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旨在針對高雄市國小學生家長對教師形象知覺與親師關係之相關情 形,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問卷編製及結果分析討 論之基礎。以下共分為三節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探討教師形象之理論基礎;第 二節探討親師關係之理論基礎;第三節分析教師形象與親師關係之相關研究,期 藉由綜合文獻探討之所得以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第一節 教師形象知覺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方蘭生(1995)在《形象魅力》一書中提到形象就是我們對一特定目標,比 如國家、種族、機構、團體、個人或事物等的內涵、外貌及言行活動,所做出的 一種反應、感受、評價的綜合印象。而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從企業、品牌到個 人,對於形象的覺察與重視,各種形象塑造與管理的理論與方法蓬勃發展,顯示 出形象對於不論工作或事業的影響甚鉅,並非只是表象的"形象"而已。

壹、教師形象的定義

形象一詞,最初在我國是分開的,《易經》〈繫辭傳〉中云「見乃為之象,形 乃謂之器」,至春秋戰國時期,"形"是指物體的形狀,看的見的東西;"象"是物 體給人留在腦海裡的的印象。

在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中中鍵入形象(image)

關鍵詞,可以看到關於形象在各領域中廣泛的探討與研究,從心理學、社會學、

傳播新聞學到各種科學與力學中皆有對於形象的相關應用與研究,也顯示出形象 能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詮釋,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則大多著重於品牌與個人的相關 形象探究。

Nelson(1962)認為形象的形成包含了內在自我的因素與外在社會的影響,

其中外在社會的影響包括社會的影響、群體的壓力、對社群的參與及社群組織的

12

判斷以及對群體、個人之間的感情與主要目的。

教育大辭書中對於教師形象一詞的解釋認為教師形象指社會期望其有教師 身分的人,所應表現的行為模式。這種期望,可能根據個人心目中對教師的理想 形象,也可能根據制度與法令所規定的任務。因此教師形象是一種獲得的職業形 象,不是來自天賦。教師形象的內涵,可自理想的文化方面,也可自制度與法令 的方面,更可自教師的實際表現等加以分析。其中教師形象的相關分類條目即區 分為教師的公共形象、自我形象與專業形象。

而關於教師形象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因其注重面象的不同的見解,茲將國內 學者對於教師形象的定義加以整理,如表2-1:

表 2-1

國內有關教師形象的定義與研究

研究者(年代) 教師形象的定義與研究

張寶丹(2003) 將教師形象分為三個層面:個人特質、一般形象及專業形象。

曾美華(2006) 幼兒及家長眼中好幼教師的形象在人格特質方面是外表看起 來要很溫柔、有愛心、耐心以及像媽媽一樣,所具備的專業 能力條件為有好的頭腦、隨時吸收新知並具備教學熱忱、充 實的教學活動、進行學科知識教學、重視幼兒品格教育。

李孟蓁(2008) 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系指對幼稚園教師專業表現以及形象等 的綜合評價。可區分為專門訓練、專業知能、專業自主、專 業倫理、專業服務精神、專業認同、專業成長及專業組織等 八個向度。

翁明達(2008) 教師專業形象系指一般社會大眾及教師自身對教師工作的專 業性質、程度及提高專業程度途徑的知覺及看法。

將教師專業形象之內涵分為專業知能、專業服務、專業倫理、

專業自主、專業成長、專業組織、專業表現等七大項。

林姵瑩(2010) 將教師形象分為專業角色、人格特質、班級經營、與人互動 四構面。

周北晨(2014) 優秀日語教師的形象系指其日語教授專業知能、教材的編製 與使用、鼓勵學生學習的態度、針對學習者的需求及程度授 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3

教師在其工作場所與工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給予社會他人包括學生、家長、同儕等 的印象。

貳、教師形象知覺的相關理論

形象知覺(images perception)是指對於知覺對象的價值判斷或觀念的感受。

它是一種心理建構(mental construct),人們會用形象來形成並定義自己的世界,

而外在世界也會影響並改變這些形象,或者形象也會形成並定義外在的世界,所 以它是一個互動的歷程(Koerner,1989)。

一、印象整飾理論

(Impression Management)

「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又名「印象管理」或「自我表現」

(self-presentation),是由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透過系統的觀 察與分析,於 1959 年最先提出,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個體運用一定的言語和行 動嘗試操縱或引導他人對自我的形象形成某種良好印象或有利歸因的過程,即個 體進行透過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來達到他人對自己的印 象能夠符合自己期望的過程(林玥岑,2010)。

在 Goffman 著名的戲劇理論(Dramaturgical Theory)裡,他強調社會其實就 是一個舞台,每個人都在舞台上扮演自己或別人所定義的角色。從上述的觀點來 看教師的角色與形象,教師的表現已亦可視為一種表演的狀態與活動,老師在學 生或家長的心目中的形象會影響其工作表現。

而教師的印象管理泛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印象管理的方法試圖影響或 控制學生或家長,對教師個人、教學內容或教學情境產生正象的印象。換言之,

教師的印象管理包含三方面,一是教師印象管理,即教師個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二是知識印象管理,即是教師將課程相關具體知識具體化、生動化、簡要化以已

14 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蕭金蘭,2009)。

二、象徵互動理論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或稱符號互動論),源始於芝加哥學派,

其中以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貢獻最大,1950年代則由布魯默(Herbert Blumer)綜合發揚光大,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派別。

象徵互動論指出個人的觀點會經由社會互動不斷的修正,而成為自己的觀 點。其中扮演他人角色是人們在每一社會情境中都會做的活動。人們透過辨認和 解釋他人的姿勢、符號,來進行溝通和互動。他們能夠相互識別對方,預期對方 的反應,以便彼此適應。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會對他人的觀念加以猜測分析,並 以此做為行為的準則。也就是說把自己看做他人,依照我們的想像力扮演那人的 角色。

從上述的觀點來看教師的角色與形象,在社會中所形成對於教師一職的形象 與角色所持的觀點也會影響教師的個人形象,在社會變遷中,文化的特性與環境 的發展亦會影響教師個人的職業形象或自我的形象認知。

三、社會系統理論

((situated identity theory)

社會系統理論是由 Jacob W. Getzels, James M. Lipham, Roald F. Campbell 所 發展的, Getzels 等人認為教育組織是一個社會系統,社會系統中成員的行為是 由機構和個人兩個層面交互作用而成的。機構是由角色所構成,而角色則被賦予 期望,這三者(即機構、角色、期望)構成社會系統的規範層面(nomothetic dimension)。個人具有人格,而人格則由需要傾向所產生,這三者(即個人、人 格、需要傾向)構成社會系統的個殊層面(idiographic dimension)。社會系統中 的規範層面與個殊層面共同塑造了社會系統中成員的行為。

Getzels 等人並且認為社會系統必然受到環境所影響,而環境係以文化作為 代表的,因此無論是社會系統中的規範層面或是個殊層面,都受到上層社會系統

15

價值觀念所發展而成的。也就是說,文化的差異配合著民風,會產生不同的價值 導向;而這些價值導向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個人的人格需要和機構的角色期望

(黃昆輝、張德銳,2000)。

在社會裡各種角色幾乎被抱持著共同的「角色期望」(shared role

expectation),因此我們如果知道某人在社會中所佔有的地位或角色,我們就會 根據自身對該角色的認知或預期,判斷某人可能具有的人格特質。有時由於被判 斷者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角色,往往就根據「角色期望」引導自己的言行,因而掩 飾了該人原有的本質。

從上述的觀點來看教師的角色與形象,社會文化的價值導向(上層社會系統)

會影響教師的職業與工作情境(社會系統中的規範與個殊層面)上,兩者共同塑 造了社會系統中成員(教師)的形象與行為。

參、影響教師形象知覺的因素

從上述的理論基礎來看,可以發現影響教師形象的因素相當廣泛,其內涵包 括了教師個人的形象,社會文化對於教師職業的形象認定到國家社會對於教師角 色的期待或規範,茲整理如下:

一、教師的個人形象

個人形象是每個人在成年之後,會在個人行事風格以及人際關係上面,有 一定的表現方式或模式,在我們小時後我們稱說是孩子的「氣質」,在成人之後 我們稱為「人格特質」,也又是俗稱的「個性」或「性格特點」等。研究亦指出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在一生中是穩定持久的且有別於其他個體,會反映出其內在特 質與外在行為。

現代社會對工作者的要求除了學經歷外也相當重視個人特質,報章雜誌上

16

鍵差異就在人格特質,在人力資源領域的研究上,學者亦致力於探求人格特質與 工作狀況的相互影響,而各種關於人格特質的探討中最廣為人接受的即為 Costa 和 McCrae (1986)分類的五大人格特質,即俗稱的 Big-Five。其五大人格特質 分述如下:

(一)外向性(extraversion)

指個人對於與他人相處感到舒適之程度。此類人格特質的意義為健談的、好 社交的、熱情的、主動的及人際取向的。

(二)和善性(agreeableness)

指個人對於他人所定之規範的遵循程度。和善性的人格特質為善良的、體貼 的、可愛的、合作的及熱心助人的。表現出的行為是待人友善、易相處且對人寬

指個人對於他人所定之規範的遵循程度。和善性的人格特質為善良的、體貼 的、可愛的、合作的及熱心助人的。表現出的行為是待人友善、易相處且對人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