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綜觀這幾十年來的管理文獻可以發現少有一個論點可以像權變觀點 一樣,被廣泛的應用於許多領域,包含策略管理(e.g., Venkatraman and Camillus, 1984; Zott and Amit, 2008)與組織結構的設計(e.g., Chandler, 1962;

Hamilton and Shergill, 1998)等。所謂權變觀點指的是『組織效能決定於組 織的特徵與組織所處的情境是否配適(fit),當兩者配適時則組織會產生較 佳的績效』(Donaldson, 2001),因此權變的主張即是依據不同的情境選擇 不同的作法,而且彼此愈配適,績效愈好。然而這樣的主張隨著實證研究 的進行不斷的受到質疑,因為實證上配適對績效影響一直沒有一個一致性 的定論(mixed empirical support),使得兩者的關係一直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Pennings, 1975; Schoonhoven, 1981; Venkatraman, 1989; Meilich, 2006;

Peteraf and Reed, 2007)。至於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以及問題如果沒有妥 善的解決又可能產生哪些後果?則必頇由配適在理論發展上扮演的角色 談貣。

文獻上將權變觀點視為是連結理論與實務現象的橋樑 (Venkatraman and Camillus, 1984),因為許多理論必頇透過配適的連結才能更貼切的解釋 實務現象及其對績效的影響,例如:以交易成本理論解釋國際企業的進入 策略,核心的論點為管理者必頇依據外部環境及內部組織的特性,考量有 限理性與投機主義的因素下,選擇一個交易成本最低的進入模式,而所謂 交易成本最低的衡量準則,即在於該統治機制是否與外部環境及內部組織 特性相互搭配,此處指的搭配即是配適的概念,因此透過權變觀點可以有 效連結交易成本理論與進入模式的關連,解釋為何在不同的情境下,企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2 -

何以會有不同的進入模式。而這樣的特性正是配適概念在理論與現象連結 時的角色位置,也是權變觀點被視為是中階理論(Middle Range Theory)的理 由(Venkatraman and Camillus, 1984)。因此,若無法針對『實證上配適(fit) 對績效影響沒有一致性結果』的爭論提出合理解釋,勢必造成後續許多實 證研究結果的偏誤,進而影響各領域中相關理論的發展。

文獻上探討配適對績效影響的研究,可以概分為兩大主軸:第一,由 配適的本質著手探討配適對績效的影響(Schoonhoven, 1981; Venkatraman, 1989; Donaldson, 2001; Burton, Eriksen, Hakonsson, and Snow, 2006),包含配 適的定義、概念以及分析方法等,探討兩者的關係;第二,討論不同配適 類型對績效的影響,以及探討組織如何達成配適狀態的過程(Miller, 1992;

Siggelkow, 2002b),這類的研究主要將組織的配適對象依據外部環境以及組 織內部特徵區分為外部配適與內部配適兩類,探討組織追求不同類型的配 適對績效的影響與組織如何達成配適的過程,大多屬於實證研究。

因此,要解答為何『實證上配適(fit)對績效影響沒有一致性結果』的 質疑,這兩大主軸的文獻提供許多可行的指引與進一步探究的機會。舉例 來說,對於第一個主軸而言,學者認為配適對績效關係不一致的原因,來 自於配適概念定義不清楚(Nadler and Tushman, 1980; Schoonhoven, 1981;

Pennings, 1987; Venkatraman, 1989; Donaldson, 2001)和分析分法缺乏共識 (Schoohnoven, 1981; Drazin and Van de Ven, 1985; Venkatraman, 1989;

Peteraf and Reed, 2007),因此透過配適概念的界定與分析方法的釐清來解 釋兩者關係不一致的現象,然而 Meilich (2006)認為配適與績效的質疑並沒 有隨著這些觀點的提出而被有效的解決,因此仍有必要投入持續的關注。

至於主軸二,學者認為過去大多數的配適實證研究主要採用靜態的分 析觀點,對於組織達成配適的動態過程著墨甚少(Zajac, Kraatz and Bress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 -

2000; Siggelkow, 2001; 2002b),因此一直以來研究上都將配適的過程視為是 黑盒子,當然也就失去進一步瞭解配適如何影響績效的機會(Siggelkow, 2001; 2002b)。為了填補該缺口,近來開始有研究進行一系列的探討,有些 採用質性個案探討方式(e.g. Siggelkow, 2001; 2002b),有些則以實證的方式 進行(e.g. Zajac et al., 2000)。在質性研究方面,通常將組織分解成幾個核心 因子(core elements),藉由不同時點的分析,觀察這些核心因子的變動和組 合狀態,結果顯示組織追求配適的過程中,核心因子會因為環境的變動而 有維持(coasting)、強化(thickening)、創造(patching)及刪除(trimming)四種狀 態,因此透過核心因子的變動與重組方式可以了解組織如何達成配適的過 程(Siggelkow, 2002b);至於實證方面,則採用策略變革的觀點解釋動態配 適與績效的關係(Zajac et al., 2000)。此外,這些研究同時也點出未來研究可 以進一步探討的議題,包含組織該在何時進行配適狀態的調整、組織該培 養哪些能力以因應環境的變動,以及組織如何在不同配適類型間進行轉換 (Miller, 1992; Zajac et al., 2000)。

透過上述針對兩大配適主軸的回顧與討論,發現縱使不同的配適主軸 皆已累積相當的研究成果,卻也存在一些待解的疑問,包含:(1)為何配適 對績效影響的實證結果不一致;(2)如何描述企業追求配適的過程,克服權 變理論過於靜態的疑慮;而這正是本研究試圖切入的地方。因此透過本論 文的進行可使學術界對於配適觀點有更深入的瞭解,並可對實務界在追求 配適時,有更多的啟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