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之能力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社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之能力

目前在台灣社會企業仍處於發展階段,學界、業界對於社會企業各自有不同 的想法與定義,社會企業的類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再加上各組織本身擁有不同 的社會使命與商業運作方式,而社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也因不同類型的社 會企業而有所差異,本研究除了從社會企業的角度探討之外,也從中介平台組織 的角度切入,了解他們如何看待社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與看到的社會企業 實際人才的現況。關於社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由於鮮少文獻針對社會企 業人才所應具備之能力進行探討,因此這裡以社會企業的雙重底線兩項構面來分 別說明,第一部分是社會面的使命第二部分是符合經濟面的能力,另外,根據部 分訪談資料顯示,能力應該是社會面與經濟面的能力兩者並重來探討,因此最後 納入第三部分是綜合面的分析。

壹、社會面

首先對「社會創業」下定義的學者 Dees(1998)指出「社會創業」乃 是由於社會創業家辨識了一個社會問題,並視解決其問題為使命,透過一連 串的創新、適應與學習的過程來達成其創造與維持社會價值(social value)

之使命,而過程中並不會因為資源的限制而產生退縮。

而會投入社會企業這個領域的人才最關注的不是利益,商業模式能賺多 少利潤對他們而言僅次於社會使命,一開始他們必須先辨別一個自己希望解 決的社會問題,然後尋求對症下藥的商業的手段,透過滿足社會需求的商業 手段解決社會問題,藉由創新的手法維繫社會價值,因此社會企業人才需要 具有社會使命與解決社會問題的精神,這部分文獻也與訪談資料相符合,受 訪者談到若投入社會企業的夥伴不能將社會使命擺在第一位,不會去動搖自 身信念去深入了解社會需求與問題,而只是拼命賺錢解決社會問題,必定造

81

成本末倒置的狀況。

一個就是意願部份,就是說今天我原先在 NPO 的這群夥伴願意往市場 競爭的挑戰去面對,如果他不願面對,你再給他再多的訓練,再怎麼提升能 力都是無意義的,那從企業進來的,成立一個社會企業的公司,他能不能把 公益慈善這東西,或社會使命擺在第一個不會變動,更去了解社會需求跟問 題,更深層去理解他要解決的是什麼東西,而不是只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 用經營管理手法拼命賺錢解決,這未必是對的。(N1)

而社會創業還必須談到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 個人或一個團體懂得識別機會與利用機會,具有創新與忍受風險的創業精 神,採用創新的方式且運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社會價值並且解決各種社會問 題,其中機會深受大環境因素所影響。

社會創業精神與社會創業家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社會企業人才除了基層 的員工之外,創業者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這些社會企業創業家就沒辦法 創造出社會企業的工作,解決弱勢族群的困境或是社會問題,因此在探討社 會企業人才的同時,不可避免的要討論社會創業家所要具備的能力,因此受 訪者提到在社會企業定義不明之時,關注在創業人才或是創業家精神層面上 反而是更重要的,應鼓勵創立社會企業的人,使更多人能夠了解社會企業所 作何事,讓他們被社會看見,影響更多人加入社會企業共同為這個社會努力。

如果在討論社會企業的人才的時候,還有社會企業的時候,我覺得要跳 脫現在大家在看待社會企業定義不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要關心關注 的反而是創業人才或是創業家精神。(N2)

其實我覺得重要的是社會精神跟社會企業創業家,如果我們關心社會企

82

業創業家,就是那個創業家他並不知道他在做社會企業,可是他創業的初衷 其實是在解決社會問題,我們其實應該鼓勵這樣的人,然後我們先去倡議,

先去讓這些人被看到,講他的初衷講他做的事情,多鼓勵這些人出來,然後 再來鼓勵一些年輕人,都有人成功作社會企業創業家。(N2)

此外,Dees(1998,2001)也提出社會創業者是在社會部門中扮演變革 代理人/推動者(change agent)的角色,其包含以下特點:

1. 創造並維護社會價值(而非個人利益)的使命;

2. 辨識與持續追求新的實踐使命的機會;

3. 持續創新、適應與學習的過程;

4. 行動要勇敢,不被現有資源侷限;

5. 對服務對象及行動結果須秉持責信的態度;

從上述文獻可得知社會創業家的特點包括創造並且維護社會價的使命、創新 追求機會、勇敢行動、責信的態度,而訪談對象也提及服務精神對於社會企業人 才的重要性,這也是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對於人才能力要求的差異之處:

條件第一個是,你要有服務的精神,就是為別人。(S2)

除了上述研究對象提及的社會面能力之外,也有受訪者認為社會企業人才所 具備的能力與一般企業人才其實差不多,差別在於關於議題與服務態度的差異,

因此受訪者認為重點在於社會面的能力包括社會議題的專注以及是否有良好的 服務態度。

其實沒有耶,其實我覺得都差不多,就是說你在營運上也差不多,就專業技 能這塊沒什麼差別,就是在關注議題上跟服務態度有差。(S2)

83

貳、經濟面

官有垣等人根據陳錦堂於 2006 年從事的一項調查研究資料之部分成果 予以分析,透過量化的方式了解社會企業在兩地的運作、管理狀況及人力資 源等的情況。就台灣的部分而言,研究團隊於 2006 年 5 月底止,合計 124 家非營利社會企業組織寄發問卷,經過電話追蹤及電子郵件回覆等方式共成 功訪問了 43 家組織。研究中也列舉出十二項社會企業經營管理需要的能 力,依重要比例分別是:1.行銷管理 2.財務管理 3.生產管理 4.公共關係 5.

人力資源 6.資訊管理 7.網站設置與維護 8.與政府互動關係 9.法律稅務 10.義 工管理 11.語文能力 12.其他。這研究當中提及關於社會企業經營管理需要的 能力,筆者認為這些能力同樣也能夠套用到社會企業人才的能力上,而這些 經營管理能力比較偏向經濟面,因此大多數受訪者並無特別提及。從訪談資 料可得知,要投入社會企業這個領域,除了很正向的思考尚不足夠,了解市 場的生存法則以及社會歷練會有助於你投身社會企業這個領域,社會企業在 市場上生存必須提升組織、產品競爭力,才能夠達到永續經營的願景,受訪 對象認為在這些經濟面能力中,對市場的熟悉度反而是比較重要的能力。

市場上一定要了解,然後你可以有個正向的目標很努力地去做,但千萬 不要太天真。但是我也不是很贊成這樣的方式,到不是說年輕人一定沒有創 造力,而是市場凶險、江湖險惡,你還是要外面闖一闖知道一下,覺得要先 有歷練再去做會比較好。(S1)

參、綜合面

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社會企業人才應同時具備社會面與經濟面的能 力,另外一方面也認為具備經濟面能力的人才與具備社會面能力的人兩者比 較起來,培訓前者為社會企業所需之人才培訓較容易許多,因為經濟面能力

84

必須從各種專業能力相關的課程習得,而社會面能力只需要轉個信念、改變 心態即可,因此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培育企業界人才成為社會企業家相對之下 較為容易。

社會企業人才來源分兩部分,一個從傳統非營利組織而來,一個是從企 業過來……這部分在社會企業來說,需要符合哪些條件,我覺得從 28 定律 來看,在非營利組織轉來的,他 80%在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很強,但他在經營 管理能力面對市場挑戰的能力比較弱,從企業過來的人他在經營管理,行銷 市場競爭力的敏感度很高,佔了 80%,但他的公益使命佔 20%,那社會企 業需要這兩種的綜合體,可能就需要 50%/50%的比例或是 60%/40%比例。

(N1)

一樣兩邊能力都要平衡,你要有很大的熱情,想要解決社會問題對這些 問題有感,但你自己本身的能量跟能力也要夠,要不斷累積培養能力,沒有 能力其實會一直挫敗,因為我們講社會企業定義的基礎,他是運用商業模式 解決社會問題,而且是能夠比較永續的,那你這個很現實的就是,在市場怎 麼存活,他自然有一套市場的競爭的遊戲規則,那你熟不熟悉這個遊戲規 則,這個產品的競爭力、服務的競爭力也好,你怎麼做區隔、穩固、延伸,

這我來看都是需要一段時間。(S3)

小結:

從訪談的資料分析得知,社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是社會面與經濟 面兩項都要具備才行,若只具備一項則不適合投入社會企業的領域,這也與 社會企業的雙重底線相吻合。在經濟面的能力其實與一般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大同小異,不論是行銷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公共關係、人力資源、

資訊管理、網站設置與維護、與政府互動關係、法律稅務、義工管理、語文

85

能力等,都是社會企業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當然這些經濟面的能力也會依據 不同的職位或者是不同類型的社會企業而有所差異,大抵來說在社會企業人 才經濟面能力這個部分並沒有通則,能力需要依照不同的社會企業組織內部 所需而去做調整;在社會面這部分則較為一致,社會創業精神與服務態度是

能力等,都是社會企業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當然這些經濟面的能力也會依據 不同的職位或者是不同類型的社會企業而有所差異,大抵來說在社會企業人 才經濟面能力這個部分並沒有通則,能力需要依照不同的社會企業組織內部 所需而去做調整;在社會面這部分則較為一致,社會創業精神與服務態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