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新圈地運動-竹東反土徵網絡的形成與捲入

4.3 二O一O年後反新圈地運動之網絡

4.3.1 網絡連結與形成

原本在二、三重埔的農民各自帶著過去土地徵收和稻米品質提升的網絡,然 而二O一O年之後,因為原本並非反對土地徵收中心人物的農民A和農民B與農 民C取得聯繫,兩人皆加入「二、三重埔地主權益自救會」;且台灣農村陣線因 為察覺到台灣土地徵收的浮濫狀況,與當地的農民開始著手連結,帶進更多訊息 和人力;大埔事件之後讓不同地方的徵收自救會積極地串連在一起,因此原本傳 統土地抗爭的網絡和稻米品質提升的網絡匯流,成為一個抵抗新圈地運動的網絡,

而這個網絡則包含了更多面向的元素在內。

若把傳統土地抗爭和稻米品質提升的網絡拉開來看,會發現當地反對徵收的 農民在參與稻米品質競賽的動機,一開始並非抗爭的目的,而主要是基於農會指 導員 F 將其作為業務之一、積極宣導,鼓勵幾位在農務上較積極的農民參加,形 成人情的壓力;冠軍米比賽開始舉辦的頭幾年,二、三重埔反徵收農民與新竹縣 政府的對抗也尚未到達最激烈的階段,竹東冠軍米比賽與抗爭之間並沒有產生太 多連結。農會是耕作者取得技術、補助資訊的主要來源,所以當地有在務農的居 民通常都與農事指導員維持一定的交情和連繫,且部分農民仍靠銷售稻米營生,

若參加比賽獲得好成績也對自加稻米的銷售有所幫助。因此當農會開始推廣冠軍 米比賽時,地方農民多抱著「參加看看也沒壞處」、「就算沒得前三名,名次不 要太差還有獎金可以拿」的心情參賽。地方上的農民普遍對於「稻米的品質」沒 有太深的概念,雖然不乏同樣種稻的農民,但是認真想要參加比賽的人並不多,

所以一開始參加比賽的競爭並不激烈。

50

2009 年開始,自救會成員農民 B 獲得竹東地區冠軍米比賽的第一名,農民 A 獲得第三名,但當時土地徵收一題仍未提上檯面,相關的新聞報導並沒有提到農 民B與 A 的土地恐被徵收一事,只是簡單描述其生產秘訣帶過。

贏得第一名的農民B分享經驗說,不用農藥又想維持好看的稻米外觀,就得 在出穗到收割的這一個月內,密集用鞭炮趕鳥,這樣可以大幅減少稻米的被 害率,讓米粒外觀保持完美。【2009-8-13/自由時報/北部新聞】(底線處為筆 者所替換之代號)

然而在生產的面向上,也因為關心土徵的行動者進入當地,而產生更多的效 應。農陣成員 D 因為關心農業的緣故開始關注竹東徵收議題,同時他也對農業的 農法和整體發展十分有興趣。而恰巧 D 工作的地方成立了「自然農耕社」,對農 業實作有學習企圖的 D 並加入的「自然農耕社」,社團成員們找到一塊可以讓他 們耕作的土地,但是他們沒有農機具,也對耕種沒有概念、不知道該怎麼重,於 是 D 透過友人的介紹認識了農民 A,便邀請 A 來跟社團的成員聊聊天,社團成員 開始有點概念後並開始嘗試耕作。之後,農民 A 發現自家旁邊有一小塊農地在等 待出租,並詢問 D 是否有意願租下來,因為 A 的人情網絡可以取得非常便宜的租 金,離 A 的農田非常近也可以有進一步合作的機會,於是 D 二話不說就把這塊地 租了下來。在初步嘗試的農耕經營後,自然農耕社的成員對未來應該如何經營有 了分歧,於是 D 決定到 A 附近的這塊田地重起爐灶,並與 A 合作,用社區支持型 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的方式運作,這樣的農業經營方 式對農民 A 來說也是新的概念,因為 D 對不同的農法和經營方式十分有興趣,常 常會從書本中獲得些新知識,或與其他農法的專家交流,A 也在兩人互動合作的 過程中耳濡目染,更加深了自己對於農業的知識與經營農業的見解。

另外,D 進入二、三重埔當地的網絡也帶來了其他的效應。2009 年的「夏耘 農村草根訪調營隊」後 D 與友人進入二、三重埔進行土地徵收的初步概況訪調後,

51

訪調成果引起農陣和清、交大學生的關注,認為必須連結學生與在地農村的關聯,

並對土地徵收不同層面的影響有更細緻的了解。於是在 2010 年夏天的「夏耘農村 草根訪調營隊」,以清、交大的學生帶領組成一個新的訪調小組,再度進入二、

三重埔,除了感受、體驗農村與農務外,也就生活面上了解徵收對於當地農民的 影響。農民 A 在三重埔有過去蓋的紡織工廠做為擺放農機和農資材以及辦公室的 空間,同時 A 也喜於交友、與新事物接觸,這些特質卻意外在相對保守的農村中 創造了外來人士進入的空間。於是,在 D 的引介下訪調小組五天四夜都是住在農 民 A 的工廠中,除了徵收面的訪調之外,也和 A 一起到農田裡勞動,學習與感受 農人與土地互動的方式,並於事後撰寫出訪調文章12,讓外界對竹東當地的徵收案 有多方面的思考。這幾天中農民 A 與學生大量相處、分享彼此的想法,開啟了農 民 A 往後與學生青年社群大量互動、持續舉辦農事體驗活動的契機,原本就擅長 使用網路媒體的學生,也讓農民 A 有更多機會被外界看到。學生訪調後不久,搭 著 2010 年 717 行動的氣勢,農民 A 獲得竹東地區農會冠軍米比賽「冠軍」的殊榮,

以報導稻米耕種技術和生產方式為主的稻米品質相關報導中也開始出現徵收面向 的描述,但是訴求與論述仍不強烈,以農民 A 的個人狀況與建議為主:

46 歲的農民A說,家裡 4 代都種田,他從小開始學種田,技術已經從提高產 量升級到提昇水準,他之所以能種出第 1 名的米,就是走精緻化路線,想辦 法讓稻穗不會過度飽滿,相對米質和營養成分都會比較高。農民A也強調,

他年年參加這項米質競賽,2008 年拿下第 2 名,2009 年第 3 名,今年終於拿 到第 1 名,努力總算獲得肯定。但他也擔心,位於園區 3 期區段徵收計畫範 圍內的 3 分地農田,是他花了很多心血打造的良質米基地,未來如果徵收計 畫真的要執行,沒田可種的他,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他建議縣府,在辦理這 次區段徵收前多聽聽農民的意見,最好規劃出一塊水源和土質都好的農業保 存區,讓頭前溪流域能夠繼續保持「良質米米倉」的美名。【2010-8-11/自由

12 收錄於台灣農村陣線所出版的「2010 夏耘農村草根訪調文集」。

52

時報/北部新聞】(底線處為筆者所替換之代號)

2010 年的 717 凱道守夜行動和 1114 美濃割凱道活動,都博得不少媒體的版面,

對不願被徵收農地的農民和台灣農村陣線來說,眾人的串聯和團結產生了意料之 外的巨大能量,因此繼續組織農民團結與培力,就成為當下反圈地運動的主要工 作。另一方面,各地徵收的腳步也沒有因此減緩,反而像是被戳破的面具般,一 下子各地許多面臨徵收的群眾都開始對外發聲、求援。於是在 2011 年初到五月之 間,農陣與農盟舉辦了三、四次針對農民的法律說明、培力工作坊和共識營,找 來熟悉土地徵收法條的律師、抗爭經驗豐富的自救會代表和相關的專家學者來與 面臨徵收威脅的農民互動,並促發不同自救會成員間的合作討論,與土地徵收和 農業間的關聯發想,希望農盟作為一個整體代表,而各個自救會做為地區抗爭的 個體,都能夠及時應對當地土地徵收的抗爭衝突。農民 C 做為農盟和二、三重埔 自救會的代表,當然積極參與其中。

在抗爭之餘,農民的耕作依照節氣變化繼續著。2011 年農民 A 第二年獲得竹 東地區農會冠軍米比賽冠軍,這在當地是十分有榮譽、「有面子」的一件事了,

往常在竹東是沒有農民連續兩年拿到冠軍的,不過地方冠軍的影響力遠不及 2011 年一個多月後農民 A 更「意外地」獲選為全國十大經典好米冠軍得主受到的關注。

自從農委會開辦「十大經典好米」選拔以來,新竹縣第一次有農民獲選全國性的 稻米品質認可,從地區性的品質認證躍升為國家級的品質認可,對地方上關心和 投入土地徵收議題的人來說,都是很大的轉變;外界對於竹東地區土地徵收問題 的關注,似乎也從地區性拉抬到全國性的關注。在 2011 年竹東冠軍米成績揭曉後,

地方版新聞對此僅稍有著墨:

新竹縣竹東鎮農會昨天舉行稻米評鑑,14 組稻米進入決賽,競爭激烈,前三 名平分差距都在 0.1 分內,最後由農民 A 的桃園三號香米連續兩年奪冠,或 3 萬元獎金。…「大家良性競爭,得名就是肯定」74 歲的農民 B 很有風度的與

53

農民 A 握手致意,他說,他對稻米生長習性瞭若指掌,很開心有年輕一輩農 有接棒,不介意名次。…農民 A、農民 B 位於二重埔、三重埔的田地被縣府列 為預定徵收地,不禁感嘆,獲獎優良農田都難逃徵收命運,以後恐怕無法再 參賽了,希望政府能重視農民耕種權益。【2011-08-27/聯合報/B2 版/竹苗綜 合新聞】(底線處為筆者所替換之代號)

一個多月後,十大經典好米結果揭曉,農民 A 獲選十大經典好米一事出現第 一波報導熱潮:

獲得今年全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 A 農友,縣長邱鏡淳廿三日頒獎表揚,允 諾資助折合卅萬的機具做為獎勵,但他的農田卻因園區三期的擴編,有一半 被畫為北二高匝道用地,得獎卻面臨稻田被徵收的命運,讓農民 A 感到很徬 徨。農民 A 的三甲稻田就在竹東鎮中興路二段往三角城的竹東大圳旁邊,鄰 近的稻田是農民 B 所有。A、B 兩姓在這裡擁有六公頃良田,農民 A 是今年和

獲得今年全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的 A 農友,縣長邱鏡淳廿三日頒獎表揚,允 諾資助折合卅萬的機具做為獎勵,但他的農田卻因園區三期的擴編,有一半 被畫為北二高匝道用地,得獎卻面臨稻田被徵收的命運,讓農民 A 感到很徬 徨。農民 A 的三甲稻田就在竹東鎮中興路二段往三角城的竹東大圳旁邊,鄰 近的稻田是農民 B 所有。A、B 兩姓在這裡擁有六公頃良田,農民 A 是今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