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融攝佛道思想的「道性」內涵論述

第四章 自然與道性: 《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延伸的人性論

第一節 融攝佛道思想的「道性」內涵論述

《道教義樞》中的〈道性義〉被孟安排獨立編纂成一篇,可見「道性」此一 概念在道教思想史中有其深刻且重要的時代學術意義。關於「道性」教義的討論,

從南北朝時期開展,如《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

《太上洞玄靈寶開演密藏經》等等,都是討論和影響隋唐「道性」教義的重要經 典,6特別是隋朝的《太玄真一本際經》(以下簡稱《本際經》),特別重視闡發「道 性」思想,以至唐代初期時,「道性」觀念仍為當時重要的討論議題,不只見於

《道教義樞》,還能見於其他道教經典。而當中關於「道性」的討論,大多為發 揮佛教如來藏佛性的思想,然不同的經典有其不同的詮釋側重面,舉如《太上妙 法本相經》曰:

是以一切眾生,皆有道性。稱之遍有。種之則生,廢之則不成。譬如種子,

內有苗性,不種不養,豈獲其實。7

《本相經》將「道性」喻為「種子」,強調眾生「修行」成性的重要性。譬如《太 上一乘海空智藏經》(以下簡稱《海空經》)云:

6 參考[日]山田俊:《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京都市:平 樂寺書店,1999 年),頁 366。及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 1 月),頁 245-248。如《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曰:「性本清淨」、「神本清淨」;《洞玄靈 寶本相運度劫期經》曰:「一切眾生皆有道性,……道性可見否?答曰:不可見而可見之。成 之故可見。未成觸目而不賭。何以故?一仙真人視道性萬分始得見一。」;《太上洞玄靈寶開 演密藏經》云:「一切法性,即是無性,法性道性,俱畢竟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無分 別,分別空故,是無分別。」這些關於「道性」的說法及討論,都影響後來隋唐道經如《本 際經》、《海空經》、《道教義樞》等的論述。

7 《太上妙法本相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42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年),頁 32。

何謂妙無,即是道性。以何因緣?道性之理,自為妙無。以淵寂故,以應 感故。若以住於淵寂之地,觀於諸有,則見無相。若以住於應感之地,觀 於諸有,則見有相。8

而是道性,非外非內,非無非有,等無二正,所以者何?真性常住無變易 故。9

見諸眾生皆有道性,為煩惱之所覆蔽。10

此處明顯看見《海空經》加入本體論的思想詮釋「道性」,說明其「非外非內、

非有非無」同「道」且能「應感」的內涵,以及強調「一切眾生皆有道性」的觀 點,當中能發現《海空經》受佛教《涅槃經》影響的痕跡。11或如《太上大道玉 清經》言:

無上大道,分身為氣,天上地下,無所不在。雖云甄應,實不曾異。大眾 歎言,道無不在。方知,萬物皆有道性。得一道者,無不太平。

雲宮真帝,流布道氣,演出正音,化生王身。使真氣速感,改凡成聖。12

《玉清經》談到「道性」時,特別的為加入「道氣」化身感應眾生成聖的觀點,

強調透過「道氣」教化、感化眾生顯「道性」的重要性,此在《義樞》中也有同 樣的思想論述,可窺見「道氣」雖為佛教徒所抨擊,但在道教中仍存重要的地位。

又如《無上內秘真藏經》說:

一切眾生,身性清淨,天真正道,隱在其中。

真藏法中,眾兆本身,非空非有,非真非實,……見在眾生等天尊性,非 空非有。未來眾生等天尊性,非空非有。過去眾生等天尊性,非空非有。

云何有差而生分別。無生無滅,無因無果,而為真果。13

《無上內秘真藏經》解釋眾生真性與天尊法身等同,為非空非有、無生無滅、無 因無果的正真「道果」,同時帶出眾生「本性清淨」的思想,從中明顯為受佛教 中道「空」的思想影響。

上述道教經典皆開展出對「道性」教義豐富的探討,許多思想觀點在《義樞》

8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卷 1,收入[日]鐮田茂雄:《道藏內佛教思想資料集成》(東京:東 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 年),頁 34。

9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卷 7,收入[日]鐮田茂雄:《道藏內佛教思想資料集成》,頁 94。

10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卷 7,收入[日]鐮田茂雄:《道藏內佛教思想資料集成》,頁 95。

11 參考[日]鐮田茂雄:《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都:春秋社,1968 年),頁 63-65。

12 《太上大道玉清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56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年),頁 117。

13 《無上內秘真藏經》,收入《正統道藏》第 1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年),頁 694。

中都能看見相關的詮釋統述,呈顯出一條討論「道性」問題的思想史脈絡,是研 究道教「人性論」重要的議題。而對「道性」內涵的理解,其實也就是說明了道 教如何理解存有真實,及眾生需「復歸真性」的意義。因此,本節首先對《道教 義樞》中詮釋「道性」的本質內涵進行論述,從中輔以其他道經論述「道性」思 想的吸收及比較,並考察《義樞》如何吸納佛學佛性說和空理,呈顯其道性概念 是為融攝佛道思想的底蘊。14

一、道性為自然真空的涵義

〈道性義〉中說明「道性」的內涵為何?可由「自然真空」一義統括論述。

其云如下:

義曰:

《太玄經》云:『言道性者,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道性眾生

【性】,皆與自然同也。』15 釋曰:

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究竟諸法正性,不有不無,不因不果,不色不 心,無得無失。能了此性,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16

上述文本中使用「真實空」、「自然」和「自然真空」的概念來說明「道性」,即

「道性」同「自然」也為「真實空」,最後兩者合一「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為等同的概念,這當中運用佛教之「空」義和道家之「自然」義詮釋「道性」, 該如何理解這兩義的融合呢?

首先,先理解「真實空」的意思,後兩句「非空不空,亦非不空」是對「真 實空」的說明,第一句的解法前面的「空」為動詞,「不空」意指「有」是名詞,

「非空掉有」即「非空」;第二句即「亦非有」,因此真實空是「非空非有」,超 越空、不空的「空」。同時言「真實」,說明此道性為「真切實存」、「真實無妄」

14 參考[日]鐮田茂雄:《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都:春秋社,1968 年)中第一章「道性 思想の形成過程」、[日]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平和出版社,1990 年)中 第二部「隋唐時代の道教思想」、[日]山田俊:《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

の成立と思想》(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99 年)中第四章「『道性』の思想」、以及盧國龍:

《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年)中第五章「隋 唐重玄學評述(二):道性論和心性論」

15 王宗昱:〈《道教義樞》校刊〉第八卷〈道性義〉,頁 344。

16 王宗昱:〈《道教義樞》校刊〉第八卷〈道性義〉,頁 246。

的存在,17此說法與佛教中道義的「空」意涵相似,18近般若「空空」、「無住」的 思想,但仔細推敲會知道此「真實空」義並非佛教般若講的諸法無自性之「空」

義內涵,佛教的「空」是對整體現象世界的否定,「空空」是連此「先驗的空」

再否定,透過層層不斷的否定,遠離對自性的執著,否定現象世界的真實存在意 義。然而〈道性義〉中說明道性為:「道性者,理存真極,義實圓通,雖復冥寂 一源,而亦周備萬物。」19此句說明了「道性」概念的重要含義:一、它存有一 寂「理」且周備現象萬物之中,代表現象世界背後有此一「道性」的存在,並非

「空無」,是言「真實」;二、它不是獨立於現象世界外的某個實體之性,而是就 在整體現象世界中把握,且萬物皆具備此修道成道的根據。那為何言「空」?筆 者認為是吸收佛教中道「空」的概念思維來表述「道性」不同於現象萬法的超越 性,它是就「道性」的本質來說,解釋「道性」並非有一固定不變的法相內容所 規定,它無法用其他性相概念作內在規定,是超絕現象萬法一切含義的「性」, 是「非空非有」,但又為「真切實存」的,於是合為「真實空」,20主要解釋為「道 性」的本質內涵,並非要論證現象世界之「空」無自性。因此,下段「究竟諸法 正性,不有不無,不因不果,不色不心,無得無失。」說明「道性」雖不離於現 象世界中,但其無固定具體的法相,其內涵是超絕一切性相為「不有不無,不因 不果,不色不心」的存在表述。而通過中觀學式的雙非思維語言論述此「道性」, 是為教化眾生體知「道性」的本質內涵,消解眾生對有無、因果、色心二邊的分 別,至能明白此正性成正道。此說法承接隋初《太玄真一本際經》,其云:

言道性者,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非法非非法;非物非非物;

非人非非人;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非始非非始;非終非非終;非本

17 參考林永勝:〈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臺大文史哲 學報》71 期(臺北:2009 年 11 月),頁 23。

18 陳弱水:「在隋唐道性思想中,世界本體義的道性還有另一個意涵,就是中道義的『空』。」

詳參氏著:《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頁 143。

姜伯勤先生提到《本際經》及之後的道教道性論,受到佛教中道觀的影響,特別是吸收三論 宗吉藏的「中道佛性」概念:「羅什及其後隋唐之際三論宗,影響了其時道教《本際經》的道 性論對佛家中道觀的採納。」詳見氏著:〈論敦煌本《本際經》的道性論〉,收入在《敦煌藝 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頁 202。

19 王宗昱:〈《道教義樞》校刊〉第八卷〈道性義〉,頁 344。

20 參考強昱先生討論《本際經》的「道性」觀點,其言:「之所以稱道性為『真實空』與『畢竟 空』,真實指道的超越性質,不存在因緣合和的條件性,事物是有條件的存在……道是最真實 的存在者。這一最真實的存在者又不是一物,是『畢竟空』,所謂『畢竟空』就是無規定性。」

詳見氏著:《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88。及參考 林永勝:〈性與天道之間-道教道性論的建構及其意義〉,收於鍾振宇、陳威瑨主編:《東亞哲 學的終極真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 年),頁 113。

非末,……。21

《本際經》中也是將「道性」以「真實空」言之,而後面的「非法、非非法」、

《本際經》中也是將「道性」以「真實空」言之,而後面的「非法、非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