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通班教師 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所遇之問題 與角色調整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普通班教師 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所遇之問題 與角色調整

本節針對普通班教師因應融合教育之措施,探討教師在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所 遇之特殊教育問題及產生壓力與困擾的來源。並闡述普通班教師需明白其在融合 教育中之功能與工作職責,調整自身扮演之角色,以因應、化解問題的產生。

一、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所遇之問題

融合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導的靈魂人物。然而面對多數特殊需求學 生且不分身心障礙類別進入普通班學習,導致每一位教師增加教導與接觸特殊學 生的機會。這些教師可能只有修習三個特殊教育學分的訓練,卻要處理班級內每 ㄧ件特殊教育問題,或要求對特殊學生執行評量發展教育策略,更欲求滿足每一 位特殊學生的特殊需求,這樣的現象已嚴重影響普通班級內的教室管理與教學成 效問題(Mock & Kauffman, 2002;引自陳麗如,2004)。A. L. Edmunds和G. A.

Edmunds(2007)指出教師過於憂慮對特殊學生鑑定、評量與課程設計,且越來 越被期待為這些學生計畫和執行適宜的教學。因此提供教師適當的訓練,將能有 效轉化與提昇學生能力。Smith(2000)亦認為教師本身的專業訓練不足以勝任 身心障礙學生的教學工作。國內學者張美華和簡瑞良(2007)歸納較常見融合教 師壓力形成的原因,分別為專業能力不足、心態信念不佳、行政支援不夠、教師 期待太高與學生問題行為太多等,皆是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遭遇之問題,造成 教學困擾,成為壓力來源的導因。

針對國內外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所遇問題之相關研究(王裕玫,

2005;王韻淑,2007;邱上真,2001;林貴美,2001;胡永崇,2001;姚佩如,

2003;陳國洲,2005;馮淑珍,2005;黃瑛綺,2001;黃瑋苓,2005;蔡文龍,

2002;Austin, 2001;Forlin, 2001;Knoll & Obi, 1997;Sebastian & Mathot-Buckner,

1998),整理發現多以課程與教學、專業知能、行政支援與家長態度四個面向進

排拒,對融合教育的發展形成阻力。但普通教師可藉由在職訓練等方式充實特殊 教育相關知能,能利用些許時間瞭解所教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性,適度調整教法或 對學生的要求,一定可以勝任教學工作(張蓓莉,2008)。將阻力化為助力,認 清自身的工作職責與調整角色的扮演,用心經營,才能因應此教育思潮。

二、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之角色調整與職責

觀察國內的身心障礙學生的安置多以普通班為主,對接觸身心障礙學生的教 師、學生及學校行政人員在既有的制度下,產生不小的衝擊。學者王華沛(2007)

指出對特殊兒童教學與輔導等方面,我們能否在整個教育蓬勃發展下,提供學生 高品質的教育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捫心自問、念茲在茲的。這顯露出身心障礙 學生雖以安置普通班為主,但教師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普遍欠缺,服務品質也 因配套措施之提供未盡周延,使得政策推展與實際執行,捉襟見肘,相形見絀。

目前在融合的研究上,多聚焦於教師在融合教育上不同角色的扮演(Gugushe, 1999;Hyam, 2002;Swart, Engelbrecht, Eloff, Oswald, & Pettiphere, 2001;引自Eloff

& Kgwete, 2007)。因此普通班教師調整對融合教育施行的態度、信念、行動、

角色與職責擔負的認知,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讓在校園中的身心障礙學生能順 利學習與發展。

(一)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之特質與能力

融合教育的成功與否,會受教師的觀念、態度、特教專業知能與資源運用所 影響,已非昔日有愛心、耐心即能一蹴可幾。普通班教師之特質、功能與任務隨 著融合教育的實施今非昔彼,價值與認知需加以澄清,才能更確切認清自身的工 作分際與使命。

1. 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之特質

Schulz 與 Carpenter(1995)認為塑造確實的教育環境、成功的融合 環境時,教師需有三項必備的特質:

(1)教師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班級中特殊需求學生。

(2)教師期待特殊需求的學生有較高程度的表現。

(3)教師除具備教學技巧的能力外,也需針對學生的特質、行為、學習等 關係考量學生特殊需求的能力。

2. 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之能力

在融合教室裡,教師特教專業的技巧與知識的能力是必備的。當教師 在融合教室進行成功的教學,必須增加下列課程教學規劃的能力:(1)多 元的學生基礎教育知識的需求;(2)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動機、社交或行 為知識的需求;(3)使用適當的評估資料計畫和執行教學的能力;(4)

計畫安全、正面和支援學習環境的能力;(5)知識的原理原則和有效能教 學的應用;(6)在必要的過程中設定建立學生-老師和學生-學生人際關 係的能力;(7)實施個人的和團體的行為、常規管理的能力;(8)與同 事合作發展原理的知能;(9)與父母合作的能力;(10)班級管理的知能;

(11)合作發展、實施和個別化教學評估及家庭服務計畫的能力(Emporia State Univ., KS., 1994)。

教師的能力未能施展主要受限於訓練的層次不足夠,過程被分割、不完整的 培訓偏失,導致能力不協調與不充分。Hungwe(2005)提及在融合的教育環境 中,普通班教師擁有特殊教育的資格、經驗與管理能力,將賦予教師正向支持的 態度。Avramidis 與 Kalyva(2007)的研究證明,實質、長期訓練的重要性在於 增進教師形成正面融合的態度,建議專業課程訓練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其將影 響教師融合態度的改變和規劃真正融合的實踐。可見教師的「再教育」是改進教 育體制的一個關鍵步驟,讓教師再充電、進修融合教育的理念、介入教學的方法、

團體活動的策劃及與同儕合作學習等內容,提供執教教師特教專業持續的支持,

鼓勵創新實踐和加強現有專門技術的訓練。因此積極參與進修,充實自我之專業 知能,提升教學、輔導與處理學生事務的能力,是讓學生與教師共融、茁長的不 二法門。

(二)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之角色調整

教師了解與表現自己的角色,如同了解隊上每一運動員能力與限制的教練。

教師能協助學生運用其優勢,表現好時提供回饋,失敗時提供支持,因此強調「重 新定義教師角色來支持學生學習」之原則(林桂如,2008)。正如 Mundschenk 和 Foley(1997)之看法,融合教育並不是要普通教育教師成為特殊教育專家,而是 要特殊教育教師和相關專業人員,與普通教育教師合作,分擔教學責任,共同指 導安置於普通班的特殊需求學生(引自鈕文瑛,2005)。融合教育的改革進程,

所有教師的角色和職責必須重新界定,而且教師必須明確的相信,融合有益於他 們本身與其學生(McClean, 2007)。因此普通班教師除對融合教育需有瞭解與支 持外,對於其在融合教育中自我定位、角色的澄清、參與及表現,均加以調整。

對於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角色的調整,國內學者張昇鵬(2006)認為應有 以下之認知與做法:

1、行政角色的調整:參加特殊兒童鑑定會議、與家長或監護人溝通與專業人 員合作、參與撰寫個別化教育計畫等。

2、教學角色的調整:學習擬定個別化教育方案、學習設計功能性技巧、學習 將治療性課程安排到日常生活作息中,使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隨機教 學等。

3、協助角色的調整:

(1)認知或學業方面-提供具體的經驗、練習的機會、較長的作業時間、

調整作業的難度、交代事項力求簡明等。

(2)溝通方面-語言訓練、提供溝通輔具、提供口語練習與表達機會、允 許用肢體語言或輔具協助口語表達等。

(3)行動能力方面-安排無障礙空間及適應體育課程。

(4)情緒、人際關係方面-安排心理輔導或醫療處理、逐步改變的行為 方案等。

(5)視覺方面-提供大字課本、錄音服務、報讀服務、提供適當的照明 等。

(6)聽覺方面-提供調頻式助聽器、溝通訓練、代抄筆記等。

(7)健康狀況方面-安排適應體育或課業輔導、酌減課業或活動負擔。

(8)書寫困難者-提供電腦取代書寫作業或紙筆評量方式。

(三)融合教育中普通班教師之職責

郭秀鳳(1995)指出教師角色的衝突轉變、教師態度及教師責任的重新建構 是影響融合教育實施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Winter(2006)認為融合教育政策的 成功實施,主要倚賴教師的專業知識、技巧和能力來從事教導的工作。普通班教 師背負著班級中所有學生學習活動的策劃與施行成敗的重任,足見要成為一位有 效能的教師,必須清楚與掌握擔負之職責。因此融合教育的實施教師應履行的職 責有(方俊明,2006):

1. 瞭解每個有特殊需要的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都能為不同的兒童制定個別 化的教育計畫和安排相對應的活動。

2. 明確教育目標是為了支持孩子學會正確的知識和適當的行為,促進他們發 展,將每個兒童都做為課堂教學中的受益者。

3. 充分發揮學生潛能,避免由標籤效應而限制某些兒童的學習能力和人格的 發展。

4. 重視發揮教育活動在融合教育中的價值與功能,要鼓勵發展正常和發展障

礙兒童共同參加活動和相互學習。

在國內對就讀於普通班之身心障礙學生而言,可能部份時間於資源班由特教 老師進行課業的輔導;接受巡迴輔導教師補救教學或特殊技能訓練;甚至無特教 老師的協助,由普通班教師包辦所有的學習。但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普通教育環 境中受教。可想而知,普通班教師扮演的角色、執掌的職務甚為多樣,無疑是學 生求學過程中關鍵時刻的協助者。因此「融合」在普通班教師的作法是化「支持」

為實際的行動,調整自己的角色與步調,熟悉各項專業與資源,思索協助身心障

為實際的行動,調整自己的角色與步調,熟悉各項專業與資源,思索協助身心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