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研究成果之回顧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本文研究成果之回顧

本論文以「唐初《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研究」為題,著重在以《義 樞》中「自然」概念所擴展出相關的道論、人性論、修道論之探討,從概念史與 思想史兩重進路分析、詮釋《道教義樞》對於南北朝至隋唐「自然」概念及相關 議題的承衍,發掘此書在道教思想史上的哲學價值。統整梳理《義樞》中所運用 到的「自然」指涉,主要有「道境」、「道性」、「道氣」、「因果」這些涵義,同時 涉及「道」、「性」、「因緣」、「心」等哲學範疇的論題,因此在考察時,需分辨清 楚其「自然」指涉的內涵及相關論題的討論。

就《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蘊含出的道論而言,為承接魏晉南北朝「自 然與因緣」此論題所開展對「道體」、「自然」的討論,孟安排繼承傳統肯定式思 維及「重玄」否定式思維的論述詮解「道」。首先,從肯定式思維的論述策略來 看,是站在認知層面的角度言「道」之存在,孟安排以「虛無」說明道之本體,

即道之「無」;以「通生」說明道之作用,即道之「有」,進一步以道之「道、德」

「動、寂」的「體用」關係說明道兼合「無」及「有」。就分解的說,道具「無」、

「有」的「體」與「用」之關係,同為解釋道與現象界的體用相即的關係;就整 體的說,道之無體、有用兩者合為一體,道的「體」與「用」為一體二義、不可 分割。其次,從否定式思維的論述策略來說,為站在主體「實踐」層面的角度言

「道」的呈顯,孟安排主要運用「重玄」的思辨方法來詮解,通過對「有」「無」

言教的遣除,及「二觀法」的認知破除,說明主體通過「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 無」之思想辯證把握「道體」的存在,進而體證兼忘「非有非無」的重玄道境。

《道教義樞》通過兩種層面呈現「道體、道相」為「兼含『妙有』『妙無』之理 體存在」和「兼忘『非有』『非無』之道境體證」的兩個詮釋內涵,當中呈顯道 教道體論的建構模式,蘊含有「本體」論與「本源」論之思想,除「虛寂」之本 體詮釋外,就「通生萬物」的作用而言,道為萬物之「本」,實帶出與佛教「本 體」思想的差別,同時以「重玄」思辨的方式詮釋「道體」,也帶出道教的「道」

趨向抽象虛無的境界面向,開展出不同於往的道教「道體」詮釋新方向。

除對「道體」的詮解外,孟安排也透過對「自然」的詮釋反映與「道」的連 繫,進而回應佛道論辯的議題及完整道教「道論」的思想。首先,〈自然義〉論

「自然」時,帶出「自然」內涵並非有別於「他然」、「他」,舉如其從「道」的同 一角度來看,解釋「自」包含「自」與「不自」的雙重含義,因此「無所不自」

(無不是自),既然「無所不自」(無不是自),於是「他」亦為「自」,便帶出「自」

與「他」實無分別-「自」是「他」;「他」亦是「自」的觀點,通過層層的辯證,

彰顯「自」、「他」;「自然」、「他然」為同一無分別,打破過往認知「自然」、「他 然」的概念意義,目的在於使眾生正確理解「自然」的涵義,經由對「自」、「他」

兩者間的辯證後而超越,遣除主、客體之間的二元分別思維,再進而開顯「重玄」

之道境,此為孟安排詮釋「自然」概念的創新之處。同時由此闡述「道之體」本 身即是「自然」,為重玄視域下的「自然」概念,是非他非我、非有非無,離於 一切生滅的常道「自然」,透顯「自然」與「道」之間「非一非異」的關係理解。

其次,帶入佛教「因緣」的概念,指出教法、概念為非常住不變的本質,以說明 真正理解「自然」之方法為不執滯於這些教法,悟達真正「自然」之境,顯示與 佛教「因緣」說強調重點的殊異,從中調和「自然」及「因緣」說的思想,呈顯

《道教義樞》中道教「自然」說獨特的詮釋面向。

透過孟安排對「自然」的詮釋及承接南北朝時期「道性」教義的討論,「自 然」能作為理解「道性」的基礎,由此延伸出對道教人性論的探討。首先,關於

「道性」本質內涵的詮釋,孟安排闡述「道性」為「自然真實空」,採用佛教「空」

義及道家「自然」概念,取其「超越性」的特質說明「道性」的內涵,再從含有 中觀義的「道」、「道性」本身的存在,為不落「因果」關係下去解釋,它為「自 然」存在的,於此統攝佛道兩義之「道性」思想。其次,「道性」除為「道之性」

外,也是作為內在於萬物存在本性的意義,是眾生能成道的根據。孟安排提出眾 生「本性清淨」的內容,解釋眾生因後天滯染,需藉由工夫修持返回清淨「真性」, 即「復性體道」的修道思維,而此思維是建構在「道、性一貫」的思想基礎上,

並分別從「道、性本一的理解」、「重玄思維的觀照工夫」、「不離色、心之證道境 界」的工夫實踐面向開展。於此帶出受佛學影響產生的「道性」,實不同於傳統 中國的「人性」觀念,它不僅為具體生命「性」的範疇,更涉及至高度、抽象的 形上含義,並影響後來宋明理學的「性」觀。同時,《道教義樞》中「悟性成道」

的修道觀,也開顯出道教對於心性修養工夫的重視。

針對《道教義樞》承接魏晉南北朝「自然與因果」的論題,帶出「自然」與

「因果」概念間的相互格義和交涉,主要牽涉道教修道倫理的思想討論,由此開 展出相關修道論的探討,可分別從「修善證果的個人修持理論」及「積善成德的 修道實踐內涵」兩個詮解面向論述。首先,關於個人修持理論的建構,孟安排提

出「兩半」的「通欲」、「別欲」、「反出」三個內涵說明眾生識業的產生、並具體 揭示個人萬物如何染惡淪落三界及反出三界的過程,主要解釋個體為何需求道、

修道之原因和重要性。接次說明眾生若要修善復「道」,其修持主體在「心」,透 過發「道意」向善證得「道心(道)」,指出「道意」的顯發是眾生脫離三界、得

「道」的關鍵,並帶出以「心」作為本體之修道思維。最後揭示眾生修善證得之

「道果」和「道境」,總結至六朝以來的道教「位業」教義,將其分成「證仙位」

和「感生位」(稟生位)兩個系統作深入闡述,建構一道教體系結構的宗教性世 界圖像。當中也見「自然」與「道意」、「因果」概念的結合,如以「當因」、「任 業」與「果名」即為「自然」的說法,融攝佛教「因果」、「因緣」及道家「自然」

的理路,於此將「自然」與「道意」結合,帶出對「因果」、「修行」的思想討論。

又或加入「重玄思維」詮釋「自然」,說明「自然」為不滯有、無雙邊的「非有 非無」之內涵,呈顯對南北朝道教「自然」之詮釋反省。其次,關於外在修道實 踐內涵,《道教義樞》透過「福田」、「因果」教義具體解釋個體「善惡」與「福 禍」之間連結的因果內涵,說明善惡報應與個人的「外在行動」緊密相關,揭示 眾生「行善立德」、「積善成德」的重要性,帶出積極行善度人的修道實踐觀。特 別的是,孟安排論及「道」的「感應」思想之內涵,通過道的諸相(道之化身)

指引凡聖、救度眾生,揭顯「道」能感應眾生修習,呈顯道教的宗教性闡釋。

上述為《道教義樞》中「自然」概念所擴展出相關的道論、人性論、修道論 之主題探討。總體來說,《道教義樞》的「自然」實為一「重玄」義的思想概念,

是受佛教「中道」觀的影響而發展出的思維。「自然」此概念與「道」的連結,

在先秦老莊和魏晉玄學時期便有其討論的思想脈絡。佛道論爭後,佛教對於道教 自然說的批判及「佛性」概念的提出,不僅促使道教徒重新思考對「道體」的建 構,當中涉及對「道」、「自然」的理解及詮釋,亦產生道教徒援引河上公注「道 性自然」的說法,將「自然」與「道性」作連結,產生人性論主題之討論。無論

「自然」帶出的是與「道」或是「道性」範疇的內容探討,《道教義樞》中所表 現出的「自然」思想概念,是吸收上述老莊、玄學「自然」義及佛教「中道」觀,

從而轉化發展出「重玄」義的「自然」思想貫串其道教自然說內涵。其次,「自 然」一詞在魏晉時期佛教徒亦用來指涉佛教的「因果感應」、業報輪迴的概念,

產生了「自然」與「因果」思想概念的互涉,同樣影響道教吸收佛教此自然因果 的說法,發展出對於道教修道論中位業因果、道意、兩半等相關教義的討論,涉 及宗教倫理的思想範疇,從中可見「自然」與「因果」兩者關係之間發展的思想 史脈絡,同時在《道教義樞》中,也能顯見孟安排以「重玄」義的「自然」思想 概念貫串當中的內容論述。綜上所述,《道教義樞》的「自然」概念牽涉對「道」、

「道性」、「因緣」、「因果」等範疇的思想史問題探討,由此開展出道教「道論」、

「人性論」、「修道論」的主題內容。通過吸收老莊、玄學、佛教的思想,發展出 道教「重玄」義的「自然」思想概念貫穿彼此教義概念間的連結。

通過《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開展出相關的道論、人性論、修道論之主 題論述,我們可見於其在道教思想史上的意義及特徵,其一、孟安排融攝佛教教 義學及方法論來組織道教自身教義,呈顯「援佛入道」的詮解特色。如其在〈自 然義〉中融攝佛教「因緣」概念之討論,亦如在「道性」教義中帶入佛教「空」、

「清淨」、「隱顯」說的思想詮解「道性」,又如在〈兩半義〉中提出界外、界內 的新說,發揮佛教教義的思想來闡述道教的「兩半」教義,這些教義內涵都可見 孟安援引佛教概念作為討論,不過並非單純的模仿或抄襲。1在《義樞》中能見其 仍站在「道教」本位的角度去吸納佛學,主要內容上為繼承道教經典及統攝六朝 諸師之說來建構道教教義,於此基礎上吸收佛學,拓展出不同於傳統道家、道教 思想的新義,從中展現出專屬《義樞》的詮解特色。

其二、主要以「重玄思想」貫串其道教教義體系,帶出系統性的總結及完整 重玄思想對道教教義的發展,反映南北朝至隋唐初時期的道教思想特徵。《義樞》

中引用許多南北朝重玄道士如宋文明、臧玄靖、孟法師等等的說法,同時也援引 如《本際經》、《靈寶經》、《升玄內教經》、《西昇經》等等與「重玄」一脈相關的 道經,加以統整總結至全書的道教義理系統。如從本文中所論及的「道德」、「自

中引用許多南北朝重玄道士如宋文明、臧玄靖、孟法師等等的說法,同時也援引 如《本際經》、《靈寶經》、《升玄內教經》、《西昇經》等等與「重玄」一脈相關的 道經,加以統整總結至全書的道教義理系統。如從本文中所論及的「道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