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Kuhn(1969)對典範的概念為「一特定族群成員所共有的信仰、價 值觀、技術等的整體集合」將其延伸到「環境典範」,就成了一個主流社 會中的共同信仰結構體對應於環境上時,形成了一種對於環境所抱持的 某種信仰、態度與價值觀。而由信念與態度所建構而成的價值觀,將影 響平時外在行為的表現,所以典範亦可被視為一種信仰、價值觀。本節 將對新環境典範緣起、主流社會典範與新環境典範內涵、新環境典範量 表與相關研究之文獻加以探討。

一、新環境典範緣起

人類對環境的價值觀與作為模式,一般可區分為「主流社會典範」

(Dominant Social Paradigm, DSP)與「新環境典範」(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NEP)兩個相互對照的價值模式。所謂的「主流社會典範」(DSP) 是指從工業革命以來,執著追求成長與繁榮的發展,對於科技與經濟成 長過份的依賴,資源無限度的利用,一般大眾面對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所 普遍持有的價值、信念、與知識所組合而成的一種態度。這種典範的基 本信念具有某些鮮明的特色:對科學及技術抱持強烈的信心、追求豐盛 的物質生活、懷著一種繁榮未來的憧憬、支持經濟建設發展、 堅持個人 權益、主張放鬆政府管制、滿足現狀、和維護私有財產權(Dunlap & Van Liere, 1978;Dunlap & Van Liere, 1984)。

直到最近三十年,人類對於自然的無知與自我膨脹,不斷地濫用自 然資源導致環境意外與公害事件接二連三發生後,才意識到自己不過是 整個自然生態的一部分,無法超越自然,唯有自然生態持續且平衡的發 展,人類才有可能繼續在地球上生存。於是 1978 年,Dunlap 與 Van Liere 兩位環境教育學者經過多次的環境態度的研究,他們發現相對於「主流 社會典範」(DSP)的一些傳統價值觀、態度和信仰,一種新的環境態度和

31

信念已漸漸形成,建議強調「成長有極限」,而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

的價值信念,藉以挽救生態危機,並將這種致力於環境保護的新世界觀 稱之為新環境典範(NEP)(楊冠政、張子超,1997)。

二、主流社會典範與新環境典範內涵

新環境典範(NEP)的興起,最主要的原因是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使人類對於環境再思考。美國一些學者(La Trobe & Acott, 2000) 認為環境問題的產生,最主要是傳統的價值、態度、信念認為人類超越 自然萬物,可以主宰生態萬物是造成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這種以人類 為中心的思想模式則稱為則稱為主流社會典範(DSP)。

Dunlap & Van Liere認為傳統的主流社會典範中信念、態度與價值可 歸納為以下之基本理念(Dunlap & Van Liere, 1978):

1.個人主義

2.對「資源無限」以及「進步」的信念 3.執著於追求成長與繁榮

4.對科學和技術以及「未來將更加繁榮」具信心

5.採自由放任的經濟型態、政府應放鬆管制以及私有財產制 6.「自然」是可被征服的

從上述的理念不難看出,人類幾乎都以自我為中心,站在統治者的 角度來看待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而這種想法至今仍根深蒂固的影響著我 們。

Dunlap & Van Liere認為新環境典範中信念、態度與價值可歸納為以 下之基本理念(Dunlap & Van Liere, 1978):

1.限制成長

2.使經濟達到穩定平衡狀態 3.保持自然界的平衡

4.摒棄人類中心的觀念

32

33

34

三、新環境典範量表

當 Dunlap&Van Liere 進行新環境典範研究的時候,設計一個『新環 境典範』的問卷,其中包含了十二個敘述句子。新環境典範量表其內容 如下(張子超,1995):

1.自然的生態平衡是很精緻的,而且很容易遭受破壞。

2.人類的行為干擾到自然,通常會帶來巨大的災害。

3.為了生存,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

4.人類已經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環境。

5.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已將達它所能負荷的極限。

6.地球像一艘太空船,它的空間及資源都是有限的。

7.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成長有一定的限制。

8.為了一個健康的經濟發展,我們必須控制工業成長的速度,以維持穩 定的經濟狀態。

9.改善自然環境以滿足人類生活所需,是人類所擁有的權利。

10.人類是萬物的主宰。

11.動植物的存在是為了給人類使用。

12.其實人類並不需要去適應大自然,因為我們有能力改變自然環境,使 它適合我們的生存。

Dunlap&Van Liere 將此十二個敘述之建構因子進行分析時,他們得 到一個整體綜合性的因子。在此之後,Albrecht 等人於 1982 年再度將此 量表進行分析(Albrecht, Bultena, Hoiberg, & Nowak,1982)。他們的研究結 果顯示本量表之信度、效度為可接受,但是對於因子個數的分析結果,

Albrecht 與 Geller&Lasley 均計算出三個內涵因子,分述如表 2-3-2(張子 超,1995):

1.自然的平衡(balance of nature):包含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廣泛而一般 性的理解。它假定了對生物的相關性(inter-relatedness)的覺知,以及 對世界做為物理系統運作的知識,該項因子可以做為量度人們的生態

35

意識。

2.成長的限制(limit of growth):源於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的學術報告,報告當中警告人類:如果要達到永續的未來,

人們是要把全球人口和生產維持於平衡狀態,以最後達至「穩定狀態 經濟」(Steady-state economy)。

3.人定勝天(man over nature):概念源自主流社會典範,其內涵涉及人 類中心主義的環境權利和環境倫理理念。在此概念當中視其他物種為 一個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在上層的人類有權可以使用、驅使、剝削、

壓制低等的動物或植物,傾向控制自然和凌駕自然,對自然採取疏離 的態度,即是人不在自然之內,而是在自然之外或在自然之上(Man over nature)。

表 2-3-2:新環境典範量表內涵因子與題項

內涵因子 題項

自然界的平衡

1.自然的生態平衡是很精緻的,而且很容易遭受破壞。

2.人類的行為干擾到自然,通常會帶來巨大的災害。

3.為了生存,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

4.人類已經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環境。

成長的限制

5.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已將達它所能負荷的極限。

6.地球像一艘太空船,它的空間及資源都是有限的。

7.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成長有一定的限制。

8.為了一個健康的經濟發展,我們必須控制工業成長 的速度,以維持穩定的經濟狀態。

36

為了研究社會大眾對於環境的態度與價值觀,Dunlap 和 Van Liere

(1978)編製測量公眾環境態度的 12 題量表,稱為「新環境典範量表」,

37

38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依據表2-3-3可得知,針對國中生進行新環境典範觀的調查屬少數,

且缺少新環境典範觀對其綠色消費認知、態度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 為瞭解屏東縣國中生的新環境典範觀現況,以及新環境典範觀對綠色消 費認知、態度之相關性,以張子超(1995)翻譯之問卷進行研究。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