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社會企業的概念約在 1970s 年代前後被學者提出,由於各國興起社會企業的 文化與當下背景大不相同,使得社會企業發展至今仍缺乏一個廣泛且共通的定 義。社會企業之所以會在各國興起的主要因素是為解決非營利組織的財源困境與 社會問題,它是一種新型態的組織介於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兩者之間且兼具社會目 標與經濟目標,突破非營利與營利的劃分界線,在歐美各國社會企業相關議題已 被廣泛探討與研究,但在台灣尚處於醞釀萌芽的階段,因此政府與學界對於社會 企業的與研究尚未詳細且深入的探討,研究方向多聚焦在探討社會企業定義、種 類區分、經營模式等方面,但卻少有關探討人力培育之文獻,因此引發本研究之 動機,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灣社會企業人才培育的方式與問題以及初步成效,藉 由探討台灣社會企業與中介平台組織進行人才培育方式形塑台灣社會企業人才 培育的概況,以資未來社會企業發展人才培育的相關研究參考。本章依據研究背 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以及研究流程進行分述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80 年代福利國家過度擴張,致使政府在財政上不堪負荷,加上官僚體 系的無效率、反應緩慢,導致政府在扮演公共服務角色時,並不能滿足人民 需求,因此諸多公益團體、學術研究組織等不以營利為目的之非營利組織適 時興起,其興起是為了填補政府失靈的危機,雖然非營利組織暫且解決政府 失靈的問題,但是由於社會快速的轉型,使得非營利組織面臨相當的挑戰與 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下面三點。首先,由於面對社會課責的壓力,需要 向政府與民眾展現其服務與效率,接受外界的檢視與批評;其次,志願性社

2

會服務競爭的壓力,許多營利性的社會服務機構也加入服務行列,衝擊非營 利組織的功能,由於營利性的社會服務機構財源比較充足,能夠提供較多元 的且更優質的服務,而影響到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最後是社會服務專業化的 壓力,由於社會問題日益複雜,若不借助專業技術無以為功,除了上述幾點 原因,非營利組織本身財政問題尤為嚴重,其收入來源依靠捐贈、募款,近 年來減少許多,因此部分非營利組織不得不考慮轉型,歐美各國許多非營利 組織為了解決財源問題另闢出路,社會企業因而浮現,其具有社會目標、經 濟目標及社會政策目標,不僅解決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問題,也可同時兼顧組 織本身的社會使命與社會政策目標,希望能夠落實「授之以漁」的理念,因 此社會企業成為許多非營利組織轉型的重點方向(OECD,1999:11 ;Dees, Emerson & Economy,2001 ;Anherier,2003 ; Borzaga & Santuari, 2003 ; Yung, 2003;丘昌泰, 2000;鄭勝分,2005)。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歐美國家類似,社會企業在台灣也逐步萌 芽發展,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自 2002 年開始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結合 第三部門建立夥伴關係協助弱勢者解決就業問題,利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幫 助弱勢團體在地就業、提升技能,使弱勢者能夠達到他助自助的精神。而勞 委會自 2007 年起為協助第三部門永續經營,評估多元就業開發的機構轉型 為社會企業之可能性,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也成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的重點項目。雖然目前政府嘗試透過政策介入,希望藉由對非營利組織經常 門與資本門的補助,減少發展社會企業的障礙,但對於缺乏創業模式的非營 利組織而言,一旦政府補助抽離後,仍面臨可能倒閉的危機(吳明珠、鄭勝 分,2012)。

3

就我國經驗而言,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除了雙重弱勢與資源不足等 障礙外,從「多元單位發展社會企業之評估與策略規劃」1乙案中發現,另 一項潛藏的危機是非營利組織多將思維聚焦在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卻苦於缺 乏具體可行的創業模式,例如財務規劃、市場行銷、產品定位等,難以開拓 市場利基並降低營運風險,維持財務與經營的穩定性,致使發展過程舉步艱 難,無法創造具市場價值的產品,或發生市場規模不足以平衡營收等情況(鄭 勝分、方珍玲、李志強,2011)。

不論是國內、外,大多非營利組織均受到外在環境變遷的影響,面臨資 源困窘的問題,政府的補助及社會捐款日趨減少已經無法滿足組織的需求,

需要自行開發營利的管道,透過師法企業轉型成社會企業,使組織得以永續 經營,社會企業能夠顧及組織本身的社會使命,同時使用商業化手段來獲取 適當的財源,協助弱勢能夠自食其力,因此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成為 國內外一大趨勢。除了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為社會企業成為一股風潮之外,也 有越來越多類型的新興社會企業開始發展茁壯,台灣社會企業以改善農業發 展、為弱勢族群賦權為數量最多、價值鏈最完整的領域;從生態綠、多扶接 送、以立國際服務等公司,到探討社會企業的學生社團、登上國際舞台發聲 的社企競賽得獎者,新世代的年輕面孔成為參與社會創新、社會創業重要力 量(林以涵,2014)。農業發展與弱勢族群賦權的社會企業成為國內發展的 主流,此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的投入成為社會企業創業與運作的重要力 量,國內社會企業的發展類型也日趨多樣化。

貳、研究動機

觀看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實屬初期萌芽的階段,因此政府與民間業界

1本案由勞委會職訓局北基宜花金馬區就業服務中心委託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之研究,主

要目的在於評估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之可能性與策略。本案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鄭勝分助 理教授、國立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方珍玲教授及光原社會企業李志強監事共同負責,劉 育欣博士生為研究助理。研究期程:2011 年 9 月起至 2011 年 10 月底止。

4

對於社會企業的認知與運作模式不盡相同,因此會透過舉辦許多的論壇或是 研討會的方式,促進彼此對於社會企業的共識,互相討論出適合台灣社會企 業發展的模式與商業運作方式。從政府的角度看來,其所執行的多元就業開 發方案之核心精神在於協助非營利組織發展社區產業,幫助弱勢者例如原住 民、中高齡失業婦女及新移民等,創造一個場域提供她弱勢者就業機會,故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非常強調非營利組織為就業者創造可持續性的商業模 式,然而,無論相關文獻之研究及官方統計資料皆顯示一旦政府補助退出之 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所創造之就業模式,幾乎皆無法存續(吳明珠、鄭勝 分,2012),因為這些轉型的社會企業缺乏社會創業精神,另外就是組織難 免會面臨缺乏兼具社會目標與市場機制之人才與具有競爭力的創業模式等 問題,雖然勞委會職訓局也提供相當多的職訓課程與參訪計劃,依然無法扭 轉此態勢,然而台灣的社會企業尚未發展成熟,許多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 業後,一旦政府補助退出即面臨失敗或是倒閉的結果(吳明珠、鄭勝分,

2012)。從業界角度來看,一般企業是透過完整的人才培育與教育訓練的系 統,以及知識管理的模式來養成組織內部的人才,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而 社會企業的組織型態跟一般企業並無差別,都是企業的本質與商業運作模 式,因此,不論是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的社會企業,抑或是新創的社會企業,

應該也需要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以提升組織的穩定的運作能力。

所以在轉型成為社會企業或是創立社會企業的過程當中,如何使組織達 到永續經營是一大目標,而與組織永續經營習習關關的,莫過於幾點因素,

資金、商業運作模式、人才,當中資金商業運作模式可以透過創投資金或是 集資而來,商業運作模式可以透過學習別人的成功商業模式習得,但人才這 部分卻是可遇不可得,要同時具備社會使命以及商業能力的人才並不多見,

即使同時都具備也不見得有意願投入社會企業的領域,畢竟從事社會企業並 不如想像中簡單,他必須面臨許多挑戰,因此組織在面對人才困境,必須要

5

透過長時間的培訓訓練機制,培育出認同組織使命與具備市場能的人才,透 過建構知識庫的方式,建立一套組織專屬的培育系統,以達到組織穩定運作 的目標。

除了上述提及台灣社會企業運作當中的人才缺少與專業人才不足的困 境之外,目前台灣研究中探討社會企業的文獻大多在探討,社會企業的發展 與類型以及不同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等,而其文獻研究的結果也會提及社會 企業人才不足的問題,顯少研究專注於探討社會企業的人才培育,在文獻探 討過程當中,僅有一篇在探討人力資源管理,但是人力資源管理與人才培育 其實不盡相同,但是人才培育在任何組織運作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營 運的重要因素。因此基於台灣社會企業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以及文獻中缺乏對 台灣社會企業人才培育的研究這兩點原因,故引發本研究之動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