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未來研究發展與建議

從前一節探討本研究困難與不足,研究者認為未來針對俄語學生進行的 各級和各類教材設計仍有持續發展與探討的空間,試說明如下:

一、中級會話教材之實踐

本論文針對俄語背景學習者進行之中級華語會話教材範例,由於時間因 素,尚未進行實際教學實踐,以檢視此教材的缺失以及是否能確實達成研究

者所設定之目標,許多不足之處必須實際運用於課堂教學後,才能據以教學 結果,進行教材補充與改善。

因而未來有志從事對俄華語教材設計之研究者可依照本研究提出教材 設計原則,進行成套實體教材的編寫,並將成果進行教學實踐,使得對俄華 語教材此一領域能更加完善。

二、其他對俄教材設計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希望能利用本教材設計模式,為不同程度的俄語學習者,如 向下回到初級學習者或進一步由中級過渡至高級學習者,進行具語言和文化 針對性的會話教材設計,使得 在教學層級此一層面的對俄對比型教材的成果 能更豐富充足。

對俄語學習者而言,缺乏華語沈浸環境,固然對會話口語訓練有強烈需 求,但完整的語言學習不應忽略聽、說、讀、寫任一項技能的訓練,或許可 在既有的設計基礎上,進行其他技能教學的探討,進而發展出其他適宜於俄 語學生的相關教材,諸如:聽力教材、閱讀教材、寫作教材、翻譯教材等。

甚或,加強文化對比的成果,進行文化教材的設計等等,都是仍深具龐 大研究空間的領域。

三、適用不同年齡俄語學習者的華語教材

透過大學所開設華語課程管道、甚至來台或至大陸學習華語的俄語學 生,多屬成人學習者,年齡多已達 17、18 歲以上,具清晰的語言邏輯與歸 納能力,是目前華語課程主要的教學對象。然本研究曾提及,以俄羅斯當地 情形而論,除了高等學校設置華語專業或公共華語課以外,2005 年為止已 有 8 所中小學設有華語課程 61

,這類學校的華語教材多由學校教師自行準備 和編寫教學材料,限於校內自行使用,並未對外流通,市面上原先針對俄語

159

是難尋,然而俄羅斯中小學的華語課程才正發展,教材設計值得未來有志的 研究者投入心力研究。

四、針對白、烏學生的華語教學研究

雖然本論文之教材範例希望能適用於語言相近的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學 生,但即使俄語與白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十分相近,它們仍是三種各自相異 的語言,在字母、詞彙和語法上仍有差異,最好的華語教材應該是進行白俄 羅斯、烏克蘭語與華語的對比,以此為基礎編寫適宜的、具針對性的對比型 教材,最為理想。

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對象的華語教學研究,仍是一開起步的領域,中國 大陸方面雖然投入了人力進行對俄教材的編寫工作,但以俄羅斯目前各地華 語學習的熱絡,相信還需要更多相關專家、研究人員長期投入。同時,希望 未來具豐富教學經驗的華語教師、專業教材編寫專家與俄羅斯的華語專家合 作,為俄羅斯龐大的華語市場設計出更多適宜完善的教材。

16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海英(2005)。對外漢語是對外的漢語嗎?──關於對外漢語初級教材內容的 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6,26-28。

任遠(1995)。新一代基礎漢語教材編寫理論與編寫實踐。語言教學與研究,2,

82-95。

曲琨(2008)。關於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介紹──以漢語會話的授課為例。

農業科技與訊息,8,60-61。

牟嶺(2008)。準確界定學習者特點──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關鍵。雲南師範大 學學報,2,3-5。

余衛華(2002)。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8,20-23。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勇毅(2004)。對外漢語教學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

吳馥如(2008)。中級華語交際溝通會話課程之設計與實證。臺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206-219。

呂必松(1999)。呂必松自選集。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呂叔湘(1992)。通過比較研究語法。語言教學與研究,2,4-18。

宋殿矯(2005)。淺析俄漢語言對比研究。理論界,6,189-190。

宋慧平(2006)。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外語教師角色的定位。長治 學院學報,6,85-86。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汪成慧(2004)。俄漢語言文字的差異與思維方式。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4,68-72。

汪成慧(2004)。俄漢語差異的幾個特點。樂山師範學院院報,7,84-88。

辛瑞青(2006)。外語教學中如何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1,61-63。

佟秉正(1991)。初級漢語教材的編寫問題。世界漢語教學,1,33-39。

佟秉正(1996)。從口語到書面──中級漢語教學課題之一。世界漢語教學,4,

92-97。

周烈(2009)。外語教學與言語交際的得體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1-7。

周雪林(1996)。淺談外語教材評估標準。外語界,2,60-63。

林忠(2008)。英漢對比分析與外語教學初探。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6,112-115。

林雪芳(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洪堡特(1997)。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 務印書館。

胡春燕(2002)。大力加強學科範疇史的研究——關於對比語言學的定義問題。

外語與外語教學,4,60-63。

胡敏(1990)。試評國外關於語言交際能力的幾種理論。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17-20,40。

倪傳斌(2007)。外國留學生漢語的學習需求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68-75。

倪傳斌、劉治(2006)。外語需求的特性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21-24。

孫清忠(2006)。淺析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文化項目的選擇和編排。暨南大學華 文學院學報,2,32-41。

高霞(2006)。對比分析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楚雄師範學院學報,3,71-75。

寇成晶(1992)。初級階段對外漢語教材的科學性。世界漢語教學,2,132-136。

張國輝(1992)。說話課的地位及其訓練方法。語言教學與研究,1,111-118。

盛炎(1990)。語言教學原理。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許余龍(1992)。對比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建民(1984)。漢語口語。北京:新華書店出版。

陳瑩(2003)。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的口語技能訓練。語文學刊,6,108-111。

辜向東(2002)。懷疑與誤解—評《文彙報》文章“要素質還是應試”。外語界,

6,66-70。

馮惠敏、黃明東、楊旭升、汪曉清(1994)。大學生學習目的的調查、統計與層

163

楊石泉(1991)。教材語料的選擇。世界漢語教學,1,40-42。

楊自儉(1999)。簡論對比語言學中的幾個問題。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學科 版),2,72-77。

楊崢(2006)。淺談我國對比語言學。科技經濟市場,12,210。

楊惠元(2002)。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楊慶華(1995)。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初步構想。語言教學與研究,4,4-7。

趙世開(1979)。淺談英語和漢語的對比研究。外國語教學,3,20-25。

趙金銘(1998)。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教學與研究,3,4-19。

趙金銘(2005)。跨越與會通──論對外漢語教材研究與開發。語言文字應用,2,

109-118。

趙金銘主編(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敏善(1997)。俄漢語的本質性差異。中國俄語教學,3,43-46。

趙賢州、陸有儀主編(1996)。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珣(1997)。試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兼論海內外漢語教學的 學科建設。世界漢語教學,1,68-77。

劉珣(2006)。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鄧氏香(2008)。對中國國內編寫對外漢語教材的建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

23-24。

應惠蘭(1998)。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外語 教學與研究,4,22-23。

羅竹風主編(1997)。漢語大詞典。台北市:台灣東華出版社。

英文部分

Davies, Alan (1968). Language Testing Symposi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od(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ies, Charles Carpenter (1945).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n A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ado, Robert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unan, David(1988).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Richards, Jack C and Rodgers, Theodore 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5

國家漢辦(2003)。俄羅斯和義大利分別成功舉辦第二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 中文比賽預賽。2009年2月23日,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content.php?id=213

國家漢辦(2004)。《漢語新起點》、《漢語新目標》首發式在俄羅斯遠東地區 舉行。2009 年 2 月 2 日,取自:http://www.hanban.org/content.php?id=438。

國家漢辦(2006)。俄羅斯學習漢語成熱潮,明年將建立若干孔子學院。2009 年 2 月 2 日,取自:http://www.hanban.org/content.php?id=869。

國家漢辦(2007)。俄羅斯卡爾梅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成立。2009 年 4 月 16 日,

取自:http://www.hanban.edu.cn/content.php?id=2950。

國家漢辦(2007)。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2009 年 2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hanban.edu.cn/kzxyyd_content.php?id=2147。

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2009)。2009 年臺灣獎學金及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開始受 理申請。2009 年 2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edu.tw/bicer/news.aspx?news_sn=2341。

教育部統計處(2008)。教育統計(97 年版),2009 年 2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edu.tw/

教育部統計處(2009)。外國在華留學生人數表(87~97 學年度),2009 年 2 月 26 日,取自http://www.edu.tw/。

新華網(2005):俄國:漢語之“花”別樣紅。2009 年 4 月 10 日,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24/content_2737775.htm。

環球網(2007)。俄羅斯:漢語熱迅速升溫,影響力仍然有限。2009 年 3 月 3 日,

取自:http://www.huanqiu.com/www/191/2007-12/33128.html。

一、基本資料

 學中文的時間多久?

 來台灣前在自己的國家學過中文嗎?

 在當地學中文的地點為?

二、學習動機

 學習中文的目的、原因為何?

 為什麼選擇來台學中文?去過中國大陸嗎?

 知道自己國家有學中文的管道?

 為何不選擇在自己國家內學習中文?

三、學習困難

 覺得中文困難嗎?什麼最難?

 在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的中文課上課方式為何?

 在自己國家學中文有無足夠的口語練習機會呢?

 學校是否有中國籍或台灣籍的教師?

 在俄、烏、白俄上中文課和台灣的中文課有無區別?

四、使用教材為何

 在俄、烏、白俄使用什麼樣的華語教材?名稱為何?

 在俄、烏、白俄使用什麼樣的華語教材?名稱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