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餘裕資源、程序績效與企業成長-配適概念的應用

第二節 研究設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84 -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章從 TMT 團隊特質與程序績效的觀點,探討企業在成長過程中該如 何有效運用餘裕資源的價值,進而創造企業成長的機會。根據上述的假設 推論可以得到以下的研究架構(如圖 4.1),以下說明各研究變數的衡量方式 以及採用的分析方法。

圖 4.1 研究架構 一、樣本

本研究以 2004 年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之上市(櫃)之公司為研究對象,

資料蒐集過程中將資料記錄不齊全,導致無法有共同比較基礎的企業,以 及無法判定產業型態的企業予以剔除。此外,本研究也剔除金融相關產業,

有鑑於台灣金融產業由於近年來政府法令的鬆綁,使得金融業間彼此相互 整併,轉為金控公司,造成許多資料的蒐集上無法達到資料的連慣性,因 此予以刪除。再者,台灣管理領域的相關研究,大多以科技產業作為研究 對象(e.g., Lin, Cheng, and Liu, 2008),因此學術上對於科技產業的瞭解明顯

TMT 產業經驗多元性

企業專屬之互補資源

TMT 平均年資

TMT 兼任董事

Fit/slack (餘裕資源的使用效率) (每單位 slack 可以創造的配適量)

成長率 價值創造觀點

代理成本控制觀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85 -

高過於非科技產業,對此本研究特以非科技相關產業作為研究主體,以求 對於非科技產業的成長方式有進一步的瞭解。據此,本研究共收集 14 個 產業 280 家企業作為最終的分析基礎(如表 1)。

表 4.1 產業別與樣本分配

產業別 樣本家數 百分比

水泥業 7 2.5%

食品業 17 6.07%

塑膠業 20 7.14%

玻璃陶瓷 6 2.14%

造紙工業 6 2.14%

汽車工業 4 1.43%

橡膠工業 5 1.79%

營造建築 45 16.07%

電機機械 43 15.36%

紡織纖維 37 13.21%

電器電纜 10 3.57%

鋼鐵工業 31 11.07%

化學 34 12.14%

生技醫 15 5.36%

合計 280

二、變數定義與衡量

在變數衡量方面(表 4.2),包含程序績效(fit:環境與策略配適)、餘裕 資源、TMT 產業經驗的多元性、TMT 帄均年資、TMT 兼任董事人數、組織 內部專屬資源、企業成長率。

首先,在程序績效部分,本研究以環境與策略的配適程度進行衡量,

依據第二章的研究建議,採用 Venkatraman(1989)的構型離差(fit as profile deviation)進行配適程度的計算。由於程序績效包含環境與策略兩個部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86 -

在環境部分,本研究依據產業類別進行劃分並採用 Dess and Beard(1984)、

Keats and Hitt(1988)、Rasheed(2005)等人的建議方式,以各產業營業收入淨 額 (net sales) 作 為 衡 量 基 礎 , 將 產 業 環 境 特 性 區 分 為 環 境 豐 富 性 (Munificence)、環境變動性(Dynamism)兩類5。在策略的部分本研究採用 Finkelstein and Hambrick(1990:p.491)的計算方式,將策略透過六項指標進 行 衡 量 : 包 含 : adverstising intensity( 廣 告 費 用 / 營 收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研發費用/營收)、plant and equipment newness(固定 資產的變化量)、nonproduction overhead (一般管理費用/營收)、inventory levels (存貨/營收)、financial leverage(debt/equity)。

在餘裕資源部分,早期的文獻將餘裕資源視為『資源總和(total resource) 與需求總和(total necessary payments)的差異』(Cyert and March, 1963: 36),

後續的定義也都以此為主,例如:Nohria and Gulati(1996: 1246)將餘裕資源 定 義 為 『 扣 除 組 織 為 了 產 出 所 需 後 的 資 源 總 和 』。 因 此 本 研 究 採 用 Penrose(1959)的主張,以企業內部的保留盈餘代表餘裕資源,因為保留盈 餘是企業內部扣除各項支出後剩餘的資源,同時也是企業內最基本、成本 最低廉的一種未使用資源。而本研究採用效率的概念,將配適值與餘裕資 源標準化後相除,衡量每筆樣本的餘裕資源使用效率。

關於 TMT 團隊特性的各項變數,則包含管理團隊的產業背景多元性、

管理團隊帄均年資、以及管理團隊兼任董事會人數。在管理團隊的產業背 景多元性方面,本研究以 2004 的企業年報為基礎,針對年報中揭露主要 管 理 團 隊 曾 經 待 過 的 產 業 進 行 衡 量 (Finkelstein, 1992 、 Finkelstein and Hambrick, 1996; Hambrick and Chen, 1996),計算管理團隊的產業背景多元 性。至於管理團隊的年資則採用 Kor and Mahoney(2005)建議的方式,依據 年報中揭露的工作年資加總帄均進行衡量;至於管理團隊兼任董事會人數

5 詳細衡量方式,請見 Keats and Hitt (1988)的文章(pp.596-9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87 -

則計算管理團隊成員中兼任董事的人數作為表示。

在企業內部專屬的互補能力方面,本研究將其區分為行銷能力與研發 能力兩部分,其中研發能力指的是企業內部進行研發投資以改善產品的功 能與設計模式或改善製造流程的能耐,因此本研究以研發密集度(研究發展 支出對營收的佔比)衡量研發能力(Kor and Mahoney, 2005)。至於行銷能力,

指的是企業內部進行行銷、廣告支出,以獲取市場知識以滿足市場或顧客 需求的能耐,因此本研究以廣告密集度(廣告、行銷支出對營收佔比)衡量 行銷能力(Caves, 1996)。

另外,在企業成長率部分,文獻上用來衡量成長率的變數包含以營收 (sales revenues)、員工(employees)、總資產(assets)為基礎的衡量方式(Tan and Mahoney, 2005; Helfat et al., 2007);然而本研究主要探討如何提升餘裕 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與企業內部資產的使用程度高度相關;此外,管理 者為了個人名聲與地位的提升,常透過不當的購併與投資增加企業規模,

卻對企業實質的獲利沒有幫助,因此本研究排除過去常用的指標,選擇總 資產報酬成長率作為企業成長率的衡量基礎。

最後,在控制變數部分,年齡與企業規模在組織研究中通常被視為影 響績效與成長的重要變數,首先,相關研究顯示隨著企業年齡愈來愈大,

企業存活的技巧會逐漸提升,這些技巧包含如何取得、創造、與運用餘裕 資源,使自己維持一個存活所需的餘裕資源組合(Wholey and Brittain, 1986),

因此為了避免分析過程中可能的影響,有必要對企業年齡進行控制,本研 究以廠商的成立年數(years since incorporation)作為控制變數。其次,在規 模的部分,相關研究顯示企業本身常會自發性的擴張規模,因為規模大往 往代表企業擁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力與主導力,使得企業得以操弄市場的價 格以及產量,以抵禦環境變遷的影響(Thompson, 1967),並且影響餘裕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88 -

的潛在價值,因此有必要針對規模進行控制,本研究採用總資產取自然對 數作為衡量方式。由於研究樣本橫跨 14 個產業,有必要針對產業特性進 行控制,本研究依據產業別採用虛擬變數的方式進行控制。

此外,由於本研究假設主要以 TMT 團隊的特性進行探討,而管理團隊 的規模大小,將影響內部管理資源的多寡,而且管理團隊規模愈大管理者 意見紛歧的機會愈高,形成高額的協調成本,影響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 有必要針對管理團隊規模進行控制,本研究選擇高階管理團隊的人數作為 管理團隊規模的衡量。至於代理問題方面,企業為了解決管理團隊的代理 問題,企業通常會採用分享股票所有權的方式,降低代理問題發生的機會,

而本研究假設 3 與 4 主要針對代理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因此必頇將 管理團隊持有股權的效果於模型中排除,本研究以 TMT 團隊的持股比例作 為衡量方式(Kor and Mahoney, 2005; Mahoney et al., 1997)。本研究雖然著重 於高階管理團隊進行探討,然而實際決策的執行必頇仰賴企業內部中、基 層主管與員工,因此本研究一併控制企業內部為了解決不同管理階層與員 工代理問題而採行的獎酬制度,研究中採用年報揭露之員工分紅佔比作為 控制變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0 -

模型二:

Growth rate2004

= α0+ α1產業Dummy + α2Age + α3規模+ α4員工分紅 + α5TMT 持股比例 + α6TMT 規模 + α7AD + α8RD + α9TMT 產業背景多元性 + α10TMT 帄均年資 + α11TMT 兼任董事 + α12fit

slack

其中,模型一用於檢定 H1 到 H4 等四個假設,而模型二部分,本研究 則將模型一中用於檢驗假設的變數視為控制變數,用於檢定 H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