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晉升解釋模型的內生性侷限?: 中共幹部非正式關係對政績表現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晉升解釋模型的內生性侷限?: 中共幹部非正式關係對政績表現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 晉升解釋模型的內生性侷限?: 中共幹部非正式關係對政績表現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指導老師:寇健文 教授.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姚伊蕙. 中華民國. 2015 年 10 月.

(2) 謝辭 三年多前剛進入東亞所碩一時,記得我曾經歷過一段漫長調適時期。從大學的學 習步調,剛進入研究所截然不同的學習模式時,我時常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的對話 中,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啊!原來沒有讀書,真的會不敢 來上課啊」 。人生中,能有這段在政大東亞所的學習經歷,我萬分感謝我所信仰的神。 在這段學習旅程中,我認為自己最大的學習成就,就是-「做研究」 。如何釐清問題, 如何從各樣理論建樹中建構自己的觀點,以及用何種研究方法來辨明自己的論點。這 是我覺得自己在研究所的三年學習中,最大的意義。 能夠成就這一切,我首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寇健文老師。從一年多前找您談我的. 政 治 大. 研究方向時起,即便您時常放風聲說您勢必會是一位嚴格的指導老師,亦從未改變我. 立. 想找您指導的決心。在論文每次修正的來回中,我甚至曾經在兩次無敵大幅的修改完. ‧ 國. 學. 我的論文剎那時,心中居然是無限爽快與成就感。因為每逢您帶我將本文研究結構與 邏輯重新釐清一次,原本那些困頓的視野,都會變得何其清晰。老師即使在上任主任. ‧. 秘書極其忙碌的這一年裡,從未輕描過對我的指導,亦從未輕忽過其對東亞所的用心。. sit. y. Nat. 老師,您為東亞所所做的這些,學生們真的都看在眼裡,滿心感謝。. io. er. 另外,我也感謝我的兩位口委,張執中老師與王信實老師,就如張執中老師曾說 的「寇老師請我們當你的口委,是要我們各司其職、各有所用的。」在我的論文口試. n. al. Ch. i n U. v. 當中,張執中老師總是當頭棒喝地點出我的盲點與問題,總是細心的為我找出相關資. engchi. 料,並給予我許多不可或缺的建議。而王信實老師則是我在這篇研究論文中統計部分, 最需要感謝的老師。對於統計研究即有興趣的我,總是在王老師予我的指導對談中, 満得收穫豁然開朗。而王老師給予我的肯定,也賦予我無比的力量,完成這篇論文。 感謝你們,為我付出了許許多多的寶貴時間。 在政大三年的學習中,我想感謝的老師還有很多,首先要感謝在政大政治所開設 社會科學計量方法課程的黃紀老師,在黃老師一年無比札實的指導下,我有機會進入 統計方法的領域,開啟了我無限的興趣。黃老師是我遇過最會教書的一位老師,能夠 讓我在原本應該是非常艱澀的學科中,快樂充實的學習了一年。除此之外,也想感謝 在我碩一曾經教授中共黨史的關向光老師,老師在當年接近期末的課堂上給予我的肯 定,是我進入研究所第一年中,走出沒有自信的黑暗的轉捩點。在政大東亞所還有許 I.

(3) 多我滿懷感謝,且未來必定會極其想念的人,尤其是張姐,總是一個人扛起東亞所所 有師生們的各種大小事情,您是我見過 EQ 最好、最聰明且能幹的助教。另外,同班 的老朋友們,以及下一屆學弟妹中我的好朋友,在東亞所的這一年,我們一起度過了 許多日子,一起做了好多事,這些將會是我永遠美好的回憶。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在我人生中的每個夢想,我所選擇前進的每一條路, 他們都無條件的支持我、陪伴我。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沒能給你們什麼。今天,想要 將我的論文獻給你們,從今天開始,我會帶著我這幾年所有努力的累積,繼續前進, 成為一個讓你們驕傲的女兒。. 立. 姚伊蕙 2015 年 10 月 23 日 於政治大學東亞所.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摘要 本研究問題的發想,來自對中共政治菁英晉升模型的觀察。隨著中共政治邁向制 度化,學界在研究菁英晉升的模型中,時常將幹部的非正式關係與政績表現,同時做 為影響其晉升的解釋變數。然而,本文的論點在於,作者認為非正式關係本身即可能 會影響幹部的政績表現,若此因果關係成立,則晉升模型中的幹部政績表現即為「內 生變數」,模型的估計將產生偏誤。此外,作者並認為,非正式關係對幹部的政績影 響,可能依政策類型的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在經濟政績上,「有關係」的幹部表現 皆可能相較「無關係」的幹部來的出色;而在與幹部自身利益不符,且可能是代表某 「派別」領導人的政策路線時,幹部的非正式關係則是以不同「派別」的差異,來影. 政 治 大. 響其政績表現。研究結果中即顯示,在 GDP 成長率的政績中, 「有非正式關係」的省. 立. 長,表現平均較「無非正式關係」的省長表現較好;而胡、溫在「十一五」以「一票. ‧ 國. 學. 否決」考核節能政策中,屬胡溫派的省長表現,相較於屬「江系」與「習派」以及「無 任何非正式關係」的省長,皆來的出色。非正式關係對幹部政績表現的解釋,將影響. sit. y. Nat. 性問題。. ‧. 未來學者在做菁英晉升模型研究時,須進一步以「工具變數」來解決解釋變數的內生. io. al. n. 研究. er. 關鍵字:派系政治、政績表現、一票否決、節能減排政策、內生性問題、中共菁英. Ch. engchi. i n U. v.

(5) 目錄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本文主要論點.............................................................................................. 10. 第二章、研究設計 ............................................................................................................. 15 第一節 個案選取原則.............................................................................................. 15 第二節. 兩個案及依變數說明.................................................................................. 17. 第三節. 解釋變數說明.............................................................................................. 21. 第四節. 分析方法與資料來源.................................................................................. 31. 政 治 大 中央的控制手段-幹部管理體制與央地關係.......................................... 34 立 幹部管理體制下的派系政治...................................................................... 41. 第三章、中共幹部管理體制下派系政治的行動效果 ..................................................... 34 第二節. 學. ‧ 國. 第一節. 第四章、個案 A-GDP 增長率的解釋模型 .................................................................... 56 第一節 經濟增長政績的職務差異分析.................................................................. 56 「非正式關係」對經濟增長表現的解釋分析.......................................... 60. 第三節. 制度條件、初始環境與非正式關係因素比較.......................................... 63. ‧. 第二節. Nat. sit. y. 第五章、個案 B-十一五節能指標表現的解釋模型 ...................................................... 67. er. io. 第一節 節能指標表現的職務差異分析.................................................................. 68 第二節. 非正式關係對節能政績的影響分析.......................................................... 71. 第三節. 制度條件、初始環境與非正式關係因素比較.......................................... 78.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六章、結論 ..................................................................................................................... 81 第一節 研究結果...................................................................................................... 81 第二節. 研究貢獻...................................................................................................... 8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83. 第七章、參考文獻 ............................................................................................................. 85 附錄一. 節能政策個案相關資料 ..................................................................................... 96. 附錄二. 研究設計相關表格 ........................................................................................... 100. i.

(6) 表目錄 表 3-1 三年度各省節能目標與措施落實評價考核結果 ................................................ 39 表 3-2 “十一五”各省節能目標與實際達成能耗降低率 ................................................ 40 表 3-3 派系對省級領導政改執行的影響-廣東、四川案例分析 ................................ 52 表 3-4 大框架下「派系-政績」模型的建構比較 ........................................................ 55 表 4-1 省委書記、省長個人特徵對 GDP 增長率的解釋模型 ...................................... 59 表 4-2 2007~2009 年省長的非正式關係對財政專項收入的效果 ................................. 62 表 4-3 2007~2009 年中國各省 GDP 增長率解釋模型 ................................................... 64 表 4-4 族群面貌與地區變數的交叉分配表 .................................................................... 65. 政 治 大 不同非正式關係省長的節能表現機率 ................................................................ 72 立. 表 5-1 省委書記與省長節能指標表現的解釋模型 ........................................................ 68 表 5-2. ‧ 國. 學. 表 5-3 具團派同事經歷省長的關係條件與任內節能表現 ............................................ 75 表 5-4 省長「派別」與「年齡優勢」的交互作用解釋模型 ........................................ 80. ‧. 表 6-1 非正式關係影響結果交叉表 ................................................................................ 82 表 8-1 省級人民政府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計分表 .................................................... 97. y. Nat. sit. 表 8-2 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標計劃表 ............................ 98. er. io. 表 8-3 十一五規劃各省能耗降低指標之分解 ................................................................ 99. al. n. v i n C h .......................................................................... 本研究模型之變數及編碼說明 136 engchi U. 表 9-1 各省省級領導人非正式關係派別與編碼紀錄 .................................................. 100 表 9-2. 表 9-3 各解釋變數的描述統計 ...................................................................................... 137 表 9-4 各解釋變數的相關性檢定 .................................................................................. 138. 表 9-5 修正後解釋變數的相關性檢定 .......................................................................... 139. ii.

(7) 圖目錄 圖 1-1 本研究待驗假設(HYPOTHESES)樹枝圖 ............................................................ 14 圖 2-1 統計模型圖 ............................................................................................................ 33 圖 3-1 鄧小平與左右派之合作與制衡示意圖 ................................................................ 47 圖 5-1 不同解釋節能指標表現模型示意圖 .................................................................... 67 圖 8-1 2001-2010 年間各省環境保護投入之增長(億元) ............................................... 9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一、從非正式到制度化的中共政治繼承脈絡 中共菁英政治隨時代政局的變動而不斷轉型,然而,其始終為研究中共政治本質 的關鍵旨趣。由於中共政體的特殊性,在其高層菁英互動中,幹部的晉升──誰能夠 走向領導核心?──始終為中共菁英研究的一大重要視角。為探究此議題,新的研究 途徑往往伴隨時代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詮釋而產生。大抵上,其出現的時代順序可 分為「極權主義」 、 「派系政治」 、 「世代政治」 、 「技術專家治國」 。1在將固有研究途徑. 政 治 大. 置於當今的時空背景下,突顯其分別的侷限後,學界隨提出「制度化」的新研究途徑,. 立. 作為學理上之彌補。中共政治菁英中「政治繼承」的制度化始於 1980 年代,且於 90. ‧ 國. 學. 年代後加速發展。寇健文將此制度化變革主要分為「推動」與「追隨」兩個階段,並 以最高領導人的政治力量之式微作為關鍵的解釋因素。鄧小平被視為中共最後一位的. ‧. 強人政治領導,在其主政時期以其主導的政治力推動政治繼承改革;而後鄧時期的江. y. Nat. 澤民與胡錦濤兩位雖皆列為中共政治舞台排名第一的領導人,然而,相對於鄧小平的. io. sit. 政治力,皆顯得柔弱且難以獨當一面,因而在政治路線上多選擇以追隨鄧小平的改革. al. n. 2. er. 思路來確保其領導人的統治地位,強人領導的政治實況也轉為集體領導的決策模式。. i n U. v. 制度化的政治繼承發展下,相對於過去強人領導下非正式政治關係對於菁英晉升及. Ch. engchi. 互動影響力的逐漸式微,制度化下所誕生的新機制,如年齡限制、任期限制、逐級晉 升,以及官員的特定政績表現等條件,則越形重要。 雖中共現今已然邁入制度化的政治環境,中共政治菁英間非正式關係在政治晉升 賽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卻未完全消失。隨著個人權威型領導的瓦解,中共的派系政治確 實歷經了劇烈的轉型,如寇健文曾指出中共的恩庇扈從關係(patron-clients ties)因開 始須依附於領導人的正式職責上,故有了週期性的約束,且恩庇主在提拔其追隨者時, 須遵循正式制度下的規範及限制,以說服其他集體領導人。3雖有此前提,學界仍然普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10, (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Informal Politic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Elite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eds., Choosing China’s Leaders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4), pp. 1-12. 3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Informal Politic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Elite Politics in 1 1 2.

(9) 遍肯定派系關係在當代中共菁英政治保持了一定的影響力,並認為須重新檢視當代制 度化政治舞台中的非正式政治關係,係如何在制度化政治脈絡的侷限中活動與存在。 也因此,在現代中共菁英的研究場域中,雖幹部的制度、政績條件逐漸成為菁英晉升 的重要解釋變數,菁英間的「非正式關係」條件亦沒有從此圖像中消失,甚至多數的 學理研究同時納入兩者,作為對菁英晉升的主要解釋途徑。 二、研究問題 中共的政治模式特殊及有趣的地方,即在於這些中共菁英晉升的解釋變數之間, 可能彼此又有相互影響的因果關係。如非正式關係的影響力鑲嵌於制度化環境中雖仍 作為菁英晉升的解釋因素,然而,其亦事實上可能係與其他制度化的解釋條件之間存. 治 政 多政改資源,以獲得傑出的政績表現。 又或者有派系關係的幹部,容易在基層時獲得 大 立 較好的制度條件,以促使其具有快速晉升的優勢。 此皆暗示了制度化的晉升因素在 在因果關係,進而影響幹部的仕途發展。如受中央領導人庇扈的地方幹部可能得到更 4. 5. ‧ 國. 學. 某種程度上是先受到非正式關係的影響,才進而影響幹部的晉升,代表了解釋中共菁 英晉升時所援用的解釋變項間,並非關係獨立。而至今,隨中共制度化發展,學界將. ‧. 菁英晉升指標量化處理,以作為晉升預測及觀察的研究越來越多,若政績與派系關係. sit. y. Nat. 本身彼此之間有共相關(correlation) 、甚至是因果關係的話,菁英晉升的量化解釋模. io. er. 型便可能產生「內生性變數」 (endogenous)的測量誤差。本研究順延此問題意識,即 將重點聚焦在領導人的「非正式關係」對於其「政績表現」的影響探究,欲透過關鍵. n. al. Ch. i n U. v. 個案的選取,觀察在攸關地方幹部晉升考核的政績表現中,與擁有非正式關係的幹部. engchi. 是否平均而言能擁有較高的政績表現。而此所定義「攸關地方幹部晉升考核的政績表 現」,即指中共幹部管理體制中,以最嚴格的一票否決作為幹部考核的政策表現。 本研究的操作方式,係將地方幹部的政績表現設為依變項,而其與中央領導的非 正式關係為自變項,以此驗證其間是否有因果關係。若假設為真,則在未來菁英晉升 的系統研究中,欲將政績與派系關係同時作為解釋變項時,便須謹慎考慮及排除可能 的內生性問題。更進一步地釐清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在攸關幹部晉升的一票否決政策. Contemporary China,” p.11. 4 蔡文軒,中共政治改革的邏輯:四川、廣東、江蘇的個案比較,(台北:五南出版社,2011)。 5 Hsin-hao Huang, “Entry into the Politburo of the CCP: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eds., Choosing China’s Leaders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4), pp. 22-34. 2.

(10) 上,中共菁英的非正式關係是否會影響其政績表現?若真,該影響效果為何?是擁有 非正式關係的地方菁英會追求更高的政績表現以示效忠(loyalty),抑或因擁有非正 關係的優勢而使其對於政績表現有選擇性偏好?關於此問題,本研究也將透過個案的 選取方式與設計來回答之。 圍繞著本研究的核心問題,作者將於下一章回顧菁英晉升模型解釋變數的學理研 究,透過理論的反省,重新釐清本研究問題以及其於學理中的位置;而後,於第三章 作者將論述本研究的主要論點,確立待驗假設;第四章便依據主要論點說明本研究的 設計與檢驗方式。沿著本研究設計的脈絡進行後,第五章為本研究的實證分析結果, 作者將以不同政策個案的研究結果分別說明,最後做綜合討論與歸納;最後第六章將 重整本研究問題意識與相應的結果探析,說明本研究的學理貢獻後,作者亦將呈現其 可能的研究侷限。. 文獻回顧. 學. ‧ 國. 第二節. 立. 政 治 大. 隨著制度化的進程發展,學界越發嘗試將菁英的晉升因素條件標準化,以期能預. ‧. 測未來掌握中共政治的領導菁英群。於此脈絡下,無論是制度化條件、經歷、政績表. sit. y. Nat. 現,或是菁英的非正式關係條件,皆已為當代中共菁英晉升研究所重視的觀察視角。 本章即欲回顧幾類當代中共菁英的重要變項,觀看其是如何被用來解釋及預測今日中. io. n. al. er. 共菁英的晉升系統。筆者並將其以「非正式關係條件」以及「制度化條件」作區分說. Ch. i n U. v. 明。而後,針對現代的菁英晉升研究脈絡,提出批評與再思的觀點,從而說明本研究. engchi. 問題於此理論圖像中扮演的角色與位置。. 一、「非正式關係」作為中共幹部晉升的解釋變項 (一)「非正式關係」的概念緣由 中共菁英政治文獻中關於「非正式關係」的討論相當豐富,但就其內涵、用法、 成因等觀點的討論卻不盡相同。6在內涵與用法上,Nathan 為最早使用「派系」 (factions) 一詞來描繪中共政治菁英間互動模式,他認為派系關係是以垂直的「扈從關係」 (clientalism)為基礎,其核心價值即奠基在「利益交易」的原則上。7鄒讜(Tang Tsou). 6 7.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頁 24-33。 Andrew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53 (January 1973), pp. 3.

(11) 則認為「非正式團體」 (informal groups)或「政治行動團體」 (political action groups) 的詞語使用可以兼顧垂直的「扈從關係」與平行的「個人關係」,更能解釋中共政菁 英的互動關係。8Dittmer 進一步提出應以「非正式政治關係」取代「派系政治」觀點, 他認為除了垂直性的關係網絡外,派系的形成過程中,同鄉、同事、校友、家族等水 平的非正式關係亦為重要的因子。9因此,本研究亦採用「非正式關係」作為概念範 疇。此外,派系政治的成因於學界中激烈辯論。一般而言,可分為「權力鬥爭」 、 「政 策歧見」 、 「官僚組織利益」10三種解釋角度。寇健文在整理各家論點後提出:90 年代 中期前政策歧見普遍在派系關係中扮演關鍵性角色,而後,各派系的路線差異則轉而 模糊,出現的派系多以工作經驗(如團派)或是地域(如上海幫)為命名,權力鬥爭 和官僚組織利益的重要性則相對政策歧見提高。11不論何種解釋角度,不可否認的是,. 政 治 大 升或利益的輸送,那麼其存在也或將受挑戰。正因為此,派系政治始終為菁英研究無 立. 派系的成形與鞏固仰賴其核心利益團體的庇護與提拔,若派系關係無法左右菁英的晉. ‧ 國. (二)文獻中「非正式關係」對中共菁英晉升的解釋. 學. 法棄於不論的關鍵解釋因素。. ‧. 基於中共「黨管幹部」的原則,過去學界多從個別菁英與高層領導人共同背景、. sit. y. Nat. 屬性與經歷的歸納,來建構人際親疏關係。學者並多以派系途徑,來解釋菁英幹部能. io. er. 夠活躍於中共政壇的條件與憑證(credentials) ,如上海幫、秘書幫、清華幫、太子幫 與共青團等菁英次團體,都是受到關注的焦點。12學界中更是不乏以派系途徑,來解. n. al. Ch. i n U. v. 釋官員進出政治舞台的賽局。經典如 Domes 對林彪死後,同屬其湖北地方派系人馬. engchi. 大規模的落馬,以及 1997 年鄧小平復出後,多位鄧的四川親信入主十一屆中共中央. 33-66. Tang Tsou,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 Factionalism or Informal Politics? Balance-of-Power Politics or a Game to Win All?” The China Journal, no. 34 (January 1995), pp. 95-156. 9 Lowell Dittmer,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 34 (July 1995), pp. 1-34. 10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7-18. 11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頁 31-33。 12 Cheng Li, “The ‘Shanghai Gang’: Force for Stability or Cause for Conflict,” Workshop on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December 2001), http://media.hoover.org/documents/clm2_CL.pdf;Wei Li and Lucian W. Pye, “The Ubiquitous Role of the Mishu in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32 (December 1992), pp. 913-936; Cheng Li, “University Networks and the Rise of Qinghua Graduates in China’s Leadership,”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32 (July 1994), pp. 1-30; Murray Scot Tanner and Michael J. Feder, “Family Politics, Elite Recruitment, and Succession in Post-Mao Chin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30 (July 1993), pp. 89-119;寇健文,「胡錦濤時代團系幹部的崛起:派系考量 vs. 幹部輸送的組織任 務」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8 卷第 4 期(2007 年 10 月) ,頁 49-95。 4 8.

(12) 委員會的生動描繪。13即便到了胡錦濤時代,亦不乏有學者以派系概念之描繪,來解 釋胡錦濤時代領導人之更替流動。14 伴隨制度化的發展,幹部的制度條件在中共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似乎逐漸 超越非正式政治的影響力。然而,即使面臨環境的變遷,派系政治的作用仍不乏於中 共政治繼承、菁英流動的論辯中出現。如李成(Cheng Li)在討論上海幫於中共政治 繼承中所扮演的角色時,即評斷江澤民對其派系的權力鞏固,已無法忽視制度化後集 體政治及權力分享的遊戲規則。15然而他並未因此低估派系對當代政治繼承的影響。 最著名的是他以「一黨兩派」(one party, two coalitions)來說明中共新時代下的權力平 衡,其最大的線索即在於中共政治局委員的人事安排。在十八大前後,他皆嘗試將中 共省級領導以其在政治局內的「政治派系歸屬」 :家庭背景、職業道路和政治聯繫等,. 政 治 大. 劃歸為「平民聯盟」 (指以胡溫為主的團派人馬)與「菁英聯盟」 (太子黨和上海幫等. 立. 江系成員)兩派系,以此預測並解釋十八大的高層流動。16而黃信豪在其建構的當代. ‧ 國. 學. 菁英晉升錦標模型(tournament model)中亦強調,即便在正式制度下,非正式關係的 影響作用仍關鍵性地存在,即使在制度化機制下,菁英仍需透過與現任中央領導關係. ‧. 網絡的鞏固,來確保自己在制度化競爭之下能順利脫穎而出。17. sit. y. Nat. 除了以質化方式討論派系對晉升的影響外,改革開放後最有系統且質量並進地將. io. er. 派系作為解釋變項的,還有 Victor Shih。他在以實證模型建構當代中共菁英晉升系統 時,納入派系作為關鍵解釋變數。他的研究指出,相對於各省的 GDP 成長表現對幹. n. al. Ch. i n U. v. 部晉升的影響不顯著,省級領導與中央領導的派系網絡、自身教育程度以及各省的稅. engchi. 收能力,在幹部升遷系統中,扮演了顯著且核心的角色。18. Jurgen Domes, “Intra-Elite Group Forma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PRC,” in Group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 David S.G. Goodman (Armonk, NY: M.E. Sharpe, 1984), pp. 26-39. 14 Young Nam Cho, “Elite Politics and the 17th Party Congress in China: Changing Norms Amid Continuing Questions,”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vol. 20, no. 2 (June 2008), pp. 155-168;Yongnian Zheng and Lye Liang Fook, “Elite Politics and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hip,”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8, nos. 1&2 (Fall 2003), pp. 65-86. 15 Cheng Li. “The ‘Shanghai Gang’” pp. 1-2. 16 李成,通往中南海之路:中共十八大前高層領導群體, (台北:明鏡出版社,2012) ,頁 27-78;Cheng Li, “A Biographical and Factional Analysis of the Post-2012 Politburo,”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41 (June 2013), pp. 1-17;Cheng Li, “The Battle for China’s Top Nine Leadership Post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5, no. 1 (Winter 2012), pp. 131-145. 17 Hsin-hao Huang, “Entry into the Politburo of the CCP,” pp. 22-34. 18 Victor Shih, Christopher Adolph & Mingxing Liu, “Getting Ahead in the Communist Party: Explaining the Advance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in China,”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06, no. 1 (February 2012), pp. 166-187. 5 13.

(13) 由上述整理,我們可以確定菁英間非正式關係,仍以某種方式鑲嵌於現行的正式 制度與規則中。尤其在解釋中共政治繼承、菁英的晉升時,派系關係始終佔據重要的 解釋角色。即便如此,學界仍普遍地認為,古典的派系理論在制度化脈絡下需要重新 地觀察與詮釋。19 二、制度化機制作為中共菁英晉升的解釋因素 1980 年代的幹部「四化政策」 (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作為一個轉 捩點,學界對於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逐漸邁向「制度化」的新研究途徑。20Teiwes 在描繪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政局時,即論辯到派系政治的侷限,他提出相對正規的條件 如年齡、能力及任期等成為決定菁英職涯流動的關鍵因素。21關於制度化機制下幹部. 治 政 了詳盡的整理,其大抵包括年齡限制、任期制、逐級晉升、政績表現等。 大 立. 晉升的新遊戲規則在學界中已被廣泛關注與討論。寇健文尤其對此正式機制的脈絡做 22. (一)年齡限制. ‧ 國. 學. 年齡限制包括退休年齡和晉升年齡兩種限制。1997 年中共高層首度出現 70 歲劃. ‧. 線離退的先例,之後並將離退年齡降到 68 歲,屆齡的領導人不再尋求連任。2007 年 十七大出現新任政治局委員的年齡不高於 63 歲的決定,超齡者喪失晉升政治局委員. y. Nat. sit. 的機會。此亦突顯了中共幹部升遷的年齡優勢,例如,相對年輕的幹部因可以在政治. n. al. er. io. 局任職兩屆十年,有助於領導班子的穩定,因此相較 60 歲的正部級幹部,比晉升政. v. 治局委員最高年齡 63 歲小約五歲或更年輕的幹部,更可能具有晉升的優勢。23 (二)任期制. Ch. engchi. i n U. 相較年齡限制的實現,任期制的發展速度較慢。主要集中在 1982 年憲法對於國 家主席、總理等國家領導職務的限制,一任約五年,僅能連任一次。目前尚無規範黨 務領導職務任期的具體證據,但自 1990 年代中期後,除了總書記接班人選外,絕大 多數政治局常委與政治局委員的任期都沒有超過十年。任期制的實現,確保了中共菁 更多關於現代中共政治舞台中,非正式與正式因子的相互影響與互動,請參見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Informal Politic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p. 1-21. 20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頁 5。 21 Frederick Teiwes, “Normal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 45 (January 2001), pp. 69-82. 22 Chien-wen Kou, “Fast Tracks to Provincial Leaders: The Upward Mobility of Local Political Elites in Sichuan, 1998-2013,” Workshop on Local elites in the Contemporary PRC, China Studies Centre, University of Sydney, Dunhuang City (September 2013), pp. 1-2. 23 寇健文、蔡文軒,瞄準十八大:中共第五代領導菁英,(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頁 37-40。 6 19.

(14) 英在政治舞台的上的流動率,任期已滿並且超過晉升年齡的幹部將退出政治晉升的賽 局。24同樣以任期作為中共幹部晉升因子的還有 Teiwes 及 Choi,其研究皆顯示任期 在晉升模型中有顯著的影響效果。25 (三)逐級晉升 逐級晉升是指幹部成為政治局委員之前,須擔任過中共中央委員或候補委員,以 及正省部級或正大軍區級職務。擔任政治局常委前,會先歷練過政治局委員職務數年。 在 1990 年代中期以後,絕大多數的政治局委員符合逐級晉升的模式。除了預定擔任 總書記和總理的接班人可能出現直接從正部級職務越級晉升為常委以外,所有其他政 治局常委也都符合逐級晉升的模式。也就是說,若缺少次一級職務的資歷,幹部在爭. 治 政 五年的幹部,更具有進入政治局的競爭優勢。 大 立. 取晉升機會時會處於絕對的劣勢。此外,在正部級職務上,歷練五年以上相對於不到 26. (四)政績表現. ‧ 國. 學. 幹部的政績表現相對上述條件,更缺乏法律明確的規範,哪些政績表現會真正影. ‧. 響官員晉升無從確定。然而,中共卻有一套特殊幹部管理的問責機制,可將中央對路 線偏好,設定成明確的指標,以此作為幹部晉升與否的考核項目。在「黨管幹部」的. y. Nat. sit. 一元化系統(unitary system)下,政績考核便成為幹部追求「政績最大化」的重要動. al. er. io. 因。27此外,作為中共中央的監督手段,考核指標會順應黨中央現階段的偏好而被順. n. v i n Ch 標,以及最重要的一票否決,若幹部未能達到一票否決指標的要求,不論其他表現多 engchi U. 序化(ranked) 。28一般而言,在中共的考核體系中,包括一般性指標(軟指標) 、硬指. 麼亮眼,都無法晉升更高的職位。. 自改革開放後,因路線的確立,地方的經濟成長率一度被認為是影響官員晉升的 重要硬指標(hard target),29學界並發展出官員晉升錦標賽模式,驗證了各地的 GDP 寇健文,「中共第五代領導人與決策模式」 ,台北論壇,(2012 年 3 月), http://140.119.184.164/taipeiforum/view_pdf/01.pdf。 25 Frederick Teiwes, “Normal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p. 69-82;Eun Kyong Choi, “Patronage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in the Political Mobility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Post-Deng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212 (December 2012), pp. 965-981. 26 寇健文,「中共第五代領導人與決策模式」 ,頁 2。 27 「政績觀加速轉變」,人民日報(北京) ,2009 年 2 月 11 日,第 13 版。 28 Maria Heimer, “The Cadr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Party,” in Kjeld Erik Brodsgaard and Youngnian Zheng ed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form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06), p. 127 29 關於“hard target”的用法,取自於 Lianjiang Li, Mingxing Liu & Kevin J. O’Brien, “Petitioning Beijing: 7 24.

(15) 成長率表現,係改革開放後中共地方幹部升遷最重要的憑據。正因為同時具有晉升的 政治激勵,官員不計代價地爭相追求地方經濟指標的成長,亦因此促成了中共表面經 濟飛速的成長。30薄智躍(Zhiyue Bo)在質疑 70 年代以來派系對於政治流動解釋的 周延性後亦提出,地方政府較好的經濟成長表現、稅收能力,能使幹部免於降職或退 休;且地方對於中央稅的汲取能力越強,相較於突出的經濟成長表現,更顯著地能使 領導具有升遷競爭力。在薄看來,派系網絡並不足以說明地方官員的政治流動現象, 上海相較其他省分更易調動的經濟實力,以及制度化穩健的發展,才是上海幫官員顯 著被提拔的主要原因。31而徐斯勤分析 1993-2008 年中國省級領導政治流動的影響參 數時亦認為,省級領導的經濟表現仍是決定菁英流動的關鍵因子,但有別於過去研究 平行地將各省分經濟表現較量,他認為同一省分中,省級領導的經濟表現若能較前任. 政 治 大. 領導所累積的政績表現更佳,將更有助於其政治升遷的流動機會。32. 立. 幹部的政績表現在中共一元化的黨領導體制下,始終保有對幹部晉升一定程度的. ‧ 國. 學. 影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地方的經濟表現不再是幹部政績 考核的唯一標準,政績考核可能隨著黨中央對路線的判斷偏好不斷變化及增減。從中. ‧. 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央層面實施的一票否決政策從計畫生育工作、社會治安綜合. y. Nat. 治理、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到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以及近年來受矚目的食品安全工. io. sit. 作,即可略見一二。33而當可反映中央偏好的一票否決指標越明確、越易測量且越制. n. al. er. 度化時,便更可能成為幹部升遷的評準,也因此為學界越趨關注。 三、理論反省. Ch. engchi. i n U. v. 在現今制度環境脈絡下,菁英的非正式政治關係與政績表現,時常與其他幹部基 本條件同時作為觀察中共菁英晉升流動系統之解釋因子。如 Victor Shih 利用中委會. The High Tide of 2003-2006,”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210 (June 2012), pp. 313-334; Tucker V. Aken, “Commentary: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 Political Economic Take on Campaign Style Enforc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75, no. 1 (January 2015), pp. 96-97. 30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 ,經濟研究,2007 年第 7 期(2007 年 7 月) ,頁 36-50;Maria Heimer, “The Cadr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Party,” pp. 128129;Samuel P.S. Ho, Rural China in Transition: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ural Jiangsu, 1978199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p. 212-215. 31 Zhiyue Bo, 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 ( Armonk, NY: M. E. Sharpe, 2002), pp. 143-148. 32 S. Philip Hsu and Jhih-wei Shao, “The Rule-Bound Personal Turnover of China’s Provincial Leaders, 1993-2010,” in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eds., Choosing China’s Leaders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4), pp. 97-118. 33 「“一票否決”新觀察」 ,中國共產黨新聞,2013 年 5 月 30,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530/c117092-21670913.html。 8.

(16) 的背景資料,將地方幹部的經濟成長政績表現、派系關係以及教育程度、稅收能力等 同作為觀察其晉升模型的解釋變項。雖拒絕了幹部的 GDP 政績對晉升有顯著影響, 卻驗證了派系關係、高教育程度,以及稅收政績高的幹部,會顯著地擁有較好的晉升 機會。34薄智躍在驗證中共省級領導的經濟稅收表現是其政治流動的關鍵因素時,亦 同時在模型中放入了教育程度、年齡、經歷以及上海、北京等直轄市地緣網絡關係, 作為待驗證的解釋變數。他指出,直轄市的經濟實力以及制度化因素,相較於派系網 絡,更能夠解釋具中央血統的省級領導特殊的政治流動途徑。35 Choi 亦認為,作為幹部晉升解釋變數的派系與政績兩個變項並非完全互斥 (mutually exclusive) ,他提出此兩變項皆會同時、且不同權重(weight)地影響幹部 晉升的待驗假設。他並更進一步嘗試在晉升模型中放入派系與政績的交互作用項. 政 治 大. (interaction term) ,觀察在不同派別中的省級領導,其政績表現對晉升流動的影響是. 立. 否有顯著差異。Choi 的研究結果則指出,對於省長而言,只有經濟政績的表現對於其. ‧ 國. 學. 晉升有顯著影響;相對的,有無派系關係與經濟政績在省委書記的晉升作用上則皆為 顯著,然而,政績與派系並無顯著的權重之差以及交互作用關係。36. ‧. 不論這些解釋變項在模型中的表現結果如何,這樣的關係鏈間接地開啟了一個值. sit. y. Nat. 得探索的問題。在現有觀察中共菁英升遷的研究模型中,學界將地方領導的自身學經. io. er. 歷、政績表現,以及非正式關係網絡一併放入模型中作為解釋變項。然而,雖有學者 討論過菁英間非正式關係與其政績表現兩個變項間,可能有交互作用的相關. n. al. Ch. i n U. v. (interactive relation) ,但卻少有學者檢驗過此兩變項間是否有因果關係(causal effect). engchi. 的存在。若菁英間非正式關係確實能夠影響地方幹部的政績表現,其影響關係會是如 何?非正式關係的優勢,是否會先影響幹部的政績表現,進而影響其仕圖發展?具非 正式關係優勢的幹部,會追求更高的政績表現以示效忠,又或者因其可能具有晉升紅 利(bonus) ,非正式關係與政績表現呈現彼此消長(trade-off)?若幹部的非正式關係 條件確實會影響政績表現,其將致使菁英晉升的迴歸模型解釋變項產生統計上的「內 生性」(endogenous)的問題。此即為本研究所欲關注的核心問題。. 34 35 36. Victor Shih, Christopher Adolph & Mingxing Liu, “Getting Ahead in the Communist Party,” pp. 166-187. Zhiyue Bo, 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 pp. 143-148. Eun Kyong Choi, “Patronage and Performance,” pp. 965-981. 9.

(17) Y = 𝛽1 + 𝛽2 𝑋 + 𝛽3 𝑍 + 𝛽4 𝐾 + 𝑒1 Z = 𝑟1 + 𝑟2 𝑋 + 𝑟3 𝐾 + 𝑟4 𝑁 + 𝑒2. − (1) − (2). 假設上列(1)式為目前學理上的預期,變數 Y 為中共幹部菁英的晉升,X 代表幹 部的非正式關係條件,Z 為幹部的政績行為表現,K 為其他若干變數的矩陣。若第(2) 式成立,幹部的政績表現某部分可以為 X 所解釋,則第一式中的𝛽3參數值解釋能力 將受質疑,且第(1)式的誤差項應為𝑒1 + 𝑒2,第(1)式對依變數 Y 的估計因而產生偏誤。 內生性問題一般產生於「被忽略變數」或者「測量誤差」,在回歸模型中,若確定了 內生變數問題──解釋變數與誤差項具有相關性──的存在,為避免估計的偏誤,學. 治 政 原解釋方程」並且「與內生解釋變量相關」的變量。在回歸模型中,一個有效的工具 大 立 變數亦須滿足兩點:(A)此變數和內生解釋變數存在相關性;(B)此變數與誤差項相互 理上則須使用適當的「工具變數」以求得到一致的估計量。工具變數為一個「不屬於. ‧ 國. 學. 獨立不相關,亦即工具變量必須為外生變數。37因此,若本研究結果得證明,中共菁 英的政績表現會受其非正式關係所影響,則未來在中共菁英晉升的估計模型中,若要. ‧. 同時考量幹部政績表現與非正式關係的條件,則須以工具模型替代幹部的政績表現此. sit. y. al. er. 本文主要論點. io. 第三節. Nat. 一內生變數。. n. v i n 本文認同,即便中共逐漸邁向制度化體制,非正式關係仍以某種方式鑲嵌於正式 Ch engchi U 政治的賽局中,且非正式關係對於幹部行為及政績表現有一定的影響力。如蔡文軒以 「派系-政績」模型解釋省級領導政改邏輯時,即提出,胡錦濤會賦予自己的省級扈 從者(clients)政改先行權及資源,使其有機會推行制度創新風險性較大的政治改革。 38. 此足以揭示,省級領導的政治行動及表現,將可能一定程度地受其派系關係左右。. 而若該政績表現又同時被用作測量官員晉升的條件,那麼晉升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則 是必然面對的一大課題。 筆者即欲嘗試梳理這些變項之間的理論關係,並以能夠影響官員晉升的政策為前 37. Judea Pearl, Causality: Models, Reasoning, and Infer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8 蔡文軒,「解釋中國大陸省級的政治改革:「政績∕派系」模式的思考」 ,政治學論叢,第 44 期 (2010 年 6 月) ,頁 105-144。 10.

(18) 提,提出幾項論點討論: 論點一:幹部的非正式關係條件與其政績表現呈正向因果關係(positive effect)。 在學理討論中,非正式關係與幹部的政績表現同為菁英晉升流動模型的重要解釋 變數。90 年代起伴隨強人政治的瓦解,中共政治舞台中的集體領導雛形已邁向穩定, 即便恩庇主仍對菁英政治賽局具一定影響力,其在提拔其追隨者時,亦須遵循正式制 度下的規範及限制,提供其親信相當的表現條件,才足以說服其他集體領導人(coleaders)。39具非正式關係的領導人欲倚仗恩庇關係而「非常規晉升」,已難度大增。 追求晉升中央的領導人即使具有網絡關係,仍須相當的政治歷練以及在關鍵政策上的 傑出表現始能於競賽中脫穎而出。. 政 治 大. 本研究對於幹部非正式關係與政績表現呈正向因果關係的預期,第一個解釋途徑. 立. 即為-資源(resource) 。黃信豪的晉升錦標模型,建構在中共政治菁英的繼承人培植. ‧ 國. 學. (successor cultivation)邏輯上,亦提供了類似的概念。他認為即使在制度化的機制 下,菁英仍需透過關係網絡,來確保自己在制度化競爭下能獲得更好的制度條件,以. ‧. 取得晉升機會。40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被公認是胡錦濤親信的胡春華,2001~2012 年. y. Nat. 間即從副部級、正部級升至副國級。2006~2012 短短六年的時間,他甚至歷練了三個. io. sit. 正部級職務,以非常短的任期晉升至政治局委員。41除此之外,在中共以經濟發展為. n. al. er. 首要政治邏輯及路線的年代,Victor Shih 更生動地以派系政治來解釋資源的分配。他. i n U. v. 指出,過去曾與中央領導人有同事關係的省級領導,相比其他省分,能夠獲得更多國 有銀行的額外貸款。42. Ch. engchi. 論點二:在中共高層政治的集體領導中,非正式關係是以非正式「團體」(本研究以 非正式關係「派別」稱之,而非「派系」)的影響形式存在。因此,在能夠代表某一 「派別團體領導人」的路線、且與地方幹部自身經濟利益不相符的政策中,與該「派 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關係的地方幹部,相較與「其他」派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 關係、或完全「沒有」非正式關係的地方幹部,又會有更突出的政績表現。.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Informal Politic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p. 9-12. Hsin-hao Huang, “Entry into the Politburo of the CCP,” pp. 22-34. 41 Chien-wen Kou, “Fast Tracks to Provincial Leaders,” p. 17. 42 Victor Shih, “Factions Matter: Personal Network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ank Loa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3, no. 38 (Febuary 2004), pp. 3-19. 11 39 40.

(19) 在「派系政治」的研究脈絡中,學者多會著重於辯論其所描述的「行動體」,是 「派系」或為「非正式團體」。43而作者首先述明,本研究所指涉的派系政治的「行 動體」,應為「非正式團體」,而非「派系」。Nathan 在建構其「派系」模型時,僅 著重於上下位階的從屬以及非官僚化的關係。但鄒讜反對這種觀點,他以華國鋒、葉 劍英、汪東興集團整肅四人幫的例子指出,菁英的結盟並非僅限上下位階,水平的同 儕關係亦有可能,鄒議將這種擴充「派系」涵義的結盟稱為「非正式團體」。44而於 本研究中,作者所欲探究之「非正式關係」,亦包括水平的同儕位階、生長背景關係 和官僚組織間關係等,故以「非正式團體」來定位較為適切。 本研究推論非正式關係對幹部政績影響的第二個理論途徑為-效忠(loyalty)。. 治 政 關係鏈的線索。只要恩庇主仍能提供扈從者相當的政治利益,其追隨者便會持續透過 大 立 意識形態的響應、政策行動的扈從(具體即為關鍵政策上的政績表現),對其恩庇主. 非正式關係除了透過資源的分配影響幹部政績表現外,古典的恩庇扈從理論亦提供了. ‧ 國. 學. 展示效忠。45而因當代中共高層的非正式團體運作,並非為「零和遊戲」,而更多的, 是不同團體間的勢力相互較勁拉鋸,效忠扈從的行動因而也在不同的非正式團體中呈. ‧. 現差異。為此,本研究以「非正式關係派別」(以下簡稱「關係派別」),作為不同. sit. y. Nat. 非正式團體間互動的描繪主體。作者認為,在能夠代表某「派別團體領導人」的路線、. io. er. 且與地方幹部自身經濟利益不相符的政策中,與該「派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關係 的地方幹部,相較與「其他」派別團體領導人有非正式關係、或完全「沒有」非正式. n. al. Ch. 關係的地方幹部,又會有更突出的政績表現。. engchi. i n U. v. 自後鄧時代開始,雖中共高層派系間的路線之爭不再明確,權力鬥爭卻因為政治 強人權力的瓦解,而於表面制衡的集體領導中更形綻放。學者張執中即認為鄧小平晚 年竭盡所能地強化江澤民在黨、政、軍最高權力核心的地位,透過黨的會議強調維護、 服從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權威,這些固權的安排,係說明了後鄧時期中共權力 結構可能面臨的不穩定,當處於政治危急時刻,如政策無法達到預期成效,或遇重大 事件必須即時回應時,領導人將陷於一個充滿對手的環境。因此後鄧時期的核心權力 鞏固,除須賴不同政治勢力間的權力平衡,核心領導人還須顧及軍隊的支持、培植權 蔡文軒,「中共『派系政治』途徑的分析」 ,頁 94-95。 Tsou,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 p. 115. 45 詳細討論可參見 Andrew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pp. 37-45.;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Informal Politic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 10. 12 43 44.

(20) 力網絡與建立個人路線。46此外,現今中共高層領導人間的權力鬥爭,亦可從共黨國 家的政治繼承模式理解之。當現任領袖離職,新人剛接任最高職位時,稱為「繼承轉 型」 (succession transition)階段;而後繼任者使用各種方法鞏固權力的過程則稱為「繼 承鞏固」(succession consolidation)階段,在此階段中,新任領導人必須讓自己獲得 行使領導權威的權力,包括了要建立最後決定權、推動屬於自己的理論、以及能夠設 定黨政基本發展路線的能力。在完成權力鞏固階段的考驗前,任何一位新領導人都處 於「弱勢領導」的狀態,前任領導人將保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可透過自身學說和固有 的派系人馬餘威,影響甚或主導政策方向。47不論是橫向或縱向的權力鬥爭,可以確 知的是中共派系政治已非勝者全拿的「零和遊戲」 ,而是邁向「非零和遊戲」 。集體領 導人的權力於同一時空存在較勁。48因此在某位中央領導人提出較具自身路線代表的. 政 治 大 展現超額的政績,因其恩庇主或許與主導該政策的領導人間存在權力較勁的關係。這 立. 關鍵政策中,即便地方領導人擁有派系關係且握有足以達標的資源,其不一定會盡力. ‧ 國. 學. 樣的關鍵政策若係與幹部自身經濟利益相違時,屬於不同派別關係的幹部政績表現差 異將更明顯,政策表現的作為與不作為,皆可能是不同幹部效忠的表現手法。. ‧. 綜合論點一、二之論述,本研究認為,雖普遍原則上,與任一上級領導人有「非. y. Nat. 正式關係」的地方領導,相較沒有關係的,會有更好的政績表現。然而在非正式派別. io. sit. 的運作下,若某政策代表其中一關係派別領導人的路線主張,屬該關係派別的地方幹. n. al. er. 部,又會相較於其他地方幹部有更好的政績表現。依據上述論點,筆者整理其所對應. i n U. v. 的統計待驗假設如下圖一。本研究的理論預期結果是,與中央領導人的「非正式關係」 ,. Ch. engchi. 將對地方幹部的政績表現產生顯著影響。然而,此結果須奠基在本研究的個案選擇須 為影響官員晉升的「關鍵政策」。在制度化政治環境下,即便有非正式關係者亦須在 重要政策上傑出表現,才能說服其他集體領導人。但若係在非關鍵政策上,因其無提 供幹部晉升的激勵誘因,領導人不一定會追求表現,恩庇主也無須於該項政策上特意 拉拔其追隨者。為此,本研究盼以找出能夠精確測試出非正式關係影響,且為影響官 員晉升的重要政策,作為實證分析的研究個案。. 張執中,「十八大前的中共菁英衝突問題」 ,全球政治評論,2012 年第 39 期(2012 年 7 月),頁 15-19。 47 寇健文,「胡錦濤七一講話與江、胡兩人的權力態勢」 ,展望與探索,2003 年第 1 卷第 7 期(2003 年 7 月,頁 1-4。 48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頁 33。 13 46.

(21) 圖 1-1 本研究待驗假設(hypotheses)樹枝圖 與幹部經濟利益相. 1 與任一中央領導人有關係 相對 0 政績表現. 符之政策. 有無非正式關係. 0 無與任一中央領導人有關係 相對 1 政績表現. 代表特定領導人的路 0 無與任一中央領導人有關係 相對 1 政績表現. 線政策且與幹部經濟 非正式關係派別. 利益不符或相違. 1 與提倡政策的中央領導人有關係 相對 0、2 政績表現 2 與非提倡政策的中央領導人有關係 相對 1 政績表現.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2) 第二章、研究設計 本研究關注的是幹部晉升模型中,非正式關係與政績表現是否存在影響關係,作 者將研究設計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撰於本研究第參章,作者將以歷史文獻之分 析,討論規範中共幹部晉升的特殊管理體制,與在其脈絡框架下,派系政治對幹部政 策選擇與行動的影響效果;第二大部分為第肆及第伍章,作者將依照本章下述的個案 選取原則,分別選取相對比的兩政策個案,更進一步以量化實證模型驗證本研究論點。 本章先論述本研究肆、伍章的個案選取原則、個案說明,而後呈現將進行的實證模型 設計。. 第一節. 個案選取原則. 政 治 大 過去幾十年中,中國轉型為發展型資本主義國家,學界在研究省級領導晉升模型 立. ‧ 國. 學. 時所關注的焦點政績表現因而主要放在地方的經濟成長表現。1本研究為與固有文獻 成果對話,將 GDP 成長率納入本研究的個案。然而,隨中國改革開放邁入深水區,. ‧. 國家在面臨全球化與制度化發展的趨勢下,當局逐漸從不惜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 模式,轉而更注重提高民生指標的質量,如環境保護、減少貧困等。當局亦釋出,將. y. Nat. sit. 不再唯 GDP 論考核之訊息。2此外,作者認為,對地方領導人而言,追求經濟增長不. al. er. io. 只牽涉幹部的晉升政治利益,也攸關幹部個人經濟利益之獲得,我們因而難以區分幹. n. v i n Ch 於固有研究僅以經濟政績作為菁英互動、流動的主要觀察視角,本研究除選取經濟成 engchi U 部追求經濟成長的動能,係出於個人經濟利益動機,抑或為晉升誘因所致。因此,別. 長的個案外,更選取一短期內可能衝擊地方政府財稅收入之政策個案,且個案又同時 是中央以最重的手段──一票否決──所考核的政策。3如此可確保該政策為地方菁英 所共同追求的政績目標,控制了地方初始條件上,幹部的政策偏好差異變因。. 周黎安曾指出,GDP 增長率,財政收入、出口創匯量之所以可作為中共各級官員晉升錦標賽之標尺, 除中國特殊的集權政治外,這些指標有其共通之特色──皆為可衡量、可比較、客觀的競賽指標,且被 考核的領導人有足夠能力能夠主導該指標之表現。詳見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 究」 ,頁 40。而本文選取個案的依變項指標亦吻合此作為標尺之特色。 2 「媒體關注中國政績考核告別“唯 GDP 論”」,新華網,2014 年 8 月 15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8/15/c_126876010.htm。 3 一票否決作為中央控制地方幹部行為的最高手段,主要有三個殺手鐧:其一,否決機會,不得提拔; 二,否決職務,免職降職;三,否決利益,集體受罰。由此可見,一票否決的評等與幹部的晉升仕途 直接相關,因而影響了幹部的行為表現,成為其追求政績的重要動力。詳見「“一票否決”新觀察」 ,中 國共產黨新聞,頁 3。 15 1.

(23) 自中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中央層面實施的一票否決項目為數不多,出檯相較 於地方政府來的穩定謹慎,且可反映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脈絡性。在考察這些政策 的制定年分、背景、適用範圍、行權主體、基本要求以及否決內容等面向後,本研究 選取 2007 年十一五規劃中《單位 GDP 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的「節能目標完成指 標」一票否決政策,作為對照非正式關係對 GDP 政績影響的個案,亦作為本研究的 核心個案。幾點原因如下: 一,胡、溫主政時期,適逢聯合國能源署發布資料統計顯示中國能源總消耗已超 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即便中國不承認該統計,中國的節能減排計畫 能否完成確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也將影響到其在國際氣候談判與其他政經博弈中 的話語權,因此對胡、溫產生一定的壓力及政策需求性。. 治 政 二,此政策由中央頒布,考核對象為「省級」的領導班子。省級負責人正是現階 大 立 段觀察中國權力角逐的最重要群體。其所轄的省或直轄市都是大型社會經濟體,且近 ‧ 國. 學. 年來省級領導經常參與政治社交、政策遊說,在他們自己與中央權力之間建立聯盟。 而最重要的一點,係自後鄧時代起,省級負責人的職位一直是進入國家領導層的關鍵. ‧. 跳板。4因此,固有文獻中在觀察幹部晉升遊戲時,也多聚焦於省級領導人。在其他中. sit. y. Nat. 央訂定的一票否決項目中,並非全部針對省級領導班子,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即針對. io. er. 以「縣」為單位的領導班子進行考核。. al. 三,節能政策除了有明確考核邊界(boundary)可作為一票否決標準及研究測量. n. v i n Ch 外,還可展現各省表現上的「程度」差異。理論上,地方領導普遍會基於理性選擇與 engchi U 利益考量,追求確保「一票否決」指標的達成, 若僅以「是否達標」的方式作為依變 5. 數考量,無法看出非正式關係網絡在其中的影響力,因此須以政績表現的程度差異彌 補之。以節能政策為例,該政策除有「是否達標」的邊界作為一票否決考核之外,還 設計了「程度」上的評比,即將省級人民政府的年度節能工作目標評比分為未完成、 基本完成、完成、超額完成四等級。地方領導可能會因一票否決的激勵而普遍達標, 然而卻不一定有動力超額表現,因其僅要「基本完成」該指標即可通過考核免於降級 或懲處。此時,找出使部分幹部有「超額表現」的因素,即可嘗試回答本研究問題。. 李成,通往中南海之路:中共十八大前高層領導群體,頁 31-32。 「節能減排一票否決地方落實面臨挑戰」 ,新華網,2007 年 11 月 26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26/content_7144406.htm。 16. 4 5.

(24) 第二節 兩個案及依變數說明 一、個案 A-GDP 增長率 經濟發展是中國大陸開啟經濟改革以來的主要政權發展目標,1980 年代始,中 央逐漸將經濟管理的權力下放地方,使地方政府擁有相對自主的經濟決策權。官員對 地方經濟發展創造的績效成為經改時期最主要的政績標的,也是過往學界研究中共菁 英晉升模型中所不可少的解釋變數。周黎安在描繪幹部競相追逐經濟成長考核的晉升 錦標賽時,即曾提及 GDP 增長率自改革開放以來,能夠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其特徵 除了吻合國家目標外,其指標明確可測、具有相對績效比較性,且為公開透明的衡量 指標。6本研究沿用既有文獻普遍接受用來衡量經濟發展程度的 GDP 作為省份經濟發. 政 治 大 的約束,若欲以 GDP 來比較地區之間的發展速度,便必須轉為成長率型式衡量。 立. 展的指標。然而 GDP 衡量的是一地區經濟的總量,總量的大小受限於長期經濟條件. ‧ 國. 學. 除了純粹以經濟發展速度來衡量的經濟表現外,學界在解釋幹部晉升時對於幹部 經濟表現的衡量亦會使用多種相對績效評量之方式。如一,與其他省分的相對差異,. ‧. 可能也是中央考核省級領導人經濟政績的方式之一,尤其在愈高層職位越稀少的金字 塔型政治結構之中,如何證明自身相對於其他競爭者有更佳的表現,便成為幹部脫穎. y. Nat. sit. 而出的關鍵。二,中央在衡量省級幹部經濟表現時所比較的基準,亦可能是垂直的,. n. al. er. io. 意即與「前任」領導人的經濟表現比較。後者重視的,是本任領導治理下,是否帶給. i n U. v. 地方更快速發展的經濟改善面向;而前者則是強調省級領導人治理下,相對於其他領. Ch. engchi. 導人執政之省份,是否有更顯著成長的經濟競爭面向。然而,經學界由實證分析檢證 後發現,僅本任相較於前任領導人的經濟成長率表現,較明顯地對其晉升產生正向影 響,與周邊省份的比較則不顯著。7作者考量後,決定僅使用各省相較自身前年經濟發 展成長率作為個案 A 的依變數。其原因為,本研究選取的個案時間為 2007~2009 年, 在此三年度中,有些省分的領導人已在該省任期長達 10 年以上, 相對的亦有許多為 上任第一年的省級幹部,若皆以現任幹部於該省份的表現平均與前任領導的整體平均 表現相比,將產生不對等的問題。因有些省份的前任領導表現係在 90 年代之環境下,.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 ,頁 40。 S. Philip Hsu and Jhih-wei Shao, “The Rule-Bound Personal Turnover of China’s Provincial Leaders, 1993-2010,” pp. 97-118; 邵智偉,中國大陸省級領導人仕途發展的制度化,1993-2010:以個人特徵與 經濟表現為焦點之分析, (台北:台大政治學系碩士論文系統) (已發表) ,2011 年 8 月。 17 6 7.

(25) 而有些省份的前任領導任期卻是在 2005、2006 年。作者認為,時間年代的差異過遠, 模型的解釋將產生更大的偏誤。在此設定下,計算每一省每一年度 GDP 增長率的公 式為: (𝐺𝐷𝑃𝑡 − 𝐺𝐷𝑃𝑡−1 )⁄𝐺𝐷𝑃𝑡−1 ∗ 100% 說. 明:t 代表「當年度」 ,t-1 為「前一年度」 。. 二、個案 B-各省節能目標表現程度 (一)政策說明與方案內容 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以舉世驚人的速度起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政 治 大 增長方式,促進科學發展,200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即開始對地方政府實行「加強環境 立 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帶給環境巨大破壞,資源耗竭所產生的惡果日益顯現。為了轉變. ‧ 國. 學. 保護一票否決」的考核制度。8雖如此,此時的環保任務卻尚未明訂細項工作的考核占. 比。直到 2006、2007 年,中央政府接而頒布一系列節能減排的統計、監測、及考核. ‧. 的實施方案及辦法(關於單位 GDP 能耗的簡稱“三個方案”;關於主要汙染物總量減 排的簡稱“三個辦法”)。9本研究即選取十一五規劃下《單位 GDP 能耗考核體系實施. Nat. sit. y. 方案》 (以下簡稱《節能考核方案》)中針對省級領導幹部的部分,作為主要的研究個. al. er. io. 案。2007 年溫家寶依據胡錦濤的講話組織領導小組,統籌十一五計畫中的節能減排. v i n C能耗降低率」目標,一是「節能措施之落實」。在 兩個考核標的,一是「單位 GDP hengchi U n. 政策。10此政策中節能部分的考核體系實施方案係由國家發改委制定,其內容主要有. 十一五的規畫中,中央設定的「單位 GDP 能耗降低率」目標,為 2010 年底達成全國. 單位 GDP 能耗降低 20%,並以各省 2005 年的能耗量為基數,將 20%目標分解至各 省,設定各省 2010 年的能耗量下降目標。該考核方案相較於前述「加強環境保護一 票否決」的政策,其目標更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到位、獎懲分明,且一級考核一級。 作者整理與本研究相關的實施細則於下11:. 「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5 年 12 月 13 日, http://www.gov.cn/zwgk/2005-12/13/content_125680.htm。 9 「國務院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7 年 11 月 23 日,http://www.gov.cn/zwgk/2007-11/23/content_813617.htm。 10 「溫家寶召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 ,人民網,2007 年 7 月 10 日,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5966728.html。 11 「單位 GDP 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07 年 11 月 23 日, 18 8.

(26) A. 考核對象:各省(區、市)人民政府 B. 考核內容:包括「節能目標」完成情況,與「落實節能措施情況」兩部分。 C. 考核方法:滿分為 100 分。節能目標完成指標為定量考核指標,依據《國務 院關於“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標計畫的批復》 (以 下簡稱《批復》)制定的各省「年度節能目標」為基準,計算目標完成率進行 評分。滿分為 40 分,超額完成指標的適當加分。而節能措施落實指標為定性 考核指標,是對各地區落實節能措施情況進行評分,滿分為 60 分。考核結果: 、基本完成(60~80 分) 、未完 分為超額完成(95 分以上) 、完成(80~94 分) 成(60 分以下) 四個等級,十一五期間逐年考核。而其中,若未完成該年度. 治 政 央並訂出詳細的「省級人民政府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計分表」,列出每項 大 立 考核項目的權重分數供省級領導參考(參見附錄一表 8-1)。. 期程的節能目標,則不論其他節能工作表現如何,均評為「未完成」等級。中. ‧ 國. 學. D. 考核方式:各省級人民政府於當年 3 月底前將當年度節能目標報國務院節能 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同樣於 3 月底前將上年度節能工作目標完成情況自查報. ‧. 告,再由發改委會同其他部門對各地區進行稽查考核。. y. Nat. sit. E. 獎懲措施:考核結果交由主管部門依照《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 al. er. io. 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作為省級人民政府領導總和考核. n. v i n Ch 能表彰活動進行獎勵,考核為未完成的省級人民政府,領導幹部不得參加年 engchi U 評價的重要依據,實行問責制及一票否決制。超額完成的省份,結合全國節. 度評獎、授予榮譽封號等,國家暫停對該地區新建高耗能專案的核准和審批。. 一般而言,一票否決有三種否決方式,一,否決機會,不得提拔。取消當年和下一 年綜合性先進、榮譽稱號的評選資格等。二,否決職務,免職降職。已提拔或轉(調) 任後發現有“一票否決”情形的,予以追溯否決。三,否決利益,集體受罰。12由上可知, 單位 GDP 能耗考核方案所使用的一票否決屬於第一類,否決機會不得參與當年的榮譽 稱號評選。雖無明文規定一票否決的幹部不得提拔,其考核的方式仍會影響幹部的政 績表現成績單,進而影響其晉升機會。. http://www.gov.cn/zwgk/2007-11/23/content_813617.htm。 12 「“一票否決”新觀察」 ,中國共產黨新聞,頁 3。 19.

(27) (二)各省單位 GDP 能耗降低指標的分解 本研究選取的《節能考核方案》中,其中一個具有否決性(亦即此一項未達成, 則不管其他項目表現如何皆被否決)的考核標的,即為「單位 GDP 能耗降低率」。 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20%左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約束性指標。而其分解至各地區的原則是: “十一五”期間已經自行提出能源消耗降低指標 20%或以上的地區,對其能源消耗降低 指標予以確認;對降耗指標低於 20%或沒有提出該指標的地區,在確保實現全國總目 標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其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情況、能源消費總 量、人均能源消費量、能源自給水平等因素,與地方協商後確定其能耗降低指標。13 也因此,作者認為本個案將可以控制許多變因可能造成對政績表現的影響,因在指標. 政 治 大. 的初始設計上,即已將許多地緣因素納入考量調整。《批復》針對各地區單位生產總. 立. 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標的設定詳見附錄一表 8-2 及表 8-3。原則上幾乎所有省份皆提出. ‧ 國. 學. 20%或以上的降耗指標,唯少數省份在與中央協商博弈後指標在 20%上下做些調整。 而其中,吉林省、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初始指標在實際執行後發現難度過高,呈. ‧. 報中央並再協商後做了降低的調整,此亦可看出,指標的分配是經雙向溝通同意的,. sit. y. Nat. 原則上應可避免許多其他因素的干擾。. al. er. io. (三)單位 GDP 能耗指標計算方式. n. v i n Ch 一定時間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每生產一個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其計算 engchi U 本個案中的能源消耗指標採用的係單位 GDP 能耗指標作為考核標的,其定義為,. 公式列出如下:. 單位𝐺𝐷𝑃生產總值能耗=當年能源消費總量/國內生產總值. 而此處的能源消費總量又係指一定時期內,全國或地區各行業、居民生活消費的 各種能源的總和。能源消費總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製品、天然氣、電力,不包括低 熱值燃料、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的利用。其使用能源消費總量萬元為測量單位。 而本個案中各省單位 GDP 能耗降低指標,是以 2005 年作為基數年,計算公式如 下:. 「國務院關於“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標計劃的批復」 ,北京市發展及改 革委員會網站,2006 年 9 月 17 日, http://big5.bjpc.gov.cn/ywpd/jnhb/zcfb/201009/t680954.htm。 20 13.

(28) (基數年能源消耗總量 − 目標年能源消耗總量)/基數年能源消耗總量 𝑥100%. 依據《方案》附錄一表 8-1 的考核計分明定,在單位 GDP 能耗降低的定量指標 評分中,完成年度計畫目標得 40 分,為權重最高的考核項目,完成目標的 90%得 36 分,完成 80%得 32 分,完成 70%得 28 分,完成 60%得 24 分,完成 50%得 20 分, 完成 50%以下不得分。每超額完成 10%加 3 分,最多加 9 分。本指標為「否決性指 標」,只要未達到年度計畫確定的目標值,即為未完成等級。 (四)依變數型態使用 《節能考核方案》雖是 2006~2010 年為期五年度的規劃,中央卻採取年度評比的 機制,因五年內幹部換任的情況多,年度的評比才能夠確保幹部落實節能工作。因此,. 政 治 大 措施落實工作的評分,以此兩標的綜合評價每省年度的考核分數,並將其評比為「超 立. 中央依據各省五年規劃中最終須達成目標,設定每年度的期成目標,加上每年度節能. ‧ 國. 學. 額完成」 、 「完成」 、 「基本完成」或「未完成」等級。此依變數為可以看出地方領導政 績「表現程度」的順序變數(ordinal variable)。正是此變數型態,提供了本研究可以. ‧. 分析各省在節能考核「程度」上變異的解釋模型。在個案的年份選取上,因在第十一 個五年規畫所含括的 2006 至 2010 年中,僅有中間的三個年度 2007、2008、2009 年. y. Nat. sit. 有官方正式公布的「各省節能目標與措施落實評價考核結果」。2006 年政策尚未開始. er. io. 實施,而 2010 年僅有官方公布的十一五各省最終「節能目標」──「降耗百分比」. al. n. v i n C h(2007~2009 年) 即為節能政策規劃執行期的三個年度 e n g c h i U中,「各省節能目標與措施落實. ──沒有公布落實節能措施部分的整體考核評價程度。因此本個案中所設定的依變數,. 評價考核結果」的完成等級評比。. 另須說明的是,本研究兩個案中,作者都將西藏設為遺漏值,因西藏地理環境的 特殊,不論是節能評比或是 GDP 測量報告皆有缺漏,與其他省的表現亦落差太大, 可能造成極端值(outlier)產生,因此不作為本研究觀察值。此外,節能個案中,2008 年的四川及新疆兩省則由官方明載因地震災害未能完成當年度指標,因此亦將此兩省 份 2008 年度的表現設為遺漏值。. 第三節. 解釋變數說明. 一、主要解釋變數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近年來受高等教育普及化影響,教育養成年限拉長,年輕勞動力初次進入勞動市場

逐步放寬防疫限制,雖確診人數上升但重症者數量少,9月再宣布縮短接觸者的隔離天數。印尼政

類別 項目名稱 對象或條件限制 主要內容 辦理機關. 職 業

A-16 附表 9 企業引進外勞對生產線進度落後問題的影響 (五級制量表).. -依產業別、規模別、

內部創業 同仁分紅 晉升管道暢通 過年雙薪 彈性休假 證照獎勵 提案改善制度 優秀同仁表揚 菜色研發獎勵 免費國外旅遊 中秋禮品 尾牙聚會 年終獎金 同仁福利機制

基於經濟效益考量,對於外籍勞工的語言能力以及年齡更為重 視,並重新審定計分制度等。事實上, OECD 會員國對於語言能力 以及薪資條件有愈趨嚴格。如在 2012

(一)體能測驗:研習人員體能測驗,男女生3,000公尺徒手跑步,成績計算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