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研究侷限與展望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本文研究侷限與展望

本文從「自然」概念的角度切入探討《道教義樞》相關論題及思想的開展,

一方面企圖藉《義樞》承接魏晉南北朝的「自然」論題,釐清其「自然」及相關 概念,對於六朝佛學教義、道教思想的繼承及轉化,進而豐富道教自然說的討論

內涵,另一方面透過反覆爬梳文本,希冀能將《義樞》中細膩且豐富的哲學思想 透顯出來,彰顯孟安排《道教義樞》的詮解特色。然礙於筆者研究學力之侷限,

對於道教、佛教相關教義思想及《義樞》文本的詮解和理解,或有不盡適當之處,

而使《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的探討難免不夠周詳完備。其次,援引南北朝至 隋唐道教經典對於「自然」及相關概念的討論不夠多元和全面,雖經由本文的考 察,能初步看見六朝至隋唐道教概念思想的討論脈絡,但再更深入清楚且完整的 思想史脈絡,此為後繼研究者可再進一步發揮的地方。最後,針對參考的研究成 果,多侷限於臺灣、中國之華人文化圈,對於日本、韓國、歐美等地區的研究參 考所知有限,本文雖有參考相關日本學者的研究,但礙於筆者不精通日文,因此 無法細膩的理解學者觀點,展開相關的討論對話,是為本論文的侷限之處,也為 筆者日後需努力拓展的方向。

關於六朝時期的道教經典,現今許多已佚失或分散在各經典的引注中,要完 整且全面的考察此時代的道經教義思想有其困難之處。而《道教義樞》是一部保 存相對完整,且有系統性的總結道教的經教體系和思想理論體系的道教教義書,

當中蘊含了從南北朝至隋唐初的佛道論爭中的思想史問題討論及教義概念,因此 探究《道教義樞》的教義內容,對於考察南北朝至隋唐初的道教教義發展和思想 內涵脈絡,極具有價值和意義。本論文僅以《道教義樞》中「自然」概念及相關 延伸概念作研究探討,實無法完整把握此書整體的道教思想內涵和詮釋系統,以 及與當時代道教經典思想詮解的共相、殊相比較。是以期許未來能擴大至全書的 道教教義思想研究,並觸及六朝至隋唐時代道教道經思想的研究範圍,希冀能更 全面深究道教教義的發展及哲學思想之建構。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文獻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中華書局,1972 年。

[戰國]劉向編、郭沫若等同集校:《管子集校》,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戰國]莊周、[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 年。

[漢]王充:《論衡》,臺北:宏業書局,1993 年。

[漢]嚴遵、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晉]王弼、樓宇烈編著:《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 年。

【道經】

以下道教經典出自《正統道藏》皆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年。

[漢]河上公著:《道德真經註河上公章句》,收入《正統道藏》第 20 冊。

[漢]劉安編著:《淮南鴻烈解》,收入《正統道藏》第 47 冊。

[東漢]張魯:《老子道德經想爾注》,收入《中華道藏》第 9 冊,北京市:華夏 出版社,2004 年。

[東晉]《太上洞玄靈寶元量度人上品妙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1 冊。

[東晉]《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5 冊。

[東晉]葛洪著、王明編:《抱朴子内篇校釋》,臺北:中華書局,1980 年。

[劉宋]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收入《正統道藏》第 16 冊。

〔南梁〕陶弘景:《真誥》,收入《正統道藏》第 35 冊。

[南梁]宋文明:《道德義淵》,收錄於[日]大淵忍爾:《敦煌道經•圖錄編》, 東京:福武書店,1979 年。

[北周]《無上秘要》,收入《正統道藏》第 42 冊。

[南北朝]《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10 冊。

[南北朝]《太上洞玄靈寶定志通微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10 冊。

[南北朝]《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10 冊。

[南北朝]《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收入《正統道藏》第 5 冊。

[南北朝]《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2 冊。

[南北朝]《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9 冊。

[南北朝]《太上洞玄靈寶開演密藏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9 冊。

[南北朝]《太上靈寶升玄內教經》,收入[日]山田俊:《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

『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資料篇,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99 年。

[隋]《太玄真一本際經》,收入[日]鐮田茂雄:《道藏內佛教思想資料集成》,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年。

[隋唐]《大乘妙林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10 冊

[隋唐]《太上大道玉清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56 冊

[隋唐]《太上妙法本相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42 冊。

[隋唐]《無上內秘真藏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1 冊

[唐]《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收入[日]鐮田茂雄:《道藏內佛教思想資料集 成》,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年。

[唐]《道門經法相承次序》,收入《正統道藏》第 41 冊。

[唐]王玄覽:《玄珠錄》,收入《正統道藏》第 39 冊。

[唐]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收入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1998 年。

[唐]李榮:《道德真經註》,收入《正統道藏》第 23 冊。

[唐]孟安排編撰:《道教義樞》,收入《正統道藏》第 41 冊。

[唐]張薦明:《道體論》,收入《正統道藏》第 38 冊。

【佛典】

以下佛典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皆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年,大正一 切經刊會排印本。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 冊。

[姚秦]鳩羅摩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8 冊。

[姚秦]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 經》第 30 冊。

[姚秦]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梁]僧佑集:《弘明集》,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

〔北周〕甄鸞:《笑道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

[北周]釋道安:《二教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

[隋]吉藏:《大乘玄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45 冊。

[隋]吉藏:《淨名玄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38 冊。

[隋]智顗:《摩訶止觀》,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46 冊。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

[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3 冊。

[唐]道宣集:《廣弘明集》,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

〔唐〕法琳:《辯正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

二、 近人論著

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臺北:中華書局,1960 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書局,1996 年。

王世舜、韓慕君編著:《老莊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年。

中國道教協會《辭典編輯委員會》著:《中國道教大辭典》,臺中:東久出版社,

1996 年。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 年。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81 年。

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臺北 : 正聞出版社,1992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學生書局,1989 年。

何建明:《道教思想的歷史轉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 年。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北:商務,1997 年。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上)》,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下)》,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年。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年。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2004 年。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 年。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4 年。

胡浮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1984 年。

孫成權:《道家與中國哲學》(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孫述圻:《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年。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張岱年等著、范淑婭編:《中國觀念史》,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5 年。

張廣保:〈佛、道心性論比較研究-兼論印度佛教心性論問題〉,收入《道家文化 研究》第三十輯,臺北:中華書局,2016 年。

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年。

梶山雄一著、吳汝鈞譯《佛教中觀哲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 年。

梶山雄一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1989 年。

莊曜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 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玄學與重玄學專號》,成都:巴蜀書社,

2005 年。

陳慶元:《東晉士人玄佛道思想與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 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臺北:佛光文化出版社,2001 年。

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