,作為向海外推廣日本軟實力的新戰略,但目前成效仍然還在觀察 中。

二、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公眾外交是積極且成功的,公眾外交也是日本對東南亞

地區重要外交工具,未來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公眾外交發展可能會更積極。

日本與東南亞國家近代關係的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與東南亞地區 的關係,歷經了戰爭的仇恨、反日暴亂以及越戰,是相當複雜的,在面對內部發 展情況差距甚大、政治意識形態不同、國家規模不盡相同的東南亞地區,1970 年 代末期的「福田主義」為往後的日本與東南亞國家關係打下了基礎,成為了至今 日本與東南亞國家互動的基本原則。

本文的第四章除了探討東南亞地區與日本的關係發展以外,還研究日本對東 南亞地區具體的公眾外交實踐方式,可分為高層互訪、官方發展援助、留學生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青年交流、文化交流、觀光互訪五種,而本文透過搜集日本自冷戰以來以上述五 種實踐方式處理對於東南亞國家的相關資料,藉由歷史回顧以及日本各機制的紀 錄,驗證這五項實踐方式在冷戰結束以來的25 年,的確在東南亞地區與日本之 間扮演一定的角色,所有的數據以及人員往來的紀錄,皆顯示在過去25 年來的 成長,日本政府也的確不斷加大對東南亞地區的公眾外交力道。並在本文第五章,

以印尼以及越南作為個案探討,以兩個擁有不同發展模式、相異政治體制、敵對 意識形態的東南亞主要國家作為代表,再一次驗證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公眾外交 實踐模式。

本文在第六章,檢視了東南亞各國民眾的意見調查,發現日本在東南亞地區 的公眾外交相當成功,在各方面的民調中,東南亞民眾都展現了對於日本的好感,

對於官方發展援助、青年交流等日本積極推動的公眾外交行動也都給予相當正面 的評價,而日本國內的民調資料也顯示,日本國民對東南亞國家的親近感在2010 年後不斷上升,意味著本國民眾支持日本政府繼續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持 續向東南亞國家進行公眾外交。由此可見,公眾外交作為日本在東南亞地區重要 的外交工具,其國內外的成效,將促使日本政府更加積極推動對於東南亞國家的 公眾外交。

三、公眾外交是有其限制的,雖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重要性仍在提升。

本文在第六章除了探討日本公眾外交在東南亞地區的成效以外,也以中國大 陸作為對照組,可以發現若依照東南亞地區的研究方式,以高層互訪、官方發展 援助、留學生與青年交流、文化交流、觀光互訪五種實踐的模式進行探討,可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日本對於中國大陸的公眾外交也是相當重視的,在國際交流基金中甚至設有日 中交流中心(日中交流センター)專職進行與中國大陸青年的交流。然而,在日 本政府的重視之下,所呈現的成效卻不盡人意,無論在印象、當前日中關係等問 題的民調資料,都顯示了雙方民眾對彼此國家的反感,這除了代表日本對中國大 陸的公眾外交成效不彰以外,也意味著日本國民對於本國政府向中國大陸公眾外 交的投入抱持疑慮,這在雙方未來要改善民間關係或持續推動公眾外交等方面,

都不是正面的訊號。

本文第六章也發現,日本公眾外交是有所侷限的,尤其在東亞區域,這個有 歷史仇恨、領土糾葛、意識形態之爭、情感相對敏感的區域,日本的歷史包袱成 為日本自二戰結束以來,公眾外交最大的限制,喜歡日本文化並不代表能夠原諒 日本二戰的罪行,日本公眾外交需直視歷史問題的影響力。此外,軟實力及公眾 外交的脆弱性也不可忽略,關係的建立需要穩定且長期的互動與培養,但關係的 破壞卻只要很短的時間,也有可能只是政治人物的一句話,尤其在現今國際關係 發展容易陷入情緒化與感情化的趨勢中,通訊傳播科技的進步,讓挑動民眾的感 情與情緒較過去更為容易,這是軟實力與公眾外交的脆弱之處,但也是受到重視 的原因。

四、小結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日本在東南亞地區公眾外交的成功,並無法套入其他國 家的案例當中,每個國家地區都需要符合當地的公眾外交策略,尤其在關係錯綜 複雜的東亞地區,軟實力與公眾外交的推動需要因地制宜,設計出適合當地的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策。而除了公眾外交政策設計的謹慎以外,整個政府的行為也具有左右公眾外交 政策效果的能力,不止是外交單位,一般政府單位、民間單位、甚至於單一人士 的發言,對於公眾外交可能都具有影響,可以看出公眾外交的涵蓋範圍之廣,以 及其複雜的程度。

公眾外交還有以下特徵,首先,人心的改變需要時間,與人民關係的建立需 要長期的互動以建立信賴感,這是與一般傳統外交不同的部分,除了互動對象為 平民以外,其無法立即見效的特性也增加了執行公眾外交的難度;第二,公眾外 交也具有不確定性,民眾觀感往往受制於當代國際關係的發展,長期投資的效果 也不見得可以持續長久,人心容易受到情緒與感情的影響而被顛覆,因此公眾外 交的投入成本可能會與其成果不成比例。這些都是一國政府在設計公眾外交政策 時,必要的顧慮。

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公眾外交歷經了戰後數十年的經營,從民調資料看出,

近幾年來雙方關係的緊密與親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雙方關係還會不斷地

近幾年來雙方關係的緊密與親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雙方關係還會不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