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本文主要論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Y = 𝛽1+ 𝛽2𝑋 + 𝛽3𝑍 + 𝛽4𝐾 + 𝑒1 − (1) Z = 𝑟1+ 𝑟2𝑋 + 𝑟3𝐾 + 𝑟4𝑁 + 𝑒2 − (2)

假設上列(1)式為目前學理上的預期,變數 Y 為中共幹部菁英的晉升,X 代表幹 部的非正式關係條件,Z 為幹部的政績行為表現,K 為其他若干變數的矩陣。若第(2) 式成立,幹部的政績表現某部分可以為 X 所解釋,則第一式中的𝛽3參數值解釋能力 將受質疑,且第(1)式的誤差項應為𝑒1+ 𝑒2,第(1)式對依變數 Y 的估計因而產生偏誤。

內生性問題一般產生於「被忽略變數」或者「測量誤差」,在回歸模型中,若確定了 內生變數問題──解釋變數與誤差項具有相關性──的存在,為避免估計的偏誤,學 理上則須使用適當的「工具變數」以求得到一致的估計量。工具變數為一個「不屬於 原解釋方程」並且「與內生解釋變量相關」的變量。在回歸模型中,一個有效的工具 變數亦須滿足兩點:(A)此變數和內生解釋變數存在相關性;(B)此變數與誤差項相互 獨立不相關,亦即工具變量必須為外生變數。37因此,若本研究結果得證明,中共菁 英的政績表現會受其非正式關係所影響,則未來在中共菁英晉升的估計模型中,若要 同時考量幹部政績表現與非正式關係的條件,則須以工具模型替代幹部的政績表現此 一內生變數。

第三節 本文主要論點

本文認同,即便中共逐漸邁向制度化體制,非正式關係仍以某種方式鑲嵌於正式 政治的賽局中,且非正式關係對於幹部行為及政績表現有一定的影響力。如蔡文軒以

「派系-政績」模型解釋省級領導政改邏輯時,即提出,胡錦濤會賦予自己的省級扈 從者(clients)政改先行權及資源,使其有機會推行制度創新風險性較大的政治改革。

38此足以揭示,省級領導的政治行動及表現,將可能一定程度地受其派系關係左右。

而若該政績表現又同時被用作測量官員晉升的條件,那麼晉升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則 是必然面對的一大課題。

筆者即欲嘗試梳理這些變項之間的理論關係,並以能夠影響官員晉升的政策為前

37 Judea Pearl, Causality: Models, Reasoning, and Infer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8 蔡文軒,「解釋中國大陸省級的政治改革:「政績∕派系」模式的思考」,政治學論叢,第 44 期

(2010 年 6 月),頁 105-1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提,提出幾項論點討論:

論點一:幹部的非正式關係條件與其政績表現呈正向因果關係(positive effect)。

在學理討論中,非正式關係與幹部的政績表現同為菁英晉升流動模型的重要解釋 變數。90 年代起伴隨強人政治的瓦解,中共政治舞台中的集體領導雛形已邁向穩定,

即便恩庇主仍對菁英政治賽局具一定影響力,其在提拔其追隨者時,亦須遵循正式制 度下的規範及限制,提供其親信相當的表現條件,才足以說服其他集體領導人(co-leaders)。39具非正式關係的領導人欲倚仗恩庇關係而「非常規晉升」,已難度大增。

追求晉升中央的領導人即使具有網絡關係,仍須相當的政治歷練以及在關鍵政策上的 傑出表現始能於競賽中脫穎而出。

本研究對於幹部非正式關係與政績表現呈正向因果關係的預期,第一個解釋途徑 即為-資源(resource)。黃信豪的晉升錦標模型,建構在中共政治菁英的繼承人培植

(successor cultivation)邏輯上,亦提供了類似的概念。他認為即使在制度化的機制 下,菁英仍需透過關係網絡,來確保自己在制度化競爭下能獲得更好的制度條件,以 取得晉升機會。40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被公認是胡錦濤親信的胡春華,2001~2012 年 間即從副部級、正部級升至副國級。2006~2012 短短六年的時間,他甚至歷練了三個 正部級職務,以非常短的任期晉升至政治局委員。41除此之外,在中共以經濟發展為 首要政治邏輯及路線的年代,Victor Shih 更生動地以派系政治來解釋資源的分配。他 指出,過去曾與中央領導人有同事關係的省級領導,相比其他省分,能夠獲得更多國 有銀行的額外貸款。42

論點二:在中共高層政治的集體領導中,非正式關係是以非正式「團體」(本研究以 非正式關係「派別」稱之,而非「派系」)的影響形式存在。因此,在能夠代表某一

「派別團體領導人」的路線、且與地方幹部自身經濟利益不相符的政策中,與該「派 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關係的地方幹部,相較與「其他」派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 關係、或完全「沒有」非正式關係的地方幹部,又會有更突出的政績表現。

39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Informal Politic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p. 9-12.

40 Hsin-hao Huang, “Entry into the Politburo of the CCP,” pp. 22-34.

41 Chien-wen Kou, “Fast Tracks to Provincial Leaders,” p. 17.

42 Victor Shih, “Factions Matter: Personal Network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ank Loa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3, no. 38 (Febuary 2004), pp. 3-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在「派系政治」的研究脈絡中,學者多會著重於辯論其所描述的「行動體」,是

「派系」或為「非正式團體」。43而作者首先述明,本研究所指涉的派系政治的「行 動體」,應為「非正式團體」,而非「派系」。Nathan 在建構其「派系」模型時,僅 著重於上下位階的從屬以及非官僚化的關係。但鄒讜反對這種觀點,他以華國鋒、葉 劍英、汪東興集團整肅四人幫的例子指出,菁英的結盟並非僅限上下位階,水平的同 儕關係亦有可能,鄒議將這種擴充「派系」涵義的結盟稱為「非正式團體」。44而於 本研究中,作者所欲探究之「非正式關係」,亦包括水平的同儕位階、生長背景關係 和官僚組織間關係等,故以「非正式團體」來定位較為適切。

本研究推論非正式關係對幹部政績影響的第二個理論途徑為-效忠(loyalty)。

非正式關係除了透過資源的分配影響幹部政績表現外,古典的恩庇扈從理論亦提供了 關係鏈的線索。只要恩庇主仍能提供扈從者相當的政治利益,其追隨者便會持續透過 意識形態的響應、政策行動的扈從(具體即為關鍵政策上的政績表現),對其恩庇主 展示效忠。45而因當代中共高層的非正式團體運作,並非為「零和遊戲」,而更多的,

是不同團體間的勢力相互較勁拉鋸,效忠扈從的行動因而也在不同的非正式團體中呈 現差異。為此,本研究以「非正式關係派別」(以下簡稱「關係派別」),作為不同 非正式團體間互動的描繪主體。作者認為,在能夠代表某「派別團體領導人」的路線、

且與地方幹部自身經濟利益不相符的政策中,與該「派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關係 的地方幹部,相較與「其他」派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關係、或完全「沒有」非正式 關係的地方幹部,又會有更突出的政績表現。

自後鄧時代開始,雖中共高層派系間的路線之爭不再明確,權力鬥爭卻因為政治 強人權力的瓦解,而於表面制衡的集體領導中更形綻放。學者張執中即認為鄧小平晚 年竭盡所能地強化江澤民在黨、政、軍最高權力核心的地位,透過黨的會議強調維護、

服從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權威,這些固權的安排,係說明了後鄧時期中共權力 結構可能面臨的不穩定,當處於政治危急時刻,如政策無法達到預期成效,或遇重大 事件必須即時回應時,領導人將陷於一個充滿對手的環境。因此後鄧時期的核心權力 鞏固,除須賴不同政治勢力間的權力平衡,核心領導人還須顧及軍隊的支持、培植權

43 蔡文軒,「中共『派系政治』途徑的分析」,頁 94-95。

44 Tsou,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 p. 115.

45 詳細討論可參見 Andrew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pp. 37-45.;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Informal Politic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力網絡與建立個人路線。46此外,現今中共高層領導人間的權力鬥爭,亦可從共黨國 家的政治繼承模式理解之。當現任領袖離職,新人剛接任最高職位時,稱為「繼承轉 型」(succession transition)階段;而後繼任者使用各種方法鞏固權力的過程則稱為「繼 承鞏固」(succession consolidation)階段,在此階段中,新任領導人必須讓自己獲得 行使領導權威的權力,包括了要建立最後決定權、推動屬於自己的理論、以及能夠設 定黨政基本發展路線的能力。在完成權力鞏固階段的考驗前,任何一位新領導人都處 於「弱勢領導」的狀態,前任領導人將保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可透過自身學說和固有 的派系人馬餘威,影響甚或主導政策方向。47不論是橫向或縱向的權力鬥爭,可以確 知的是中共派系政治已非勝者全拿的「零和遊戲」,而是邁向「非零和遊戲」。集體領 導人的權力於同一時空存在較勁。48因此在某位中央領導人提出較具自身路線代表的 關鍵政策中,即便地方領導人擁有派系關係且握有足以達標的資源,其不一定會盡力 展現超額的政績,因其恩庇主或許與主導該政策的領導人間存在權力較勁的關係。這 樣的關鍵政策若係與幹部自身經濟利益相違時,屬於不同派別關係的幹部政績表現差 異將更明顯,政策表現的作為與不作為,皆可能是不同幹部效忠的表現手法。

綜合論點一、二之論述,本研究認為,雖普遍原則上,與任一上級領導人有「非 正式關係」的地方領導,相較沒有關係的,會有更好的政績表現。然而在非正式派別 的運作下,若某政策代表其中一關係派別領導人的路線主張,屬該關係派別的地方幹 部,又會相較於其他地方幹部有更好的政績表現。依據上述論點,筆者整理其所對應 的統計待驗假設如下圖一。本研究的理論預期結果是,與中央領導人的「非正式關係」, 將對地方幹部的政績表現產生顯著影響。然而,此結果須奠基在本研究的個案選擇須 為影響官員晉升的「關鍵政策」。在制度化政治環境下,即便有非正式關係者亦須在 重要政策上傑出表現,才能說服其他集體領導人。但若係在非關鍵政策上,因其無提 供幹部晉升的激勵誘因,領導人不一定會追求表現,恩庇主也無須於該項政策上特意

綜合論點一、二之論述,本研究認為,雖普遍原則上,與任一上級領導人有「非 正式關係」的地方領導,相較沒有關係的,會有更好的政績表現。然而在非正式派別 的運作下,若某政策代表其中一關係派別領導人的路線主張,屬該關係派別的地方幹 部,又會相較於其他地方幹部有更好的政績表現。依據上述論點,筆者整理其所對應 的統計待驗假設如下圖一。本研究的理論預期結果是,與中央領導人的「非正式關係」, 將對地方幹部的政績表現產生顯著影響。然而,此結果須奠基在本研究的個案選擇須 為影響官員晉升的「關鍵政策」。在制度化政治環境下,即便有非正式關係者亦須在 重要政策上傑出表現,才能說服其他集體領導人。但若係在非關鍵政策上,因其無提 供幹部晉升的激勵誘因,領導人不一定會追求表現,恩庇主也無須於該項政策上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