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的二重里與三重里(俗稱二重埔和三重埔)為研究個 案,在進入田野之後,考量研究目的與實際可行性後,採用深入訪談法和參與觀 察法。另外,為了避免筆者陷於主觀詮釋中,同時蒐集多種次級資料進行研究。

而本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建構在行動者網絡理論過程性的本體認識論之下(林 文源,2007),又稱「行動本體論」。反思於過去傳統的認識論,為了不將真實視 為一種先驗式的存在,行動者網絡理論藉由探究造成存有物的具體萌生過程,尤 其是物體由甚麼都不是,到成為被我們以特定方式處理而能穩定下來被認識的「客 體」,行動者網絡理論認為所謂一般性存有其實是一般過程造就的結果。

因此,本研究透過幾種不同的資料蒐集方式,試圖呈現出抗爭過程中農民與

其他行動者間的真實,從動態變動的過程中理解農民的主體性。深入訪談法是從 網絡行動者的主體表述來理解他們的認知;參與觀察法為透過研究者的近身觀察 來檢驗他們主觀上(試圖呈現)的陳述;次級資料則是作為一般媒體或大眾認知 的運動過程。從不同的視野來呈現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動態過程,並型構出整個反 徵收網絡的形貌和重要節點所在。

3.2.1 深入訪談法

訪談法又分為結構性訪談、半結構性訪談與開放式訪談三種方式,其中以半 結構性最為普遍使用。Byrne 就認為:

作為一個研究方法,質性訪談對於評估個人態度與價值,這些不盡然能夠被 觀察或納入正式問卷的事格外有用。相對於封閉式的問題,開放式或較具彈性的

26 鄉當專職農民。2010、2011、2012 年竹東冠軍米冠軍得主,2011 年全國十大經典好米得主。為二、三重埔自救會之成員。

三重埔 男 近八十歲老年農民。年輕時從事畜牧業,配合政府離牧政策中年

27 活動(Silverman, 2004)。為了可以「第一手」瞭解世界,研究者必須要親自參與,

而不只是從旁觀察研究對象。參與觀察法正是立基於此種信念基礎:

某種程度上,所有的社會研究形式都是參與觀察法,因為我們無法在不至身 其中的情況下來研究社會世界。從此觀點來看,參與觀察法並非某種特殊的技術,

反而是研究者必須「與世界同在」的共同特徵模式(Atkinson and Hammersley, 1994)。

參與觀察法可分為參與式觀察法及非參與式觀察法兩大類。在參與式觀察法 中,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一起生活、工作,使觀察者能夠在密切的相互接觸中直接

28

觀察被觀察者。此外,觀察者也可以隨時詢問相關問題,並且可以藉由觀看被研 究者之行為而發問。這樣的方式較為靈活而彈性,允許研究者能夠根據研究問題 及當下情境之需要而調整其觀察的目標、內容及範圍(陳向明,2000)。

由於農業本身的性質與其他產業不同,農業是以勞動和生產為本的「生活方 式」,因此當地反徵收農民在抗爭之於是如何從事農業、如何看待農業,當然會 與他們不願意土地被徵收有關。因此,本研究選擇參與式觀察法,主要是希望藉 由參與農民行動與日常生活,觀察農民在自然情境中的行為和話語習慣,捕捉其 中細微的。

筆者從2010年的十月首次接觸田野地後,在之後的兩年中陸陸續續以反對土 地徵收的聲援者和組織工作者的身分,參與竹東當地自救會或台灣農村陣線與捍 衛農鄉聯盟所舉辦的數場培力工作坊、共識營,還有農民A、農民C等各自所辦的 體驗農事活動,以及學生社團的農村探訪活動。除此之外,因為各式與土地徵收 相關的抗爭行動,筆者也和農民A、B、C有許多在竹東外各種場合遇見的機會,

如記者會、聲援行動或是大型的抗爭行動等。最後,筆者在2011年十月至十一月 中間,短暫且間歇的居住在田野地,參與以農民A為主的當地農事與農民日常生 活。

3.2.3 次級資料

為了避免對訪談內容和觀察內容做出過於主觀的詮釋,筆者同時也蒐集了其 他的次級資料:一、三十年前至今與田野地相關的土地徵收和農民抗爭之報紙,

主要呈現出一般大眾可以接收到的土地徵收相關訊息,因資料取得上的便利主要 以聯合報系為主,其他報導為輔。二、近年公民記者報導之土地徵收相關文章,

分別有 PNN 公視議題中心、台灣立報、部落客 Munch、獨立媒體朱淑娟等的線上 報導和部落格。這些報導與一般主流報導的差異,在於這些公民記者多有持續追

29

蹤土地徵收議題,除了公開的抗爭活動外,與反土徵農友私下也有互動接觸,所 以比主流報導的內容更加深入且細緻,並可以呈現出農人在主流報導之下的面貌。

三、農運團體近兩年為反對土地徵收所發之新聞稿,可以看出運動主要論述的轉 換。透過這些次級資料,的確可以看出整個反土徵運動在論述和關注焦點上的轉 變,由此也可以與受訪者的訪談內容互相補充。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