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分居家庭及曾長期分居家庭形塑的親子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未分居家庭及曾長期分居家庭形塑的親子關係

這部分的討論將從十組家庭親子共同生活重心的多寡,以及生活作息中顧慮 對方的程度,探討經歷不同居住安排的親子所形塑的親子關係緊密度,讓我們從 曾經歷長期分居家庭開始討論。

當我詢問 A 家庭的母親於分居時期的日常生活狀況時,她指出起初有一些 不習慣晚輩們不在身旁的生活,尤其吃飯的時候只有自己母親陪她吃,老公也不 在身邊,剛開始其實感到非常難過,直到後來找到事情做之後才慢慢習慣沒有子 女、老公在旁的生活,並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重心。

「啊那時候(與子女分居時)有沒有子女在旁邊也沒有關係了,他們有 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啊我也很忙(當房東做生意、上佛堂),大家都 忙就不要這樣麻煩(A 家庭母親)。」

C 家庭的老太太如同 A 家庭的老人歷經早年喪偶,丈夫於老太太 57 歲時過 世,五個兒女陸續搬離開身邊後開始自己一個人於高雄的二十二年的生命歷程。

在這段歲月中,老太太透過將重心放到去長青學苑上老人課程、參加教會的定期 聚會以及養寵物的方式來排除寂寞的感受,老太太的學習意願非常高,在她獨居 的二十二年歲月中除了一般老人可能接觸的第二外語、簡單樂器學習外,也積極 主動地學習使用電腦,從最初的收發 E-mail 到網誌寫作到最近的 Facebook 等電 腦功能皆是她中風前涉獵的範疇。

62

至於 B、D、E、F 家庭的老人住在較為鄉下的區域,他們所發展出的生活作 息與附近鄰居、菜市場、廟會等地息息相關,在此僅以 B 家庭為例,其餘家庭 就不再贅述。B 家庭的兩老與子女分居時,平常除了到成大醫院定期回診外,也 喜歡到家裡附近的小夜市逛逛、買買菜,與熟悉的菜販聊天,由於兩老年輕時為 社區附近國小的老師,因此鄰居們也多半與兩老熟識,老太太傍晚時會到鄰居家 串門子,聊聊天,對於這些居住於鄉下的老人來說,生活環境能夠給予他們的支 持非常重要,失能之後更是如此,可以明顯看到上述老人於長年分居的歲月中都 很自然地發展自己的生活重心,從他們的生活作息中也可以清楚看到這些老人幾 乎沒有需要顧慮到兒女的生活作息。

兒女方面,A 家庭除了因為嫁出去的三位女兒外,原本住在同一棟的三個兒 子因為前文提及的「樹倒猢猻散」狀況,彼此鮮少有往來,一方面由於父親早逝,

母親又搬出去住,缺乏長輩主持的情況下三個兒子家庭間的聯繫不在,日常生活 中也少有接觸對方的機會,彼此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核心家庭的生活重心。二來 在這二十年中兒子們也不再於同一公司中工作,而不同的工作帶來的是截然不同 的生活作息,例如大兒子長年上大夜班,晝夜顛倒的生活作息使他與弟弟、母親 的作息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小兒子因為與母親某次的關於房產的爭吵,憤而搬出 祖屋,只於過年過節才回家探親。兒子們有各自工作且與母親長年少有往來的情 況下,使的這個家庭原本緊密的親子關係逐漸轉型,缺乏日常生活相處的親子逐 漸沒有同樣的生活重心,兒媳的家庭成員們於分居的二十幾年歲月中生活作息也 幾乎不再包含母親的身影。

從這些分居家庭的考察中,我發現子女們於分居時期養成的生活作息不僅與 不住在一起的父母少有關連,且與分居的重心(如工作)息息相關,自然依此所 建立的生活也不太可能需要顧慮到不同住老人的需求。例如 C 家庭的子女因為 工作時間較長,很自然地養成只在家吃早餐,其餘兩餐都在外用使用的習慣。D 家庭的兒媳家庭成員則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住在公司配給的山中社區,由於他

63

們的家庭成員都會開車/或者有校車接送的關係,並不害怕居住於交通不便、生 活機能不強的山區中。隨著分居的生命歷程,兒女的生活作息,如睡眠、飲食、

居住地等都逐漸都會受分居時的生活重心影響,而逐漸建立不需要顧慮到老人生 活需求的生活作息。

相對於上述分居的家庭,四組未曾分居家庭親子不僅因為同居生活上的頻繁 相處而頻繁於生活作息上顧到對方,更因為子女擁有與父母同質的工作;有的繼 承父母過往的工作、有的則接收父母安排的工作,因此而有著共同的生活重心。

就親子同質工作的部分來談,P 及 Q 家庭,前者的女兒照顧者本著父母的安 排與期許成為醫生,Q 家庭兒子照顧者則隨父親安排在當地成為中油公務員。而 孩子繼承父母工作的家庭中最明顯的例子是 O 家庭,家中的老先生原本為台南 的大地主,家裡經營房地產事業,開設公司後兩個兒子便直接在公司中與父親一 起工作,因此父子們除了住在一起外,更重要的是也在一起工作,父子生活上有 諸多地方需要顧慮到對方。而兩代務農的 R 家庭則因為農田生活的緊密分工,

享有緊密的親子關係。我們可以明顯看到,O 家庭與 A 家庭同樣因為兒子在父 親公司工作、一家同住在一起而享有緊密的親子關係,然而經歷父親早逝、三位 兒子關掉父親公司、老母親搬出祖屋的 A 家庭卻不再保有原本緊密的親子關係。

從上述的比較,我們看到不同居住安排對於親子關係的深刻影響。

總的來說,現代社會中兒女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的這種普遍社會現象往 往也象徵著「獨立於父母親的人生」開始展開。子女無論是因為婚姻、求學或者 工作等因素離開父母,其背後往往是代表原本的家鄉的資源不足以發展自己的人 生,可能是找不到工作、可能是沒有足夠大學提供教育、也可能是因為居住空間 不足等因素。而分居後開始建立自己人生的兒女,往往很自然的開始有自己的生 活重心;父母那一方也開始習慣沒有兒女在旁的生活,並隨著這樣的生活重心形 塑鮮少需要顧慮對方的生活作息。這樣的生命歷程與傳統華人社會中親子一輩子 緊密聯繫的生命歷程完全不同,而親子於分居時期發展出的親子關係也終將影響

64

到父母年邁後的孝道實踐。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