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抗爭下農民主體如何實踐

6.2 未來研究建議

整個抗爭網絡變動的過程中,內部的人際互動並非十分穩定、和平的,在當 地徵收階段程序沒有那麼急迫緊張時,不同的行動者仍會存在各自生活上的利益 衝突,這些都是本文尚未能進一步討論、處理的。本研究也受限現實條件,未能 在當地做更細緻的蹲點、實際參與當地農民自救會的抗爭會議,希望未來研究能 夠更詳細記錄農民生活中的農業態度或轉換農業價值的過程,並與過去的農民運 動提出經驗上的對照比較,相信對農民運動的發展和轉變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97

參考文獻

一、國外文獻

Atkinson, P. and Hammersley, M. (1994)’Ethnography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N. Denzin and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p. 248-61.

Baukó, Tamás and Imre Gurzó. (2001). Dilemmas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Hungary: The EU Accession Partnership and the Sapard Programme.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8(4): 361-369.

Byrne, B.(2004)’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in C. Seale(ed.),Researching Society and

Culture, 2

nd

edn. London: Sage. Pp. 179-92.

Callon, M. and J. Law. (1995). Agency and the hybrid collectif.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94 (2), pp.481-507.

Chayanov, A.(1996[1925])。農民經濟組織。中央編譯出版社。

Earl(1998[198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台北:石英出版社。

Evans, Nick et al. (2002). Conceptualizing Agriculture: A Critique of

Post-Productivism as the New Orthodoxy Progres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6: 313-332.

Feagan, Robert. (2007). The Place of Food: Mapping out the ‘Local’ in Local Food System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1(1): 23–42.

Goodman, David. (2003). The Quality ‘Turn’ and Alternative Food Practices:

Reflections and Agend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 1–7.

Ilbery, B and Moya Kneafsey. (1998). Product and Place: Promoting Quality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the Lagging Rural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5(4): 329-341.

98

Latour, B.(1986). The Powers of Association. Pp.264-280.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atour, B. (1999). On recalling ANT.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Pp15-25. Oxford:

Blackwell.

Law, J. (1999). After ANT : complexity, naming and topology.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Pp1-14. Oxford: Blackwell.

Lockie, S., and Kitto, S.(2000).Beyond the farm gate: production-consumption networks and agri-food research. Sociologia Ruralis, 40(1), 3-19.

McAdam D.(1999).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 :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

Scott J.C.(2001[1976])。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譯林出版社。

Scott J.C.(2007[1985])。弱者的武器。譯林出版社。

Silverman(2009[2004])。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新北市永和區:韋伯文化國際 出版。

Snow D.A., Rochford E.B., Jr., Worden S.K., Benford R.D.(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464-481.

Swidler A.(1986).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273-286.

Urry J. (2007[2002])。觀光客的凝視。國立編譯館。

Wallerstein I.M.(1984).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 essays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Williams R.H.(1995).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Good: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ocial Problems 42:124-144.

99

二、國內文獻

王良行(2007)。竹東鎮志:經濟篇。新竹縣竹東鎮公所。

台灣農村陣線(2010)。2009夏耘農村草根訪調。台灣農村陣線。

台灣農村陣線(2011)。2010夏耘農村草根文集。台灣農村陣線。

台灣農村陣線(2012)。土地正義的覺醒與實踐:抵抗圈地文集。台灣農村陣線。

何明修(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臺灣社會學刊:157-199。

吳聰賢(1985)。傳統與現代化農民性格內涵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 59期。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

1970-86。臺灣社會研究:133-206。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 65-108。

柯志明、翁仕杰(1993)。台灣農民的分類與分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72:107-50。

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正揚出版社。

徐肇尉(2012)。後結構地理學取徑下的鄉村空間過程:以「歷坵小農復耕行動」

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博任(2011)。他們如何營生?為何反抗?怎麼行動?-二林農民主體性研究。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黃應貴(2006)。人類學的視野。台北:群學出版社。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 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 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楊懋春(1970)。台灣土地改革對鄉村社會制度影響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中美人 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

100

廖正宏、黃俊傑(1992)。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臺灣大學生物產業 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培慧(2010)。真實是一場社會行動-反思台灣農村陣線的行動與組織。臺灣 社會研究:319-339。

三、報章新聞

Munch(2010)。717農村正義守夜行動—明天過後,美夢成真。漂浪。島嶼-munch,

7月26日。

王慧瑛(2009)。竹東徵地 兩派對槓 砸椅傷人 園區三期說明會 500餘地主 參與 支持者反對者火爆衝突 多人掛彩。聯合報,B2版,7月2日。

王慧瑛(2011)。明天來竹東 地瓜控窯 吃米冰淇淋 二重里五穀宮旁 農民 市集、米食DIY 嚐無毒栽種台農57號地瓜。聯合報,B2版,12月9日。

王慧瑛(2011)。帥帥農夫不務正業 種出好米。聯合新聞網,9月23日。

何榮幸(2011)。我見我思-竹東神農無田可耕。中國時報,11月9日。

呂苡榕(2011)。國際組織關注土地徵收 聲援台灣農民。過於孤獨的喧囂,7月6 日。

李一凡(2007)。竹東二重埔的美麗與哀愁。客家電視台,客家新聞雜誌第51集。

李彥甫(1995)。新竹科學園區第三期徵地工作延宕近十八年 竹縣部分土地 國 科會放棄徵收。聯合報,06版,3月6日。

李珣瑛(2002)。鄭永金:竹縣將創造3.5萬個工作機會 全力推動竹科線三期與璞 玉計畫 營造優質生活機能。經濟日報,4版,8月29日。

李煜梓(1989)。科學園區第三期土地徵收 竹東中興路業主有異議。經濟日報,

10版,9月28日。

101

李煜梓(1989)。科學園區第三期徵地若續進行 部分地主揚言將再圍廠抗議。經 濟日報,04版,11月26日。

李煜梓(1990)。園區三期用地徵收暫譜休止符 新竹不少廠商表示不解與惋惜。

經濟日報,18版,7月19日。

李煜梓(1991)。園區三期徵地案前途未卜 正反業主座談仍各持己見。經濟日報,

18版,3月29日。

李煜梓(1994)。他山之石 傳統米食成功打入市場 改良包裝及結合新的行銷通 路終轉虧為盈。經濟日報,15版,1月26日。

林建成(2010)。凱稻美濃收割 訴求仍落空。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11月15日。

徐慧玲、林敬祐(2010)。大埔事件簿 「新農民運動」儼然成型。客家電視台。

徐養齡(2011)。都是桃園三號香米 竹東稻米賽 前三名只差0.1分。聯合報,

B2版,8月27日。

章雅喬(2011)。我的綠體驗 田裡有黃金!歡迎來挖。聯合晚報,A10版,12月 9日。

莊閔靜(2012)。關懷農民 教授學生幫插秧。聯合報,B1版,3月5日。

陳寧(2010)。手割美濃凱稻 農民誓言奪回土地正義。苦勞網,11月14日。

陳權欣(2011)。種出十大好米 良田面臨徵收。中國時報,9月24日。

彭宣雅(2010)。促修法停止強徵農地 農民之路 揚言五都選前重返凱稻 凱稻秧 苗鋪成綠油油稻田。聯合晚報,A1版,7月18日。

彭宣雅(2011)。躺在凱稻 想到祖先 一夜難眠。聯合晚報,A2版,7月17日。

馮小非(2011)。史上最優惠的經典好米,卻是最憂愁的生產者─稻農阿燈。上下 游工作日誌,11月4日。

黃國樑(2011)。農民反對徵地 政府將以地易地 回應農民訴求 吳揆指示要劃設 專區 讓反對開發計畫的農民繼續務農。聯合晚報,A2版,7月17日。

楊淑閔(2011)。產十大經典好米農地亦被徵用。中央通訊社,11月10日。

102

劉開元(2011)。農民上街頭反圈地 國際聲援。聯合晚報,A7版,7月6日。

蔡孟尚(2009)。鞭炮趕鳥 彭英雄種出無毒冠軍米。自由電子報,8月13日。

蔡孟尚(2010)。種出冠軍良質米 莊正燈︰別徵收我的地。自由電子報,8月11 日。

駱焜祺、李青霖(1989)。政府徵收農牧用地 傳有違法舞弊情事 兩百多名地主 對 鎖科學園區 新竹市聯外交通一度癱瘓 園區內協調達成四項協議。聯合報,

04版,8月29日。

鍾聖雄(2011)。再見「凱稻」。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7月18日。

鍾麗華(2011)。經典米農田被徵收 網友買米打氣。自由電子報,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