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節主要針對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提出說明。「學童創作」、「學童自 由塗鴉本」、「學童半結構式訪談問卷」(參見附錄一)、「日常創造力特徵觀 察評量表」(參見附錄三)等描述性評量工具,作為教學研究之教學歷程分析及 了解成效之綜合討論的參考。

一、質化資料

(一)學童創作

學童創作乃指研究者讓學童進行各項活動,例如烹飪活動、玩樂高積木、黏 土創作、妖怪臉譜創作、製作樂器、紙飛機大賽、紙箱創作、到海邊玩沙、用紙 牌蓋房子等活動時的歷程表現或實體成品。研究者透過錄影、拍照、訪談等方式 做成記錄,以供研究結果之分析。

(二)學童自由塗鴉本

學童自由塗鴉本為四開空白的成冊圖畫本,乃研究者請學童進行完各項活動 後,把自己的收穫與感想,利用圖畫搭配文字的自由塗鴉的方式記錄在空白圖畫 本中,研究者設計的原因是塗鴉創作的過程等同說故事的過程,加之圖像也是語 言表達的一種方式(賴麗珍,2009:75-76),因此研究者將透過學童自由塗鴉本 的圖像以了解學童日常創造力的表現是否受到三項教學活動的影響。

(三)學童訪談

學童訪談分為正式與非正式訪談,正式訪談內容包括八個開放性問題,內容 包括:對繪本閱讀、動畫欣賞、遊戲活動三項活動的想法、上完課程的看法與收 穫、課程進行中的學習困難處以及有無察覺或發現自己日常創造力的轉變等,請 學童具體說明對整個課程與自身能力的成長與改變。非正式訪談乃研究者於各項 活動中,觀察學童表現時,以口頭詢問學童各種行為表現之原因或意涵,以了解 學童在日常創造力活動中細微的變化情形。

(四) 日常創造力特徵觀察評量表

研究者整理日常創造力理論中關於日常創造力特徵的描述與定義,以較簡明 的文字敘述,設計「日常創造力特徵觀察評量表」,使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可用以檢 視學童相關教學活動的反應與表現,請參見附錄三。

二、量化資料

研究者於三階段教學活動完畢後,收集學童相關創作,如學童自由塗鴉本、

曼陀羅彩繪圖等文件資料,予以統計分析,以了解學童的日常創造力發展狀況。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日常創造力的發生與應用皆在學童的日常生活中展現,如果不留心、細心、

專心地觀察與記錄,很有可能稍縱即逝,因此研究者必須透過實際的觀察與記錄,

方能捕捉到學童的日常創造力表現。以下分別說明本研究之資料收集處理及資料 分析的方式:

一、資料處理

為使學童學習結果的呈現更具體與真實,在資料收集方面乃運用參與觀察、

文件蒐集、以及整理對學童與協同教師進行訪談的紀錄,以求得質性資料的完整 性,並根據各項收資到的質性資料,了解學童日常創造力的運用情形。分述如下:

(一)參與觀察

研究者即是課程的設計者和教學者,為避免於教學進行時無法詳細觀察及記 錄學童之學習表現,在教學時,以錄影與拍照(參見附錄六)的方式紀錄實際教 學情境。在課程結束後,整理教學活動影片並撰寫「日常創造力特徵觀察評量表」

(參見附錄三)與「教師省思札記」(參見附錄二),詳細紀錄學童的學習狀況 及教學過程中的特殊事件或問題,為教學做立即且客觀的檢討和修正。

(二)日常創造力特徵觀察評量表

研究者於每次教學後,隨即將觀察記錄於日常創造力特質觀察評量表,藉此 了解學童的反應與改變等學習狀況、師生互動情形及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蒐集學

童的學習紀錄,可以幫助事件的回憶及事後客觀的檢驗。

(三)教師省思札記

研究者於本研究進行時的相關反省與思考,以便於記憶監控與分析親身經歷 的特殊事件,提供解決教學問題的線索,並做為研究資料庫與教學的回顧和自我 改進、反省的參考。

(四)文件蒐集

文件蒐集包括學童的創作、學童自由塗鴉本、學童訪談、日常創造力特徵觀 察評量表,以及研究者的教師省思札記等資料加以整理,互相補充、印證。

(五)訪談

分為非正式訪談和正式訪談,非正式訪談為學童進行各項活動時,研究者為 充分了解學童在教學實施過程的各項即時反應,馬上詢問學童相關問題並予以錄 音或錄影記錄,以期收集完整資料。

非正式訪談針對學童在課堂中無法充分表達以及研究者不了解之處,利用課 餘時間對相關學童進行個別訪談,讓學童對其想法做進一步的闡述或澄清,以深 入了解其學習動機、態度與想法,另外於十二單元教學結束後分五次實施,每次 二位學童接受訪談,訪談時間約半小時,目的在於更深入了解學童的想法、態度、

收穫、學習需求、學習狀況以及課程實施成效,提供學童反省思考與檢視自己學 習成果的機會,以及教師日後在整個教學活動設計及實施時的參考。

另外,不定期與協同教師進行討論,針對活動內容、學童創作、文件資料等,

交換對於活動設計與學童日常創造力表現的看法,並將訪談內容以錄音、札記等 方式做成記錄。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資料分析分為兩部分:「量」與「質」的分析。透過質量並行的分

析方法,依據所蒐集之資料進行教學的檢核、判斷,並予以詮釋、分析,互相補 充、驗證,以歸納出本研究之結果。

(一)量化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日常創造力教學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量化 資料以學童自由塗鴉本、曼陀羅彩繪命名數以及學童動畫欣賞的提問數進行量化 資料的分析,以探討在活動實施後對學童的日常創造力之影響。

(二)質化資料的分析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與行動之間是相互滲透的,兩者無法分開來看待。

而行動研究的嚴謹性表現在實踐者是否可以敏銳察覺到自己實踐理論中存在的錯 誤,在情境中進行一種「回顧式交談」(陳向明,2002a:622)。研究者希望透 過質化與量化資料的分析,釐清三項教學策略中的盲點,經由行動與反思之間的 互動,檢驗研究的品質。本研究描述性資料之代碼,如表3-3資料種類代碼說明表 所示。

表3-3 資料種類代碼說明表

編 碼 意 義 S1 代表座號1號的學童。

SS 代表全班或大部分學童。

T1 代表研究者。

T2、T3 代表兩位協同觀察教師。

錄2011-3-25 代表2010年3月25日現場錄影轉譯資料。

正訪S10,2011-3-26 代表2010年3月26日與10號學童的正式訪談。

非訪S7,2011-3-26 代表2010年3月26日與7號學童的非正式訪談。

作S6 代表6號學童的創作。

圖S9 代表9號學童的圖畫本內容。

照2010-3-30 代表2010年3月30日的活動照片。

日S2 代表2號學童的日常創造力觀察評量表。

札2010-3-26 代表2010年3月26日的省思札記。

訪T2,2011-2-20 代表2011年2月20日與T2的訪談紀錄。

訪T3,2011-3-20 代表2011年3月20日與T3的訪談紀錄。

三、效度分析

陳向明認為「行動研究」乃是質的研究的發展趨勢(2002a:607)。因此行 動研究的效度,可依據陳向明(2002b:275)指出質的研究中所謂的「效度」來 加以探討,即是研究結果與研究者、研究問題、目的、對象、方法和情境之間的 一種「一致性」,乃指對研究結果的「表述」是否「真實」反映在特定條件下,

研究者為了達到研究目的,而使用研究方法與問題來對研究的事物進行研究活動,

因此質的研究的效度所表達的關係是相對的,而非一種絕對的「真實有效性」。

陳向明(2002b:276-277)將效度分類為描述型效度、解釋型效度、理論效度 以及評價效度,就其定義來看,本研究乃結合描述型效度與解釋型效度的範圍,

前者表示研究者所描述的的事物或現象必須是具體可觀察的,後者表示研究者要 以被研究者的角度出發,從他們的行為和話語中推衍出他們建構意義的方法。

為確保資料的信實度,研究者採取排除「效度威脅」的方式進行質性資料的 效度檢驗(陳向明,2002b:282-285),使用的方法如下(參見圖3-3):

(一)三角檢核法:在不同時間藉由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資訊之一致性。研究者在 不同時間對研究對象進行多次、多元的訪談,並檢視觀察記錄及文件資料,

將蒐集到的資料交叉比對,以其獲得結論的最大真實度。

(二) 成員檢驗法:以多個而不是單一觀察者或分析者來進行。研究者應該避免 落入個人主觀意識,因此將資料及初步發現的現象與協同觀察教師進行討 論,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做為修正資料的依據。

研究者 省思札記 活動影片、照片

協同觀察者 觀察評量、訪談記錄

學童

學童創作、訪談記錄

圖 3-3 三角檢核圖

綜合上述,由於研究者本身即為教學者,容易造成「研究者」與「教學者」

之間的角色混淆,對於研究結果或許有偏見,研究者在研究中身兼教師、活動參 與者及研究觀察者的多重角色,所以在研究過程中除了另設有協同觀察者、觀察 評量外,本研究將對具體可觀察的研究資料進行三角檢核,以收集到的質化資料 如學童創作、學童自由塗鴉本、學童訪談資料、活動照片、日常創造力特徵觀察 評量表,和協同教師的訪談資料、觀察結果與對學童作品的評量,以及研究者的 參與觀察和省思札記,進行反思,以達到行動研究的嚴謹性,做為效度檢驗資料,

達到研究目的與結果的「一致性」,並了解日常創造力教學策略於真實情境中對 學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