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研究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由於目前台灣社會企業人才培育僅是初步運作之階段,因此未能充分深 入探討其內涵,僅能提供初步的研究結果做為後續之參考。因此未來若是以 探討社會企業人才培育作為研究主題,筆者僅提供下列幾點研究建議:

壹、由於目前人才培育的成效部分,所能蒐集到的資料並不多,因此未能採 用量化的方式,具體性的探討培育的成效,建議待台灣的社會企業人才 培育實行一段時間後,可以針對單一組織採取縱貫性的長時間研究方法 或是量化研究的方式進行培育成效之探討,如此一來能夠更準確地了解 該單位人才培育之成效。

貳、在個案選取的部分,由於台灣的社會企業才剛進入起步萌芽之階段,所 擁有的人力與資源尚不足夠,所以進行人才培育的個案並不多,因此本 研究所能採用的個案數目有限,未來建議能選取更多類型的社會企業進 行同類型之間的探討與分析。

參、在分析角度的切入部分,本研究僅採用社會企業與中介平台組織的角度 進行人才培育的探討,建議未來研究的角度可以針對政府的部分或組織 外界的培訓進行人才培育的方式探討其成效,以便進行三方面的驗證分 析。

肆、本研究受限於操作困難將人才聚焦在組織內部後天的人力,而社會企業 家在國內研究甚少,但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其涵蓋社會創業精神 的概念,因此未來建議在研究對象的部分,能夠針對社會創業家進行深 入的探討,

伍、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受限於國內進行人才培育的個案不多,因此無法針 對不同組織規模之社會企業做各別探討,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能夠根據不

153

同規模或類型之社會企業進行比較分析。

陸、由於國內社會企業正在發展階段,因此可與國外社會企業的個案互相比 較其人才培育方式的差異,以便提供更為具體與精確的資料,同時對於 過內社會企業的人才培育方式提出有效之建議,亦能夠作為國內社會企 業效法之對象。

15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牛涵錚、辛敏綺(2011)。創新與創業精神研究之回顧與發展,創新與管理,4,

33-62。

王駿銘(2009)。社會企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元照。

田振榮(2001)。以職場為導向學生能力標準架構與能力分析模式,技術及職業 教育雙月刊,63:16~20。

江明修(2003)。非營利創新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吳佳霖(2012)。社會企業促進社會融合之初探-以經濟弱勢婦女為例。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李艾佳(2003)。第三部門發展新趨勢:非營利組織產業化」。新世紀智庫論壇,

22,81-90。

李美華等譯,Babbie, 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辛敏綺(2011)。創新與創業精神研究之回顧與發展。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臺北。

官有垣(2005)。社會企業在經營管理上面臨的挑戰:以台灣喜憨兒社會福利基

155

金會為案例,「發展公益事業建構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復旦 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上海。

官有垣(2006)。台灣社會企業組織的經營管理:以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

「2006 兩岸非政府組織學術論壇暨實務交流研討會」,臺北。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臺灣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146-181。

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編著(2012)。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

高雄:巨流。

周瑛琪(2008)。人力資源管理(三版)。新北:全華。

林三貴(2010)。2010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故事集。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 訓練局。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臺灣的發展與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 畫為例。就業安全,7:63-67。

林郁芸(2008)。社會企業的創立與轉變-大王菜舖子的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東。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三民書局。

林澤洲(2010)。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社會企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 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林以涵(2014 年 5 月 15),你今天「社會企業」了嗎?【網站資料】。取自: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1773/795/2143。

邱靖娟(2006)。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台北縣立鶯歌 陶瓷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156

施淑惠(2007)。「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政治經濟分析,2000-2008。國立臺灣 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施淑惠(2007)。「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政策行銷的新思維,就業安全,

6:9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哲生、陳志遠(2009)。社會企業任務、本質與發展。創業管理研究,4(4),

1-28。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Kumar, R. 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 南。台北:學富文化。

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四版)。臺北:智勝文化。

馬財專(2013)。「社會企業之執行與推動」,國政分析,社會(析)102-019 號 。 高乾仁(2008)。非營利組織產業化過程的促進就業概念及可行性研究-以多元

就業開發方案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彰化。

婁勝華(2009)。社會企業的概念、實踐與發展策略。澳門公共行政雜誌,22(1),

5-16。

張茂芸譯(2000)。非營利組織(初版)(Regina E. Herzlinger 原著)。臺北市:

天下遠見。

張博堯(1999)。人才培育的十個省思,管理雜誌,300,48-52。

張潤書(2007)。行政學(三版)。臺北:三民。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

157

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陳明輝、胡哲生、高明瑞、侯勝宗、蔡依倫(2010)。個案研討-社會企業與創業:

見夠互利共生的創新商業模式。創業管理研究,5(2),83-110。

陳金貴(2000)。非營利組織之人力資源管理。「e世代非營利組織研討會」,台 北:白茂榮社區教育基金會,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

陳金貴(2001)。E世代 NPO人力資源之發展與挑戰。「非營利組織管理與發展 系列研討會」,台北:國家發展文教基金會。

陳金貴(2001)。志工組織的社會事業化。「志工台灣研討會」,高雄:亞太公共 事務論壇。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之探討。「社會企業化-非營利組織 發展之新趨向研討會」,台北:救國團總團部社會服務處,財團法人青年服 務事業文教基金會。

陳金貴(2011)。社會企業家精神應用在非營利組織籌募資源的探討。收錄於《社 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救助總會。

陳銘薰、王瀅婷(2006)。「訓練投入、訓練實施程序、訓練成效」評估模式之探 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1),75-99 。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臺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2000)。人力資源管理。臺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溫金豐(1995)。外在經營環境與企業教育訓練實施及經營績效關係之 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41-60。

158

黃惠雯譯(2002)Crabtree, B. F. & Miller, W. L.著。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 伯。

楊松德(1998)。企業訓練專業人員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

楊銘賢、吳濟聰、蘇哲仁、高慈薏(2009)。「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建構」。創業 管理研究, 4(4),57-83。

楊文瑋(2010)。金融海嘯後企業人才培育-以科技集團為例。玄奘大學國際企 業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趙翠芬(2006)。人才培育與社區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平鎮市為例。元智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劉常勇、謝如梅(2006)。創業管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理論與模式探討。創業 管理研究,1,1-43。

蔡明都(民國 99 年 7 月 10 日)開辦 Social MBA 培育青年社企家【評論】。經 濟日報。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鄭勝分(2008a)。社會企業發展之政策研究。2008 年公民社會國際論壇發表之 論文。中央大學:桃園縣。

鄭勝分(2008b)。社會企業:市場、公共政策與公民社會的交叉點。公共行政學 報,27,199-206。

159

鄭勝分(2008c)。社會企業之責信。載於江明修(編),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 門治理。台北:智勝文化,頁 101-119。

鄭勝分(2008d)。社會企業:市場、公共政策與公民社會的交叉點,公共行政學 報,27,199-206。

鄭勝分(2008e)。社會企業治理之初探。載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彰 投區就業服務中心(主編),多元開發就業方案-民間團體發展成為社會企 業論述精選集。臺中市:勞委會職訓局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

鄭勝分、王致雅(2010)。臺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中國非營利評論,6,32-59。

鄭勝分、劉育欣(2012 年 10 月)。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以花蓮黎明教養院 為例。「2012 兩岸三地社會企業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臺北。

蕭盈潔(2002)。非營利組織之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台北社會大 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謝慧賢(2007)。ROI 評估模式於管理才能發展訓練成效評估之應用—以公務 訓練機構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高雄。

160

貳、西文部分

Anheier, H. K. (2003). 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Helmun, K. A. &; Avner, Ben-Ner (eds.). The Study of the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ories and Approach,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Alter.(2004).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Virtue Ventures LLC.

Austin, J., Stevenson, H., & Wei-Skillern, J.(2006).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 bot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0(1), 1-23.

Borzaga. & Santuari.(2003).New Trends in the Non-profit in the Europe: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In OECD(ed.).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pp.31-59). OECD.

Brandellero.(2004). Social enterprise.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in deprived urban areas sharing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UK: Greater London enterprise.

Buckley, P., & Garter, J. M.(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global technology markets.Long Rang Planning, 33(1): 27-29.

Bushnell, D. S.(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n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1-43.

Dees, J. G. & Elias, J.(1998). The Challenges of Combing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8(1),165-178.

Dees, J. G.(1998).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Harvard Business

Dees, J. G.(1998).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Harvard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