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1930年代世界經濟脈動下的日本與日產的發展

第二節、 日本產業轉型與產業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日本產業轉型與產業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軍需相關的市場擴大,以及重化學工業製品 進口中斷等因素,促使日本國內工業快速發展,其中重化學工業在這段期間 開始萌芽,並奠下基礎。不過戰後日本面臨華盛頓海軍軍縮會議的影響,再 加上歐美各國回歸亞洲市場,與日本進行競爭。以造船業為中心,如鋼鐵業 等關聯產業一併受到衝擊,導致造船業的產業銳減,相對的以電機、電線、

化學纖維、化學肥料、鋁、汽車、輪胎工業等的重化學工業,取代造船業與 關連事業成為1920年代主要的發展事業,展開第二次產業革命,改變了日本 的產業結構。79

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軍部與商工省官僚認為未來的戰爭會是更 大規模的總力戰與機械戰,再加上戰爭期間技術、情報、貿易中斷的狀態下,

必須建立自給自足的產業結構來因應戰爭供給。但是面臨的困境是,當前日 本重化學工業的能力低落會影響總力戰與機械戰的體制;對此他們思考不只 是要構築近代性的軍事力基礎,更要維持與發展日本經濟,最終認為須建構 在平時與戰時都能大量生產軍需品的工業動員體制,同時民間工業須準備能 隨時轉換成軍需工業,必須確保相對應的機械、勞動力與原料的體制。在1918 年,由軍部主導通過軍需工業動員法,在和平時期以調查機能為主,開始構 築總力戰體制的計畫。80

進入1920年代,商工官僚也為了重化學工業制定相關產業政策,企圖保 護、育成基礎產業以及將重化學工業的生產建立自給自足的構造。於1926年 決議修改關稅,擱置銑鐵、高級染料、汽車、鋁、硫安等關稅調漲,調降紡

79 宮本又郎,《日本経営史: 日本型企業経営の発展・江戶から平成へ》,(東京:有斐閣,

1995年),頁169;宇田川勝,〈重化学工業の開拓2〉《法政大学イノベーション・マネ ジメント研究センター》,(東京:法政大學,2010年1月),頁1。

80 石井寛治,《帝国主義日本の対外戦略》,(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2年),頁152-1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織機械的關稅。關稅的調降,衝擊最大的是製鐵業,面對更為低廉的印度銑 鐵進入,決議改用補助金的方式維持國內製鐵業。81官僚制定的保護育成政 策,在和平之時,考慮棉工業等需求面的利益以及配合世界貿易的結構,盡 可能地讓重化學工業快速發展。這樣的政策也使日本產業在1920年代末期迅 速地改變產業結構。

除了軍需工業動員法之外,1927年日本設立「資源局」作為因應總力戰 時針對人力、物力、資源進行統制;透過調查國家資源,以設立國家總動員 計畫為目標。不過實際運作上,面對國際上的軍縮輿論,在協調外交的環境 下要建立國家總動員計畫變得困難,雖在九一八事變之時制定了暫時性總動 員計畫,但因缺乏現實性而廢止。整體而言,軍部的總力戰體制構想,比起 計畫性地發展重化學工業,更注重於確保在中國的資源。

真正落實總動員體制,是在1937年7月因應中日戰爭的爆發,同年10月資 源局改組成企劃院,並制定相關物資動員計畫,反映軍部知道日本作為一個 資源缺乏的國家,必須從日本國外穩定地輸入各種資源。82

不論如何在1920年代軍部與官僚已經開始建構1930年代的日本產業的 雛形,也就是為了因應總力戰所需,必須以重化學工業為中心,從原料到產 品產出是透過有計畫地統制政策來運行。

從1920年代末期起,日本產業遭受昭和恐慌的襲擊。進入1930年之後,

日本相較於其他國家較早恢復景氣,特別是工業部門在1932年恢復景氣,重 化學工業的生產率從1920年代的32.8%到1937年成為49.5%。其原因可能是受 到日圓貶值、棉布出口增加、九一八事變之後軍事支出支撐重化學工業發展 等等,而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日本重化學工業的市場擴大,雖然工業產品品質 與國際各國相比,仍處於劣勢,但是足以輸出到工業相對落後的殖民地、滿 洲、中國等地,這也說明日本除了擁有國內市場之外,還有廣大的東亞市場。

81 石井寛治,《帝国主義日本の対外戦略》,頁157-158。

82 石井寛治,《帝国主義日本の対外戦略》,頁1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1927年起,日本銀行向所有銀行進行特別融資,結果導致大財閥獨佔各 個產業,形成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為中心的大財閥控制金融資本。而 金融恐慌之後,金融資本成為政治上的指導原則,因此濱口內閣中提出從根 本上整理財閥的聲音。對此,官僚為了解決昭和恐慌所產生的問題,推行產 業合理化運動,並在1930年6月設立臨時產業合理局,隸屬於商工省之外,主 導日本的產業合理化運動。所謂的產業合理化是指為提高經濟效益,要求在 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根據科學技術水平、消費需求結構、人口基本素質 和資源條件,對起初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

使各產業協調發展。84

官僚推動的產業合理化運動之目的是,一、官營事業民營化,提高生產 效率;二、促進企業整合,企圖整理弱小企業與過剩資本,並建立以財閥為 中心的體制來克服恐慌,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獎勵同業之間以及關係產業 之間互相簽訂協議,防止惡性競爭;三、建立統一規格,價低成本,提高效 率;四、國家握有金融資本的權力,強化動員能力,對各產業進行統制策略;

五、統一試驗研究機關之間的聯絡。在1931年4月將上述目的制定成「重要產 業統制法」。85

「重要產業統制法」的出現,是官僚透過過去的保護、育成經驗,並且 在1920年代引進德國的卡特爾將市場經濟組織化,去改善過去自由放任的資 本主義市場所帶來的生產渾沌現象。86在經濟理論上提倡Werner Sombart、

Eugen Schmalenbach等德國經濟學家的想法,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發展至今,

83 石井寬治、黃紹恆譯,《日本經濟史》,頁365-366。

84 鮎沢成男,《昭和恐慌と「產業合理化運動」》(中央大學經濟研究所年報,1973年),第四 號,頁112-113。

85 鮎沢成男,《昭和恐慌と「產業合理化運動」》,頁113-114。

86 日文為カルテル,取自德文的Kartell,中文翻譯為卡爾特,意指企業聯合經營方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由貿易的結構解體,而未來可能是維持現狀或是回復過去的自由經濟,但 是應該加以改良或是改革,給予計畫性的經濟來規制個別經濟,並且由國家 制定標準、制度來監督所有企業、事務等等,以此制定出「重要產業統制法」。 這是為了解決日本經濟困境而擬定的方法,同時也代表著延續1920年代保護 日本重化學工業的想法以及軍部的總動員構想,因此「重要產業統制法」指 定產業之中,不僅限於重化學工業,也把纖維、食料品工業等領域都納入「重 要產業統制法」的範圍內,對所有產業進行統制,進行最有效率生產,這樣 的結構也促成戰時總動員體制的建立。

1930年代日本的經濟結構,為了因為戰爭的需求,以及在和平時期的能 夠對抗全球化貿易,積極發展國家的重化學工業。從恐慌中脫離之後,國內 企業紛紛投入重化學工業領域,配合「重要產業統制法」的運用,將生產效 率達到極致,藉此避免生產過剩的問題。但是日本也面臨到根本性問題,也 就是資源缺乏,為此從海外獲得資源成為重要的方針。透過從1920年代開始 培養,並在1930年代相當成熟的工業能力,日本開始向殖民地、滿洲、中國 等地輸出資本,在當地開發經營藉此獲得資源,形成日本帝國必須的貿易構 造。從滿洲來看,從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本獲得南滿的經營權,並建設南 滿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展開滿洲的經營。進入1920年代,發展以滿鐵 為中心的重工業化活動;進入1930年代,因九一八事變的影響以及滿洲國的 建立,改變滿洲經營方針。擁有豐富資源的滿洲,加上關東軍企圖迅速在滿 洲建立軍需工業,從1930年代導入統制經濟想法,藉由統制經濟將滿洲產業 快速升級,成為日本以外重要的重工業地帶。因此以1933年制定「滿洲國經 濟建設綱要」為基礎,發展由關東軍主導的重工業活動。參考「滿洲國經濟 建設綱要」的經驗,並在1936年制定了「滿洲國第二期經濟建設綱要」,隔年 通過「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畫」,展開新的重工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