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常創造力教學方案之設計要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日常創造力教學方案之設計要素

一、 繪本閱讀

(一)繪本是結合靜態圖與文的藝術作品

日本兒童文學大師松居直認為繪本乃是文與圖結合的綜合藝術,因為繪本利 用不同頁數和紙質,設計各式各樣的版型,展現多元的書的形式與內容,足稱為 綜合藝術的結晶;河合隼雄也以個人體驗說明繪本雖然輕薄,但實際上所蘊含的 意義是既深且廣的,而且即使有文化上的差異,讀者也可以毫不排斥的接收(林 真美,2005)。

Zausner 進一步指出觀賞藝術作品是一種溝通經驗,藝術家透過作品向觀眾溝 通,而觀眾則因為觀賞作品而產生內在對話,這種內在對話就是日常創造力的應 用,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有意識與潛意識的生活經驗,以獨特的方式從藝術作品 接收資訊,這樣的歷程即成為有意義的經驗(賴麗珍,2009:73-74)。

(二)繪本應由大人唸給孩子聽,使之發揮繪本的本質

松居直指出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讀的書,而是需要大人唸給孩子聽的書,因

為孩子透過聽的歷程中,耳朵可以把聽到的語言與插圖結合,使自己看到的繪本 充滿動態的感受,在讀圖的過程中,孩子可以自己去發掘圖中細部的奧妙之處,

領會語言和圖像之間的互補作用,這樣的繪本唸讀與聆聽的過程,可讓孩子體驗 到如何透過自己的眼睛、耳朵以及內心感受,去創造繪本中的故事世界,而這樣 的體驗便能探觸到繪本的本質(林真美,2005)。

Pardeck認為選擇正確類別的書籍可以提供關於問題的資訊和洞見,以及新的 價值觀與態度,或是顯示其他人處理類似問題的方法和解決方案等(賴麗珍,2009:

104)。因此教師若能提供題材適當的繪本讓學童聆聽與閱讀,即使學童沒有經歷 過如同繪本中描述的事件,仍可透過閱讀的方式增加學童的生活經驗與視野,增 加學童處理與面對問題的能力。

國內研究亦指出「說故事」活動最能吸引低年級學童的注意力,透過故事情 節的引導,能夠提升學童語文理解能力的發展,並且從聆聽故事與文本中的豐富 語言,讓他們學習到字彙、文法、新的訊息以及連結故事和文字語言的意義(參 見:洪曉菁,2000;洪銀杏,2001;粘鳳茹,2005;陳儀君,2005,林宥榕,2009)。

由此發現國內研究經常使用繪本作為課程設計的教材。因為繪本不但兼顧教 育性、文學性、兒童性、藝術性與想像性等特質,而且繪本涵蓋的內容包羅萬象、

豐富多元、生動有趣,不僅能引發學童的學習樂趣之外,也具有啟發思考、激發 想像等重要功能(林敏宜,2000)。

Graham(2000)指出若能讓學童大量閱讀繪本,其主題明確又貼近學童心靈 的內容,可與學童生活經驗結合,讓學童對其產生共鳴,此外繪本的插圖精緻,

更使學童能置身故事情境之中,引發閱讀興趣,進而啟發其想像空間,培養創造 思考能力,因此擁有閱讀習慣的學童對週遭事物必然能觀察敏銳,對自然現象亦 充滿好奇。

綜合上述,繪本具有協助學童語言發展、認知發展、人格發展還有社會發展 的功能,而且每本繪本所包含的日常創造力特徵至少在二種以上,以遠流出版的

《威廉的洋娃娃》為例,其中所蘊含的日常創造力特徵,除了繪本情節具有動態 的、健康的日常創造力特徵之外,還有威廉如何產生自我認同的發展的日常創造 力特徵,以及威廉與同儕、家人相處之整合的日常創造力特徵,一本繪本就包括 至少四種的日常創造力特徵,教師若能慎選繪本進行教學,不僅可讓學童在快樂 的環境中進行,假以時日必定能啟動學童各面向的日常創造力特徵。綜上所述,

可知繪本閱讀對學童的日常創造力發展實具有舉足輕重的教育價值。

(三)透過繪本閱讀激發想像力,進行日常創造力教育

繪本閱讀活動與日常創造力之間有何關係呢?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 更重要。」因為想像力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跳脫框架去思考,而跳脫框架思考 進而解決問題的歷程,也就是日常創造力的展現。

由於繪本擁有教育性、文學性、兒童性、藝術性與想像性等特質(林敏宜,

2000),而學童的想像力脫離不了生活的經驗,他們大多僅能從己身的所見所聞 去進行想像,因此當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多元時,學童的日常創造力是很難被激發 出來的,此時內容多元的繪本正是彌補學童生活經驗不足的最佳材料。

好的繪本在圖與文之間隱含豐富的訊息,不但容易引起學童的好奇心,更容 易激發想像力,教師若能以此特點來善用運用,給予學童想像的機會,學童的想 像力與創造力將得以啟發,進而產生學習遷移的效果,奠定日後創意思考、解決 問題的基礎,達到創造力教育的目的(林宥榕,2009)。此外,繪本故事乃是作 者或繪者將故事結合插畫以極具創意的方式表現的作品,學童可藉由欣賞繪本來 培養創造力(周文敏,2004)。鐘敏華(2003)也認為對於低年級兒童而言,繪 本是教師帶領學童進入創意思考的國度之中的媒介。

Ollerenshaw和Lowery(2006)表示在說故事活動中,說故事者本身創造故事 角色的清楚圖像,且透過說故事的技巧,例如肢體的動作和聲音,去發展故事的 脈絡,讓聽者從中學習說故事的方法。因此透過教師的說故事示範應對學童的說

故事能力有所幫助,但考量一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不足、上台容易膽怯,以及 繪本唸讀較說故事活動容易些等因素,日常創造力的激發可從訓練學童上台朗讀 繪本著手,但仍須透過教師長期繪本導讀的示範,再逐步引發學童朗讀繪本的興 趣與激發學童上台朗讀繪本的勇氣,教師切勿操之過急,以免使學童的信心受挫。

綜合上述,日常創造力教育並非無邊無際且天馬行空甚至無從捉摸,相反的 要達到真正的日常創造力教育前,學童必須具備基礎的知識與能力,才能言之有 物、說之有理。好的繪本是想像力的媒介,透過教師的介紹與導讀,可使學童更 快進入到充滿想像的國度,經由觀摩他人的繪本作品,可以儲存日常創造力的靈 感。Zausner亦提出可從班級的學習情境開始,觀察他人的創作會啟動本身的創意,

(賴麗珍,2009:68),因此日常創造力可以透過教導而習得,就如同人類的其 他能力,經由不斷的練習而熟悉與增進,而豐富多元的繪本故事,正是進行日常 創造力教育時的好工具,教師應大量閱讀後,挑選適合年齡層的繪本,以做為日 常創造力教育的媒材。

二、 動畫欣賞

(一) 動畫是集合眾人之力的創造力作品

一部動畫的產出,幕後的工作包含寫劇本、畫分鏡腳本、配音、電腦剪輯等 繁瑣的事項,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對於動畫有以下的觀點(游珮芸,2010:15):

即便是現在,我對於自己創作的東西,還是習慣以"我們的作品"

來稱呼;因為自己創作的時候,其實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有一群 夥伴。所以不說我的作品,而是我們的作品。

由宮崎駿的觀點和所製作的電影動畫每次都至少需動員百位以上的工作人員

(游珮芸,2010)的情況來看,足以說明完成一部動畫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相當

龐大,需要良好的團隊合作與默契才能完成,因此每一部動畫都是製作團隊發揮 日常創造力中合作的特點的最佳例證。

(二) 兒童喜愛動畫是天性,透過動畫進行學習

游珮芸(2010)進行小學生主要休閒活動的問卷調查分析中指出,接受調查 的476人中有241人選擇看電視為排名第一的休閒活動,而其中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則有高達216人回答「卡通動畫」,如此高的比例顯示觀看卡通動畫為台灣孩童主 要的休閒娛樂之一。由此調查資料可驗證卡通動畫對於兒童的吸引力極大,若根 據這個特性設計教學活動,也許可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

蔡雯卿(2005:14-15)引用 Lull 的分類,來探討卡通動畫所在兒童日常生 活中扮演的角色時,其中Lull歸納閱聽人使用媒介的行為可分為四個類型:促進溝 通、歸屬與迴避、社會學習、能力及支配力的證明:

1. 促進溝通:日常生活中卡通動畫觀賞經驗能引發興趣和好奇心,是學童有趣話 題的資訊來源,不但可交流同儕間的情感,甚至能使學童產生信心、孕育夢想。

2. 歸屬與迴避:當學童共同觀看某部動畫影片、一起討論內容,不僅可增進彼此 的歸屬感,也成為避免面對人際問題的迴避工具。

3. 社會學習:動畫影片中隱含的各種觀念,將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傳達給兒童,兒 童也透過自我選擇,學會使用以何種方式表達自己。

4. 能力及支配力的證明:學童在某些狀況或類似情境中可能會採用某個卡通動畫 中的象徵性角色,來對其他的人證明自己的能力與行為。

這四大類型的行為模式可用來解釋學童觀賞動畫後產生的行為,亦可幫助教 師和學童了解自己教學與學習的傾向,進一步透過動畫欣賞讓教學與學習更加活 化。

此外,Pritzker 也提出「觀眾心流」的定義,即是當觀賞戲劇、電影、舞蹈、

電視節目、藝術作品,聆聽音樂或詩歌,以及閱讀書籍或進行其他相關活動時,

處於一種任由洞見和新觀點產生的心智積極投入的狀態,觀眾和作品之間所發展 的投入「對話」會使時間感消失,這種認知上的投入意味著扮演觀眾的角色可以 很愉快、有教育性、主動又有創意(賴麗珍,2009:94)。

綜上所述,學童可以透過喜愛的動畫學習和同儕溝通,增進彼此的歸屬感,

建立價值觀,更可因投入觀賞動畫中產生「觀眾心流」,從而增進日常創造力的 基礎,引發更高層次的日常創造力表現。

(三)動畫欣賞應用於日常創造力教學

動畫在近一百年以來和兒童的生活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不但是兒童接觸和

動畫在近一百年以來和兒童的生活有越來越密切的關係,不但是兒童接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