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復原力研究之背景變項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有關復原力研究之背景變項分析

此部份之目的在探討背景變項在復原力研究中的探究情形,歸納前述有 關復原力的意涵、復原力的理論、研究取向、測量方式等相關文獻後,研究 者認為,尌「系統理論」而言,個體處在社會系統中,必定會與系統中的各 種因素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影響個體復原力的面向或因子不會是單一或靜態 的,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生態學脈絡研究的互動歷程觀點出發,認為影響復原 力的因素至少應該分為「個人的」與「環境的」影響因素,因此在探究復原 力時所考慮選取之背景變項亦應包含「個人的」與「環境的」背景變項。經 觀察探討相關文獻後,統整與復原力研究有關之「個人的」與「環境的」背 景變項如下。

壹、 個人背景變項

國內外文獻關於復原力與個人變項關係的研究中,許多研究均顯示性別、

年齡、人格特質、家庭狀況、健康情形、宗教信仰等各人變項對復原力存有 差異性,但也有部份研究結果顯示某些個人因素與復原力並沒有顯著差異。

蔡群瑞(2002)在復原力對離婚後個人適應之影響研究中發現,復原力有 助於離婚後個人適應。面對離婚事件帶來的混亂與情緒波動,復原力具有加 速離婚者生活適應與重新獲得生活掌控感的功能,此外,具復原力的離婚者 在經歷離婚事件後,對自我更加認識且珍惜目前生活。陳韻如(2003)研究復 原力對聽障帅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指出,促進聽障帅童家長復原力的助力包 括穩固的婚姻關係,而聽障帅童家長在心理調適過程中出現的復原力還包括 宗教信仰。

Connor 和 Davidson(2003)曾研究,對於不同性別、年齡和族群的研究對

73

象在復原力的得分上並無顯著差異,但 Friborg 等人(2003)對成人復原力的 研究指出,女性在復原力的「社會支持」上得分高於男性;男性則在「個人 能力」方面得分高於女性,「個人結構」面向的得分則與年齡成正相關。2006 年 Friborg 等人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同樣發現在個人能力上男孩的得分高 於女孩;女孩在社會支持上高於男孩。

張美儀(2005)在修訂學童復原力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中指出:「性 別」與學童復原力呈顯著差異,女性得分高於男性;四年級在復原力總量表、

外在資源量表及社會技巧量表的得分均高於五年級及六年級,內外控量表部 分則呈現六年級得分高於五年級及四年級。研究結果顯示學童的性別、年齡、

父母工作現況、自覺身體健康、運動型態及自覺學業成績對其復原力最有影 響,且具預測效果,其中自覺身體狀況包含:1.與同齡比之自覺健康,2.與 前一年比之自覺健康;運動型態包含:1.運動喜好,2.每週運動次數。王昭 琪(2005)在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青少年復原力之相關研究中發現,男女生 在整體生活壓力上無差異,但在各壓力向度上有顯著差異。而男女生在整體 與各向度的憂鬱經驗與復原力皆有所差異。而不同年級在整體與各向度的生 活壓力與憂鬱經驗上皆有所差異,其中以國三的學生較嚴重。復原力在年級 變項上沒有顯著差異。賀豫斦(2008)針對臺北市師範院校學生進行生命意義 感與挫折復原力之研究,也指出不同年級的學生與挫折復原力各構面之間無 顯著差異存在。

陳雲芬(2006)研究效益管理導向之活動計劃模式對國中生復原力與自 我控制力之影響,得到不同性別、年級的國中生之整體復原力與自我控制力 無顯著差異。林杏足(2004)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中生生活壓力(危險因子)、

自尊(保護因子)及幸福感(適應結果)之關係,發現女生的主、客觀「學校生 活」、「同儕人際」、「身心發展」及「整體生活」壓力均顯著高於男生,除了 家庭生活壓力之外,三年級的各分層面客觀與主觀生活壓力均大於一年級。

74

男生的「能力感」自尊、「身體自尊」高於女生,一年級的「能力感」自尊 與「學業自尊」也大於三年級。

潘貴美(2007)在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中提出國中生 復原力因年級、家庭結構、經常性運動習慣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較低年級 與父母同住者,且每週運動三次以上之國中生得分較高。不同性別、城鄉之 學生在整體復原力方面得分無顯著差異。

邵惠玲(2007)探討青少年復原力量表編製與相關研究,提出男女生在

「身心發展困擾」、「學校生活困擾」、「人際關係困擾」及「家庭生活困擾」、

「希望感」、「方法」與「意志力」上有顯著差異;並發現高職生與國中生和 高中生在「社群復原力」及「學校生活困擾」與「人際關係困擾」上有顯著 差異。

賀豫斦(2008)之研究,指出不同年級的師範院校學生與挫折復原力各構 面之間無顯著差異存在。不同性別之大專院校學生,在挫折復原力之「資源 尋找」上有顯著差異,以帄均數來看,男生得分高過於女生,有宗教信仰之 學生,在挫折復原力之「尋求協助」上高過於無宗教信仰的學生。

王淑蓉(2009)臺北縣市國小教師生活壓力、復原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 究發現,不同「性別」、「學校規模」、「宗教信仰有無」、「睡眠足夠與 否」、「喜好運動程度」、「每週運動次數」、「近三個月之親友聚會次數」

和「婚姻狀況」之國小教師在整體復原力表現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

「任教年資」和「結婚年數」者在復原力的分構面上有顯著差異。另復原力 與身心健康間存在負相關,在控制背景變項的影響下,此相關情形不變,有 宗教信仰之教師在身心健康的構面上有顯著差異存在。許秀雲(2009)探討大 專生參與社群服務活動對復原力的影響,發現宗教信仰與復原力達顯著性差 異。余靜怡(2009)對不孕婦女復原歷程暨復原力因子研究顯示,在正向特質 及正向情緒中,對本研究之婦女正向適應影響最大者為樂觀及信仰兩大保護

75

性因子。

邱惠娟(2010)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 究,發現不同性別之國中教師在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

但在復原力上則是女性教師優於男性教師。呂佩玲(2010)女性公共衛生人員 工作壓力、挫折復原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顯示:不同年齡的女性公共衛生 人員在工作壓力之「職場正義」向度表現顯著;在挫折復原力之「正向觀感」、

「資源尋找」向度表現顯著;在工作滿意度之「工作本身滿意」向度達顯著。

不同年資的女性公共衛生人員在挫折復原力之「正向觀感」向度達顯著,且 年資 11 年以上者較 0~2 年者高。

對於影響復原力的個人因素不一而足,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研究議題、

研究目的或研究方法,學者們選取與該研究有關之個人背景變項進行研究。

從近 10 年復原力之相關研究中觀察,被選取作為研究之個人背景變項最頻 繁者依序為性別、年齡、學習階段、運動習慣、身心健康、人格特質、婚姻 情形、宗教信仰、職業年資等;其它自我覺知方面諸如:能力感、自尊心、

幸福感、生活適應、工作壓力、工作滿意等亦成為個人因素之變項。

貳、 環境背景變項

顏郁心(2002)研究國中中輟復學生復原力,提出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內涵 的建構,端視個人如何與環境互動,復原力並無在特定時間產生的通則,但 社會支持網絡及反思能力所影響的層面最廣。蔡素妙(2002)九二一受創家庭 復原力之變化分析研究,認為有關受創家庭的復原力發展,受到多個交織循 環的脈絡影響,其中包括家庭內部與外部因素:家庭內部的家庭整體層面之 正向恆定作用,如出現重建家園、穩定家庭經濟、連結情感為家人堅強、改 善溝通、重建生活秩序、分工合作肩負起新角色責任、重要家庭信念的建立、

76

或展望未來等復原力因子之影響。另外家庭外部的環境層面之正向資源交互 作用等,如出現社會支持力量、社會文化影響、穩定的物理環境、或時間的 力量等資源之作用。

蔡宜玲(2002)以自殺意念青少年為對象研究復原力,發現「人際支持的 建立」如重要他人關係的支持與人際支持網絡的建立,在與這些人際資源互 動中,提供當事人情感支持與依附的對象,許多正向復原行為也因之產生。

陳苑茹(2006)以挫折復原力自我概念與社會支持為題,對國軍士兵進行自傷 行為傾向關係之探究,研究結果指出:士兵在正向管理錯誤與挫敗,以獲得 成功經驗的能力是較佳的。

劉淑惠(2006)研究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發現,不同背景變項 之國中學生復原力的差異情形,學校地區及學校類型方面則無明顯的差異。

王淑蓉(2009)之研究,顯示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整體復原力表現 上有顯著差異。向倩瑢(2009)研究實習教師的自我復原力、創造性轉化和實 習感受之關係,發現性別對於實習教師的自我復原力特質,在各面向及整體 上之情形並無顯著差異;並且提出實習教師並不會因實習學校規模、班級數 的不同,而影響自我復原力特質的程度產生差異。

王愛麗(2007)研究有助於自我傷害青少年克服困境產生的復原力,分為 三個層面,包括個人特質能力、家庭環境和社會支持。研究中顯示社會支持 是幫助自我傷害青少年產生改變的主要復原力之一。張秋香(2009)青少年家 庭環境、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家庭環境、社會支持 與復原力有顯著的相關。青少年的家庭環境、社會支持對復原力有顯著的預 測作用。

胡薰方(2010)研究青少年發展性資產與復原力對偏差行為之影響,發展

胡薰方(2010)研究青少年發展性資產與復原力對偏差行為之影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