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企業人才培育之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企業人才培育之內涵

社會企業的發展伴隨著諸多的問題與挑戰,從文獻探討可知社會企業在發展 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其中缺乏專業人才與人力不足等困境是本研究探討之 核心,如同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途徑相似,人力資源管理是組織發展不可或 缺的策略,為解決社會企業所面臨的人力資本困境,必須先從組織內部人才培育 著手,因此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是社會企業人才培育的問題與方式,由於社會企 業與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存在實質上的差異,三者組織型態、社會使命的認同、運 作的模式、資金籌募與運用等經營模式上皆有相異之處,因此培育訓練的方式也 與其不同,而社會企業是融合社會使命與企業經營模式的混合型組織,從社會指 標與經濟指標內涵可以了解社會企業不能僅依靠企管管理的商業模式運作,組織 必須秉著社會使命的宗旨,為求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若兩者缺少任何一部份則 無法稱之為社會企業,對於社會企業人才培育也需要符合社會目標與經濟目標的 根本,否則即與一般的企業人才培育無異。

本節旨在探討社會企業人才培育,在探討社會企業的培訓方式前,需要先探 討社會企業人才所需要具備之能力,才能針對能力設計相關課程與培訓方式從社 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的社會面能力與經營管理能力著手探討,進而探討人才培育 的策略,最後探討人才培育的評估模式,以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作為深度訪談 法的分析架構。因此本節將針對社會企業人才之能力、人才培育方式與評估模式 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壹、 社會企業人才之能力

社會企業係介於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之間的混合型組織,為了凸顯社會企業與 非營利組織、企業不同之處,本研究依據社會企業兼具社會目標與經濟目標之雙

32

重底線的特性,將社會企業人才所應具備之能力區分為社會面能力與經濟面能力,

以下針對兩部分之能力進行探討。

一、社會面能力

社會企業追求雙重底線之目標,其中社會目標係連結到社會企業的特殊任務 亦即社會受益與社會使命,強調其目標在於必須有利於社區,也就是社會團體,

其標的團體主要指身心障礙或弱勢團體(鄭勝分,2007:4-7),因此社會企業在 採用商業運作模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符合社會弱勢團體之需求,

由此可看出社會使命的認同對於社會企業之重要性。

另一方面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精神息息相關,要定義社會企業精神可以從廣 義到狹義來界定,廣義的定義認為社會企業精神是指在營利部門或非營利部門 中,進行配合社會回饋的創新活動;狹義的定義是指非營利部門運用企業專才和 市場技巧的一種現象,例如非營利部門發展創新途徑去賺取收入( Austin, Stevenson & Wei-Skillern, 2006)。社會企業家精神的主要動力是解決社會問題,

它需要有特定的組織,以形成社會企業,使其能有效的運用資源,解決問題,所 以社會企業精神不能用法定型態來限制,應允許其有不同的運行機制,因此企業 社會精神應該是可以通用於非營利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陳金貴,2011)。

創立社會企業與一般的企業有著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就是創業者在創立企業 時的「動機」。社會企業家本來跟傳統的商界企業家無異,都是那種追求夢想,

有野心、有活力、有創意。但典型的企業家都以追求金錢為主要的動力,認為利 潤的多寡是成功的指標,所以他們都朝向有市場空間的地方發掘商機,找尋那些 有財富有購買力但未受關注的客戶群,或者是極盡其技鑽研產品或服務的特色,

務求製造能人所不能的獨家貨色,吸引人來購買;而社會企業家關注的並不在於 商業模式能否賺大錢,而是先確定一個自己希望解決的社會問題,然後尋求對症 下藥的商業的手段,但兩者的共同點是都具備創業精神,Dees(1998,2001)認

33

為社會創業者是在社會部門中扮演變革代理人/推動者(change agent)的角色,包 含以下特點:

1. 創造並維護社會價值(而非個人利益)的使命;

2. 辨識與持續追求新的實踐使命的機會;

3. 持續創新、適應與學習的過程;

4. 行動要勇敢,不被現有資源侷限;

5. 對服務對象及行動結果須秉持責信的態度;

Wei-Skillern 等人(2006)更進一步提出社會創業精神的架構,(如圖 2-2),

認為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由機會(opportunity)、人(people)

及資本(capital)三部分所構成,圖中最上面的部分是機會,因為機會是社會創 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起始,結合其他兩個部分包括人與資本,而 三者共同交集的區域則是社會價值立場(Social Value Proposition),而周圍則代 表形塑社會企業家的不同因素(Wei-Skillern et al, 2006:22)。就 Wei-Skillern 等 人(2006)所提的社會創業精神模型而言,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

需要有一個適當的機會來結合人與資本,創造社會價值,而周圍環境不同的社會 條件因素,也會形塑不同類型的社會企業家。

34

圖 2-2:社會創業精神架構

資料來源:James Austin, Howard Stevenson & Jane Wei-Skillern(2006)。

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政府和公共機構已認識到 社會企業家精神的策略意涵,由於社會企業精神的名詞尚年輕,因此其名詞的定 義十分分歧,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思,易於混淆(Dees, 2001)。在 Moshe Sharira&Miri Lernerb(2006)所發展的模型中,主要在研究社會企業本身的個人

(或指社會企業家)、環境、非營利組織、以及新的社會創投過程。另外也有學 者認為社會企業家非獨立的個人,除了社會創業精神、創新手法與社會使命等能

SVP

機會 Opportunity

人 People

資本 Captail Regulatory

Sociocultural

Political

Macroeconomy Demographics

Tax

35

力之外個人素質也是影響社會企業人才之關鍵,而開辦窮人銀行的尤努斯認為

「個人素質」亦是社會企業家的成功關鍵,包括:

1. 具敏銳商業觸覺及實踐能力(Good practical business sense)

2. 努力不懈的工作態度(Willingness to work hard)

3. 擁有建立團隊的能力(Team-building capacity)

4. 擁 有 聯 繫 別 人 一 起 合 作 的 能 力 (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collaboration you need)

5. 具判斷工作成效的能力(Ability to judge the results of your actions)

6. 能承認及面對過失,積極捲土重來的態度(Honesty to admit when making mistakes and need to start over)

綜合上述學者的理論,本研究將社會企業人才之社會面能力則包含了本身的 個人特質以及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亦即個人或一個團體懂得 識別機會與利用機會,具有創新與忍受風險的創業精神,採用創新的方式且運用 有限的資源,創造社會價值並且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以及社會使命、動機以及服 務的態度。

二、經濟面能力

社會企業在雙重底線的經濟目標方面與創新的本質息息相關,其強調必須譨 持續地提供特定服務與財貨,與社會企業的企業家性質相連結,確保特定商品或 服務的提供在中期、長期能達到財務穩定與永續性,並且擁有效率、服務品質與 競爭優勢(鄭勝分,2007:4-7),因此在社會企業人才的經濟面能力與一般企業 並無太大的差別,在探討經濟面能力時應該與企業面的經營管理能力相互連結,

才能夠有全盤的了解。

田振榮於研究中提到創業核心能力的意涵,指出能力(competency)指個人

36

有效的執行工作,能扮演好工作中的角色、勝任職務和任務,且是種可觀察的行 為活動。能力通常包含知識、情意、技能三種領域(田振榮,2001)。

另外,陳錦堂、官有垣、王試圖根據陳錦堂於 2006 年從事的一項調查研究 資料之部分成果予以分析,研究團隊分別向香港和台灣兩地運作的社會企業 NPO 派發自填問卷,透過量化的方式了解社會企業在兩地的運作、管理狀況及 人力資源等的情況。就台灣的部分而言,研究團隊於 2006 年 5 月底對 91 家身心 障礙社會福利組織(包含 32 家財團法人基金會,59 家社團法人協會)、24 家社 區發展協會及社區型基金會,以及 9 家社會合作社,合計 124 家非營利社會企業 組織寄發問卷,經過電話追蹤及電子郵件回覆等方式共成功訪問了 43 家組織。

其中第六章探討香港台灣社會企業的人力資源、資金來源,以及決策與治理,研 究當中台灣受訪機構認為,社會企業最大的挑戰來自領導階層之相關經營之技巧 與經驗不足,難以引進專業人才是它們面對的另一主要難題。此外,研究中也列 舉出十二項社會企業經營管理需要的能力,依重要比例分別是:1.行銷管理 2.

財務管理 3.生產管理 4.公共關係 5.人力資源 6.資訊管理 7.網站設置與維護 8.與政 府互動關係 9.法律稅務 10.義工管理 11.語文能力 12.其他。

從此研究可以看出,台灣社會企業所重視的經營管理能力有哪些,研究者也 指出台灣社會企業面臨兩大困境:(一)決策單位專業知識不足,(二)專業人才 與組織使命難以兼顧,(陳錦堂、官有垣、王仕圖,2012:178-179),由這兩點 困境可知,社會企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透過適當的人才培育方式改善台灣社會 企業的組織困境,透過教育、訓練,培育兼具社會使命、社會創業精神與經營管 理能力的人才,才是社會企業永續發展的重點。

從上述企業角度切入的創業管理能力以及從社會企業角度切入的經營管理 能力,可以整理出社會企業所需要的創業能力,1.社會創業精神,對社會企業而 言需要的社會創業精神,其是社會企業的核心精神,這也是與一般企業最大不同

37

所在 2.經營管理能力,參考陳錦堂等(2012)研究,從當中選擇前五項台灣社會

所在 2.經營管理能力,參考陳錦堂等(2012)研究,從當中選擇前五項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