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界定

本論文對「自然」一詞概念之研究範圍為中國古漢語中的自然義,在先秦典 籍中,「自然」一詞作為哲學術語最早由道家的老、莊提出。關於「自然」在《老 子》中有五例,28主要為「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天然」(非人為)之兩種意 義,29多作為形容詞、副詞的概念運用,但其中也蘊含有「自然之道」的哲學內 涵,如「道法自然」一句,《河上公章句》注「道性自然」,以「自然」作為道的 性質;王弼注曰:「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30此處王弼解釋「自然」,並非是在「道」之上 還有一層「自然」,而是說明「道」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以「自然」為「道」

的屬性,視「自然」為與「道」同一的境界。31可見「自然」作為哲學概念,在道 家中有其重要的思想涵義。漢代對於「自然」一詞的使用,如王充《論衡》:「天 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32同樣帶出「自然」為一「天然」、「自 己如此」的狀態和思想,而嚴遵的《老子指歸》言「自然之道」、「性命自然,動 而由一也」33,亦或《河上公章句》曰「貴重於言,恐離道失自然」34等,皆將「自 然」與「道」並舉,以「自然」的天然、非人為意義作為「道」的屬性。到了魏 晉玄學時期,王弼、郭象對於「自然」此概念更為重視,如王弼以「自然」言「道」

的說法,或如郭象發展萬物「自然」、「自生」的觀點,主要通過「自然」一詞本 身具「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天然」等意義,連結至「道」、「性」、「天」等

28 《道德經》中提及「自然」的文句有「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希言自然」、「百姓 皆謂我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這五處。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 四句的詮釋為歷來引發最多爭議之處,

29 參考王世舜、韓慕君編著:《老莊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年),頁 97b、781b。

30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 年),頁 65。

31 如牟宗三先生言:「此解『道法自然』,言道之『自然』義也。『道法自然』,以自然為性,然 道並不是一實有其物之獨立概念,即並不是一『存有形態』之實物而以自然為其屬性。……

故其言『法自然』,以自然為性,即就於萬物之不執而顯示之。」參考牟氏:《才性與玄理》

第五章〈王弼之老學:王弼老子注疏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頁 154。

32 [漢]王充:《論衡》卷下(臺北:宏業書局,1993 年),頁 34。

33 [漢]嚴遵著,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頁 76-77。

34 《道德真經註河上公章句》卷二,收錄於《正統道藏》第 20 冊,頁 134。

不同的哲學範疇,進而開展出豐富的思想討論。

於此,本論文將以此「自然」概念及其衍伸轉變為主要研究核心,同時涉及 由「自然」一詞延伸出與其他「名詞概念」結合的用法也是本文研究的範圍,從 中透過梳理其概念意義及用法的轉變,探討「自然」此一概念所帶出的哲學議題 及涵義的發展。而近代語義的「自然」,對應於西方 Nature 的翻譯語詞,為自然 界、大自然,相對於人文世界可以指涉自然科學義「自然」的概念,即不在本文 的探討範圍內。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論文擬以唐初《道教義樞》為關注對象,深入分析其書透過「自然」此概 念承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哪些哲學概念及佛道思想史問題的討論,帶出《義樞》

中相關的道論、人性論、修道論內涵思想及道教思維,期能尋繹出對先秦道家、

魏晉玄學及佛教思想的承衍脈絡和「道教」教義理論的建構,完整《道教義樞》

對「自然」概念思想的理解,進而凸顯《道教義樞》的詮解特色及在道教思想史 上的價值。筆者主要是通過「自然」此一概念為角度切入探討魏晉南北朝乃至唐 初的思想史議題,從中析究其牽涉的哲學概念問題討論,把握道教怎麼透過「自 然」此概念展開對自身教義的理論建構,呈顯其道教思維觀。

職是之故,筆者將採取的研究步驟如下:一、梳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

概念牽涉的思想史議題。二、研讀《道教義樞》中涉及「自然」概念及其他延伸 概念的文本文獻,對應前代承接的思想史問題相關討論,以及研讀各相關一手文 獻、二手文獻以輔助其內容比較論述。三、深入分析文本的義理思想,論述當中 呈顯的道教詮釋思維。四、總結與反省《道教義樞》涉及「自然」此概念之哲學 問題的詮解,並評騭其特點在道教思想史之影響與價值。以下對應論文各章的研 究進路:

第一章緒論,首先逐步交代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問題意識之開展首於發 現「自然」一詞在思想史中的複雜性及重要性,引起我關注「自然」此概念在思 想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地位,探究「自然」此一概念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學說教 派中有何承襲及轉變?以及所涉及延伸討論的哲學史問題有哪些?

當中魏晉南北朝時代,對於「自然」概念的討論極其多元且關鍵,無論是儒 家、玄學道家、佛教和道教,都能看到對此概念發展之思想史議題的參涉,而筆 者欲採以「道教」的角度來理解「自然」此一概念在道家道教思想的流變以及由

「自然」一詞延伸出的思想史問題討論,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道教義樞》這本道 教教義書,此書當中蘊含了從南北朝至隋唐初的佛道論爭中的思想史問題討論及 教義學思想,其對「自然」此概念及延伸的相關哲學問題之詮釋脈絡和獨特性,

其運用「自然」概念對自身道教理論建構所展現的道教思維觀,以至於對爾後道 教思想的影響,特別引起筆者興趣,而欲深入研究之。再來,會針對此主題的相 關前人研究文獻進行回顧及探討,考察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能繼續發揮的空間 及方向,並且界定主要的研究範圍,交代研究方法與步驟為當作緒論。

第二章,此章將先梳理魏晉南北朝以降,關於「自然」及相關延伸議題的形 成與討論,目的在於理解其概念所涉及的哲學議題到了隋唐初時期,於《道教義 樞》一書中是如何被承衍及融通,當中又開展哪些道教的教義詮釋及思維觀。於 此,針對道教「自然」及相關論題之形成探討,欲就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梳理,

主要集中在「佛道二教論辯」、「儒釋道三教交涉」和「佛教內部思想發展」的三 個背景面向,探討當時三教論辯中所產生的重要論題-「自然」與「因緣」、「自 然」與「因果」、「道性自然」,以考察「自然」及延伸的概念是如何被使用、轉 化,及影響後來隋唐時期道教對於其思想內涵的吸收,為一思想議題的背景梳理。

第三章的論述焦點為針對「自然與因緣」論題所帶出的相關問題,主要牽涉 到對「道體」、「自然」這兩個概念詮釋的思想討論,詳細歸納、分析孟安排在《道 教義樞》中如何扣著前代延續的問題去詮釋「道體」、「自然」的思想,並開展對 其概念建構的思維觀,從中展現其所蘊含的道論。通過輔以其他道經文獻如《道 德義淵》、《太玄真一本際妙經》、成玄英《道德經義疏》、《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玄珠錄》等和佛學經典文獻的對照互參,期能凸顯《義樞》對這兩個概念詮釋 的特色與意義。

第四章主要通過「自然與道性」這個論題所帶出對「道之性」、「眾生道性」

的討論脈絡,主要聚焦在《道教義樞》中對於「道性」的內容探討,孟安排承接 中國傳統「天道性命相貫通」、「天人合一」的思維,通過「性」的共同本質上找 到「道」與「眾生」間的連結,其具體如何融攝儒釋道學說去詮釋「道性」思想,

在吸收佛教概念之餘,也保有中國傳統儒道的思想,從中呈顯其新型態的人性論,

為本章所論述的重心。

第五章針對「自然與因果」論題所帶出的議題,主要牽涉道教修道倫理的思 想討論,關注聚焦在《道教義樞》中以「因果業報」概念所帶出的修道倫理內容 探討,以及對於「心性」議題的重視,分析、歸納孟安排是如何吸收並發揮佛教

教義思想,進而形成道教自身獨具特色的宗教修道體系,呈顯其修道觀,是為本 章主要闡述的焦點。

第六章為全文結論,除總結與反省本文研究《道教義樞》涉及「自然」此概 念之哲學問題的詮解特色及思維觀之外,並依此結論,進一步評騭其特點在道教 思想史之影響與價值,於此推拓未來研究之展望。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自然」概念相關論題之形成與討論

自魏晉以降,「自然」一詞開始被顯題化,當時蔚為爭論的莫過於儒、道二 家帶出「自然」與「名教」的議題。而「自然」此概念在王弼、郭象等玄學家中 各有其側重的詮釋脈絡,於此展開了對「自然」豐富性的討論及建構。到了南朝,

道士顧歡在〈夷夏論〉中始揭夷夏論爭,爭論的方向轉成佛教與儒道教之間、外 來與本土文化間的優劣比較,不僅如此,佛道二教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而道教 以自然為宗,佛教以因緣為主,也成為佛教徒區別佛道兩教的共識,當中的「自 然」與「因緣」說優劣及「自然」與「因果」之間的互涉,也成為南北朝至隋唐 時期,三教之間的重要辯論議題,而由「自然」帶出的相關議題也延伸至對本體 論、修養論、倫理學等等的討論。

《道教義樞》是借鑑於隋末《玄門大義》的基礎上作編纂,基本上為忠實的 節錄,而《玄門大義》是部對南北朝道教的教義作綜合性統整的教義書,因此《道 教義樞》中的教義思想,包含了南北朝至隋唐的道教教義內容。1是故,為了理解 唐初《道教義樞》中對「自然」一義及其相關延伸概念的詮釋和建構,我們有必 要先往前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自然」及相關延伸議題的形成與討論,從 當時複雜的歷史背景中,去辨析此一概念是如何被使用、轉化及影響後來隋唐時

《道教義樞》是借鑑於隋末《玄門大義》的基礎上作編纂,基本上為忠實的 節錄,而《玄門大義》是部對南北朝道教的教義作綜合性統整的教義書,因此《道 教義樞》中的教義思想,包含了南北朝至隋唐的道教教義內容。1是故,為了理解 唐初《道教義樞》中對「自然」一義及其相關延伸概念的詮釋和建構,我們有必 要先往前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自然」及相關延伸議題的形成與討論,從 當時複雜的歷史背景中,去辨析此一概念是如何被使用、轉化及影響後來隋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