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初《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唐初《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研究"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燦山先生. 唐初《道教義樞》 「自然」概念思想研究. 研究生:蕭如耘 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八月.

(2) 摘 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唐初《道教義樞》以「自然」和相關概念所帶出的道論、人 性論及修道論內容,重點聚焦在對「自然與因緣」 、 「自然與道性」 、 「自然與因果」 三個主題的深入析究,考察孟安排如何站在「道教」的立場,融通佛學、道家、 道教的思想詮釋「自然」及相關哲學概念,由此完整對《道教義樞》「自然」概 念思想的研究。首先,就《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蘊含出的道論而言,主要 牽涉對「道體」 、 「自然」的討論,孟安排針對佛教對自然道氣的批評,通過傳統 肯定式思維、及「重玄」否定式思維的雙重進路,說明道教的「道」實為一種即 本體即境界的道體論。同時,對於「自然」的詮釋,以「重玄」融攝「自然」和 「因緣」說的思想,孟安排談「因緣」是扣著「教法」創生的本質來談,重點在 於帶出真正理解「自然」的方式,透過對「自」 、 「他」 、 「然」的概念辯證,打破 過往認知「自然」 、 「他然」的概念意義,消除主、客體之間的二元分別思維,進 而開顯「重玄」之道境,為孟安排詮釋「自然」概念的創新之處。亦反映與「道」 的連繫,進而回應佛道論辯的議題及完整道教「道論」的思想。 其次,「自然」能作為理解「道性」的基礎,由此延伸出對道教「人性論」 的探討,孟安排透過對「道性」本質內涵為「自然真實空」 ,取其「超越性」 、不 落「因果」關係下的「自然」存在本質詮釋「道性」 ,以及通過眾生「本性清淨」 及「復性體道」工夫實踐的詮釋論述,揭顯「道性」不同於傳統中國的「人性」 觀念,它不僅為具體生命「性」的範疇,更涉及至高度、抽象的形上含義,實為 一新型態的人性論。 最後,針對「自然與因果」的論題,主要牽涉修道倫理的思想討論,由此開 展出道教修道論的探討,其核心以「勸善」的修道主旨,貫通整體個人修持的理 論,及外在修道的實踐內涵,揭櫫修善去惡、證成道果的修道觀,希冀幫助眾生 脫離現實苦海。從中通過對「自然」與其他概念思想的的討論,也帶出當時道教 討論「自然」的新轉變,其一為通過「自然」討論「因果」的思想主題發展,以 「自然」言「因果」,呈現佛道之間「自然」與「因果」思想的互涉,有別於傳 統道家、玄學言「自然」的內涵;第二為「自然」詮釋的轉變,因受「重玄思潮」 興起的影響,帶入「重玄」的思維辯證,揭顯「自然」為不滯有、無雙邊的「非 有非無」之義,重新定義與反省傳統道教的「自然」說法。 關鍵詞: 道教義樞、自然、重玄、道性、因緣、因果.

(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研究回顧與討論 ................................................................................. 7 一、一手文獻的蒐集與討論........................................................................... 7 (一)主要一手文獻 ............................................................................... 7 (二)次要一手文獻 ............................................................................... 8 二、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 9 (一)《道教義樞》的研究探討 ............................................................ 9 (二)道教「自然」概念及相關延伸概念的研究探討 ..................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6 一、研究範圍界定 ......................................................................................... 16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 17.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自然」概念相關論題之形成與討論 .................... 21 第一節 佛道論爭下「自然」相關論題的提出 .................................................. 22 一、佛道二教優劣之爭 ................................................................................. 22 二、「自然」與「因緣」之辯....................................................................... 26 (一)道教自然說之「道氣」論 ........................................................ 27 (二)道教自然說之修道理論 ............................................................ 30 三、小結 .......................................................................................................... 35 第二節. 儒釋道交涉下「自然」相關論題的提出 ........................................... 35. 一、佛教與中華文化的衝突與交流 ............................................................ 35 二、「自然」與「因果」之辯....................................................................... 37 三、道教對玄佛「自然因果」交涉的吸收................................................ 40 第三節 佛教內部思想發展 ................................................................................... 40 第四節 結語 ............................................................................................................ 43. 第三章 自然與因緣: 《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蘊含的道論 .......... 45 第一節 重玄視域下的「道體」、「道相」詮釋-即本體即境界之道 ............ 47 一、兼含「妙無」「妙有」之理體-以肯定式思維詮釋「道」 ............ 48 (一)虛無之本體-道之「無」 ........................................................ 48 i.

(4) (二)通生之道用-道之「有」 ........................................................ 50 (三)道之體用義-兼含「妙無」「妙有」 ..................................... 52 二、兼忘「非有」「非無」之道境-以否定式思維體證「道體」 ........ 56 (一)藉「有無言教」的進路 ............................................................ 56 (二)從「二觀法門」的進路 ............................................................ 59 三、小結 .......................................................................................................... 62 第二節 重玄視域下的「自然」詮釋-融攝「自然」、「因緣」之道 ............ 63 一、學者對〈自然義〉討論之觀點 ............................................................ 64 (一)〈自然義〉是以因緣為主、自然為輔的調和論..................... 64 (二)〈自然義〉中「自然」等同於佛教般若「空」義 ................ 65 二、〈自然義〉思想分析-兼對學者觀點之討論 ..................................... 66 (一)對「因緣」的闡釋 .................................................................... 67 (二)對「自然」的闡釋 .................................................................... 69 三、「自然」與「道」之「非一非異」-道體自然 ................................. 75 四、小結 .......................................................................................................... 76 第三節 結語 ............................................................................................................ 77. 第四章 自然與道性: 《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延伸的人性論 ...... 81 第一節 融攝佛道思想的「道性」內涵論述 ...................................................... 82 一、道性為自然真空的涵義......................................................................... 84 二、道性為非有非無之「理」 .................................................................... 87 第二節 「道、性一貫」的思想內容開展 .......................................................... 89 一、眾生本性清淨 ......................................................................................... 89 二、「道、性一貫」的修持理論 .................................................................. 93 (一)「道、性本一」的理解 .............................................................. 93 (二)重玄思維的觀照工夫 ................................................................ 97 (三)不離色、心之證道境界 ............................................................ 98 第三節 結語 .......................................................................................................... 100. 第五章 自然與因果: 《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開展的修道論 .... 103 第一節 「修善證果」的個人修持理論 ............................................................ 105 一、眾生求道之因 ....................................................................................... 105 (一)「通欲」 ..................................................................................... 106 (二)「別欲」 ..................................................................................... 108 ii.

(5) (三)「反出」 ..................................................................................... 110 二、眾生修道主體 ....................................................................................... 112 三、眾生證道之果 ....................................................................................... 116 (一)「證仙位」 ................................................................................. 117 (二)「感生位」(稟生位) .............................................................. 120 第二節 「積善成德」的修道實踐內涵 ............................................................ 121 一、功德福田的修行實踐 ........................................................................... 122 二、道感應濟世的宗教救度....................................................................... 124 第三節 結語 .......................................................................................................... 127. 第六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本文研究成果之回顧 ............................................................................. 129 第二節 本文研究侷限與展望 ............................................................................. 133. 參考文獻 ...................................................................................................................... 135. iii.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自然」是一個含義多元且複雜的概念,此一詞作為哲學術語最早由道家老、 莊提出,在先秦道家典籍出現的脈絡中是作為一種「狀態」來使用,其義可以理 解為「自主」 、1「自己如此」或「自然而然」的意思。2就哲學內涵言, 「自然」是 作為「道」的屬性,其內容涉及對人類及宇宙萬物兩層面的深刻討論,為道家重 要的哲學概念。老莊之後,「自然」一詞在中國思想世界中成為重要的辭彙,隨 著不同時期的歷史發展需求,其語義概念便不斷的被表述或一再被重新詮釋,並 涉及不同的議題討論,成為各領域的重要概念。3誠如楊儒賓先生所說: 『自然』這個概念所以重要,一在它位居中國思想史上觀念叢的極高,甚 至可以說是最高位置;一在它建構中國文化史各領域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4. 「自然」除了是中國思想史中的重要性概念之外,同時本身也兼具著複雜性。5上 述提到先秦道家「自然」一詞的核心義為「自己如此」或「自然而然」,除了將 其當作哲學概念的名詞外,也能作「狀詞」與其他「名詞概念」結合討論,若把 「自然」放置在道家核心概念群組所構成的思想體系脈絡下觀察,如將老莊「自 然」合與「道」 、 「天」 、 「物」 、 「氣」 、 「化」等概念群組之中,它同時能涉及對「本 體」 、 「本源」 、 「境界」 、 「工夫」等等相關的哲學問題討論,牽涉的面向深廣,當 1. 2. 3. 4 5. [日]池田知久認為: 「『自然』的原義為自主,即不藉由他人的力量,完全源於自身力量的這 種或是成為這種的事物。」參見氏著:〈論老莊的『自然』 —兼論中國哲學『自然』思想的 發生與展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 23 卷 6 期(2009 年,11 月) ,頁 27。 劉笑敢先生指出: 「自然一詞的字面意義或基本意義是『自己如此』 ,最初是一個副詞『自』加 形容詞『然』所構成的謂語結構,但作為哲學概念已經可以作為名詞使用。值得注意的是, 自然在作名詞使用時,其意義也還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參見氏著: 〈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定向 之接轉初探一一以《老子》之自然的新詮釋為例〉 , 《清華學報》第 35 卷 1 期(2005 年,6 月) , 頁 196。 例如魏晉時期「自然」這概念涉及了「自然與名教」的討論議題,從王弼到郭象等人對「自然」 的詮釋,可以看到「自然」一詞在此時期是相對於「體制的規範系統」 ,與「個體精神自由」 的概念內涵有關,產生「自然」與「名教」之間關係的討論,因此看見「自然」被運用在「政 治」領域中;亦或「自然」在六朝時期也被廣泛地運用在「美學」領域,例如張倫的造景被 評為「有若自然」 ,「自然」也成為了「美」的一種標準。上述是舉例說明「自然」成為被運 用及發揮在各領域的重要概念。 楊儒賓:《自然概念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 ,頁 5。 楊儒賓: 「『自然』的性質恰好落在它的詞性很難歸類,它意味者一種狀態,至於這種狀態性質 為何,正是『自然』一詞成為學術關鍵議題之所在。」參見氏著: 《自然概念史論》 ,頁 3。 1.

(7) 中呈顯的哲學思想及議題探討也加深研究此「自然」概念的複雜度。由「自然」 此概念本身帶出的複雜及多元性意涵,便引起我關注「自然」在思想史中扮演的 角色及地位,探究「自然」此一概念在不同的階段時期、不同的學說教派中有何 承襲及轉變?當中牽涉哪些延伸討論的哲學議題?透過「自然」此概念帶出的問 題討論,從中呈顯當時代的思想詮釋特色。 「自然」一詞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有其義涵之發展並占有一定的影響,如楊儒 賓先生所說: 自然一詞貫穿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從春秋以降,「自然」概念的流程與中 國思想史的流程始終並行,「自然」在每個歷史階段不斷流入各種文化論 述的成分,內容日益豐富。但最關鍵的歷史階段有:先秦、六朝、清末明 初。6 楊儒賓提出「自然」此概念在思想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時期有三個階段,其中一 個重要時期為六朝。筆者認為可以分成兩條線索,一為從六朝之前魏晉時期開始 的個體之覺醒思潮有關,在思想上開始重新認識「自我」的定位,包括對「自我 與群我」關係的解構、「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檢討等等,這股思潮同時反映在各 個領域中,當中「自然」一詞被廣泛的運用,成為當時文化思想概念的重心,誠 如李玲珠所言: 檢視魏晉南北朝的著作與史料,「自然」一詞出現的頻率極高;時人對宇 宙天道的認識、人性的理論、乃至生命的涵養、情慾的流露、人格的典範、 藝術修為與理論……,都和自然有關, 「自然」儼然成為時代文化的重心, 也是魏晉南北朝和其他時代文化不同面貌的關鍵。7 若就思想領域來看,此思潮下的「自然」涉及的是儒家與道家玄學交涉的「自然 與名教」議題,當中包含了思想家們如何透過「自然」一義討論「本體論」 、 「本 源論」、「才性論」等等哲學問題,從中呈顯其「自然觀」。 另一條線索為與當時佛教思想盛行的影響有關係,隨著佛教發展的日益壯大, 作為一宗教形式,必然與本土道教存在著宗教地位和利益之爭,由此產生佛道二 教之間先後優劣的辯論,8有趣的是, 「自然」此時也介入了二教之間的討論,涉 6 7 8. 楊儒賓:《自然概念史論》,頁 5。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年) ,頁 3。 例如南朝道士顧歡著《夷夏論》 、王浮撰《老子化胡經》皆提出了「道優於佛」的觀點,呈現 排佛思想,而許多佛教徒也紛紛撰著駁斥的文章,對《夷夏論》展開了撻伐,如釋慧通〈駁 2.

(8) 及的是道教與佛教交涉的「自然與因緣」或「自然與因果」相關哲學問題,9不僅 開啟了二教教義的論爭,進而也促進兩者對彼此思想的互相吸收與融合,為當時 佛道二教所討論的重要概念。 綜上所述,發現「自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領域,大體包含有「儒家 與玄學交涉」及「佛教與道教交涉」這兩條線索開展出的思想史議題,其中佛道 爭辯的問題更是持續蔓延至隋唐,可見這時期由「自然」此概念所延伸出的議題 的重要性,也是使筆者欲產生探究的動機。不過,第一條線索「儒家與玄學交涉」 的「自然與名教」議題,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已相當豐富,本文重心就不著重在 此魏晉玄學問題的討論上,主要想考察第二條線索「佛教與道教交涉」,「自然」 在道教思想中同為一重要的概念,依目前學界對佛道「自然」論題的討論尚有繼 續發揮的空間,故本文欲透過「道教」的角度來理解「自然」此一概念在道家道 教思想的詮釋,以及由「自然」一詞延伸出的思想史問題討論內涵,希冀勾勒出 道教自然觀的複雜圖像。 魏晉時期,如果說玄學家關心的是「自然與名教」之間關係的問題,試圖解 決儒家名教以及道家自然的矛盾,那麼南朝末至隋唐初,道教學者則是將注意力 放在「自然與因緣」的關係問題上,設法在佛教因緣與道教自然之間找到平衡, 重新詮釋道家「自然」概念以及提出與「自然」延伸相關的哲學概念,那麼道教 徒們如何重新詮釋「自然」?如何融攝佛教思想教義?而其特殊處為何?反映何 種思維觀?同時如何運用道家「自然」概念,反過來建構自身道教教義理論?10 等等這些都是在探討佛道交涉議題時,需要觸碰及處理的部分。此外,關於道教 教義理論的融匯、建立為發生在南北朝時期,11其中以南朝重玄學說的道教教義. 9. 10. 11. 夷夏論〉 、朱昭之〈難夷夏論〉等等,揚起了佛道二教論辯之爭。 楊儒賓: 「『自然』一詞在道、佛兩家的風土中各具不同的意義,兩家的交涉遂常沿著「自然」 與「因緣」或「自然」與「因果」展開,亦即「自然」介入了道佛兩家的本體論與倫理學之 諍。這種爭辯的烽火一直燃燒到隋唐。」詳見氏著: 《自然概念史論》 ,頁 11。 卿希泰: 「從佛教的批判中,我們可以略窺此際道教在思想理論上的主要弱點,及道教與作為 其理論支撐的道家思想研究脫節,忽略的理論建設。……佛教的指斥,客觀上又對道教思想 理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的影響,推動了道教『老學』的開展。南北朝時,湧現了一 批精於義理的道士,他們紛紛注疏《老子》 ,或造作出其他形式的經論以融攝道家思想,如顧 歡、孟智周、臧衿、宋文明等,都曾撰寫經注論疏,站在道教信仰的立場上闡發道家思想理 論,即使南北朝道教逐步從神仙方术、巫俗拜祠的陋礙中超拔出來,也為隋唐道教理論的大 發展拉開序幕。」詳見氏著: 《中國道教思想史(一)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頁 568569。 盧國龍提到: 「道教與別的宗教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別的宗教一般來說都是先成為一宗教,隨 著發展流而為派別,而道教卻是先出現不同的派別,隨著發展融匯為整體意義上的道教。這 個融匯過程,是道教發展史中的一個關鍵,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參見氏著: 《中國重玄學— 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19。 3.

(9) 學為大宗,此時期道教義學深受「重玄思辨」的影響, 12也促使「重玄」理論成 為之後隋唐道教教義學發展的主要方向,當中道教「自然」概念的發展如何受「重 玄」思想影響是需要關注的核心。是故,筆者擬將關注焦點置於《道教義樞》一 書,原因在於《道教義樞》是一部保存相對完整,且有系統性的總結道教的經教 體系和思想理論體系的道教教義書,13其中《道教義樞》的思想理論主要是以「重 玄」14思想為基礎所建構的道教教義學。誠如麥谷邦夫先生所說:. 12. 13. 14. 盧國龍: 「這一時期的道教義學,承玄學之餘波,將『重玄』迎入道教,使之結合於道教這一 社會實體,發展為規模恢弘,理旨精深的學術流派。」參見氏著: 《道教哲學》 (北京:華夏 出版社,2007 年) ,頁 170。 盧國龍: 「隨著義理學的廣泛開展和不斷深入,唐初道教不但大量地注疏《老》 、 《莊》 ,造作 經論,而且湧現出一大批類書,試圖從不同角度對道教的經教體系和思想理論體系進行總結。 這些類書,有的體例與《無上秘要》相同,……另一部分類書的體例與宋文明的《道德義淵》 相同,即以『義』為目,條述各項義理,以『義曰』綜述一目大旨,其擇取剖判,大別於《無 上秘要》等書之『述而不作』 ,這部分類書中保存得較完整、思想理論性較強,總結其理論體 系較為系統的,便是這部十卷本的《道教義樞》 。」詳見氏著:《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 殊途與同歸》,頁 322。 針對「重玄」一詞的名義定位問題,學界中有幾種說法的討論,主要為分別運用「重玄 派」 、 「重玄學」二詞的說法以及反對「重玄派」的說法,是為涉及學術界中關於「重玄」研 究的重要論題,此論題較為龐雜,因此本論文暫不處理。以下列出幾種代表性的說法供參, 並由表格整理之。 一、 「重玄派」:首先提出「重玄派」之名的代表學者為蒙文通。後由藤原高男、詹石窗、砂 山稔對「重玄派」繼續進行研究,分別提出「老子解重玄派」 、 「老學重玄宗」及「道教重玄 派」的說法。以「重玄派」為名,主要是認為這些重玄道士或重玄道經可能有某種宗派、學 派的脈絡可循。直至 2008 年臺灣學者林永勝提出以現代的「學派」概念來理解「重玄派」 的成立,放棄以傳統宗派的概念來解釋,或可解消對「重玄派」說法的質疑。. 學者 蒙文通. 時間 1946. 說法 重玄派. [日]藤原高男. 1961. 詹石窗. 1987. 《老子解》重玄 派 老學重玄宗. [日]砂山稔. 1990. 道教重玄派. 任繼愈. 1990. 林永勝. 2008. 重玄派作為一學 派確實存在。 作為「學派」的 重玄派. 研究專著 〈校理老子成玄英疏序錄-兼論晉唐道家之 重玄學派〉 , 《圖書集刊》 (第 7 期,1946 年) 〈老子解重玄派考〉 , 《漢魏文化》 (第 2 號, 1961 年) 〈「老學重玄宗」簡論〉 , 《世界宗教研究》 (第 3 期,1987 年) 〈道教重玄派表徵-隋‧初唐一夕譜〉 , 《隋 唐道教思想史研究》 (東京都:平和,1990 年) 《中國道教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0 年) 《南朝隋唐重玄派的工夫論》 (臺灣:國立清 華大學博士論文,2008 年 6 月). 二、重玄學:大陸學界普遍多使用「重玄學」一詞,如盧國龍稱「道教重玄學」 、卿希泰和 李大華以「道教重玄哲學」稱之,簡明提出「道家重玄學」的概念,湯一介及強昱皆使用 「重玄學」的說法。以「學」來研究,為大陸學界討論「重玄」的主要方式。 學者 卿希泰. 時間 1992. 說法 道教重玄哲學. 研究專著 《中國道教史》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1992 年) 4.

(10) 《道教義樞》是以南北朝末期至初唐開拓了《老子》解釋新境地的重玄派 的教義學為基礎編纂的。有關重玄派的學統,通過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 義》可知有下列人物,即:梁的臧玄靜、孟智周、宋文明,陳的諸揉,隋 的劉進喜,唐的成玄英、蔡子晃、黃玄賾、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等為 數眾多的道士。只是因為《道教義樞》基本上是一部忠實於《玄門大義》 的抄本,所以《道教義樞》裡頗多引用了臧法師(玄靜) 、宋法師(文明) 、 孟法師(智周)等梁的諸法師的學說。重玄派援用地論、三論、天臺的教 義學,給《老子》解釋引進了新風,而《玄門大義》 、 《道教義樞》把重玄 派的這個方法論推廣應用到道教教義學全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系統的道 教教義學。因而《玄門大義》 、 《道教義樞》的道教教義學是以南北朝末到 隋這一時期的重玄派的教義為基礎構成的。. 盧國龍 李大華. 1993 1994. 道教重玄學 道教重玄哲學. 簡明. 1996. 道家重玄學. 湯一介. 1997. 重玄學. 強昱. 2002. 重玄學. 15. 《中國重玄學》 (北京:人民中國出版,1993 年) 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学論〉收入《哲學研 究》(第九期,1994 年) 〈 「道家重玄學」芻議〉 , 《世界宗教研究》 (第 4 期,1996 年) 〈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 ,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九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2 年) 《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 (上海:上海文化, 2002 年). 三、反對「重玄派」的說法:主要有日本學者中島隆藏、小林正美、中國學者葛兆光和臺灣 學者鄭燦山為代表。. 15. 學者 [日]中島隆藏. 時間 1992. 說法 反對道教重玄「派」之 名義. 鄭燦山. 1999. 重玄思潮,認為是一種 時代性思潮. [日]小林正美. 2003. 葛兆光. 2003. 唐代無「重玄派」 ,有 「天師道」 反對道教重玄「派」之 名義,認為是一流行思 潮. 研究專著 〈重玄派小考-《道德真經廣聖義》所 說の檢討〉,收入《日本中國學會報》 第 44 集,1992。 〈道教「玄」與「重玄」觀念流變 考〉,收入《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 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平部之討 論》 (臺北:學生書局,2009 年) 《唐代の道教天師道》 (東京:知泉書 館,2003 年) 〈道教何有派?-評砂山稔《隋唐道教 思想史研究》 〉, 《屈服史及其他:六朝 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 (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年). [日]麥谷邦夫著、孫銳譯:〈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線索〉 , 《日 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 (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 年) ,頁 315。 5.

(11) 《道教義樞》的教義學除了以「重玄」的思想為基礎構成外,當中也融攝道家之 學的傳統,並且吸收佛學和玄學思想,來展開自身的理論建設。雖然是初唐時期 16. 的道教教義書, 但此書當中蘊含了從南北朝至隋唐初的佛道論爭中的思想史問 題討論及教義學思想,從中也看出孟安排對「自然」此概念及延伸的相關哲學問 題有其詮釋的脈絡及獨特性,並對後來的道教思想產生影響,於是《道教義樞》 一書透過「自然」一詞承接哪些哲學概念及佛道思想史問題的討論,從中涉及哪 些道教思維觀及內容,並構築成自身道教教義學,成為筆者研究的主要核心。 筆者初步爬梳《義樞》中「自然」所承接魏晉南北朝的思想論題有「自然與 因緣」 、 「自然與道性」及「自然與因果」三個主題面向,主要牽涉對道教「道體」 、 「自然」 、 「道性」 、 「因果」等等哲學概念所帶出相關的道論、人性論及修道論的 內涵探討。根據目前學界研究《道教義樞》 「自然」概念及其相關哲學概念研究, 多集中在「自然與因緣」及「自然與道性」這兩個論題的討論。首先,關於《義 樞》「自然」概念的相關探討,目前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義樞》自然說所闡 述的內涵實指涉佛學「因緣」 、 「空」的思想,主要代表的前輩學者有日本學者麥 谷邦夫和大陸學者李剛;其二認為《義樞》自然說並非闡述佛教「因緣」,而為 道教本位並扣合「道性」教義的思考,主要代表學者為臺灣學者林永勝。筆者深 受林氏觀點的啟發,於是欲進一步深究孟安排如何詮釋「自然」及相關哲學概念? 如何站在「道教」的立場上,融攝佛學思想?進而呈顯出其道論、人性論和修道 觀,為本論文欲釐清的問題。其次,有鑑於整體《義樞》「自然」概念及所延伸 出的論題研究較為分散,主要見於對其「自然」 、 「道性」 、 「道體」研究的單篇論 文,以及對《道教義樞》通篇式研究和「重玄學」研究的專文專著中。於是,筆 者欲就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自然與因緣」 、 「自然與道性」 、 「自然與因果」 三個主題的深入探討,完整對《義樞》 「自然」概念思想的研究,並依循《義樞》 中由「自然」概念為主所延伸出的相關哲學概念詮釋,探究其如何承接、扣合魏 晉南北朝的道教思想教義及論題,呈顯其中蘊含一南北朝至唐初的道教思想史脈. 16. 筆者就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下對《道教義樞》一書作簡單的概述, 《道教義樞》 ,現存於《正 統道藏》太平部,編者為道士孟安排,關於編者的生卒年代及撰述時期,學界眾說紛紜,但 共同推定的是《道教義樞》成書於初唐時期,大約西元七百年前後。其書在〈序〉中說明借 鑑隋末《玄門大義》一書之內容,於此基礎上, 「依準此論,芟夷繁冗,廣引眾經」 ,編纂而 成,也說明了編集此書的目的為「顯至道之教方,標大義之樞要」 ,全書成十卷 37 條,編纂 體例以「義曰」為目,以「釋曰」條述各項義理來建構道教教義的系統,是重玄派的重要著 作之一。 由於隋末成書的《玄門大義》今已逸失,只剩留部分殘卷,所以研究《道教義樞》 的教義內容,對於探索南北朝至隋、初唐的道教教義發展及思想變化是極具意義的。以上主 要參考[日]麥谷邦夫: 〈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線索〉 、盧國龍: 《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 、王宗昱: 《 《道教義樞》研究》前輩學者們的專文 專著論述。 6.

(12) 絡。是故,針對孟安排如何運用「重玄」思想貫串其教義體系之詮釋?如何吸收、 轉化佛教、玄學、傳統道家的教義思想?當中的詮解特色理路及異同處為何?以 及由「自然」及延伸的概念討論,透顯哪些道教思維觀?俱為筆者欲析究釐清的 問題。 綜上所述,本論文主要探討唐初《道教義樞》以「自然」概念和主題所帶出 延伸的道論、人性論、修道論內涵,希冀透過研究此書「自然」概念和涉及的哲 學概念討論,完整對「自然」概念思想的理解,並尋繹其中道教教義學理論建構 的思想脈絡,進而揚顯《道教義樞》的詮解特色及在道家道教思想史上的價值。. 第二節 文獻研究回顧與討論 本文擬以「唐初《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研究」為題,著重在以《道 教義樞》中「自然」概念所擴展出相關的道論、人性論、修道論之探討。是故, 本節將分為「一手文獻的蒐集與討論」和「前人研究成果探討」兩個面向討論。 前者主要說明、分析筆者目前掌握且會運用的文獻材料;後者主要分以《道教義 樞》的研究和道教「自然」概念及相關延伸概念的研究,這兩大方向進行相關研 究成果的考察與回顧。. 一、一手文獻的蒐集與討論 (一)主要一手文獻 本文探討重心以《道教義樞》文本為主,蒐羅《道教義樞》一書與「自然」 概念相關的文本,主要有直接探討「自然」此概念的〈自然義〉此篇,而由「自 然」概念所延伸出的道論,涉及的文本有〈道德義〉、〈動寂義〉、〈有無義〉;人 性論主要探討文本為〈道性義〉 ;修道論主要討論文本為〈道意義〉 、 〈兩半義〉 、 〈位業義〉 、 〈法身義〉 、 〈因果義〉 、 〈感應義〉 、 〈福田義〉這幾篇文本。首先,道 教自然說從南朝齊顧歡作《夷夏論》始揭起激烈的佛道論爭,從僧敏〈戎華論折 顧道士夷夏論〉言: 「老以自然而化,佛以緣合而生」 ,17到北周甄鸞在〈笑道論〉 中指出: 「道以自然為宗,佛以因緣為義」18這一說法可明白,佛道兩教教義極大. 17. 18. [梁]僧佑集:《弘明集》卷 7,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年),頁 47。 [唐]道宣集: 《廣弘明集》卷 9,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2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年),頁 151。 7.

(13) 差異表現在「因緣」說及「自然」說上,而「自然」與「因緣」的關係爭辯、優 劣比較,也成為南北朝後半至盛唐時,佛道論辯中重要的議題。由「自然」與「因 緣」的討論涉及了兼有佛道二者教義之間本源論、本體論的問題,表現在《義樞》 對「道體」、「自然」的詮釋上,在〈道德義〉、〈自然義〉、〈動寂義〉、〈有無義〉 等皆承續此議題的討論與開展。其次,通過佛道論爭及佛教的佛性思想發展,影 響道教「道性」說的提出,而「道性自然」的詮釋涉及道教人性論的探討,可見 於〈道性義〉文本中。接次,湯用彤指出「自然」與「因果」的問題,是佛教與 世學最重要爭論之一,19魏晉南北朝時期, 「自然」與「因果」之爭,牽涉現世與 來世的不同看法,主要是表現在佛教及玄學的理解差異上,佛教徒慧遠、道安、 郗超等把佛家因果輪迴善惡有報的世界用「自然」一詞來描繪,將「自然」與「因 果」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概念結合起來,是東晉以降玄佛論爭的焦點,而道教吸收 了此「因果」概念,也運用在其自身道教義理的建構,在《道教義樞》中的〈道 意義〉、〈兩半義〉、〈五道義〉等文本中都有涉及討論。最後,《道教義樞》中的 〈序〉 、 〈位業義〉 、 〈三洞義〉 、 〈七部義〉 、 〈十二部義〉中談及「自然」一詞,初 步判斷為承襲傳統道家道教自然義用法,上述為對主要一手文獻材料的掌握與討 論。 (二)次要一手文獻 除了分析探討上述所說的《道教義樞》文本外,同時也蒐羅了其他時期牽涉 到相關哲學概念討論的道經文獻,以輔助筆者將其和《道教義樞》對比,探析其 源流、異同,補充對這些概念探討論述的完整性。首先,道教的自然說討論與《道 德經》「道法自然」的說法帶出之命題相關聯,究竟「自然」是否高於「道」之 上,涉及道體、道論的內容,漢代道經《河上公章句》詮釋「道法自然」為「道 性自然,無所法也」20,意指道的體性(道性)為「無欲」 、 「自然」 。由「道性自 然」此一脈的說法,也影響後來重玄道士對於道教「道體」論的詮釋和建構,同 時也擴及道教「道性」的內容,南朝道士宋文明在《道德義淵》中援引《河上公 章句》的「復其性命」一語曰: 「《老子經》云:『復命曰常』。河上公云:『復其 性命』。此言復其性命之復,曰得常道之性也。《經》云:『道法自然。』河上公 云: 『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經》又云: 『以輔萬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 之道性也。」21宋文明進一步解釋復命是「得常道之性」、「物之自然,即物之道 19 20. 21. 湯用彤: 《魏晉玄學論稿》 ,收入《魏晉思想乙編五種》 (臺北:里仁書局,1995 年) ,頁 54。 《道德真經註河上公章句》卷二,收錄於《正統道藏》第 20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年),頁 134。 宋文明:《道德義淵》 ,收錄於[日]大淵忍爾: 《敦煌道經•圖錄編》 (東京:福武書店, 8.

(14) 性」,提出了形上道性內在於眾生萬物中的說法,同時亦把「自然」與「道性」 的關係連結在一起,說明人人皆具有成道的可能性(道性),且「道性」為「自 然」 。由《河上公章句》 「道性自然」一脈的說法,帶出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道教 徒以自然說為主的「道體」及「道性」教義的思想建構,也影響後來道士們如成 玄英、李榮、孟安排等皆有運用「自然」的概念說明「道體」 、 「道性」的內涵, 以及與自然說相關的修道工夫。因此,針對「道體」 、 「道性」與「自然」的內容, 筆者會輔以《河上公章句》及《道德義淵》等相關道經的說法,於文中做更仔細 的討論。再次,由於《道教義樞》是以「重玄」為內在精神,將此原則貫穿在自 身道教理論體系中,並試圖對道教思想理論進行全面性的總結, 22因此相關的文 獻輔助主要以「重玄」一脈的道書為主,除了上述宋文明的《道德義淵》外,還 有南北朝時期的《真誥》 、 《太上靈寶升玄內教經》 、 《太上洞玄靈寶定志通微經》 、 《無上秘要》 、 《太上洞玄靈寶元量度人上品妙經》等;隋代的《太玄真一本際妙 經》 、 《無上內秘真藏經》 、 《太上妙法本相經》 、 《大乘妙林經》等;初唐成玄英之 著作《道德經義疏》 、 《莊子疏》 、李榮《道德真經注》 、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 王玄覽《玄珠錄》、《道門經法相承次序》等道教經書。 為析究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初的佛道交涉議題,初步會運用佛典《中論》 、 《大 乘玄論》等討論佛道之異同,以及《弘明集》 、 《廣弘明集》 、 《集古今佛道論衡》 、 《辯正論》、《笑道論》等書目輔助其思想歷史論述。同時針對討論玄學「自然」 此概念,涉及的主要文獻有玄學家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等文獻,輔 助補充對「自然」概念問題哲學史之探討。. 二、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一)《道教義樞》的研究探討 關於唐初道經《道教義樞》的研究成果實為有限,目前可尋針對此書析究的 專著為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一書,專文探討的則有麥谷邦夫〈南北朝隋 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線索〉及李剛〈孟安排《道教義樞》的 教義思想〉一文。在此之前,雖未見專門研究《道教義樞》之專著,然對《道教 義樞》於道教思想史及重玄學的影響性,許多道教史及重玄學相關之研究專書及 專文都有論及,且有些特立專章對《道教義樞》此書內容進行分析,這些前輩專. 22. 1979 年),頁 734-735。 參見盧國龍: 《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 (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年) , 頁 325。 9.

(15) 家學者雖然論述篇幅不長,但重要肯綮,給予筆者研究《道教義樞》許多的啟發 及收穫。以下茲針對《道教義樞》一書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討論,考察其書能進一 步研究之方向。 王宗昱在《《道教義樞》研究》此書中,首先根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 《道教義樞》作了校點,並且將其成書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與《玄門大義》之 關係都作了詳細的梳理統整,使讀者有可依據的文本及能對相關成書問題有基本 的掌握;其次,將《道教義樞》分為「道體論」 、 「道典論」 、 「修道論」三個部分, 每個部份對書中相關討論的文本作考察論述,不僅提供對其書基本內容基礎的理 解,也幫助讀者對《道教義樞》中教義體系結構的把握;再次,王宗昱將《道教 義樞》放在唐初的時代脈絡下探討,促使讀者大體了解道教從南北朝至隋唐初發 展的軌跡,不單單是探究《道教義樞》此道經,從中對唐初道教受佛教影響的梳 理,推動佛道關係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影響。王宗昱對《道教義樞》此一系統性的 研究分析,於學術的貢獻上有著積極的意義。不過基本上王宗昱對各義文本內容 的討論著重在其源起發展,以及相關道經文獻的運用探討,例如探討〈道德義〉 、 〈法身義〉 ,當中的分述則是「道德解義探源」 、 「成玄英以後的道德義」或是「法 身義的機緣」 、 「法身義的發育」等考察這些概念的源頭及之後發展情形,以提供 讀者理解此概念的發展脈絡,但對於文本中的哲學詮釋及道教思維論述較無更詳 盡的分析,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自然、道意、感應等在此專著中都未作討論,此皆 是筆者對《道教義樞》的研究能再更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日本學者麥谷邦夫〈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線索〉 一文屬於學術史的討論,是統觀式的研究《道教義樞》全書,並為研究《道教義 樞》的重要先驅學者。麥谷邦夫先生主要是透過對《道教義樞》的各項「教義」 討論,深入分析南北朝到初唐時期的道教教義的形成及發展狀況,著重在道教教 義學的歷史發展為重點,同時針對其書三十七義中的幾項主要概念內容為主要理 析線索,討論涵蓋南朝齊梁以後佛、道論爭等思想史議題,並於最後文中肯定《道 教義樞》對道教教義學的建構及發展上的努力及價值,雖然篇幅不長,但深中肯 綮,給予筆者重要的內容參考和掌握,此專文是研究《道教義樞》相關論題的研 究者,極為重要且不能忽視的文獻,不過因為著重在道教教義學的歷史發展論述, 當中對文本各義的哲學內涵還有可以再深入剖析之處,是筆者研究《道教義樞》 文本能更深入發揮思想內涵的地方。 中國學者李剛〈孟安排《道教義樞》的教義思想〉一文主要是分析《道教義 樞》的教義思想,其中針對「道德」 、 「自然」 、 「有無」 、 「本迹與體用」四個面向 10.

(16) 展開深入的論述,同時也判述了《道教義樞》的學術淵源及其方法論,是研究《義 樞》重要的參考學者。但可能礙於篇幅,只針對上述幾個概念進行思想分析,所 以較難窺見《道教義樞》整體教義思想的全貌。此外,在本論文研究相關範圍中, 李剛對〈自然義〉 、 〈道性義〉之內容思想有深入的闡釋及探析,為研究《道教義 樞》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其中與學者麥谷邦夫同將「自然」內涵歸屬於 佛教義理的說法可能有再商榷的空間,是否《道教義樞》中的「自然」說實主要 表達為佛教的「因緣」說?兩者表述的內涵是否為一致?於此基礎上,筆者於論 文中也會針對《道教義樞》〈自然義〉思想部分與前輩學者們之觀點作對話。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雖非專門研究《道教義 樞》的專著,但將其放在重玄思想的脈絡下專立一節討論《道教義樞》對重玄學 理論體系的總結,首先探討其書編集者孟安排的活動年代及學術源流等問題,文 獻考證仔細,可見作者之功力。再來,主要以自然義及道德義為例,仔細析究《道 教義樞》中重玄學的思想方法、理論原則,如何貫串一系列道教概念的解釋,構 築其整個道教理論體系,呈顯作者宏觀且深刻的觀點視野,為研究《道教義樞》 哲學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成果。不過囿於為其書中的一節論述,且主要重心為 探討「重玄學」 ,所以對於《道教義樞》整體教義內部思想無法充分的展開論述, 但當中對文本的分析見解與對文獻考證引用博通,給予筆者分析相關文本很大的 啟發,為研究《道教義樞》重要的參考。 卿希泰編之《中國道教史》於一九九六年出版,是中國大陸早期建構道教史 脈絡的重要先驅,將道教的重要發展變化根據各時期分述統說,其書對於後繼學 者研究道教史的影響甚大。當中專立一節針對隋唐時期的道教教義編纂,並以《道 教義樞》為討論對象,主要是針對《道教義樞》中重要的道教範疇概念作解釋, 將全書所列的三十七條教義抽取十四條進行簡要的分析,使讀者能基礎掌握其書 中重要的教義內容,整體偏向概括式的探討,於此,文本中的思想內蘊是筆者能 深入闡釋的部分。 除了上述幾個針對《道教義樞》全書研究的重要專著、專文外,也有依據「主 題」式探討的單篇期刊論文,主要著重討論《道教義樞》其一教義思想。臺灣學 界有如呂慧鈴〈唐初《道教義樞》中的〈道性義〉思想研究〉 、廖雅慧〈探析《道 教義樞》中「有、無」的思想意義〉、廖雅嫻〈《道教義樞》〈道性義〉對佛性思 想的吸收與轉折〉 ,大陸學界則有學者李剛單篇分別論述〈《道教義樞》中的自然. 11.

(17) 觀簡析〉 、 〈《道教義樞》 論 「有無」〉 、 〈《道教義樞》論本跡與體用〉23、高永旺 〈《道教義樞》中「道性」意蘊與佛性思想〉 、王潔〈理與氣——《道教義樞》道 論的雙重進路〉 ,從上述可看到這些期刊論文多數針對「道性」此一主題做探討, 但《道教義樞》全書中共有三十七個教義,剩下的其他教義概念都尚未被充分的 研究討論,可見《道教義樞》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二)道教「自然」概念及相關延伸概念的研究探討 關於「自然」概念的研究,無論是國內或海外學者的探討均累積了一定的論 著成果,各自依其關注焦點從不同的領域途徑切入,24不過多數都是從此「自然」 概念具體指涉的如田園、山水等等發展出的「自然觀」作探討,對於「自然」這 個概念本身的作用或影響較少論及,而目前學界中看見主要透過「自然」概念開 展立論的專著為楊儒賓所編撰的《自然概念史論》 ,25其書從概念史的角度入手, 釐清「自然」此關鍵字的作用內涵,對於筆者探討「自然」概念所開展的問題哲 學史有很大的啟發。《自然概念史論》一書收錄十二篇論文,從先秦道家、魏晉 玄學、六朝道教以至宋明理學時期,討論了「自然」概念在中國思想史中的演變 過程、變化,同時也分別討論了中、日兩國對漢譯西方「自然」的接受史及三位 對近代華人學術圈影響頗大的域外思想家的「自然」義,內容涵蓋甚廣。不過其 中對於「史」的流變論述尚不完整,主要是針對先秦、六朝及清末明初三個階段, 其他時期的「自然」概念討論還可以有補足的地方。但此書在思想史中重要的「自 然」概念發展皆有觸及論述,實為可貴。於此基礎上,筆者採以「自然」概念討 論《道教義樞》中涉及相關問題之思想,希望深入探究《義樞》對魏晉南北朝至 隋唐初時期的「自然」思想史議題的承衍及開展。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一書主要以東晉玄學思想的討. 23. 24. 25. 李剛學者此三篇期刊論文內容之後加上對道德義的探討,一起集結在〈孟安排《道教義樞》 的教義思想〉一文中。 如從文學史的角度探討,代表有日本學者小尾郊一著有 《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 、 德國的顧彬(Wolfgang Kubin)撰《中國文人的自然觀》 ,各從文學歷史脈絡的發展過程,討 論中國文人、文學的自然觀變化及面貌;亦或從美學史、文化史的角度立論,有笠原仲二《中 国人の自然観と美意識》 、劉苑如的《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 、鄭毓瑜《中國文學研究 的新趨向 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等專書論著。以及從思想史的角度探析,如主要有日本學 者栗田直躬撰《中国思想における自然と人間》一書及小野澤精一等編著的《氣的思想─中 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共同研究之作,其書根據不同時代系統性的論述與氣概念相關 的中國哲學問題,從中呈顯中國的「自然觀」思想之特殊處。除此之外,在漢學領域內有關 「自然」的單篇論文等探討更是不計其數,此處不一一舉列。由上述可知, 「自然」此議題不 論在中文或國外世界都是熱門的研究對象。 楊儒賓:《自然概念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 。 12.

(18) 論為主,大致可分為儒道調和及玄佛交涉的兩個主題,雖然主要談論為「玄學」 的論題,但當中的「玄佛交涉」部分,也影響南北朝之後「道教」的思想發展和 吸收,其中尤以〈自然或因果:東晉玄佛的交涉〉一文的研究,全面且詳細的論 述道家「自然」與佛家「因果」互涉的背景及思想脈絡,帶出「自然」概念的內 涵轉變及不同自然觀的表現,進而影響之後道教徒對於「自然」思想的詮解,給 予筆者理解道教「自然」概念的論題探討很大的啟發,是為本論文重要的研究參 考。 聚焦在「道教」的「自然」概念及相關延伸概念的研究,可分見於「道教教 義」思想史的探討與道教「重玄」思想的探討中,當中內含對道教「道體」 、 「心」 、 「性」相關概念的討論。首先就專著來討論,任繼愈《中國道教史》於一九九一 年出版,為研究道教史的重要先驅,從漢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立 專節統述各時期道教的重要發展變化及內在聯繫,建立「道教」斷代發展之軌跡, 有系統的呈顯道教思想史的流衍,對於後繼學者研究道教史的影響深遠。其中對 於隋唐道教「重玄」哲學的探討,內涵對於「重玄」的定義、 「道性」 、 「法身」 、 「觀行」相關概念的思想討論,有其宏觀且脈絡的論述,為提供筆者研究相關哲 學概念重要的參考。是故就其研究基礎上,對《義樞》中相關概念的思想內蘊詮 釋,是筆者能深入發揮的部分。 鄭燦山《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 一書分為道教道德經注疏學與太玄部的兩個議題研究開展,前者雖以東晉至唐初 道德經的詮釋研究為主,但內容涉及道教教義學、思想體性的建構與承衍,並以 「重玄」觀念為主軸貫串整體道教義學,其研究視域為以「道教」觀「道教」的 方式,立足在「道教」的主體性上去論述道教自身課題。當中對於道教「重玄」 思想研究深入,對於重玄思潮的形成及思想史意義提出之觀點深具啟發性,如鄭 氏認為: 「『重玄』是對於自身有關『道』體詮釋之反思,是對於承傳久遠之方術 道法、神學教義之檢討,……而回歸到老莊的老路數-對於『心』的修持與『道』 之虛無難名的體認。經過此一反省,道教的『道』不再執著於『質實』而趨向於 『空靈』面。」 ,26提供筆者關注道教「道體」 、 「心性」和其教義思想發展的重要 觀點。其次,書中針對南北朝道德經之詮釋,闡述「陸修靜」 、 「宋文明」 、 「臧玄 靜」的道教教義思想,如「道體」 、 「道相」 、 「道性」 、 「福田」 、 「功德因果」 、 「修 道工夫」等思想,皆為研究南北朝甚至是隋唐道教重要的文獻,從南北朝道教思. 26. 鄭燦山: 《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臺北:臺灣學 生書局,2009 年) ,頁 254。 13.

(19) 想議題的討論中,可以看出隋唐時期對其論題的承衍,舉如陸修靜「虛無」詮釋 「道體」對於《道教義樞》及後來道經對於「道體」詮釋的承襲,又如宋文明提 出的「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 、 「道性與物性之觀念」等對於南北朝以後,至隋代 《太玄真一本際妙經》 、唐代的《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 《道教義樞》等談論「道 性」議題,皆產生重要且深刻的影響,是為研究《道教義樞》牽涉「自然」概念 論題時能輔以參照的研究成果。 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一書同為研究道教「重玄」思想重要的著 作,主要以「道教哲學的玄學化」為其重要的觀察主張,書中上半部以「三一論: 玄學向重玄學過度的中介」和「《玄門大義》的重玄學思想」 、 「《本際經》的重玄 思想」三個主題作為唐以前的重要「重玄」思想論述,其中關於《玄門大義》及 《本際經》的相關道教教義思想,皆為筆者研究參考的重要成果,不過強氏主要 強調道教重玄學的發展為連繫於「玄學」的脈絡,自有其研究觀點,筆者認為除 了「玄學」的影響外,道教「重玄學」或教義思想的發展受「佛學」的影響更深, 於是在探討道教「自然」概念和相關概念的教義思想時,更需注意道教對「佛學」 教義思想援引的發展軌跡。 除了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外,日本學者鐮田茂雄《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 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及學者山田俊《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 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在各書中皆含括《道教義樞》的相關研究,鐮田茂雄 針對《義樞》中分別受哪些佛教思想的影響,提出相關的研究論述,主要呈顯佛 道兩教交流下的道教經典特色及性格;砂山稔就《義樞》的重玄派經教思想體系 考察;山田俊主要研究以《本際經》為主,但在相關「道性」 、 「道意」的概念上, 也帶出《義樞》教義內容的討論,上述學者的研究參考礙於筆者對日文的不精通, 無法詳細理解書中的詮釋論述,然內文所提及的相關道經文獻,仍為本論文值得 參考研究。 關於單篇期刊論文的部分,主要有臺灣學者林永勝〈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 -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二重的道論:以南朝重玄學派的道論為線索〉、 〈道心說前史-兼論中國思想中心體義的展開〉三篇期刊研究。第一篇文關於道 教「自然」概念的探討,針對道教自然義提出兩種「自然」概念的轉折,牽涉到 從早期道家、道教到六朝隋唐重玄道教的思想轉變歷程,並點出了六朝道教在中 國思想史上未有足夠的重視,同為可貴的研究參考資料。當中也對《道教義樞》 的「自然因緣說」作探討,提出〈自然義〉中那些容易被認為是因緣說的文字如 「本無自性」 、 「因緣強名自然」等等,是為了對應佛教因緣說的批評所進行的融 14.

(20) 攝,林氏主要是站在凸顯「道性」或體證一「性體」的立教角度來詮釋〈自然義〉 , 筆者深受啟發。27不過對於〈自然義〉文本的詮釋,筆者認為除了從「道性」的 角度去詮解,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如對道家莊子、魏晉玄學「自然」概念 思想的承接,涉及「自」 、 「他」 、 「然」的討論;對「因緣」此概念的運用與佛教 討論「因緣」的差異,《道教義樞》運用「因緣」此概念指涉、表達的是什麼? 與佛教談論的「因緣」是否相同?此為筆者可以繼續深究的部分,除此之外, 《道 教義樞》中涉及「自然」與「因果」概念的文本詮釋也是筆者可以深入探究之方 向。而第二、三篇為針對道教「道體」與「道心」的概念討論,皆為筆者思考《義 樞》中的「道體」及「道意」概念重要的參考研究。 陳弱水〈隋代唐初道性思想的特色與歷史意義〉一文以宏觀的角度梳理「道 性」思想在道教經典中的承衍及變化,為站在思想史的角度討論「道性」觀念, 透過幾本主要代表道經的考察,如《道德義淵》 、 《本際經》 、 《海空智藏經》等等, 析論「道性」概念的內涵及在思想史的意義價值,提供許多對於道教「心性」論 研究的線索,有助於筆者深入《道教義樞》人性論的思想討論,理解「道性」觀 念在當時為重要的議題發展,是本文探究「道性」論題時能輔以參照的研究成果。 廖雅嫻〈《道教義樞》 〈道性義〉對佛性思想的吸收與轉折〉一文針對《道教 義樞》 「道性」的概念,主要通過以佛教「佛性」思想的交涉對照,試圖釐清「道 性」思想的形成與義理發展的脈絡,並且點出「自然道性到本性清淨」 、 「不因不 果的道性」 、 「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三個議題,詳細探究、梳理「道性」與「佛性」 義理彼此之間的關聯與轉折,顯示出南北朝至隋唐佛道之間交流的重要面向,是 為在臺灣學界中,探討《道教義樞》「道性」概念受佛教「佛性」思想影響的重 要研究文獻。文中仔細分梳《道教義樞》中的「道性」概念受吉藏中道佛性思想、 佛教淨染、因果觀念等內容影響,並開展出中道「道性」的觀念建構,筆者深受 啟發,是為筆者研究「道性」內涵時不可忽視的研究參考。 呂慧玲〈唐初《道教義樞》中的〈道性義〉思想研究〉一文及呂氏博士論文 《重玄與道性:唐代老子學詮釋向度研究》皆為研究《道教義樞》 「道性」和「重 玄」思想的重要文獻。前者期刊主要通過道教「重玄」思想討論《義樞》的「道 性」內涵,並著重論述「道性」思想的義涵,考察當中所反映出的修道內容,對 於〈道性義〉有深入細膩的詮解,同為本文研究《道教義樞》「道性」概念的重 要研究成果。後者博論主要研究對象為唐代老子學,但涉及唐代道教「重玄」及 27. 上述參考林永勝:〈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 ,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 71 期(2009 年,11 月) ,頁 21-24。 15.

(21) 「道性」議題的討論,針對「重玄」及「道性」的概念,進行思想史脈絡的梳理, 並闡述唐代《老子》注疏的「重玄論」 、 「道性論」的內涵及特質,輔以筆者理解、 詮釋唐代時期「重玄」、「道性」思想內涵的觀點,亦為重要的研究文獻參照。.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界定 本論文對「自然」一詞概念之研究範圍為中國古漢語中的自然義,在先秦典 籍中, 「自然」一詞作為哲學術語最早由道家的老、莊提出。關於「自然」在《老 子》中有五例,28主要為「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天然」(非人為)之兩種意 29. 義, 多作為形容詞、副詞的概念運用,但其中也蘊含有「自然之道」的哲學內 涵,如「道法自然」一句, 《河上公章句》注「道性自然」 ,以「自然」作為道的 性質;王弼注曰: 「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30此處王弼解釋「自然」 ,並非是在「道」之上 還有一層「自然」 ,而是說明「道」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以「自然」為「道」 的屬性,視「自然」為與「道」同一的境界。31可見「自然」作為哲學概念,在道 家中有其重要的思想涵義。漢代對於「自然」一詞的使用,如王充《論衡》 : 「天 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32同樣帶出「自然」為一「天然」 、 「自 己如此」的狀態和思想,而嚴遵的《老子指歸》言「自然之道」 、 「性命自然,動 而由一也」33,亦或《河上公章句》曰「貴重於言,恐離道失自然」34等,皆將「自 然」與「道」並舉,以「自然」的天然、非人為意義作為「道」的屬性。到了魏 晉玄學時期,王弼、郭象對於「自然」此概念更為重視,如王弼以「自然」言「道」 的說法,或如郭象發展萬物「自然」 、 「自生」的觀點,主要通過「自然」一詞本 身具「自己如此」 、 「本來如此」 、 「天然」等意義,連結至「道」 、 「性」 、 「天」等. 28. 29 30 31. 32 33 34. 《道德經》中提及「自然」的文句有「道法自然」 、 「莫之命而常自然」 、 「希言自然」 、 「百姓 皆謂我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這五處。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 四句的詮釋為歷來引發最多爭議之處, 參考王世舜、韓慕君編著: 《老莊辭典》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年) ,頁 97b、781b。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 年) ,頁 65。 如牟宗三先生言:「此解『道法自然』 ,言道之『自然』義也。 『道法自然』 ,以自然為性,然 道並不是一實有其物之獨立概念,即並不是一『存有形態』之實物而以自然為其屬性。…… 故其言『法自然』 ,以自然為性,即就於萬物之不執而顯示之。」參考牟氏: 《才性與玄理》 第五章〈王弼之老學:王弼老子注疏解〉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頁 154。 [漢]王充:《論衡》卷下(臺北:宏業書局,1993 年) ,頁 34。 [漢]嚴遵著,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 (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頁 76-77。 《道德真經註河上公章句》卷二,收錄於《正統道藏》第 20 冊,頁 134。 16.

(22) 不同的哲學範疇,進而開展出豐富的思想討論。 於此,本論文將以此「自然」概念及其衍伸轉變為主要研究核心,同時涉及 由「自然」一詞延伸出與其他「名詞概念」結合的用法也是本文研究的範圍,從 中透過梳理其概念意義及用法的轉變,探討「自然」此一概念所帶出的哲學議題 及涵義的發展。而近代語義的「自然」,對應於西方 Nature 的翻譯語詞,為自然 界、大自然,相對於人文世界可以指涉自然科學義「自然」的概念,即不在本文 的探討範圍內。.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論文擬以唐初《道教義樞》為關注對象,深入分析其書透過「自然」此概 念承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哪些哲學概念及佛道思想史問題的討論,帶出《義樞》 中相關的道論、人性論、修道論內涵思想及道教思維,期能尋繹出對先秦道家、 魏晉玄學及佛教思想的承衍脈絡和「道教」教義理論的建構,完整《道教義樞》 對「自然」概念思想的理解,進而凸顯《道教義樞》的詮解特色及在道教思想史 上的價值。筆者主要是通過「自然」此一概念為角度切入探討魏晉南北朝乃至唐 初的思想史議題,從中析究其牽涉的哲學概念問題討論,把握道教怎麼透過「自 然」此概念展開對自身教義的理論建構,呈顯其道教思維觀。 職是之故,筆者將採取的研究步驟如下:一、梳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 概念牽涉的思想史議題。二、研讀《道教義樞》中涉及「自然」概念及其他延伸 概念的文本文獻,對應前代承接的思想史問題相關討論,以及研讀各相關一手文 獻、二手文獻以輔助其內容比較論述。三、深入分析文本的義理思想,論述當中 呈顯的道教詮釋思維。四、總結與反省《道教義樞》涉及「自然」此概念之哲學 問題的詮解,並評騭其特點在道教思想史之影響與價值。以下對應論文各章的研 究進路: 第一章緒論,首先逐步交代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問題意識之開展首於發 現「自然」一詞在思想史中的複雜性及重要性,引起我關注「自然」此概念在思 想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地位,探究「自然」此一概念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學說教 派中有何承襲及轉變?以及所涉及延伸討論的哲學史問題有哪些? 當中魏晉南北朝時代,對於「自然」概念的討論極其多元且關鍵,無論是儒 家、玄學道家、佛教和道教,都能看到對此概念發展之思想史議題的參涉,而筆 者欲採以「道教」的角度來理解「自然」此一概念在道家道教思想的流變以及由 17.

(23) 「自然」一詞延伸出的思想史問題討論,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道教義樞》這本道 教教義書,此書當中蘊含了從南北朝至隋唐初的佛道論爭中的思想史問題討論及 教義學思想,其對「自然」此概念及延伸的相關哲學問題之詮釋脈絡和獨特性, 其運用「自然」概念對自身道教理論建構所展現的道教思維觀,以至於對爾後道 教思想的影響,特別引起筆者興趣,而欲深入研究之。再來,會針對此主題的相 關前人研究文獻進行回顧及探討,考察在此研究成果基礎上,能繼續發揮的空間 及方向,並且界定主要的研究範圍,交代研究方法與步驟為當作緒論。 第二章,此章將先梳理魏晉南北朝以降,關於「自然」及相關延伸議題的形 成與討論,目的在於理解其概念所涉及的哲學議題到了隋唐初時期,於《道教義 樞》一書中是如何被承衍及融通,當中又開展哪些道教的教義詮釋及思維觀。於 此,針對道教「自然」及相關論題之形成探討,欲就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梳理, 主要集中在「佛道二教論辯」 、 「儒釋道三教交涉」和「佛教內部思想發展」的三 個背景面向,探討當時三教論辯中所產生的重要論題-「自然」與「因緣」 、 「自 然」與「因果」、「道性自然」,以考察「自然」及延伸的概念是如何被使用、轉 化,及影響後來隋唐時期道教對於其思想內涵的吸收,為一思想議題的背景梳理。 第三章的論述焦點為針對「自然與因緣」論題所帶出的相關問題,主要牽涉 到對「道體」 、 「自然」這兩個概念詮釋的思想討論,詳細歸納、分析孟安排在《道 教義樞》中如何扣著前代延續的問題去詮釋「道體」 、 「自然」的思想,並開展對 其概念建構的思維觀,從中展現其所蘊含的道論。通過輔以其他道經文獻如《道 德義淵》 、 《太玄真一本際妙經》 、成玄英《道德經義疏》 、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 《玄珠錄》等和佛學經典文獻的對照互參,期能凸顯《義樞》對這兩個概念詮釋 的特色與意義。 第四章主要通過「自然與道性」這個論題所帶出對「道之性」、「眾生道性」 的討論脈絡,主要聚焦在《道教義樞》中對於「道性」的內容探討,孟安排承接 中國傳統「天道性命相貫通」 、 「天人合一」的思維,通過「性」的共同本質上找 到「道」與「眾生」間的連結,其具體如何融攝儒釋道學說去詮釋「道性」思想, 在吸收佛教概念之餘,也保有中國傳統儒道的思想,從中呈顯其新型態的人性論, 為本章所論述的重心。 第五章針對「自然與因果」論題所帶出的議題,主要牽涉道教修道倫理的思 想討論,關注聚焦在《道教義樞》中以「因果業報」概念所帶出的修道倫理內容 探討,以及對於「心性」議題的重視,分析、歸納孟安排是如何吸收並發揮佛教 18.

(24) 教義思想,進而形成道教自身獨具特色的宗教修道體系,呈顯其修道觀,是為本 章主要闡述的焦點。 第六章為全文結論,除總結與反省本文研究《道教義樞》涉及「自然」此概 念之哲學問題的詮解特色及思維觀之外,並依此結論,進一步評騭其特點在道教 思想史之影響與價值,於此推拓未來研究之展望。. 19.

(25) 20.

(26)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自然」概念相關論題之形成與討論 自魏晉以降,「自然」一詞開始被顯題化,當時蔚為爭論的莫過於儒、道二 家帶出「自然」與「名教」的議題。而「自然」此概念在王弼、郭象等玄學家中 各有其側重的詮釋脈絡,於此展開了對「自然」豐富性的討論及建構。到了南朝, 道士顧歡在〈夷夏論〉中始揭夷夏論爭,爭論的方向轉成佛教與儒道教之間、外 來與本土文化間的優劣比較,不僅如此,佛道二教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而道教 以自然為宗,佛教以因緣為主,也成為佛教徒區別佛道兩教的共識,當中的「自 然」與「因緣」說優劣及「自然」與「因果」之間的互涉,也成為南北朝至隋唐 時期,三教之間的重要辯論議題,而由「自然」帶出的相關議題也延伸至對本體 論、修養論、倫理學等等的討論。 《道教義樞》是借鑑於隋末《玄門大義》的基礎上作編纂,基本上為忠實的 節錄,而《玄門大義》是部對南北朝道教的教義作綜合性統整的教義書,因此《道 教義樞》中的教義思想,包含了南北朝至隋唐的道教教義內容。1是故,為了理解 唐初《道教義樞》中對「自然」一義及其相關延伸概念的詮釋和建構,我們有必 要先往前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自然」及相關延伸議題的形成與討論,從 當時複雜的歷史背景中,去辨析此一概念是如何被使用、轉化及影響後來隋唐時 期道教對於相關概念的吸收。再由於南北朝時期道教對自身教義及相關概念的建 構,除了吸收早期傳統道家和玄學思想外,很大部分的原因來自當時佛道二教之 間的衝突,為了對抗佛教的批評,所以促使道教內部開始反省早期道教經典教義, 並大量吸收佛教的思想概念,進而重新詮釋及建構道教的經典教義以回應佛教, 「自然」及其相關的論題也在此時展開許多豐富的討論。於此,本章主要集中從 「佛道二教論辯」 、 「儒釋道三教交涉」和「佛教內部思想發展」的歷史背景下, 探討當時三教論辯中所產生的重要論題-「自然」與「因緣」 、 「自然」與「因果」 、 「道性自然」。同時,在這些論題中佛教如何對道教自然說批判?道教如何回應 又牽涉到哪些相關延伸概念的提出?「自然」一詞在道教與佛教之間如何被運用? 與哪些概念結合?除了去理解當時的思想背景之外,也回應上述的種種問題。 因為重點是放在「道教」對於自然及其延伸相關概念的探討,因此魏晉初期 「自然」與「名教」之辯的論題,主要涉及的是「儒家」與「玄學」的衝突,與 1. 參考[日]麥谷邦夫著、孫銳譯: 〈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線索〉 , 《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年) ,頁 267-268。 21.

(27) 道教的相關性較小,所以此部分的論題本章暫不處理。主要會針對兩晉時期玄佛 交涉及後來道教開始躍入文化圈的討論舞台開始進行探究2,關注的範圍為道教 與佛教、儒家、玄學之間的交涉及衝突,並從各個討論「自然」及相關延伸概念 的主題裡,窺探此時期的思想是如何影響到後來《道教義樞》中對於「自然」義 涵及其他延伸概念義涵的詮釋與建構。. 第一節 佛道論爭下「自然」相關論題的提出 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自然」論題的形成及討論,其中一重要的背景為 佛、道教之間的論爭,隨著佛道的競爭發展越趨激烈,佛教針對道教義理的批判 也更加完整,當中也點出佛道之間的分別及道教「自然」學說的相關問題討論, 促使往後道教徒對於道教內部義理思考的轉變,是為重要的歷史背景發展。因此 這一節主要聚焦從「佛道論爭」的背景討論下,梳理道教「自然」概念相關論題 的提出,依次由「背景」至「論題」分別論述。. 一、佛道二教優劣之爭 佛教大約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初傳時影響力並不大,在史料中也只能見到 3. 零星的記載, 因為佛教當時是依附於道教神仙方術信仰的思想下傳播,所以被人 們視為與「黃老」同一家,且誤以為是「齋戒祭祀」之類的方術。4直至東晉開始, 玄風南渡後,佛理開始興盛,除有名僧與上層文化圈的名士開始密切的接觸外, 5. 佛教僧人如支遁利用「格義」的方式,將佛教的義理引入對《老子》 、 《莊子》的 6. 討論,並獲得許多名士們的支持迴響,亦促使佛教義理開始融入上層文化圈, 形 2. 3. 4. 5. 6. 林永勝: 「南朝齊時,顧歡始揭夷夏論爭,道教的自然說始躍入文化圈的討論舞台。」參考氏 著: 〈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 ,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 71 期(2009 年,11 月),頁 2。 許理和言: 「我們對於公元 2 世紀下半頁興盛於都城的佛教團體認識得相當片面:正史甚至沒 有提及它的存在,而我們在佛教文獻中得到的線索幾乎是關於佛典翻譯的活動。諸如《高僧 傳》和《出三藏記集》中的譯者傳,所提供的傳記材料也不充分。」參詳[荷蘭]許理和(Erik Zurcher)著,李四龍等譯:《佛教征服中國》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頁 32。 又如周大興說: 「我們尚難在東晉以前的正史記載,如《晉書》前半期, 《三國志》及裴《注》 及相關玄學文學藝術理論的文獻上看到佛教影響的痕跡。」詳見氏著: 〈自然或因果--從東 晉玄佛之交涉談起〉,收入於《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04 年),頁 92。 湯用彤:「漢代佛教依附道術,中國人士,如襄楷輩,因而視之與黃老為一家。」參考氏著: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 年) ,頁 59。 可以從《世說新語》的記載中,看見這些名僧與名士的密切交往,著名文人如許珣、戴逵、王 羲之、謝靈運、孫綽等,都曾向當時高僧問學、交遊。 鄭燦山: 「佛經早期在中國傳播速度相當慢,西晉乃稍稍流行,東晉則漸趨蓬勃。再加上東晉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 36 號(1959 年),頁 53-56;高崎直道, 〈如來藏思想の歷史と文獻〉 ,收入平川彰等編, 《講 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 年),頁

印順 2

印可。義玄禪師於 854 年,到河北鎮州的臨濟院弘法。義玄禪師的機

譯。關於懺罪思想的經典,則早在譯經初期即陸續傳譯。例如《阿闍世 王經》(譯於 147-186 年間)、《舍利弗悔過經》(譯於 148-170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今存《莊子》33 篇,乃經西晉.郭象(?-312)整理之校本,篇目章節與漢 代所見版本不同。唐.陸德明(約 550-630)《經典釋文.叙錄》云:「《漢書.藝