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動態能力觀點下的企業成長過程-配適的建構與轉換

第一節 文獻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1 -

第三章 動態能力觀點下的企業成長過程

-配適的建立與轉換

本論文主要在瞭解『配適與績效的關係』,透過第二章的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回答配適對績效的影響效果以及干擾因素。本章則接續文獻 上對於傳統權變理論過於靜態的批評(Zajac et al., 2000),希望透過動態能力 觀點解釋企業成長過程如何達到配適、為何產生不配適、以及配適構型的 演進方式,為靜態的權變理論提供一個動態的詮釋途徑。

為達上述目的,本章採用個案研究方式,探討新創企業在面臨初始環 境時,創業家如何運用既有資源與外部關係,快速達成與內外部環境配適 的營運模式,以跨越存活的門檻;爾後隨著企業逐漸掌握得以生存的營運 模式,開始累積些許的餘裕資源後,創業家又是如何運用餘裕資源,厚實 生存技能與競爭優勢。本研究提出以下兩個研究問題:第一,企業如何在 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建立配適構型?這類的配適構型又有哪些特徵?第二,

隨著企業的成長,配適構型如何調整與轉換?為何配適構型能夠產生競爭 優勢?

由於本研究以企業成長作為探討配適形成與轉換的情境,因此將回顧 Penrose(1959)企業成長理論的核心概念與潛在的研究缺口;其次,說明動 態能力與配適構型、及其對成長的影響;最後,搭配個案訪談連結動態能 力詮釋企業成長過程,建立初步的理論架構與研究發現。

第一節 文獻探討 一、企業成長理論的簡述與研究缺口

Penroe 撰寫於 1959 年的企業成長理論(The growth of the firm)一書,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2 -

因於作者認為傳統經濟理論解釋的企業成長現象並無法詮釋企業成長的 本質。所謂的成長,根據成長理論可以有兩種內涵,其一為數量上的增長,

例如:產量、銷售量;其二為規模的擴大或是品質的改善,類似自然界生 物生長的現象,是生物體內由於內部變化而導致外部特徵改變的過程。但 這些現象並非傳統經濟分析關注的重點,經濟理論關注的是在特定規模下 企業所能獲得的淨利(net advantages),藉此解釋為何企業從一個規模移往 另一個規模的過程。因此,對於經濟理論而言,成長僅僅是因為在給定條 件下的規模調整,而忽略內部變化導致的成長,特別是忽略人類的動機 (human motivation)與決策意識在成長過程中的意義(Penrose, 1959: 1,2)。

然而脫離經濟觀點後,企業究竟為什麼會成長?Penrose 認為應該從 企業的『內部』著手,因為 Penrose 觀察到企業內部存在許多有意義的要 素與活動(包含管理能力、企業家精神、溝通協調、管理者對報酬的渴望),

而這些因素正是 Penrose 解釋企業成長的基本架構。

Penrose 為了讓企業成長理論得以順利解釋成長的現象,除了重視『內 部』因素外,也做了許多的假設,包含假定管理者是對企業的長期利益負 責,並且對於企業營利性業務的擴張感興趣(Penrose, 1959: 27, 29)。在這些 假定之下,追求利潤被視為是擴張或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成長也就成為 管理者對利潤感興趣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Penrose 為了關注企業內部資源對於成長的影響,因此並不強 調『環境』因素,Penrose 的理由是『環境』是一組企業家與管理者感知 的投資和成長機會的集合體,而投資機會的認知則受到企業內部資源稟賦 的影響。因此成長理論主要聚焦於企業『內部』,將重心放在企業內部資 源以及由資源衍生而來的生產性服務,如此才能解釋成長的本質(Penrose, 1959: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3 -

然 而 企 業 為 何 會 不 斷 的 成 長 呢 ? Penrose 認 為 『 企 業 家 精 神 (entrepreneurship)』與『餘裕資源(unused productive services)』是企業成長 的兩個驅動力。由於企業家對於未來報酬的渴望,驅使企業家尋求任何可 能提供有生產性服務的機會(productive opportunity),透過生產性服務的提 供獲取價值與報償;另一方面企業體內存在各式各樣的餘裕資源(包含管理 者的想法(ideas)、經驗、知識以及有形的廠房、設備、土地等等),因此餘 裕資源的存在代表企業體內存在一種擴張的誘因、及競爭優勢的來源,因 為企業可以在成本低廉的條件下,獲得擴張所需的資源,以創新的方式結 合內、外部資源,追求綜效,提供未來發展的機會(例如,多角化(Penrose, 1959: 85; Kor and Mahoney, 2004; Kor and Leblebici, 2005: 968)),因此企業家 精神與餘裕資源就成為驅動企業成長的兩個基本的驅力。

至於企業如何決定擴張的方向呢?Penrose 認為資源特性決定成長方 向,因為企業內體存在許多大大小小繼承而來的資源,而資源運用、累積 與開發的過程存在路徑相依的特性,造成使用時的不可分割性,因而限制 資源的應用彈性。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前期累積的餘裕資源(underutilized resources),將導引企業未來的成長模式(Kor and Mahoney, 2004)。所以在 Penrose 的觀點下,企業成長的方向與資源的特性息息相關。

回顧企業成長理論可以發現,企業成長的其中一種方式是內生性成長,

而 Penrose 也透過企業家精神與餘裕資源做了清楚的論述,並且彌補經濟 觀點所遺留的缺口,使得後續研究對於企業成長的內生性動力來源有進一 步的認識。Kor and Mahoney (2004)認為企業成長理論對於策略管理的發展,

至少提供以下的貢獻,包含:(1)提供解釋競爭優勢的產生(creation);(2) 提供解釋競爭優勢的維持(sustaining);(3)阻隔機制的建構;(4)解釋競爭優 勢以及經濟租間的關係。此外,Penrose 的諸多論點也成為許多研究探討 的主軸,舉例來說,餘裕資源的概念被廣泛應用於許多的議題上,包含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4 -

裕資源對於績效(Tan and Peng, 2003)、技術創新(Nohria and Gulati, 1996)、

國際化程度(Tseng, Tansuhaj, Hallagan, and McCullough, 2007; Lin, Cheng, and Liu, 2009)的影響,這些研究的貢獻在於將餘裕資源劃分成許多的類型,分 別探討其效果。藉由這些研究的啟發,本研究認為雖然 Penrose 提出餘裕 資源是促進企業成長的動力之一,但是作者卻未針對餘裕資源的類型進行 劃分,並針對不同的類型探討對成長的影響為何?而這正是本研究認為企 業成長理論可以進一步擴展的方向之一。

由於 Penrose 偏重於內生性成長的論述,並假設資源稟賦是影響企業 家對於環境知覺的因素,所以忽略外部環境對於企業成長影響的探討,其 結果將限制我們對於企業成長全貌的瞭解。舉例來說,雖然 Penrose 認為 資源稟賦會影響企業家對於環境的認知,然而這並不能表示考量資源稟賦 的因素就可以排除環境的影響,例如:環境中競爭對手的反應也可能是影 響企業成長的因素之一。再者,研究上也希望能夠瞭解究竟資源稟賦如何 影響環境的認知,亦即資源稟賦的哪些特性有助於降低環境的負面影響,

因此本研究認為加入環境因素,將助於瞭解企業成長的完整邏輯,解決企 業成長理論過度重視內生性成長的批評。

歸結上述關於餘裕資源與環境的討論,可以發現企業成長理論缺乏對 於餘裕資源類型在成長過程中扮演角色的探討,以及忽略環境因素對成長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認為以企業成長理論核心論點為基礎,可以進一步衍 生出以下三項與餘裕資源有關的議題:第一,餘裕資源的類型有哪些;第 二,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同類型餘裕資源的產生係受到何種因素影響;第 三,不同的餘裕資源特性,如何驅動企業成長的方向。此外,企業成長理 論納入環境因素的考量後,衍生的問題為:當餘裕資源驅動企業成長方向 後,是否因為環境特性的差異對於成長的績效有不同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5 -

上述衍生的問題牽涉到環境因素對於企業成長的影響,以及組織如何 透過資源的創造、重新部屬等方式追求成長,與動態能力探討的現象一致,

因此本研究認為可以藉由動態能力觀點,為上述問題提供初步的解答。

二、動態能力、配適與企業成長

文獻上對於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概念的提出,貣源於策略領 域各學派對於競爭優勢來源的探討(Teece, Pisano and Shuen, 1997),為了解 釋為何企業在變動的環境下仍舊可以持續擁有競爭優勢,因此提出動態能 力的概念(Eisenhardt and Martin, 2000),認為動態能力是一種能夠持續回應 環境變動的能力。根據定義『動態(dynamic)』指的是企業擁有依據環境變 動,進而重塑(renew)能耐(competences)使其與環境達成一致(congruence) 的能力(capacity);而『能力(capabilities)』則是企業能夠透過策略管理的方 式將組織內外部的技術(skills)、資源與功能性能耐(functional competences) 進行整合、重構(reconfiguring)以適應環境的需求(Teece et al., 1997)。

根據定義可以發現,動態能力指的是一種適應環境變化與環境共同演 化的能力,強調配適(fitness)的重要性(Helfat et al., 2007: 7; Pettus, Kor, and Mahoney, 2009)。然而動態能力如何驅動組織達成配適與成長,則可以從 動態能力的特性進行探討,由於動態能力強調學習的重要性(Teece et al, 1997; Augier and Teece, 2009; Pettus et al., 2009) , 包 含 知 覺 建 構 (sensemaking)以及資源重組(reconfiguring)兩個部分,所以當環境產生變化 時,組織可以透過知覺建構的過程,吸收、判讀與消化環境的資訊,包含 顧客偏好、競爭威脅、供應商狀態、政府法規與技術的變遷,並依據現有 的資源組合,塑造預期的策略型態,當預期的策略型態與實際的策略型態 產生落差時,則組織可以透過資源重組的方式調整現有的資源基礎,或引 進外部的互補性資源以彌補因為兩者落差造成的不配適,讓企業達到與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6 -

境持續配適的狀態(圖 3.1)。

圖 3.1 動態能力與配適

一般而言,組織為了適應環境變動的需求,必頇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感知(sense)機會的能力、利用(seize)機會的能力、以及重組(reconfiguring) 企業有形與無形資產以持續維持競爭優勢的能力(Teece, 2007; Augier and Teece, 2009),企業藉由這些能力調整現況,追求對內與對外的配適,其中 對內的部分重視品質的提升與成本的降低,強調組織的營運效率,稱為技 術性配適(Technical fitness);而對外的部分則重視競爭優勢的維持以及市場 需 求 狀 況 的 掌 握 , 藉 此 維 持 組 織 的 存 活 與 成 長 , 稱 為 演 化 性 配 適 (Evolutionary fitness)(Helfat et al., 2007)。

因此當組織透過動態能力追求與外部環境的演化性配適時,首先,組 織必頇瞭解組織現有的資源狀態,並且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察覺機會以及

因此當組織透過動態能力追求與外部環境的演化性配適時,首先,組 織必頇瞭解組織現有的資源狀態,並且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察覺機會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